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复习课教案
(完整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第四章复习教学设计【考纲说明】【趣味链接】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云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我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开始了我们美好的一天。
傍晚,华灯齐放,灯火辉煌,城市的霓虹灯,乡村田野的萤火虫,点缀着我们美好的夜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我们一起揭开光的神秘面纱,探讨光带给我们的美妙世界吧!【知识梳理】一、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1、光的直线传播:(1)、条件:光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3)、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即 c = .(注:光线实际上并不存在,是建立的一种理想物理模型。
)2、光的反射:(1)、关于光的反射的几个概念:(2)、光的反射定律:①、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 .②、异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两侧。
③、等角: 角等于入射角。
(3)、可逆性: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
(4)、反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图形不同点反射面是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反射面粗糙不平,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共同点每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定律应用或危害会造成“光污染”从不同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二、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1)、虚实:成的像为 .(2)、等大:像和物的大小。
(3)、等距: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垂直:像和物的连线与垂直。
(5)、对称:像和物关于平面镜。
2、平面镜的应用:(1)、潜望镜:由两块平面镜组成.(2)、塔式太阳能发电:利用平面镜反射将太阳光会聚。
(注:实像和虚像的区分:①、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用光屏承接;②、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光的折射:1、关于光的折射的概念:2、光的折射规律:(1)、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
(2)、异侧: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两侧。
(3)、角不等。
①、定性:a、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入射角;b、当光从水、玻璃等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入射角。
第二章光的复习教案

复习(第18课时)课型:复习课(1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3.理解光的反射定律.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5.知道光的折射定律.6.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实验,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光的折射定律.教学难点1.光学知识的实际应用.2.运用光学知识完成光路图.教学方法归纳法、问答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投影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一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复习第二章,大家是否复习过?复习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检查一下.二、问题探究(一)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颜色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呢?2、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4、色光的三源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分别是什么?[投影片出示例题]12[例1]夜晚,当你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你的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请作图说明.解析:由灯到头顶的连线与地的交点到人脚的区域光不能到达而形成人影,如图所示.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站在D 点时,如图所示,CD 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人站在B 点时,AB 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因为CD <AB ,所以当人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影子的长度由短变长.[例2]下图是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偏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环食.解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又是不透明体,当月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地球上的人就能观察到日食现象.从图中不难看出,地球运动到B 区,太阳光全部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全食.运动到A 区,太阳光部分被挡住,看到的是日偏食.运动到C 区,太阳中间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环食.[例3]太阳光穿过茂密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A.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B.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C.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D.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解析:这是一个小孔成像的问题,由于光斑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太阳的实像,是圆的.选C.(二)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球面镜1、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2、[师]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吗?3、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什么?4、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什么?35、球面镜可分为哪两类?6、凹面镜、凸面镜各有什么光学性质?[投影片出示例题][例4]一条光线投射到和它垂直的平面镜上,如图所示,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成直角,镜面应旋转多少度角?解析:此题中镜面可向任意方向旋转,所得结果都一样,因此可选取任意一种转动方式来解此题.①由题意作出反射光线OB ,使OB ⊥OA .②由反射定律知,∠AOB 的角平分线ON 即为法线.③因为法线垂直于镜面,所以可作出平面镜位置,如图所示.④平面镜转动的角度:∠BOM ′=∠M ′ON -∠BON =90°-45°=45°可见,当入射光线不变,镜面绕入射点旋转一个角度时,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等于两部的镜面旋转的角度.[例5]一平面镜竖直地挂在墙上,A 、B 、C 三物体放在镜子前面,人眼的位置如图所示固定不动,则人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A 和B 的像B.B 和C 的像C.只看见B 的像D.A 、B 、C 的像都能看到解析:人眼能看到物体的像的条件是: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能到达人眼中.当镜子和人眼的相对位置确定后,人眼所能看到的反射光线就被限制在入射到镜子边缘后,反射光线能到达人眼的范围之内,如图所示的光线Ⅰ和Ⅱ所夹部分的范围内人眼只能观察到物体A 和B 的像,不能观察到C 的像.答案A 正确.[例6]如图甲所示,从发光点S 发出的一条光线经镜面MN 反射后恰好过A 点,画出这条光线.甲4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根据对称法作出S 点关于镜面MN 的对称点S ′,通过A 点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必过S ′,连接A 、S ′交镜于镜面于O 点,OA 即为反射光线,SO 即为入射光线,如图乙所示.[例7]如右图所示,在平面镜前有一物体AB ,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作法方法1: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方法2: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直接利用物像对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完成.解法1:如图甲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从A 、B 两点各画一条与平面镜垂直的线AO 1、BO 2,然后延长AO 1交A ′,使O 1A ′=AO 1,A ′就是A 点的虚像.同法找出B 点的虚像B ′,连接A ′B ′即为AB 的像.解法2:如图乙所示,根据反射定律,由A 点发出两条光线AC 、AD 射到平面镜上,画法线,进而画出反射光线CE 、OF ,反向延长CE 、DF 在镜后有一个交点A ′,A ′即为A 在平面中所成的像.同法可找出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B ′.连接A ′B ′即为AB 在镜子所成的像.(三)光的折射、看不见的光1、[师]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2、[师]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投影片出示例题]乙甲 乙5[例8]如图所示,AO 是由空气向水面斜射的一条光线,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解析:由题意知,本题是已知入射光线和水面位置,作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这类作图题,关键在于通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水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而得到反射光线,再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解答:过入射点O 作法线NN ′,则入射角为∠AON =90°-30°=60°.在法线另一侧空气中,作∠NOB =60°,∠NOB 为反射角,OB 为反射光线,再在法线另一侧的水中,作∠N ′OC .∠N ′OC 为折射角,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C 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如图所示.[例9]如图所示,图中画出了四个穿过平行玻璃板的光路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都要改变,即发生折射现象.A 图中光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是错误的,B 图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折射是对的,但从玻璃进入空气的折射是不对的,因此B 图错,D 图中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从玻璃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恰恰与光的折射规律相反,所以D 图错,只有C 图符合光的折射定律.三、组合建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复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颜色.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球面镜.3.光的折射.4.看不见的光.四.目标检测五、作业深化1.复习本节讲的内容.2.复习本章知识准备考试.五、板书设计复习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反射3 光的折射6。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光现象”章节。
