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讲解(带答案解析)【精品】

合集下载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

7.1 走进分子世界基本环节基本内容组织教学知识梳理【导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尝试选择一种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导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主要内容。

【导学难点】1、建立分子结构模型;2、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智慧碰撞打开酒精瓶盖子,我们闻到酒精味,酒精是怎么从瓶子里出来的呢?酒精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自主展示活动一:选择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1、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1)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通过投影仪对笔迹仔细观察,描述看到的现象.(2)把少量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描述你看到的现象.(3)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酒精至距管口3cm处,用记号笔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用塞子塞紧管口.手按紧塞子,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多次,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2、组内交流:以下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选择一种模型,解释上述现象.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我选择。

3、自主阅读:阅读教材p.24最后一段~p.25黑体字的内容.4、独立完成: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

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间有。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

活动二:分子的运动1、根据下列现象判断分子是否运动?A、湖面波光闪烁,B、醋香阵阵扑鼻,C、面汤上下翻滚,D、林中雾霭弥漫,E、空气中沙尘飞舞,F、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色。

G、湿衣服变干了,H、拍一下,衣服上的灰尘跑了,I、雪花漫天飞。

以上现象中能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2、自主思考:你还能举出分子运动的例子吗?3、结论:分子处在。

活动三:收集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证据1、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

初二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讲解

初二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讲解

走进分子世界撰稿:史会娜审稿:雒文丽【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要点梳理】要点一、分子模型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要点诠释: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

要点二、分子运动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4、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要点诠释: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

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4、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来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要点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分子动理论:分子、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认识称为分子动理论。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要点诠释: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课时练《7.1 走进分子世界》(含答案解析)(1)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课时练《7.1 走进分子世界》(含答案解析)(1)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课堂作业一、单选题1.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B.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减小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引力大于斥力2.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分子的直径约10-1μmB.人们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C.液体的分子结构使得液体容易被压缩,从而没有确定的形状D.为证明液体之间发生了扩散,可以将半杯清水和半杯硫酸铜溶液倒在一起3.关于分子动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雾霾(PM2.5)在高温天气容易消散,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B.破镜难圆,是因为两片破镜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太小C.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大作用力也越大D.人们通常以10-10n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4.学校厨房的墙角边堆放了煤炭,隔一段时间后,煤炭粉末就扩散到墙里面去了,扩散现象的发生是由于()A.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B.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C.温度越低,煤炭粉末扩散得越快D.相互接触的煤炭粉末与墙壁存在着温差5.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控意识如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的照片,该病毒一般呈球形,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构成病毒的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温度越高,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消毒水蒸发不能说明分子在运动D.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防止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6.一根细棉线一拉就断,而一根细铁丝却不容易拉断,这是因为()A.棉线不是由分子组成的B.棉线的分子之间没有引力,铁丝的分子间有引力C.棉线的分子之间的引力远小于铁丝的分子间有引力D .棉线的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铁丝的分子间没有斥力7.由做饭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 .向热汤中滴入香油,很快散发出浓浓的香味,是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 .有时吃到嘴里的菜很咸,是因为盐分子不能发生扩散现象C .用吸盘挂钩挂铲子,是利用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力D .用压力锅煮饭容易熟,主要是因为压强越大,水的沸点越低8.如图是一个中间系有棉线的铁丝圈,浸过肥皂水后的情形;如图是用手指碰破棉线右侧的肥皂膜后的情形,这个实验说明了()A .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B .分子间存在着斥力C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D .分子间有空隙9.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下列事实的微观本质相同的是()①红墨水在水中扩散②花香四溢③物体的热胀冷缩④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0.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 .沙粒放入水中,水变浑浊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 .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D .将红墨水滴在不同温度的等量水中,通过现象能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为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图像,r 0表示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时分子间的距离,F 斥表示斥力曲线,F 引表示引力曲线,F 表示合力曲线。

7.1 走进分子世界 辅导讲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级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 辅导讲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级下册

2.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A.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B. 分子间有间隙C.分子间存在引力D.物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如果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去分析热现象,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的汽化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外逃”到空气中的速度就越快B.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冰块内部的水分子并未停止运动,一段时间后,冰中的水分子“悄悄外逃”到空气中了C.气体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D.固体或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了间不存在引力4.如图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秤,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的示数________,其原因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如图所示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填“A”或“B”)瓶,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

6.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填物态变化名称).【课后巩固训练】1.分子是非常小的,它的直径大约是()A.10-3m B.10-6m C.10-8m D.10-10m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A.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B.箱子里放几颗樟脑丸,过几天整个箱子里都充满樟脑味C.刚走近饭堂,就能闻到学校食堂饭菜的香味 D.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中细小的灰尘就是分子 B.由于分子非常小,人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C.把一枝粉笔碾细成粉末状就是分子 D.大雾天,人们看到空气中的“白汽”就是一个个水分子4.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是()A.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B.红墨水滴入水中很快散开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D.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手捏面包,面包的体积缩小了,证明分子间有间隙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证明分子间有斥力C.打开香水瓶后,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香味,证明分子在不停运动D.煤堆在墙角的时间久了,墙内也变黑了,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6.如图所示,两表面磨平的铅块紧密接触后可吊起台灯,这说明()A.分子间存在斥力 B.分子间存在引力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7.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7.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认识分子课件及答案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认识分子课件及答案

