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与品悟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与品悟发表时间:2020-12-09T12:39:46.46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4期作者: 1.赵庆萌 2.罗美惠[导读] 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1.赵庆萌2.罗美惠1.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小学2.双流区迎春小学一、起:激趣导入,访寻诗佛。
1.激趣导入:师:中国是一个浪漫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同学们,赵老师首先要考考你们文学常识。
中国被誉为“诗仙”的是哪一位诗人?生:李白。
师:非常不错,回答干脆响亮。
接着来,中国被誉为“诗圣”的是哪一位诗人?生:杜甫。
师:中国被誉为“诗佛”的是哪一位诗人?生:王维。
师:同学们说得好。
那你知道王维何许人也?为何称之为“诗佛”?接下来有请同学为我们展示查阅到的资料。
2.生展示PPT:(关于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师:山居生活为了宦海浮沉半生的诗人开启了怎样的新篇章呢?那我们就一同去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二、走进山居,且听诗吟师:同学们我们一边听朗读音频,一边观看插图,体会古诗的意境。
师:听完你有什么感受?生:1:山村的田园生活,冷清。
生2:恬静,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受。
师板书“山居秋暝”。
师:“山居”说明什么?生:诗人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
师:一个“秋”,点明了季节。
师:“暝”呢?你们知道意思吗?生:结合书上的释义我知道是,傍晚。
师:说到时间,你知道古人表示时间的词还有哪些?生:晓。
早晨,比如:春眠不觉晓。
朝,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晓、暮、暝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诗题的大意就是: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根据课文释义,我们去看看都有哪些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
师:浣女是什么意思?生:洗衣物的女子。
14《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可以对向芙蓉的讲解进行质疑,比如说,这句话在写法上除了对偶修辞外,还有其他手法吗?朗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朗读中强调“照”和“流。生(向芙蓉):还有化静为动的写法。师:有这个味道,你能不能说清楚些?生(向芙蓉):动静结合。师:对,动静结合的写法。哪句话是写动,哪句话是写静?生(向芙蓉):“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师:对,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联想和想象,仿佛听到了潺潺流水,这句诗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很多组都展示的是这一句,第三组展示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们请第三组展示。生(张雪琴):我们三组喜欢的句子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句工整,前句写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所以由此猜想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后句写水面上的莲叶摇动而不见其船,由此推测是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山村生活的向往。这是一幅山村劳动归来怡然自乐的和谐场景。师:这是自然美还是人文美?生(张雪琴):人文美。师:你能说出哪些人文之美?同学们可以提问。生(向芙蓉):请问第三组组长,“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人文之美,那它到底描写了什么景物呢?师:我纠正,应该是它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民风呢?生(张雪琴):和谐。师:还有呢?生(张雪琴):淳朴。师:恩,淳朴,我把这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请你解释淳朴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知道吗?生(张雪琴):可以请人解释吗?师:可以。生(向术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阵阵喧闹声,劳动的快乐,体现了纯朴的民风。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些什么?师生:第一,我们复习了“知人论世”这一分析诗歌的方法,第二,关键是学习了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现手法。师:我们再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生:朗读全文。五、达标测评反馈信息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___《山居秋暝》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好,开始上课。
请坐。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以“记得___是因为……”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文字。
现在请___同学来展示她的写作成果。
(掌声热烈)___:(上台,带着日记本)《想起王维》。
握着南国的红豆,我想起了他。
他的名字出自佛经,___,___,是佛经里的人物,通达甚深,___智能。
他看惯了功名利禄,官场纷争,更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气时”。
于是,“竹里馆”里清越的琴音飘然,穿枝拂叶,萦绕耳畔。
他披散长发,独坐林间,弹琴赴长啸,风卷长袍,清瘦而潇洒。
这穿越千年的琴音激起我心中涟漪层层。
我想问他,“无数的静夜在你的春山是否总有迷途的鸟儿鸣在你的春涧?”,我想问他“贵生广寒,秋露拃上,你是否依旧衣衫单薄,但又心却空房,不能回家?”我想问他,“全宴微食,日冷轻松,寒琢梅花,你能否闻到那阵阵幽香,你能否看见那素淡背后的春色满园?”谢谢!(掌声热烈)老师:(走上讲台)太美了!___同学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___在她心中的美好记忆。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佛”___,走进他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
请同学们读研究目标。
学生:(齐读研究目标)通过诵读进入诗境,理解山水田园诗中诗人所寄托的情感。