具体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通过对光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
(1)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2)将凸透镜、凹透镜放在阳光下,观察光线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3)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4. 例题讲解:针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等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2.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一个光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给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图。
(3)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判断下列情况中,成像的性质是什么?a. 凸透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b. 凹透镜,物距小于二倍焦距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2.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选取部分典型题目,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原理,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反射定律,能够运用反射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学生在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对光的传播原理、反射定律等抽象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与协作不足的问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水平。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强调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用实例进行说明。
2.介绍光的反射现象,阐述反射定律,结合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入射角、反射角、法线等概念。
3.讲解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凸透镜、三棱镜等实验,让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特点,并解释折射现象。
4.分析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摄影、眼镜等,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复习课

答案解析
01
光的直线传播
02
1. 【答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03
2. 【答案】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即折 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与法线重 合,即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答案解析
• 【答案】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 \times 10^{8}m/s$,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真 空中的传播速度。
0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现象
当光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 时,如果遇到障碍物,它会被反 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反射光与入射光在同一平面内, 且它们的方向遵循反射定律。
反射光与入射光的强度相同,即 反射光与入射光的能量保持不变。
反射定律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01
当光在平滑的表面发生反射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且都等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 射复习课
目 录
• 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 • 光的折射 • 光的干涉与衍射 • 复习题与答案解析
01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日出日落时,太阳光 在地平线上直射,形 成一条长长的影子。
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在 空气中传播时,呈现 出一道笔直的光线。
在晴朗的夜晚,可以 看到明亮的月光直线 照射在物体上。
光源与光速
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 ,如太阳、灯泡、荧光棒等。
光速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 299,792,458米,是一个恒定的 值,不随光源或观察者的运动状态 而改变。
光的传播介质
01
光线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而 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减慢。
02
《光现象》复习教案

《光现象》复习教案课时:第1课时时间:2020.3【考点聚焦】本部分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1.光的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光的反射定律,会完成反射光路图 4.平面镜成像及其特点【呈现形式】常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对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对反射现象和反射光路可以通过作图题进行考查。
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可以通过实验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知识结构】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速: 3×108 m/s;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速度。
4.用光的直线传播可解释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等。
考点二光的反射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1)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异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等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类型(1)镜面反射: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反射光线仍然是平行的。
(2)漫反射:射到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反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4.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虚实:成的像为虚像。
(2)大小: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距离: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对称: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考点四光的折射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弯折”,河水变“浅”,游泳者看岸边的灯“变高”。
1. 光的折射定律(1)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异侧: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角不相等:①定性:空气其他透明介质。
②变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现象》总复习优质教案初中物理

《光现象》总复习优质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涉及《光现象》章节的内容。
具体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光与色彩等子章节的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基本性质,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2. 使学生了解透镜的种类及其成像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3. 培养学生对色彩形成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运用;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色彩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激光准直、镜子反射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具有哪些性质。
2. 例题讲解(1)光的直线传播:讲解光的传播规律,通过激光穿过烟雾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
(2)光的反射: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通过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实验,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
(4)透镜及其应用:讲解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眼镜、照相机等实际应用。
(5)光与色彩:通过三棱镜分解白光,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利用镜子扩大空间感?为什么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速度等。
2.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
4. 透镜及其应用: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
5. 光与色彩:三原色、色彩形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性质。
(2)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A. 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凹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眼镜的度数与透镜的焦距成反比。
