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古诗边思·腰垂锦带佩吴钩翻译赏析

古诗边思·腰垂锦带佩吴钩翻译赏析《边思·腰垂锦带佩吴钩》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
其古诗全文如下: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前言】李益的《边思》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
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鉴赏】首句写自己的装束。
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
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
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
玉塞,指玉门关。
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
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
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
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
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
读陆放翁集四首

读陆放翁集四首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放翁集中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
叹老嗟卑却未曾,用放翁原句。
转因贫病气崚嶒。
英雄学道当如此,笑尔儒冠怨杜陵。
放翁集中只有夸老颂卑,未尝一叹嗟,诚不愧其言也。
朝朝起作桐江钓,昔昔梦随辽海尘。
恨杀南朝道学盛,缚将奇士作诗人。
宋南渡后,爱国之士欲以功名心提倡一世者亦不少,如陈龙川、叶水心等,亦其人也。
然道学盛行,掩袭天下士皆奄奄无生气矣,一二人岂足以振之。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③?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④。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这样。
④蒙冲:也作“艨艟”,是古代的一种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永不干枯的水从源头不断流出来,从而成了活水!(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作品鉴赏(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 主题素养阅读(含答案)

第四单元素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
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调查数据图: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没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下列诗句中属于“写境”的一项是(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假如你是班级的宣传委员,将要推出一期宣传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新板报,你会确立什么主题?开设哪些板块呢?(板块不少于三个) 板报主题:板块小标题:主题素养阅读选文一别了,我爱的中国郑振铎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
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
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上,镜面模糊了。
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呈现出一片金光。
陆游《书愤》教案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问题一:从这首诗中,你们觉得陆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同学回答没错,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
周恩来: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
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另外一篇爱国诗歌《书愤》从题目入手,你们觉得书愤,是什么意思;书就是书写,书写愤懑之情。
诗中有何愤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这首诗。
待会我们会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同学们读诗的时候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读诗最重要的就是知人论世。
我们先来了解陆游个人陆游的生平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因考进士时,名次排在秦桧儿子的前面)。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书愤》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书愤》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书愤》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导入: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
一、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
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二、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
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
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陆游的爱国故事400字

陆游的爱国故事陆游的爱国故事400字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1210年1月26日是除夕,陆游走到了生命尽头,这一年他85岁。
诗人的眼光停留在旧军装上。
这个伴他度过大半辈子。
三十多年过去了,军装挂在墙上,尘土覆盖了,尘暗旧貂裘。
他也被人冷落被人遗弃了。
生命最的时刻,还是在回忆三十多年前的战场生活。
他唯一放不下的不是名利不是家业,是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
他留下了《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他的遗瞩。
在这个人世,他唯一牵挂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理想没有实现,他仍然在等待,王师北定中原。
为什么陆游如此不忘?原来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北伐没有成功的时候。
高宗以求和为基本原则。
一批爱国将领或是被处死,或被打击,很少有提北伐的主题。
南宋人在西湖歌舞中麻木时,陆游终其一生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呐喊。
今天就讲几个故事,感受这位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激情。
第一个故事是,泪溅龙床请北征,是说他请皇帝御驾亲征,这里牵到一个问题,二人地位悬殊太大,一个是天子,一个不过是八品文官,本来见皇帝的机会都少,好在宋有轮对的政策,陆游好不容易见到了宋高宗。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正好碰上高宗的生日,金国派来了使者,送来了贺礼,这次的贺礼特别,是战书。
要求南宋割让泰安以北的土地,不答应,就要挥师南下。
高宗一看到,立即大哭。
他想的是逃跑。
路修得宽,皇帝这样的态度,陆游要请求皇帝御驾亲征,难度就可以想象有多大。
换上别人,肯定会顺着宋高宗,可是陆游慷慨陈辞时,面对宋高宗的态度,陆游可能忘了自己的卑微身份,大声恳求,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上,就会出现这样的似乎不可能却真实发生的故事。
这事发生后,对陆游的影响是,他被罢官了。
对陆游来说,个人利益永远微不足道。
我爱我的祖国诗句