抓住意象,品读诗歌,把握本诗写景抒情的表现技巧。
老师:咱们组内推选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山居秋暝》好不好?(请学生朗读诗)学生1:(朗读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___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掌声起)老师:___,你来给我们点评一下。
___:点评法的五要素……首先我觉得这首诗不应该读得那么高亢,因为是晚上这个时间___在山林间游行的时候,应该是很幽静的。
关于题目,从第一联到第三联都在写景。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后)在___的《山居秋暝》课堂实录中,老师要求学生以“记得___是因为……”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文字。
___同学展示了她的写作成果,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___在她心中的美好记忆。
《山居秋暝》课堂教学实录

《山居秋暝》课堂教学实录作者:郑成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郑成林【教学设想】2020年9月,我有幸承担了浙江省衢州市名师送教活动的公开课。
作为示范课,我想教学设计应该既有创新,同时又要贴合新课改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我当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目标即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加重视以学科概念为核心,使课程的具体进程能够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课程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是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有效途径。
备课期间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节,我于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设计了《别样的秋暝》这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读诗歌、解决问题。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以《山居秋暝》诗歌题目中的“暝”字为线索,从文字学、美学等角度出入于文本,引导学生体认汉字之精微,并通过品读诗歌语言、调动形象思维来把握诗歌意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增进对中国传统士人情怀的理解。
【教学实录】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也曾写尽春夏秋冬、日月晨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是春天清晨的雨润柳新;“柳色蔼春馀,槐阴清夏首”那是初夏时节的清新寂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则是秋天夜晚的宁静幽深;而“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则是冬季凌晨的清寒空阔。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五言律诗,它的时间感也颇强。
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它所描绘的是一年中的什么时节,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段呢?生:秋天傍晚师:从何而知?生:秋暝师:好!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先大体领略一番这个秋天傍晚的独特景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
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山居秋暝优质课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优质课课堂实录在一个宁静的秋天傍晚,我坐在山间的小屋里,窗外的景色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你看看那片片红叶,像是小姑娘穿上的红裙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真是好看得不得了。
天边的夕阳也懒洋洋地挂着,照得整个山谷金光闪闪,像是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这样的时刻,真让人觉得时间都慢了下来,心里头的烦恼也随之淡去。
谁说生活一定要忙忙碌碌的呢?偶尔停下来,享受这一刻,真的是人生一大乐事。
想着这些,我不禁笑了,外面的山风吹过,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人感觉无比舒畅。
坐在窗前,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真是惬意。
远处的山峰像是守卫者一样屹立在那儿,给人一种稳重而又安全的感觉。
小溪潺潺流过,水声清脆,像是在为这幅画卷伴奏。
山里的秋天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温柔而富有韵律,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哼唱。
突然,我想到了一句老话:“山高水长”,这话真是形象。
山的巍峨和水的柔情,恰好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
生活就像这山水,偶尔高高在上,偶尔又低到谷底。
人们总是追求高处的风景,却往往忘了低处的细腻。
细水长流才是长久之道。
坐在这里,看着这一切,我真想给自己一拍,提醒自己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
不远处,有一只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啁啾叫个不停。
它似乎在跟我打招呼,我不由得咯咯笑了。
想当初,我也曾是那样无忧无虑的小孩,爬树、捉虫,玩得不亦乐乎。
岁月就像那一阵风,吹得人们逐渐长大,学会了责任和压力。
可是,在这样的地方,我却又找回了那份童真,真希望时间就停在这一刻。
说到秋天,果实也是这个季节的骄傲。
旁边的果树上挂满了累累硕果,苹果、柿子、核桃,一个个红彤彤的,透着诱人的光泽。
看着这些果实,我总是想起妈妈做的果酱,甜甜的,香香的,吃上一口就满满的幸福。
哈哈,嘴巴也馋了,想吃了。
人生啊,真是像这些果子,有苦有甜,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这时,夕阳渐渐下沉,天边的云彩变得五彩斑斓。
有人说,秋天的夕阳是最美的,这一点我可不否认。
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感慨。
小学语文 山居秋暝 课堂实录教案

