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全身振动训练的功能与应用现状

全身振动训练的功能与应用现状

Vol.28No.5M ay 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5期(下)2012年5月1全身振动训练的作用效果1.1科学的振动训练提高肌肉的力量全身振动训练能够刺激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当身体中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肌纤维内的肌梭会产生强烈的兴奋讯号,通过Ia感觉神经纤维迅速传入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再传至骨骼肌纤维,激活潜在的运动单位,募集更多运动单位参与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间协调能力,增强屈肌力量的同时,使伸肌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达到提高肌肉力量的目的.1.2全身振动训练延缓疲劳产生振动刺激训练时,由于肌肉本体感受器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神经调节功能引起肌肉轻微的、持续的交替收缩,细胞膜对有害物质的通透性增强.振动刺激过后即刻至6min内,皮肤的血流量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状态,皮肤血流加速,有利于氧的运输,加快物质能量代谢,肌肉抗疲劳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肌肉疲劳收缩期间振动可能成为高阈值运动单位的补充,这表示在抗阻训练中施加振动训练能更有效、快速消除机体疲劳,有利于运动性或病理性肌肉力量的恢复和提高.1.3全身振动训练改善血液循环全身血流外周阻力在振动期间被提高.流体动力学显示外周阻力的提高途径由于血管的变形,作为补偿反应,为保持身体必须的心排血量水平,更多毛细血管可能被开放,结果导致在血液和肌纤维之间更多有效的气体和物质代谢进行.并表明振动训练作为生物活性刺激方法重新安排外周循环,因而产生的特殊血管反应被描述为微循环的提高.外周循环的适应性改变依赖于它的适宜分布方式.局部血流量的提高对急性或慢性骨骼肌损伤引起的疼痛或其它症状的缓解是有益的.1.4全身振动训练改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全身振动训练借助振动板进行,在振动期间,肌肉必须对身体平衡和动作稳定性进行控制,这由人体运动器官中的本体感受器参与,骨骼肌、肌腱和韧带由于振动刺激而造成压力、张力变化,并将这些变化的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体感受到在空间的位置、姿势、运动的变化,形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在不断重复的对肌肉紧张度的控制以及对多块肌肉不同紧张度的调节中达到身体整体的平衡状态.1.5全身振动训练增强柔韧性振动训练可以作为训练前的热身活动,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振动刺激即刻皮肤的血流加速,血流量增加,肌肉温度升高,降低身体粘滞性,提高其伸展性;降低关节周围脂肪含量,增强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尤其是主动肌和对抗肌之间协调关系的改善,以及肌肉收缩力和舒张协调能力的提高,减少由于对抗肌紧张而产生的阻力,增大关节运动幅度,提高肌肉弹性.2全身振动训练的应用现状2.1肌肉力量在运动技术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肌肉力量的增长成为提高体能类竞赛项目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传统的抗阻训练基础上,全身振动训练丰全身振动训练的功能与应用现状吕晓梅,王海英(河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河北石家庄050041)摘要:全身振动训练不仅能够作为竞技运动员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手段,而且对普通大众也有良好的强身健体作用,运动员可以通过系统的全身振动训练提高专项力量或薄弱部位力量,达到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普通大众可以通过全身振动训练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机能.关键词:振动训练;肌肉力量;锻炼效果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5-0140-03基金项目:2010年河北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10280)140--富了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了专项运动能力.刘振宇等[2]以山东体育学院古典式摔跤队20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力量训练实验,发现振动刺激训练对提高肌肉力量具有显著的效果,表现为蹬伸最大力量较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变化,快速力量也得到了显著性提高,主动肌、协同肌及对抗肌力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肌肉间协调用力能力增强.Annino等[3]对22名年轻的芭蕾舞运动员进行8周的振动训练,结果表明振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膝关节伸肌的爆发力.