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深刻的,之所以存在,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及其原因。

地理环境的差异东亚文明的显著特点是山水,且实际上以山为主,少有平原(如长江、黄河中央平原),土地干旱水少险峻,地路交通不便,只有东、南、西三条外线。

同时,山地又多因为地形太陡,草木难以生长。

这样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以各自为中心的地区文化形态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文化便衍生成为独特的东亚文化。

西方,尤其是欧洲,地势大致上呈现交错盘踞的局面,海陆遍布,平原、丘陵、山岭、高原等地形地貌种类丰富。

与东亚相比,这样的地形地貌进一步提高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难度。

同时,主要地区人口较多,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文化融合,从而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特征的差异东亚文化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强调和合的理念和观念,如“和谐社会”,“合乎天人之道”,“不倚重个人”等思想。

这些观念反映了东亚文化倡导的自我调适、奉献和忍让的态度,这与东亚文化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反,西方文化很强调个人主义,有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与西方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分不开,一方面是正反两面的角度,另一方面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在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之间,有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西方文化的易接受和开放性。

有迹象表明,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流和沟通,它们出现了一种文化交织的趋势。

这种混合文化并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从双方优点吸取,形成完全新的、独特的文化。

这些由地理环境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更加突出了中西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差异,也深刻的影响着当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

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试析地理和自然环境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如下:摘要:为了学习人文地理和完成地理作业,和更深层次的了解学习对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的产生和由来等话题进行了搜索,研究和总结并收录在此文中。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分文三总段,五小段采用例证阐述的方式对东西方地理造成文化差异这一论题来论述,证明观点。

例如从地理环境因素产生的各地人生化细节上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语言文化差异,价值观不同等等论述话题。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必定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人类文明的演化。

其中水源这一因素,是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最重要的要素。

以世界五大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例证,古非洲文明及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沿岸;古巴比伦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孕育了整个阿拉伯文明。

古希腊发源于欧洲的爱琴海诸岛,孕育整个欧洲文明;古印度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孕育了整个南亚文明;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整个东亚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上的五大古代文明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人又不是鱼,水源并非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条件,文明演化的要素是非常多样的,从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百态中可追根到导致其演化到如今这般的因素,即地理因素。

同时为了不与上文矛盾,必须在此提起,人类的文明并非只有五大古代文明,其中还有由人为导致的文明产生,并且十分多元化。

例如信仰和战乱等人文因素会对大片区域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文化影响,就连多米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为了捋清上文为避免下文产生矛盾而让我重写一篇,在此作者找到部分文献作为例证,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说过:“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

”虽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比文明更为广义,但也有的表示意义上是一样的。

就生活的细节上与环境的挂钩,阿拉伯人民可以使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

中西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影响中西地理环境差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西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从夏算起已经有4000 多年的历史了,西方文化从克里特文化算起也有4500 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说中西,西主要是指的欧洲,从地域面积上来讲,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地貌比例却相反。

中国的土地中,有70%是山地,30%的是平原,而欧洲70%的是平原,这样来讲,中国很明显的耕地面积要远远小于欧洲。

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也只占到国土面积的17%。

从周朝开始,中国逐步形成了单一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以后形成了完全的农业经济。

而欧洲气候湿润,可耕地面积广阔,主要是畜牧业。

中国的农业经济,因为地少,想要增加生产就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就会鼓励人口增长;而欧洲的畜牧业呢,土地的载畜量有限,人口的增长并不能增加产量,所以就不会鼓励人口增长,这样中西方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一个鼓励人口增长,一个不鼓励人口增长。

在中国,地少人多,土地反复耕种,只有加倍从自然中所取,所以就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套种,水利灌溉,施肥等等,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在世界领先;而西方地广人稀,实行土地轮作制以恢复地力,农业技术水平低。

中国因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可供消费的产品极为有限,所以交换很少;而西方的畜牧业为主,不生产生活用品,生活必须品就必须要交换,而交换又促进了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的产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游牧民族因为缺少生活必须品,秋后马肥的时候就会入侵中原,农业文明的民族为了抵御这种入侵,修筑的一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基本上就是农业牧业的分界线。