小学语文山居秋暝课堂实录教案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师:同学们,请结合图片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钱钟书)师:大家知道王维的诗被苏轼和钱钟书是怎样评价的呢?是啊,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代表作之《山居秋暝》。
横竖撇捺皆文化,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师:暝字是后鼻韵母,左边一个日字旁,右边一个薄雾冥冥的冥。
齐读诗题。
师:秋暝是何意啊?哦!你能够结合注释知道,这是秋天的傍晚。
那山居呢?在山里居住。
谁能连着来说一说?生:诗人居住在山里看到的秋天的傍晚的景色。
师:诗人王维晚年半官半隐,就居住在此山中。
知道是哪一座山吗?(出示:终南山)师:这座山很有名。
陶渊明有诗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啊,是隐士们的向往之地。
王维在终南山还有一个住所就叫做“辋川别业”。
请你再读一遍——辋,别业就相当于别墅。
结合课文插图我们来猜一猜,王维的别墅大概是什么样子?——仅仅几间茅草屋而已。
师:那这深居里究竟有怎样的秋色?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求:1.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与插图,读通句子。
3.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读懂诗歌大意。
师:请你来读一读。
不错,读得准确又流畅,特别是将诗中的“暝”和“浣”两个字读得非常标准。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你读出了诗歌的节奏,音韵。
来,同学们,咱们一起读一读。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境师: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听着听着,心中冒出了一个疑惑:诗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师:空山。
(板书:空山)师:最后一个词是什么?师:可留。
(板书:可留)师:这空山有什么好留恋的?王维笔下的终南山究竟隐藏着哪些动人的景物呢?一个个小手举的高高的,想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些景物主要集中在哪些诗句中呢?我们一起聚焦中间这两联,请你按顺序说一说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出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放慢学,让童心遇见诗心——五上《山居秋暝》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学习“暝”字,理解诗题师:同学们,看板书,什么字?生:“日”。
师:一个“日”右边有一个秃宝盖,秃宝盖下面再加一个什么?生:“日”。
师:又是一个“日”。
在“日”的下面有一个“六”,这个字读什么?生:暝(míng)。
师:“暝”字有两个太阳,左边一个太阳,右边秃宝盖代表山,太阳落到了山下,下面的“六”代表人家居住的房屋。
这时的太阳已经紧紧挨着居住的房屋了。
这个“暝”是什么意思?(生说)师:说得真好。
日落、天色将晚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傍晚时分。
这个“暝”就是指傍晚时分。
那么“暝”前加一个字(板书:秋暝)就是———生:秋天的傍晚。
师:交代了时间是秋天的傍晚。
那么秋天傍晚前面又加一个“山”字,“山秋暝”谁连起来解释?生:山中秋天的傍晚。
师:给他掌声。
山中秋天的傍晚是“山秋暝”。
我在中间再加一个字“居”,(板书:山居秋暝)什么意思?生:居住在山里看到了秋天傍晚的景色。
师:给他掌声。
你们现在都居住在哪里啊?生:杭州。
二、谈论王维,聚焦诗人师:很多人都想居住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中,他为什么要居住到山里呢?这个想居住在山里的人是谁呢?生:王维。
师:谁知道王维?来介绍一下他。
生: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的很多诗歌里面带有佛味。
师:这信息很重要,王维被人称为“诗佛”。
唐朝的大诗人很多,有诗仙———(生答),有诗圣———(生答),有诗佛———(生答)。
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王维在晚年十分信佛,他被称为田园派诗人。
生:我知道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存诗400多首。
师:王维是一个全才,不仅诗作得好,画也很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生:我知道王维生于701年,死于761年,字摩诘。
有一句话这样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师:给他掌声。
他说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王维是诗佛。
(板书:诗佛)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诗佛”?你奶奶信佛,她能被称为“诗佛”吗?生:不能。
有两点,一是诗作得多,还有一点是他精通佛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学习诗歌要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今天我运用另一种方法学习诗歌,那就是意境赏析法。诗歌主要抓“景”和“情”,看诗歌写了哪些景,抒发什么情。意境赏析法即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从品味关键语句入手,对诗歌中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意境赏析。赏析的格式是:句子+什么写法+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评价。我先给同学们一个范例:我喜欢的句子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其实王维一生坎坷,因为他曾经参加安禄山叛乱,他曾被安禄山俘虏过,在安禄山营中当过官,因此,安史之乱平叛之后,王维在政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还被褒贬到什么地方?我们昨天刚学过《汉江临眺》。
生:襄阳。
师:楚塞,是边远山区,还好,没像苏轼那样被贬到海南。正因为仕途失意,他在晚年专诚信佛。后人尊称他为“诗佛”,本文是王维的后期作品,那是王维已经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是他归隐在辋川,辋川在哪?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辋川镇,他在那里修了一栋别墅,什么别墅?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山下,因此本诗题目叫“山居秋暝”,借本诗来表达他的情怀和理想,究竟表达他的什么情怀和理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我们一起来朗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读得不是很有感情,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朗读?
