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老师

合集下载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推荐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1看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给我感触很深。

没看这本书之前,心想这本书可能跟某些教育专著差不多,通篇都是些教育理论,没有什么能使我们静下心仔细看的,但一看起来,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学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他的语言和文字有着独特的魅力——朴实形象而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

他善于将理性的思考、真实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融入一个个发人深省、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案例之中,让我们一线老师感同身受。

李镇西老师是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更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就是这样一位名师,到现在还坚持在一线,保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习惯,尤其是著名的“五个一工程”:1、上好一堂语文课;2、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3、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4、读书不少于一万字;5、写一篇教育日记。

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后,我无数次地被他的深邃,他的执着,他的激情所打动,更感觉到自己似乎又找到了那久违了的冲动,从今天起,我要做最好的老师!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而这种爱源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

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

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通用12篇)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通用12篇)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通⽤12篇)《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通⽤12篇) 当品读完⼀部作品后,相信你⼼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通⽤12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1 我有幸品读了李镇西⽼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书,觉得⼼中涌动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越读我的⼼越是⽆法平静:这本书给我的⼼灵带来的最⼤震撼就是本书的核⼼……师爱。

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段学习时光,正是他,从⼀个更⾼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

在没有读李⽼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信:⾃⼰是“爱”学⽣的。

读完这本书我扪⼼⾃问:我深爱每⼀位学⽣吗?我对学⽣的“爱”真的是⽆怨⽆悔吗?正是李⽼师让我对学⽣的“爱”有了全新⽽深刻的理解:爱学⽣,不仅仅是只对⾃⼰所教的这⼀年或⼏年负责,⽽是“对学⽣的成长以⾄未来⼀⽣的负责”;爱学⽣,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是“怀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个学⽣”;爱学⽣,不应是对学⽣的错误严加追究,⽽是“博⼤的胸襟”“对学⽣的宽容”…… 另外,这本书中最使我感动和反思的是第六辑:《在写作中成长》。

李⽼师教给我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课堂上真正闪烁着灵感⽕花的精彩⽚断、和学⽣间发⽣的曾经感动着⾃⼰、感动学⽣的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

其实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的教师都有很多值得记忆,值得研究的东西。

他的价值胜过任何荣誉称号,胜过任何的赞誉。

他是⼀种可以使⼈丰富和充实的东西,是⼀个做教师的⼀⽣的财富。

如今,只要我写下只⾔⽚语的教学随想,我都能感到⼀种⽆与伦⽐的愉悦,感到⼀种久违了的充实。

我现在才顿悟可能就只有⽂字才可以帮助⾃⼰记录下和学⽣曾经⾛过的⽇⼦,曾经的感动,曾经的精彩和⼼灵的触动。

“爱”是⼈类的永恒话题,⽽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优秀4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优秀4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优秀4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一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李老师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将理性→←的思考、真实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融入到一个个教育案例中,发人深省,让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感同身受。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并没有用那种死板的语言模式阐述出一些冰冷而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用自己的真实工作经历来谈得失、谈收获、谈感悟,他娓娓道来,把他一路走来的人生追求和梦想以及收获和感悟都一并和我们分享。

是啊,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更会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6 篇二两年前在一次讲座中初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前段时间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慨万千。

这本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从教25年来的经验与收获,从一个青涩懵懂的职初老师到经验丰富成熟“老”教师,他在平凡的教学生活中,发掘出如何做“最好”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用李老师的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的“更好”就汇集成了最好”。

拿昨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每周都会上一节新课,在上过第一次课后,要做好课后反思,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合理,表述是否简洁易懂,在不断改正后,问问自己今天上的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是不是更有创新;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情况,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捣乱的,我是不是更加从容冷静的去面对?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合集7篇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合集7篇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合集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1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

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

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

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

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

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七篇写范文网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七篇写范文网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七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1)很喜欢听李镇西老师讲的课,也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感人所以便买来阅读。

读上这本书,我就有一种被磁石吸引的感觉,书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明白了当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的心,也让我明白了应怎样去爱这些孩子。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如: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高考落榜宁玮情绪波动很大。

他总是能及时地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它当成朋友。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