王兴泽等[4]采用自制振动台对6名国家队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实施振动负荷辅助训练,通过6周振动负荷训练可在原来基础上提高局部力量的训练效果10%~16%左右,整体力量的训练效果8%左右,身体形态趋于稳定.2.2特殊人群平衡能力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机能,反映了身体的肌肉力量及其协调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对特殊人群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老年人动作迟缓、不灵活,平衡能力下降,严重会引起摔倒,诱发其他疾病;帕金森病人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位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变得僵硬,很难维持身体的平衡,通过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提高这类特殊人群的平衡能力.Kawanabe[5]对平均年龄为72岁的老年人进行2个月锻炼后,全身振动加常规训练组单腿站立最长时间有重要提高,单腿姿势稳定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被基础值影响,振动锻炼能提高健康老年人静力性单腿站立的平衡.Wrisley[6]等研究老年人摔倒的两个危险指标的改善,即身体倾斜的振动反馈提高人体从中间到周边摇摆的控制能力以及步态的动力指标.Bautmans对11个帕金森病人施加振动训练,Tinetti平衡天平数值从9.3提高到12.8,动态姿势描记术也有所提高(1937-1467mm).Bautmans[7]对24个功能活动受限的被护理人调查发现进行为期6周的全身振动训练有益于平衡能力和移动能力发展.2.3大众健身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导致体力活动不足,骨密度降低、肥胖现象出现,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而突然的剧烈运动或离心运动还会使肌肉产生延迟性酸痛,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提高骨盐密度,降低延迟性酸痛,增加能量消耗,提高机体对能量的需求,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负平衡状态,使体内过剩的脂肪转换为能量被利用.Fjeldstad[8]等对21个不爱活动的绝经妇女采用振动结合抗阻训练,8个月后全身脂肪比例锻炼后较锻炼前降低,然而,没有锻炼的控制组全身脂肪有一个明显的增加.振动使全身包括手臂、躯干部位瘦组织增加,体脂百分比降低.另外DaSilva等证实振动结合蹲举的训练方式对能量的消耗高于单独的蹲举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对减少脂肪、提高肌肉比重最有效果.Liphardt[9]对头低位6度卧床休息的健康年轻人固定卧床14天导致膝关节软骨密度降低和血清软骨基质蛋白聚集减少,振动介入使骨密度增加21.9%,控制组导致在胫骨的承重区域平均软骨密度损失8%.振动提高骨盐密度主要通过骨质的储存与再吸收实现,对老年人尤其是女性能够通过此种方法提高骨质,避免或延迟骨质疏松症的出现.Bakhtiary[10]调查发现离心运动之前进行振动训练可以预防和控制肌肉的延迟性酸痛.2.4康复锻炼全身振动训练在提高健康人身体素质的同时,许多研究者将振动训练有针对性施加到某些病人的康复训练中,不但能减轻病症而且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Ness[11]研究发现由于脊髓损伤导致的四头肌痉挛的现象,通过全身振动训练至少8天时间能够使痉挛明显缩小,而且定时的振动较直接、立即振动效果好,并认为振动可以作为痉挛的附属训练.Rittweger[12]研究认为振动训练能够缓解或降低慢性低腰痛和其它类型的疼痛,有利于帕金森疾病、多发性硬化和中风病人的神经和运动功能的康复.Otsuki[13]引入代表动脉硬化的指数-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进行研究,在振动训练后20和40分钟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降低,60分钟后恢复到基础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全身振动明显降低动脉硬化.Baum[14]以40个不依赖于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一般锻炼组、无锻炼组和振动组,振动组和一般锻炼组进行12周,每周3次的振动训练,结果显示振动锻炼组糖化血红蛋白值降低在起始值之下,在一般锻炼组、无锻炼组反而增加.这些发现表明振动训练对于2型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是一个有效又节省时间的方法.2.5柔韧锻炼传统的柔韧性锻炼主要依靠静力性拉伸,如踢腿和劈叉等练习缓慢牵拉使有关部位肌肉、韧带慢慢拉长至一定程度,不易引起组织损伤,并能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群,扩大动作幅度,提高柔韧性.随着新兴的训练方法—全身振动训练的引入,在传统训练基础上提高柔韧性效果更好.vandenTillaar[15]将19个大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都进行静力性拉伸练习,但其中一组在静力性拉伸前进行膝关节弯曲141--90度的半蹲振动训练,每次振动时间为30秒,频率为28Hz,振幅为10mm,每个锻炼时间段内进行6次振动,结果表明两组腿腱柔韧性都有很大提高,但静力拉伸结合振动组(30%)关节活动范围比单独的静力拉伸组(14%)增大得多.Kinser[16]对女体操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在振动的同时施加拉伸也可以很大提高柔韧性;Sands[17]要求一组体操运动员在振动台上开机后劈叉,另一组在振动台上未开机劈叉,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增加劈叉的运动范围.3全身振动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1全身振动训练方法有待完善全身振动训练是在被动状态下,对肌肉进行振动刺激而诱发出神经反射的结果.