生:想。
师:播放《山居秋暝》mp3音频朗读。
师:我们再读《山居秋暝》。
生:齐读《山居秋暝》。
师:同学们对最后两句读得感情不够到位,范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孙”指谁?
生:作者。
师: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典,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
师:我看了大家的赏析,都比较到位。我想请同学上来展示,把你己的理解讲给大家,谁来?生:向芙蓉举手。师:大家掌声鼓励,展示时要注意抓关键词,其他学生要针对性的做笔记。生(向芙蓉):我们是第六小组,我们赏析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间明月朗晴,清泉轻流的美丽画面,傍晚皎洁的月光从松间洒落下来,清冽的山泉从石板上潺潺流淌,衬托出山间的静穆迷人,我们可以从“照”和“流”两个词体会出它的静穆迷人,这是一幅多么幽静的画面啊,让读者沉醉其中,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山村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我们组的赏析理解,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诗人。
师:对,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等等。由此,我们来把握他创作的时代背景,在那时如何的表情达意。那么,谁来给我们介绍作者王维?
生(向术华):我是来自二组的A1,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山西人。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
生(向术华):他精音律,善书画,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及反思
陈良文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你们听说过诗仙吗?
生:李白。
师:你们知道诗圣吗?
生:杜甫。
师:那你们听说过诗佛吗?
生:王维。
二、带疑初读
师:欣赏诗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整体感知,通过含英咀华式的美美地读,另一种是进行专题分析,进行美美的品。而在诗歌的欣赏中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指什么呢?是我们在读诗歌前,要了解谁?
师:还知道他些什么吗?
生(张雪琴):我是来自三组的A1,王维还是一位边塞诗人。
师:边塞诗人啦?他带兵打过仗吗?打过,他参加过安禄山的叛乱,当过伪军,但他不是边塞诗人。王维,二十一二岁中进士,非常有才,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同学们可以对向芙蓉的讲解进行质疑,比如说,这句话在写法上除了对偶修辞外,还有其他手法吗?朗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朗读中强调“照”和“流。生(向芙蓉):还有化静为动的写法。师:有这个味道,你能不能说清楚些?生(向芙蓉):动静结合。师:对,动静结合的写法。哪句话是写动,哪句话是写静?生(向芙蓉):“明月松间照”写静,“清泉石上流”写动。师:对,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联想和想象,仿佛听到了潺潺流水,这句诗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很多组都展示的是这一句,第三组展示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我们请第三组展示。生(张雪琴):我们三组喜欢的句子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句工整,前句写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所以由此猜想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后句写水面上的莲叶摇动而不见其船,由此推测是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作者如此巧妙的构思,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这种山村生活的向往。这是一幅山村劳动归来怡然自乐的和谐场景。师:这是自然美还是人文美?生(张雪琴):人文美。师:你能说出哪些人文之美?同学们可以提问。生(向芙蓉):请问第三组组长,“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人文之美,那它到底描写了什么景物呢?师:我纠正,应该是它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民风呢?生(张雪琴):和谐。师:还有呢?生(张雪琴):淳朴。师:恩,淳朴,我把这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请你解释淳朴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知道吗?生(张雪琴):可以请人解释吗?师:可以。生(向术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从竹林里传来阵阵嬉笑声,阵阵喧闹声,劳动的快乐,体现了纯朴的民风。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些什么?师生:第一,我们复习了“知人论世”这一分析诗歌的方法,第二,关键是学习了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现手法。师:我们再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生:朗读全文。五、达标测评反馈信息
学生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这样一种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黑板赏析的格式对自己预习作业的赏析进行修改,请A1上台板书自己赏析的内容。生:A1上台板书自己赏析的内容,其他学生修改自己赏析的语句。师:修改好后,在A2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时间三分钟。发言时,声音不能太高,一个一个地逐一展示。生:小组内交流展示。师:到各组巡视学生交流情况,并进行指导。四、能力展示释疑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