kg.
4.1 g蔗糖有1.8×1021个分子,把它们均匀地撒在表面积是
352
5.11×108 km2的地球表面上,则1 cm2的表面上约有______
个蔗糖分子.这一客观事实说明了 分子是很小的 .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十章
10.1
5.质量为1 g的水有3.34×1022个水分子,若这些水的流速是
了;而油从钢罐外壁渗透出来了,可能是钢罐外壁有细小
的裂纹,油就是从细小的裂纹处渗透出来的.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十章
10.1
小明认为:气球中充的气没了,是由于空气分子太小,在
气球内部气压的作用下从气球的外壳处跑出来的,而油从
钢罐外壁渗透出来了,可能是钢罐内气压把油从钢罐外壁
钢铁分子之间的缝隙处压出来的.
(1)学过本节知识后,你觉得小华与小明的观点谁正确?
你是否还有更合理的解释呢?
(2)如果请你设计一个说明分子大小的实验,说说你的
方案.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十章
10.1
9.(1)小明的观点正确,但有的地方不是很严谨.气球
中充的气没了,是由于空气分子太小,在气球内部气
压的作用下从气球的外壁处跑出来了一部分,但主要
m≈4.02×107 m,将这些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排,
队伍长度为6.7×1022×4×10-10 m=2.68×1013 m,可绕

5圈.
地球的圈数为
≈6.7×10

答案:见解析.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配粤教沪科版
第十章
10.1
1.(2022·惠州模拟)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是( D )

专题04 分子动理论与微观粒子(解析版)

专题04  分子动理论与微观粒子(解析版)

专题04 分子动理论与微观粒子思维导图知识详解知识点一:走进分子世界一、分子模型1、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间空隙:常见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

如: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

二、分子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如:扩散现象,花香等。

三、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典例1、(2020·江苏镇江市·)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D.高压下,油罐里的油能从罐壁渗出【答案】A【解析】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是海绵受力时形状发生改变,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与分子动理论没有关系,故A 符合题意;B.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时,由于温度较高,衣服上的水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以衣服逐渐变干,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C.校园里花香扑鼻,是花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D.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在高压下,油罐里的油从罐的分子间渗出,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2、(2020·江苏徐州市·九年级其他模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戴口罩能有效预防飞沫传播,要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B.口罩有效是因为制作材料分子间没有空隙C.闻到酒精消毒液的气味是因为分子运动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答案】C【解析】A.分子很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飞沫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所以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B.由分子热运动可知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口罩材料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故B错误;C.可以闻到酒精味,是由于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分子,吸收作用体现的是分子间存在引力,而不是斥力,故D 错误。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docx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7.1走进分子世界
一、研究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二、分子
概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大小:分子直径得数量级为10-10m,即0.1nm
三、分子模型的内容(特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证据: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证据:分子运动液体分子:水蒸发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证据: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四、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物质状态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特征
固小大有体积,有形状
液大小有体积,无形状
气很大很小物体积,无形状
初中物理试卷
灿若寒星制作。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
师: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上述三例只是其中的一些。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性质了。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四、利用显微镜收集到更多证据支持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观看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分子结构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教学难点】
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导入
师:既然引入分子概念,我们从物质微观结构模型就可以得到分子模型请学生总结一下。
生: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总结得很好
六、收集分子永不停息运动的实验证据
8分钟
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
师:结合实验现象解释一下
5分钟
师:以上我们从宏观现象出发建立了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而实际上我们凭肉眼能看到物质的内部吗?
师:假如能看到,这个模型将更有说服力。
师:来看一些图片,这是通过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植物细胞,细胞之间是有空隙的,细胞还不是最小的颗粒,要看到分子怎么办?
师:这是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金属微观结构图。
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展示苯分子、蛋白质分子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分子世界
撰稿:史会娜审稿:雒文丽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要点梳理】
要点一、分子模型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要点诠释: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

要点二、分子运动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4、分子的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要点诠释:
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

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4、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要点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3、分子动理论:分子、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认识称为分子动理论。

要点诠释:
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是对外表现不同。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范围是很小的,只有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时才能产生,分子间的距离太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

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

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甲、乙、丙三幅图中,能形象地描述气态物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甲.分子排列规则,就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

乙.分子可以移动,像课间教室中的学生。

丙.分子几乎不受力的作用,就像操场上乱跑的学生。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答案】C
【解析】气体分子间距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极度散乱,宏观上无固定的体积,无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特征,要求记住三种不同状态分子排列方式的不同特点。

2、关于分子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B.分子是物质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组成物质,并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D.分子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结构而想象出的模型,实际是不存在的
【思路点拨】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C
【解析】(1)分子还可以再分割,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所以选项A、B 错误。

(2)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不是人们为了描述物质结构而想象出的模型,所以选项C是正确,D是错误的。

故选 C。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要了解组成物质的粒子都有哪些,要了解分子的结构。

举一反三:
【变式】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有的性质,我们把它们叫做。

一个瓶子能盛1kg水,用这个瓶子能盛 kg水银。

(水银密度13.6×103kg/m3)【答案】分子;13.6
3、“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表面太光滑
C.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答案】D
【解析】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的硬度大,玻璃放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形变,玻璃分子间的距离不能达到小于分子直径的10倍的程度,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故无法产生引力。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及应用,要明确玻璃无法重新粘合的原因。

举一反三:
【变式】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是()
A.用绸布摩擦过玻璃棒吸引小纸屑
B.铅笔很难被拉断
C.将橡皮吸盘紧压在玻璃上,很难被拉开
D.磁体能吸铁
【答案】B
类型二、知识应用
4、把1升酒精倒入容器中,再把2升水也倒入这个容器中并进行充分混合,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3升,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案与解析】由于分子间存在空隙和分子运动的原因,所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会由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原因而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3升。

【总结升华】本题是综合提高训练题目,考查学生利用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以下说法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是()
A.海棉能吸水 B.物体热胀冷缩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D.粉笔能吸水
【答案】A
5、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
B、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请提出你的猜想。

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填序号)。

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思路点拨】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解答。

【答案】C;弹簧测力计的标数将逐渐增大;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解析】如题中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可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

【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