被动状态下发展的肌肉力量不利于在灵活多变的运动中得到发挥,不能反映专项特点,不能满足专业项目的需求.振动训练所产生的效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不同个体,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对同一振动训练的反应不尽相同,所以,振动训练的计划应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设计特定项目的振动训练方案,例如动力性和静力性的振动效果不同,另外,一定要控制好振动持续的时间以及训练与间歇的关系,因此建立符合不同专项特点的全身振动训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2全身振动训练作用机理不明确振动刺激引起人体器官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增加人体力量,提高人体机能,达到了一定训练效果.但训练效果由于受振动特性、频率、振幅以及施用方法、训练方式、训练类型、训练强度、训练量、训练频次、训练间歇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作用机理较为复杂.在大多数研究中采用随意的振幅和频率,具有摸索性,振动施加方式等没有具体、精确控制.振动对肌肉力量发展表现为对抗肌协调放松,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同时发展,但对于在何种振动刺激(包括振动方式、振幅、频率等)下,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最大肌肉力量和肌肉爆发力,目前的研究尚不明确.对一些帕金森、多发硬化病和中风病人的神经和运动功能康复的机理尚不清楚.———————————————————参考文献:〔1〕张自刚.振动力量训练综合效果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5):602-606.〔2〕刘振宇,韩海涛,周勇智等.振动刺激训练提高运动员下肢力量能力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33-35.〔3〕Annino G,Padua E,Castagna C.Effect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lower limb performance in selected high-level ballet students[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4):1072-6.〔4〕王兴泽,胡贤豪,康辉斌.振动负荷辅助举重训练对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111-116.〔5〕Keio J Med.Effect of whole-body vibration exercise and muscle strengthening,balance,and walking exercises on walking ability in the elderly[J].2007,56(1):28-33.〔6〕Gait Posture.Vibrotactile tilt feedback improves dynamic gait index:a fall risk indicator in older adults[J].2009,30(1):16-21.〔7〕Bautmans I,Van Hees E,Lemper JC,Mets T.The feasibility of Whole Body Vibration in institutionalised elderly pers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muscle performance,balance and mobilit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 Geriatr,2005.〔8〕Fjeldstad C,Palmer IJ,Bemben MG,Bemben DA.Whole-body vibration augments resistance training effects on body composi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Maturitas,2009,63(1): 79-83.〔9〕Liphardt AM,Mündermann A,Koo S.Vibration training intervention to maintain cartilage thickness 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cartilage oligometric matrix protein(COMP)during immobilization[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09,17(12):1598-603.〔10〕Bakhtiary AH,Safavi-Farokhi Z,Aminian-FarA.Influence of vibration on delayed onset ofmuscle soreness following eccentric exercise[J].Br J Sports Med,2007,41(3):145-8.142--。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非特异性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一组以下背部、腰骶部及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是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等领域的常见疾病之一。