2. 答案(1)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速度为3×10^8 m/s。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进行实验验证。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光的传播问题,激发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兴趣和好奇心。
2.理论讲解(2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内容。
3.实验展示与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取一根笔直的透明玻璃棒,将其一端放入水中,使其倾斜进入水中。
步骤二:向水中注入一些食盐,并搅拌均匀。
步骤三:用激光笔将光线射入玻璃棒内,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教师通过实验的展示和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原理。
4.学生实验(3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讨论与总结(20分钟)学生依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讨论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6.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际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场景和方法。
举例一:如何解释太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到地面上的现象?举例二:如何解释眼镜的成像原理?通过拓展应用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概括,强调光的直线传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实验和讨论,掌握了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训练,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复习课教案
【2012年考纲】
1.能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运用这一知识对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3.0×108
m/s 。
3.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4.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现象。
5.能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作出正确的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光的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并能作出光的反射现象的光路图。
6.能对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过程作出正确的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略)
二、重点难点及典型例题
1、 光源的辨别
正在收看节目的电视荧屏,正在放映的电影影幕、月亮、恒星、烧红的铁块 2、 光的三原色及光的色散实验
例.1、用放大镜看正在工作的彩色电视机,可以看到 三色。
如图所示,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 色,区域2应标 色。
例 2.在没有其他光照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是(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3、 举例说明光具有能量
例.植物光合作用将 能转化为 能,太阳能发电站将 能转化为 能。
若用放大镜在烈日下照射一根火柴头,一会儿,火柴头燃烧起来,则这里 能转化为 能。
4、 光的直线转播
(1) 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相关现象及应用
日食月食,影子的产生,瞄准射击、列队等
例 1、晚上,小明同学在街道上行走经过一盏路灯,路灯下小明影子的长短会发生变化,其变化情况是 。
例2.2004年6 月8日下午13时左右在南通可以看到“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金星凌
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图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金星的位置在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小孔成象的探究
例1.小明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12中作出蜡烛AB 的像A'B'
甲 第4题 星轨地球
丁
(2)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
他测出了不同距离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13坐标中画出h 与s 的关系图像
(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 与s 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光斑的直径为7.0cm ,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7.5m ,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
m ,由此可以估算出太阳的直径为_____________m 。
例2、如图所示,将易拉罐的主,部剪去 , 蒙主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观察物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 .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做逆时针转动
C .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 .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5、 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探究
例1.在探究反射定律得实验中,如图,平面镜M 放在平板上,E 、F 是两块粘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 转动,
(1)如图甲,当E 、F 在同一平面时,让入射光线AO 沿纸板E 射向镜面,在F 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 ,量出∠BON ∠AON (选 “>”、“ =”、“ <” ),若AO 向ON 靠近,则OB ON 。
(选“靠近”或“远离”), 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F 向前或向后折,此时 看见反射光线(选“能”或“不能”),这个现象说明。
例2.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转 度时,反射角变为40°
(2)作图
例1.小明要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请在图上做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例2.做出下图的反射光线,以及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例3.有一束光沿AO 射入一个暗盒中的平面镜上,如图,若要使反射光线从小孔B 射出,可将平面镜上、下、左、右移动,使移动后的镜面与镜面平行,试画出此时平面镜放置的位置,并完成光路。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例1.雨后的夜晚,路面有些积水,甲、乙两同学在较暗的月光下,
在路上相向而行,甲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水面比路面亮,而乙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怎样的?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4)光路的可逆性
例1.如图,M 、N 两平面镜互相垂直,组成了一个角反射器,光线AO 经两个平面镜反射后,沿与AO 平行的方向“反向射回”,若入射光线AO 不动,将反射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反射光线O ′B 将 ( ) A .不发生偏转 B .沿逆时针方向偏转 C .沿顺时针方向偏转 D .无法判断是否发生偏转 6、平面镜成像
(1)实验探究
例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
面镜。
如图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 是他实验时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 、B 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
所在的位置,A 、B 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
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
例2.如图所示,小明在研究平面镜成像时,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薄玻璃板前,然后把另一支同样大小未点燃的蜡
烛放在它的后方的桌
面上并移动,使它跟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重合。
操作中小明在桌面上无论怎样调整后方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
他经过调整后,找到了像的位置,发现像
到镜面的距离和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用白纸放在像位置时,在白纸上没有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
(2)作图
例1.在图中,根据物体AB 在镜中所成的像A ′B ′,画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例2.如图所示,S 为一个点光源,P 为平面镜前的某一点,试画出由S 发出的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 点的光路图
例3.平面镜上方放置有一竖直挡板P ,在AB 和CD 之间的区域内可以看见挡板左侧的一个发光点S 在平面镜中的像。
在图中找出挡板左侧这个发光点的位置。
(3)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运用 1、 实像还是虚像
例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 是__________(选填器材名称),放在“烛焰”上的手指________.被烧痛(选填“会”或“不会”)
2、 等距性
例2.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 m 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为 m ;人若以 0.5 m /s 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 rn /s .
例3.夜晚,我们在池边可看到岸边路灯倒映在水中,若池水深2m ,路灯到水面的距离为8m ,则灯在水中的像到灯的距离应为 m 。
3、 等大性
例4.小明和母亲一起到商店买服装,他在平面镜前0.4m 处试穿衣服,则在镜中的像离他 m ,当他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他在镜中像的高度将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4、对称性
例5.如图所示,张华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 ( )
例6.如图,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
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盐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应为 。
【拓展与延伸】
1、同桌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2、《试题研究》
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