农业经济主要生产粮食,粮食易于储存和运输,地主就能聚集于城市,对农民征收的税也特别高,城市是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心。

而西方畜牧业,庄园主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肉食,就在农村建园,城市主要聚集着的是手工业者和流落的农奴等,城市不是统治中心,另一方面,肉食不易储存,所以税收也较低。

因为食物方面的原因,中西方的战争也有很大的区别。

地理环境与中外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15

地理环境与中外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15

地理环境与中外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15地理环境与中外文化差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也会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特征。

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和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地理环境有着辽阔的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貌,这为中国的文化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地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例如南方的水乡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西北的戈壁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不仅在风俗习惯、语言方言、饮食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价值观、道德观念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同样的,在国际交流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例如,美国和中国在社交礼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在社交场合中会比较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尊重。

在某些场合中,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的困难和文化冲突。

因此,在国际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的修养和艺术创作产生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经常成为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例如,唐代的山水诗和宋代的山水画,都是将自然景观融入到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然环境的表现也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描写自然风光和季节变化的景象,西方的画家们也经常将自然风光作为画作的主题。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与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会促使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差异,同时也要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多样性。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

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等。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的美国,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进行了总体上的比较。

标签: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南北文化;中西差异正文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北方较闭塞,与外界联系不便,而南方多临海,面向东南亚,便于与国内外各地的联系。

从地形上看:北方多平原、戈壁、平坦开阔的高原,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地一览无余;而南方却是多低山丘陵,地形崎岖,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则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

从气候上看:北方天气冷长热短,四季分明,降水少,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较北方小,气候湿润,降水多。

一、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语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

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

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2010011404)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

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

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

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

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

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

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

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

谈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谈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谈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高一上半学期的历史课中,我们学习了中西方文明。

通过学习我发现,中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理位置有没有关系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内向型与外向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这两个方面。

内向型与外向型。

为什么美国那么喜欢打仗,几乎每一任总统都要打上一二次仗?似乎不打仗就不是美国总统。

而中国正好相反,从古至今崇尚和平,崇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所有这些,都与文化类型不同有关。

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

从思维类型来看,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较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个体和观察事物,着眼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点是不善于或不重视对事物作周密的逻辑分析,也就难以发现社会和自然界中的规律或原理。

而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较强,善于从个体上把握整体,长于对某一个体作精密的逻辑分析,能够透过表层发现内在的规律和原理等,缺点是具有某种片面性。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中国文化属于技术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型文化。

其二,中国人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总是从个体的、局部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总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

其三,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专一,中国人兼容;中国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托。

正如罗素所说:“我们从犹太那里学到了不宽容的看法,认为一个人如果接受一种宗教,就不能再接受别的宗教。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有这样的正统的教义,规定没有人可同时信仰这两个宗教。

而中国则不存在这种不相容;一个人可以是佛教徒,同时又是孔教徒,两者并行不悖。

”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

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不同文化类型,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识。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04)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

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

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

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

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

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

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2010011404)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

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

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

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

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

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

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

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

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

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土壤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

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水源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

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

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光照与温度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

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处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环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东无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烟,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无法开展主要以贸易经商为主的经济模式。

可见,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古希腊经济古希腊经济的特点是航海、贸易、移民和奴隶制,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在古希腊为什么没有出现东方式的农业文明,我们也可由地理环境解释。

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区,被称为“希腊的希腊”,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古希腊的精神气质。

但是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恶劣的,由于土层浅薄,而且多石,不适于发展农业。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 所有肥沃松软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给一个国家的只是皮和骨头。

雅典人的作法是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斯基泰换取谷物。

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

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

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渐获得了整个爱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权。

从整个希腊的角度而言,希腊是一个多山地、丘陵,狭小、地形复杂、海岸线复杂,多海湾、海峡、岛屿的地区。

多样性的地理条件和狭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区适宜农业,也无法发展到很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经商几乎成为当时人们自然的选择。