LBP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其工作能力的丧失。

作为临床综合症的一种,LB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治疗方法也较多,有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及手术治疗等。

其中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一种,欧洲非特异性腰痛管理指导方针推荐运动疗法作为治疗首选。

它通过肢体运动和肌肉收缩来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加速疾病痊愈的进程,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及劳动能力。

运动疗法对机体内各系统均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对机体的损伤性较少,而治疗的有效性和特异性较高,对LBP的具有良好的疗效,是目前多数专家学者推荐的作为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的首选方法。

现将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中图分类号】R681.533【文献标识码】A1LBP的运动疗法运动疗法被广泛应用于LBP的康复治疗,其目的是提高脊椎稳定性,其对象是脊柱的核心肌群。

LBP运动疗法的内容可概括为核心肌群力量和耐力训练,脊柱关节活动度训练及神经肌肉功能控制训练。

2LBP运动疗法的类型2.1体操治疗LBP治疗性体操是指导患者治疗和预防LBP简易、有效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屈曲和伸展运动体操两类。

Williams体操是屈曲运动体操的典型代表,它通过力学作用改变触发伤害感受器引起疼痛的异常力学结构而起作用,可以起到强化腹背肌、臀大肌和腘绳肌得到牵张的目地。

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体操的疗效好于一般的非特异性疗法。

和Williams体操相比,Cailliet体操在锻炼时增加了坐位和站立位,通过该体操的训练,可以使躯干肌肉的肌力和耐力得到强化、软组织的牵张状况缓解以及训练骨盆回旋。

二者均是通过强化腹肌训练达到治疗LBP的基本肌力训练法。

Mackenzie体操是把脊柱伸展运动作为训练中心的体操,主要由上肢支撑来完成,McKenzie评测方法对于患者的分类、治疗的选择、预后的判定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Thera-Band训练系统对运动员慢性腰背痛的康复效果

Thera-Band训练系统对运动员慢性腰背痛的康复效果

T eaB n h r - a d训 练 系统 对 运 动 员 慢 性 腰 背 痛 的 康 复 效 果
陈 香 仙
[ 要 ] 目的 探 讨 T eaB n 摘 h r- a d训 练 系统 对 运 动 员 慢 性 腰 背 疼 痛 的康 复 效 果 。方 法 对 4 5例 运 动 训 练 所 致 腰 背 软 组 织 损 伤 者 进 行 疼 痛 及 压 痛 测 定 、 背 功 能 评 价 , 用 Th r— a d康 复 系 统 训 练 。结 果 训 练 后 疼 痛 及 压 痛 测 定 、 背 功 能 测 定 积 分 明 显 降 腰 运 e aB n 腰
b c pan o heat l t s M eho 45a h e e ih t o tts u e i e et s e orpan an hef a k i ft h e e . t ds t l t sw t hes f is e l son w r e t d f i d t unc i fl m ba c us 1 ton o u rba k m ee wa v l t d The l a e r r i d w ih The a Ba s e s s e a ua e . n a lc s s we et ane t r - nd Sy t m .Re u t Af e r i i g,t c e fpa n a un ton e l — s ls t r ta n n he s or s o i nd f c i vaua ton ofl b r ba k us l c e s d sgn fc ty i um a c m ce de r a e i iian l .Con l i The a Ba cuson r — nd Sys e sofp ogr s i xe cs st e o tm r e svee r ie ha h bviusan o — o d p si

慢性腰背痛的S-E-T治疗

慢性腰背痛的S-E-T治疗

- 视觉 - 前庭器官
本体感觉 来源于机械感受器:
- 肌肉 - 肌腱 - 韧带 - 关节囊 - 皮肤
通过肌肉校正全身的平衡、稳 定局部的关节
深层稳定肌的激活信
号输出中心
产生脊柱稳定性 的认知计划
Local musculature (tonic)
慢性腰背痛的病理发展过程
--- 脊柱稳定性的逐渐丧失
考虑到这些方面够了吗?
Kinetic Chain 动力链
人体若干环节借助关节使之按一定顺序衔 接起来,称运动链(kinetic-chain)
• 深筋膜
– – 项筋膜 胸腰筋膜
• •
竖脊肌鞘 腰方肌鞘
“The longitudinal muscle sling”
纵向肌肉链 骶结节韧带
股二头肌
背部肌肉牵伸技术
站立位背部牵引
仰卧位腰部牵引
Neurac诊疗步骤
再测试改
是否 适合? 否
善?
否 是

Neurac 治疗

功能 测试 改善?
否 是 是


Neurac 训练
再测试改善?


