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2课 “贞观之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这段话描述的是()A. 唐朝建立的过程B. 隋朝建立的影响C. 唐朝建立的背景D. 隋朝灭亡的教训2.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唐宗”的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唐太宗比作“镜子”的名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4.唐太宗患有哮喘病, 长安的宫殿潮湿, 他更容易犯病。
有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居住, 他没有同意, 并说: “功德不及汉文帝, 更不可浪费民力。
”这说明唐太宗()A. 勤于政事B. 虚心纳谏C. 节用戒奢D. 招贤用能5.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 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C.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6.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A. 三省六部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册封制7.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以德治国8.“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唐太宗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D. 勒于政事,提倡节俭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 唐高祖B. 武则天C. 唐玄宗D. 唐睿宗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 分别开始于()A. 秦朝、唐朝B. 唐朝、唐朝C. 隋朝、隋朝D. 隋朝、唐朝1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 独断专权) 。
初一历史下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含答案)

初一历史下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
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5.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7.唐玄宗继位后,在贤相姚崇和宋�Z 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8.其在位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
材料一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9.材料中的“则天太后”是谁?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她哪方面的特点?武则天。
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10.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评价?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堂巩固案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C )①开通运河②太原起兵③长安称帝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福州市中考)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B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3.(湛江市中考)唐太宗的政绩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 B ) A.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力倡节约 4.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皇帝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皇帝的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就会亡国。
下列哪位皇帝的亡国直接促使唐太宗得出这个道理A.秦始皇B.陈后主C.隋文帝D.隋炀帝2.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下列各项对如图所示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B.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C.唐朝首创这一制度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3. 唐朝时期,书生贾贵家境贫寒,其家族也无势力。
他寒窗苦读十年后取得了一定得成绩,决定到京城应试。
请回答这里的“京城”是在今天的()A.杭州B.北京C.西安D.洛阳4.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材料中的“朕”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5.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儒家思想的独当一面D.繁荣与开放并存6.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的英明统治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7.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次盛世局面。
下列盛世的出现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是A.“光武中兴”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文景之治”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虚心纳谏,选贤任能B.减轻负担,发展生产C.制定法律,完善制度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9. 武则天对科举非常重视,而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对科举制做出的贡献是A.分科考试B.设进士科C.考查诗词D.创立殿试10.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
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民族平等民族关系融洽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C.长城彻底失去防御作用D.唐朝北方边境无边患11.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是()A.吐蕃兵B.南诏兵C.回纥兵D.突厥兵二、填空题12. 填空题: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定都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习题课件2

1.唐朝的建立: (1)建立:___6_1_8___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发展: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__贞__观____”。
2.“贞观之治”措施 (1)用人上:虚心纳谏,重用__贤__臣____;广纳贤才,重用房
玄龄、杜如晦等。 (2)政治上:完善__三__省__六__部__制__;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
8.【河北张家口月考】公元621年,魏征第二次归顺唐朝 ,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看 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他为谏议大夫。 这说明唐太宗( C ) 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
9.【河北衡水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 要依据是武则天( D ) A.改国号为周 B.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A.隋炀帝 B.武则天 C.李世民 D.赵匡胤
6.一时间,唐朝人才云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等人先后任宰相……“开元盛世”的中华,开阔、宏伟 、多彩,其影响力远播世界。材料反映出国家繁荣昌 盛的关键在于( ) A.重用人才 B.重视科技 C.发展教育 D.经济实力
【点拨】材料反映出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在于重用人才。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唐玄宗任 人唯贤,唯才是举。故选A。
知识点2 女皇帝武则天 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
为__周______。 2.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_官__僚__贵__族___。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殿__试___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
山东省聊城市四中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总结+习题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建立时间 _________ 建立者 _________ 都城 _________二、贞观之治1.在位皇帝:2.思想来源: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3.补:1、名臣贤相:敢于直言:魏征“镜子”善于谋略:房玄龄敢于决断:杜如晦 2、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4.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采取上述措施的结果如何?)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三、女皇帝武则天(贞观遗风)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政治:(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经济:(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措施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开元盛世1.时间:前期2.原因(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1)用人: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