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

3.地理环境对政治的影响有句真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与古希腊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基础,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就会不同。

中国政治中国的农耕经济要求环境的安泰。

因此,需要民族整体的强势,这样即可以抵御外族的侵略,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对农耕环境加以改造。

那么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国家形态只能是民族的整体统一,治理权力的中央集中。

不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儒家,他们的理论主张都是以“君权一统” 为主旨。

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较少的自由赋以君主较大的权力,来换取较稳定的社会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重视耕战,最后由位于西北方耕战问题解决的最好的秦国完成了统一。

自此之后中国基本一直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即便有好几个战乱时期,但整个趋势仍然是要形成统一的专制帝国。

从此以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倡导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

君主世袭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古希腊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贸易成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袭的君主制是很难维持的。

在古希腊早期,还是存在所谓世袭国王的,但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过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

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种地的平民和占有地的贵族,也开始从事工商业,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

,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

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他们就会和农民一起反对土地贵族的专制政权,要求拥有政治权利。

政权从土地贵族手中夺过来之后,新的政权必须以维护工商业从业者的利益为目的。

而工商业发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

没有自由和平等,工商业从业者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

所以新政权必须保护每个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

这样,民主制国家产生了。

4.科技中国与古希腊都是文明古国,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征的就是他们的科技艺术。

科技,我将其理解为科学和技术。

我认为,中国文化中更多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系统科学起源于古希腊。

中国古代发明创造众多,单单四大发明就享誉世界,甚至对西方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受农业经济以及政府“重农”政策的影响,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与农业有关的。

例如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令,各式各样的水车、播种工具,甚至有很多种历法也是以适合农业生产为原则创立的,其他的工艺创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而创造的。

这些发明精巧绝伦,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结晶,但是,我国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能称为科学,应该是技术。

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也只是我国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这不是在受到束缚而且十分封闭的农业经济、君主集权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的。

但是在民主制社会中,个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个性天赋能得到发挥,总有一些人天生喜欢研究学问,热衷于思考古人流传下来的种种问题,也可以自由地争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论的交流,这样,追求真知的哲学学问能够得到发展。

而研究万物本原的工作必然会促使认识方法的提高,直至产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科学。

哲学的发展乃至科学的产生,必须要有自由的社会环境。

而自由的民主制社会的产生必须要有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力量对抗土地贵族专制,而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只能出现在适合工商业大发展的地区,而适合工商业发展的地区必须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有方便的对外联系,附近是古老文明地区,自身环境不适合农业,但有自然矿藏,适合航海,有优良港湾。

这样的地区,在我们地球上,其实只有一个。

这就是爱琴海区域的希腊半岛上的雅典地区。

幸亏有雅典地区,使得在公元前3世纪时,人类终于有了科学。

5.宗教信仰比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会发现一个显著的不同:欧洲敬神,中国敬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是圣人情结。

我们民族是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民族,在传统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其实是没有宗教的。

我们没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来的,道教是宗教外来后才产生的,不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

我们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人类的一切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都来自于“三皇五帝”的智慧。

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分别发明了燧石和钻木取火、结网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饲养、五谷的种植和中医药术。

而五帝之首黄帝则是做衣冠,造舟车,制音律,创文字等等。

而这些都是由当时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活动决定的。

中国频繁的灾害和频繁的战争,造就中国农业基本上是天灾与人祸后的余存。

战胜天灾,避免人祸就成为农耕民族的普遍期望。

而黄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成功实践,使华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实际一些。

所以说,中国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

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店铺中所供奉的财神爷不就是关公吗?与中国不同,西方人认为神灵赐予自己理性,如广泛流传欧洲的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斯点化人和动物各种天赋,尽管一时疏忽,好象留给人类的天赋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却赋与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罗米修斯干脆从太阳神那里偷出火种补偿给人类,使人类成为世界生灵的主宰。

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无形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没有形状,不是人格神。

他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

因此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样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才可能实现,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