开链力 量 训练
Holdingtime 训练
Neurac 技术之 俯卧腰部中性区摆放 起始位 动作
要领:患者放松的前提下,将患者腰椎曲度上顶越2mm,
至少98%的腰背痛是由脊柱力学性障 碍,即功能性疾患,而非病理性疾患引 起的。
Swenson R.A medical approach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ow Back Pain. Journal of the Neuromuscu-loskeletal system 1998;6;100-113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

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本文将深入探讨振动训练、核心训练和功能性力量训练的相关知识。

这些训练方法在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姿势和增强运动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振动训练是一种利用高频振动刺激肌肉增长和恢复的训练方法。

振动波能刺激深层肌肉,提高肌肉的张力和灵活性,进而改善运动表现。

振动训练可根据振幅和频率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训练需求。

其中,高频低幅振动波能刺激肌肉生长,而低频高幅振动波则有助于肌肉放松。

振动训练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器械进行,如振动杆、振动盘等。

举个例子,利用振动盘进行腿部推蹬训练,可以通过振动刺激深层肌肉,增加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这种训练方法对膝关节损伤恢复和下肢力量提升有很好的效果。

核心肌群是指位于腹部和脊柱区域的肌肉群,它们在维持身体姿势、传递力量和协调肢体运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核心训练主要是通过强化核心肌群,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运动表现。

核心训练方法包括平板支撑、仰卧起坐、桥式等。

平板支撑是一种强化核心肌群的有效方式,它通过静态支撑训练,增强腹部和脊柱区域的肌肉力量。

仰卧起坐则可以锻炼腹肌和髋部肌肉,提高躯干旋转和屈曲的能力。

例如,通过进行平板支撑和仰卧起坐的组合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核心肌群,并改善身体的姿势。

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功能性力量训练是一种侧重于提高运动表现和协调性的训练方法。

它通过模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和情境,使肌肉在多维度和多平面上进行训练,以提高力量的传递和协调性。

功能性力量训练包括多种形式,如哑铃推举、俯卧撑、臀桥等。

这些训练方法不仅强化了肌肉,还增加了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时,需要注意动作的选择和正确的姿势,以确保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例如,哑铃推举可以强化上肢肌肉,提高肩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

而俯卧撑则能有效地锻炼胸肌、肱三头肌和肩膀后部肌肉。

通过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使人更加全面地发展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表现。