当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贴得更紧。

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

”他坚持每天利用午休,给学生读《红岩》《爱的教育》《凤凰琴》……,学生笔记本上写上小诗,李老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童心,使他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拨动着他的心弦。

他常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爱更能体现他爱孩子的心。

他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

李镇西读后感

李镇西读后感

李镇西读后感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作品,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李镇西老师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老友,坐在你身边,和你唠着家常,分享着他的教育故事和心得。

他笔下的学生,一个个都是那么鲜活,仿佛能从书里蹦出来站在我面前。

那些课堂上的小插曲、学生们的调皮捣蛋,还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其中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李镇西老师提到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这孩子呀,聪明是真聪明,但就是调皮得让人头疼。

有一次上课,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小明却在下面偷偷摸摸地搞小动作。

李镇西老师发现了,没有当场发火,而是不动声色地走到小明身边,轻轻敲了敲他的桌子。

小明吓了一跳,赶紧坐正了身子,但是眼神里还透着一丝不服气。

下课后,李镇西老师把小明叫到了办公室。

本以为会是一场严厉的批评,没想到老师却先笑着问小明:“今天课上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比老师讲的还吸引你呀?”小明低着头,嘟囔着说:“我就是觉得无聊。

”李镇西老师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和小明聊了起来。

原来小明觉得老师讲的内容他都会了,所以才忍不住开小差。

李镇西老师听了,想了想说道:“那这样好不好,以后老师讲的内容如果你都会了,你可以自己看一些拓展的书籍,但是得保证不影响其他同学。

”小明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连忙点头答应。

从那以后,小明上课再也不捣乱了,还经常和李镇西老师交流他看的那些拓展书籍的心得。

李镇西老师通过这样一次耐心的沟通,不仅解决了小明上课捣乱的问题,还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想想我们平时遇到学生调皮捣蛋,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批评指责,可李镇西老师却用理解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且主动改正。

这让我明白了,教育真的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和理解。

还有一个例子也让我感触颇深。

有一次班级组织活动,要分组完成一个任务。

有个小组因为分工不明确,闹得不可开交。

李镇西老师没有直接插手帮他们分配任务,而是在旁边观察,等他们吵得差不多了,才开口问:“你们觉得这样吵能解决问题吗?”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自己培养自己讲述与演说读后感

自己培养自己讲述与演说读后感

自己培养自己讲述与演说读后感《〈自己培养自己〉讲述与演说读后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自己培养自己》这本书,真的是收获满满,感受颇多。

读到书中讲述李镇西老师自身成长的经历时,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成长纪录片。

他把自己从初入教育行业到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育者的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那种迷茫、摸索前行的状态。

特别触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提到他在教育工作中的自主探索,他不会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自己积极地去尝试新的方法、新的理念。

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没有受限于当时可能存在的一些比较刻板的教育要求,而是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主动性。

我深表认同。

我看到身边很多人,在工作或者学习中总是等待着别人来传授经验、给予指导,自己从不主动去探究。

这就像书中提到的一些反面例子,他们一直处于波澜不惊、毫无成长突破的状态。

我回忆起自己曾经学习绘画的时候,如果我没有自己去寻找各种绘画技巧的资料,如果仅仅等着老师每次上课的那一点教导,我肯定无法达到现在相对较好的水平。

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临摹不同风格的画作,哪怕失败很多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培养自己的过程。

而在演说板块,我体会到了表达自己思想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分享了很多演说方面的技巧和心理建设。

他对演说的热爱、对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观点的那种执着,是远远超越我们很多人的。

我觉得他想表达的不仅仅是演说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通过演说传递思想的重要性。

就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被埋没,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表达。

这就好比我在参加一些小组讨论时,即使有很多好的创意,但由于我不能够很好地组织语言,上升到演说的高度,去有力地说服他人,那我的这些创意就很难被重视起来。

后来我明白了,自己培养自己其实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它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压力而消失,反而是在对抗艰难环境时更加蓬勃生长。

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优秀7篇)

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优秀7篇)

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优秀7篇)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篇一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

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

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做有思想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

李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

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

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

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

在理解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理解,很少主动去思考。

近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必须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

“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就应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务必要有必须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

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资料。

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

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

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下为自己充电。

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就应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镇西老师《我这样做班主任》的感悟
余海侠
在寒假中我阅读的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我这样做班主任》,书中记录了李镇西老师30年班级管理的精华,是李镇西老师爱心智慧的结晶。