(2)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 表现(唐玄宗采取措施的结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
二、【易错字巩固】贞观之治魏征开元盛世三、【限时测评改一】1.唐太宗统治时期,名将、名相辈出。
下列属于贞观名相的是()A. 姚崇、房玄龄B. 房玄龄、杜如晦C. 宋璟、杜如晦D. 姚崇、宋璟2.科举制度在我国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以下属于武则天为科举制的完善做出贡献是()A. 加试策问B. 创立进士科C. 创立殿试D. 创立八股文考试制度3.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是在()A. 唐玄宗统治前期B. 唐太宗统治时期C. 唐高祖统治时期D. 武则天统治时期4.《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试题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试题1.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去评价,看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看其统治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武则天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为开元全盛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2.唐太宗认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根据这个用人原则,唐太宗任用的人才有①沈括②房玄龄③杜如晦④姚崇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任用的人才。
题文四个人物中,被唐太宗重用的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而沈括是北宋时期人物,姚崇是受唐玄宗重用的人物。
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3.你认为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炀帝的暴政,开通大运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4.下图为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意为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对其评价最恰当的是A.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史称“贞观之治"B.重用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C.打击政敌,任用酷吏,奢侈腐化,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D.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功绩,C可以排除,A项内容符合唐太宗的功绩,D项内容符合唐玄宗的功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习题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3. [史料实证][2021 ·安徽]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 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 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C)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点拨】根据题干可知,虽然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贵 为皇帝,但他们仍然羡慕进士,这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故选C。
【点拨】根据题干中“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罚、劝农桑、 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知,唐太宗 的治国思想主要涉及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返回
2. [创新题]下面材料反映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能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 同原因是( C )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注重文教,发展科举 C.重用贤能,重视经济 D.勤于政事,轻徭薄赋
(1)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横线处应填的人名。结合上述材料 ,写出唐太宗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4分)
人名:魏征。原因:虚心纳谏。
【以民为本】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
——唐太宗 (2)唐太宗的这一思想认识,主要源自什么?贞观新政中,唐
太宗的哪一措施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4分)
B.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
C.589年,李渊建立唐朝
D.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返回
2.[2022 ·雅安]“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 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 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C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返回
3.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反映出 唐太宗( A ) A.重用贤能 B.勤于政事 C.节俭治国 D.善于纳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618年,建立唐朝的是()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建成
D、李元吉
2.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并“戒奢从简”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4.唐太宗实行的下列措施中,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A、轻徭薄赋
B、知人善任
C、重视纳谏
D、加强中央权力
5.下列被唐太宗重用的人才是()
①魏征②房玄龄③杜如晦④张九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是他在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A、魏征B、杜如晦C、姚崇D、李靖
7.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8.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0. 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11.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曾有人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她是()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12.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二、材料题
13.(上)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已过。
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材料中的“上”“魏子”指的是谁?
(2)材料中提到的“三镜”指的是什么?
(3)为何他会感到“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
14.材料一: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提出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降职。
高宗死时,她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60岁免役的旧制缩短了十年。
材料二:她很爱才。
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
她选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
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景、张九龄等都是她提拔上来的。
材料三:她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材料中的“她”指的历史上的哪位皇帝?她统治时期被评价为什么?
⑵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各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
唐太宗说: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当时的统治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 唐太宗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请你简单评价一下唐太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BBAD ABCBA CC
二、材料题
13.(1)唐太宗魏征(2)镜子历史魏征
(3)魏征的离世不仅让李世民失去了一个臣子,更是让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益友。
14.⑴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⑵材料一说明武则天的改革措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说明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
材料三说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经济和国力不断增强,人口不断增加。
三、问答题
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维护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贞观之治”:1.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2.崇尚节俭;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