我爱我的祖国诗句1、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
晏婴2、报国寸心坚似铁。
宋陆游《大雪歌》3、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高適《塞下曲》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5、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梁启超6、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7、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
宋李清照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10、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11、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
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1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14、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15、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16、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
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17、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18、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19、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写怀》20、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21、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2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5、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6、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0、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31、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3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3、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34、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35、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6、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05课书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5课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锋利、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比照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中兴诗人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诗写得悲壮奔放,其诗歌语言明白如话,方法上反对雕琢,但并非说他的诗歌都浅易直白,如《剑门道中遇微雨》即是一首含蓄深隐的诗。
此诗看似自喜,实是自嘲,在自嘲的苦笑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在明白如话的语言外衣下是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1]
这首《剑门道中遇微雨》是陆游的一首纪行诗,记诗人自汉中入蜀经剑门关“道中遇微雨”,诗人似乎很有游兴。
此番“远游”,“征尘杂酒尘”,边走边喝酒,沿途观赏景致,没有哪一处不令自己高兴。
“消魂”,也写作“销魂”,在古典诗词中可用以表喜悦之情,如秦观《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2]游国恩先生《陆游诗选》即注为:“这里是令人神往、使人眷恋的意思。
”[3]末二句更好像因入蜀见“关山”而诗兴触发。
唐宋人论李白、杜甫、黄庭坚等诗歌成就,往往与四川联系,认为他们入蜀后诗歌创作力特别旺盛,如韩愈《城南联句》即认为“蜀雄李杜拔”[4]。
唐代诗人吟诗,又好似都在驴背上。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称:“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4]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世有碑本子美画像,
上有诗云:‘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鬚。
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工夫画我无?’子美决不肯自作,兼集中亦无之,必好事者为之也。
”[5](后集卷八)据《唐才子传》卷二载:“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6]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或曰:‘相国(郑綮)近有新诗否?’对
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
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7]如今,陆游也骑驴入蜀了,是不是也会诗歌创作大盛,应当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呢?这一自问,似乎很有点自得之意。
清人杨大鹤《剑南诗钞序》言:“放翁非诗人也,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以意逆之,是为得之。
夫志非他,情之发于性者。
”[8]因此,当联系伟大爱国诗人的生平志向,特别是联系这首诗的具体写作背景,可以发现此诗其实另有深意在言外。
诗人一生以抗金报国为志,以壮志难酬为恨。
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四川宣抚使王炎从抗金前线的军事重镇南郑被召回临安,时在王炎幕府的陆游被改命为大后方的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
陆游本来
早已下定“一身报国有万死”[1]的决心,而且在南郑前线,他曾向时以副丞相名义任四川宣抚使的王炎“陈进取之
策”[9],却“画策虽工不见用”(《自兴元赴官成都》)。
如今,被迫离开抗敌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1]。
他难道真的会有闲情游览、甘当诗人吗?他在同时写的《即事》诗中说:“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成都)”[1]可见当时心情之郁愤不平。
在到达成都后,他在《夏夜大醉醒后有感》中又言:“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那知一旦事大谬,骑驴剑阁霜毛新。
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
”[1]心怀“洗”“胡虏尘”大志,一双讨敌“草檄手”,却只能“骑驴”写“小诗”,真是“大谬”!套用陆游“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0],《诉衷情》)之语说,他此次远调,是“此番谁料,心在南郑,身去成都”。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此诗,就能体会到诗中意在言外的深刻含义了。
一、二句写诗人由南郑调任成都旅途中的自我形象,落笔平直质实、浅近滑易,似乎缺少诗的蕴籍美。
但仔细阅读,可知此句言事丰富,包蕴多种况味。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言陆游作诗,以入蜀为转折,“皆寄意恢复”。
[8]赵翼《瓯北诗话》卷六对陆游作诗“寄意恢复”的特点从文学史的角度做出评定:“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
盖东坡当新法
病民时,口快笔锐,略少含蓄,出语即涉谤汕;乌台诗案之后,不复敢论天下事;及元祐登朝,身世俱泰,既无所用其无聊之感;绍圣远窜,禁锢方严,又不敢出其不平之鸣,故其诗止于此,徒令读者见其诗外尚有事在而已。
放翁则转以诗外之事,尽入诗中。
……举凡边关风景,敌国传闻,悉入于诗。
……或大声疾呼,或长言永叹。
命意既有关系,出语自觉沉雄。
”[8]。
这两句诗也当细味其中之“咏叹”。
“衣上征尘”,是因“远游”,但诗人此番并非“远游”,而是远调,从渴望报国效力的前方被迫到自己极不愿去的休闲后方。
因此诗人借酒浇愁,于是“征尘”中杂有“酒痕”。
“杂”字,下得自然而凝重。
既刻画了现实旅途中诗人个体的外在形象,又显现了诗人满腹悲慨惋悒之情。
因为诗人“衣上征尘”,除实指调任旅途中所染尘埃,又虚指战场飞扬尘土和诗人自己因“恢复宇宙之志”[8],黄漳《书陆放翁先生诗卷后》)而奔竞人生之途的辛劳。
在南郑,诗人以为可以实现平生之志,因而诗人的生活意态潇洒豪迈。
这在诗人于乾道九年(1173)春在成都所作词《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中有描绘:“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10]但如今调离前方,壮岁将逝的诗人可能意识到未来的生活中只能“却将覆毡草檄手,小诗点缀西州春”了,一腔热血、满腹文才武略将会全都废弃。
所以沿途既“征
尘”仆仆,又借酒浇愁而“酒痕”累累。
如此“远游”真是令人黯然“消魂”。
朱东润先生注此“消魂”曰“神情恍惚”[11],金性尧先生认为是伤神之意[12]。
两者虽略有差异,但都说明陆游此次剑门之旅是心事重重的。
如陆游《夜与子遹说蜀道因作长句示之》诗,也是回忆此次自南郑至成都之旅,言:“忆自梁州入剑门,关山无处不消魂。
亚松托宿逢秋雨,小柏经行听晓猿。
当日只知悲客硌,归来终亦老江村。
吾儿生晚那知此,聊对青灯与细论。
”[1]此诗表明诗人的“当日”之旅是“悲客”之旅,诗中“消魂”一词,乃是伤神之意。
仍是用其最常见的意义。
因此,《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中,“消魂”亦当是伤神,因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心情痛苦,所以整个“远游”途中,“无处不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