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他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可见他在教育教学方面敢于创新不拘一格;可见他热爱教育事业,并为其引以为荣。

我深深的被李镇西老师的个人魅力所感染,他是真的在用“心”做教育。

多年的教学生活,让我感觉最欠缺的就是在班级管理方面,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连班级都管理不好,何谈成绩、何谈育人,所以我带着取经的心情读了这本书。

如果说只是当班主任,不难;当合格的班主任,也不难,但会很累,是我们平时说的“保姆式”和“警察式”班主任,盯着学生早读、出操、卫生等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身累;想要成为优秀的班主任,难!需要用心的去付出爱心、耐心、童心、责任心等等,还要有班级管理的技巧、艺术等,心累;但若想要成为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的班主任,那是难上加难,因为他是在真正的从事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工作。

因为平时自己也不是爱读书,也不爱动笔的人,文采欠佳,简单谈点在书中给我感触较深的几个地方:
一、平等。

这里的平等不仅是指的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生生平等,还包括师生平等。

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级管理制度》,其他班不知,单就我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中都是从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成绩等等提出了要求和量化,没有涉及到老师的范围。

而李镇西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制定的《班级管理条例》中对班主任也作了一些规定:“凡每月对学生发脾气超过一次,或错批评学生,或利用自习课讲语文,或下课压堂两分钟以上,罚扫教室一次。

”并且在《条例》实施不久,李老师便因错批评学生而“犯规”,当天放学后,二话不说,拿起扫把,一个人在教室里干得大汗淋漓。

当看完这些后,我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如果把这些规定放在我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中会是什么样子,我马上想到的是教室卫生会被我承包。

二、童心。

在李镇西老师眼里童心是师爱之源。

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谓“变成小孩子”,就是用童心去感受童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有着纯真的童心,并能够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感情去热爱。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用童心报答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

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

正是因为李老师保持着这份童心,才有了他“永远的未来班”和“浪漫的高95级一班”。

才有了在我看来只有在电视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情境,而他们却真实的发生在他和他的学生之间。

三、态度。

做为一名老师,对待教育,我们要以什么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提出四种态度:第一种是“应付”的态度。

没有教书育人的热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孩子,这样的老师如果实在无法改变心态,不如改变职业。

第二种是“饭碗”的态度。

因为做教师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饭碗。

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比起教育家们的追求,谈不上高尚,但绝对不低下。

忠于自己饭碗的老师同样令人尊敬。

第三种是“事业”的态度。

把教育不仅当
饭碗,同时也当做自己的事业,事业意味着研究与创新。

第四种是“宗教”的态度,为教育的一切付出,不是来自上级要求,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召唤,基于自己的良知。

反思自己,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哪种心态?
四、技巧与智慧
相对于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也是一个能够锻炼自己工作能力的新天地。

我觉得李镇西老师说得很对,没有做过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美的。

班主任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琐、但同时是很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1、多表扬,少训斥,注意循循善诱。

教师应该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被别人肯定上,尤其是教师的肯定,当他的某一优点被肯定后,会激发出他更多的热情。

可能使他的缺点改正。

对于同学,有优点要给与恰当的表扬,但不是说对其缺点就视而不见,不要批评。

相反,对其缺点应及时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点,使之明辨是非。

2、看优点,多鼓励,因势利导
学生的可塑性大,他们每人身上都有或显或隐的优点,班主任对于他们的优点应多挖掘,利用他们的优点。

《我这样做班主任》一书是李镇西老师30年班级管理的精华,有很多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是很值得借鉴,如:开展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培养学生的自愈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等等。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具体的做法,实用性强。

本身我们班就开展着小组竞争,但是却很片面,只是针对学习、纪律、卫生。

借鉴李老师的做法,加以完善。

再如随身带个手机,原生态的记录下学生真实的生活,留下珍贵的回忆;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近在咫尺的师生通信,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朋友。

班主任工作是重要的,但又充满着艰辛。

的确,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一个好教师就意味着爱,因为爱是一种依恋,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责任,一个幸福的班级应该是有快乐、有收获、故事、有成长的班级。

因此,我会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