浅谈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运用

浅谈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运用

振动疗法的设备成本较高,需要一定的经 济投入。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 方向
发展前景预测
拓展应用领域
振动疗法在康复领域的应用逐 渐得到广泛认可,未来其应用 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涵盖更
多疾病和康复目标。
技术创新与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振动疗法的 技术手段有望得到进一步创新和优 化,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接受度 。
联合其他疗法
振动疗法可以结合其他康复技术和 疗法,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提高康 复效果。
研究方向建议
深入研究机制
针对振动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以期揭示其对机体康复的作用原理。
加强设备研发
针对振动治疗设备进行进一步研发和 改进,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降低治疗成本。
优化治疗方案
进一步研究不同疾病和康复目标所需 的最佳振动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血液循环
机械振动能够刺激血管壁,增 强血管的弹性,降低血液黏稠 度,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振动可以刺激血液中的白细胞 和红细胞的活动,增强细胞的 代谢功能,进一步改善血液微 循环。
振动还可以促进血液中的氧气 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提高组织 细胞的代谢水平。
缓解松弛和收缩,增加肌肉的弹性和力量,缓解肌肉疲劳和疼 痛。
振动还可以促进肌肉内乳酸的代谢,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的症状。
加速组织修复
振动疗法可以加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机械振动可以刺激成纤维细胞的活动,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布,加 速伤口愈合。
振动还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和骨细胞的代谢活动,加速骨折愈合和骨痂形 成。
案例二:颈肩疼痛康复
总结词
振动疗法在颈肩疼痛康复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减轻疼痛、改善肌肉力量和恢复关节活动。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激痛点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激痛点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9] 康贝贝,徐磊,卢明甲,等.儿童悬吊训练系统对脑瘫儿童躯干控制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9):891-893.[10] 晏小华,熊建忠,李生伟,等.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4):266-269.[11 ]阴涛,张杰锋,郑遵成,等.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生物力学机制的临床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7,32(6):555-558.[12] 阴涛,郑遵成,高强.悬吊运动疗法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4):15-17.[13] 金伟,徐蓉,贾东奇.手法推拿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伸肌群功能及肌肉抗疲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5):2772-2776,2796.[收稿日期]2020-07-16腰背肌筋膜炎也称为腰背纤维织炎,是指腰背肌筋膜非特异性炎症,属于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臀部压痛及腰部活动不利[1-3]。

笔者用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激痛点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收到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64例,均为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我院康复门诊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32~65岁,平均(45.13±9.78)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0.16±9.47)个月。

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1~65岁,平均(45.97±10.21)岁;病程3~19个月,平均(10.54±9.68)个月。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和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5]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

双电极射频在慢性下背痛中的应用

双电极射频在慢性下背痛中的应用
意度 。
鸡蛋 清 中, 分别 于 双针 问距 2 m、 r 6 m、mm、 m 4 m、m 8 a 1r 0 m时持 续 9 c 损 10秒 , 现 当两 电极 针 间 a 0c毁 9 发 距 为 2 m、rm、r 时 , m 4 a 6m a 两者 之 问为连 续 的带状 毁 损 区域 , 而间距为 8 m、0 l a r 1nl 两者之 问成为不 相 n时
在放射线 引 导下 , 给予 L 先 5后 支毁 损 , 后 给予 患 然
者 骶后 孔 射 频毁 损 , 患 侧骶 后 孔 外 侧 5 m 的 l 取 m 2 点 、 、 、 处为 穿刺 点 , 穿刺 点 之 间 间 隔 2点 4点 6点 两
为 4~ m 呈 “ 蛙 ” 6 m, 跳 状依 次在 两 穿刺 点 之 间行 射
( ) 髂关 节 的单 极 射 频 热 凝 术 :0 2年 G — 1骶 20 e vre 将射 频毁 损 用 于骶 髂 关 节痛 中, agz 对患 者骶 髂
关节 中骨 问韧 带 行 射 频 毁损 。此后 相 继 有 学 者 开展此方 面的研 究 , oe C h n等 对 支 配骶 髂 关 节的 L
槐 洪波 林 建
( 南京 大 学 医 学 院 附属 鼓 楼 医 院镇 痛 科 , 京 20 0 ) 南 10 8
当射频 电流通 过有 一定 阻 抗 的组 织 时 , 高频 在 电场作用下 离子发生 振动 , 偶极 子发 生转动 , 动 中 运
离 子 、 极 子 与周 围质点 相 互磨 擦 产热 以及 克服 导 偶
医学 杂 志 C ieeJu a o anMeii 0 7 ( hns or l f i dc e2 1 1 , I n P n 1
d i1 . 9 9 j is .0 69 5 . 0 . . 1 o:0 3 6 / .sn 1 0 —8 2 2 1 010 4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5-07T13:54:08.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作者:熊翠兰[导读] 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有疼痛的主观感觉,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背痛总称。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近年来治疗慢性下腰痛的方法。

进一步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探寻更为有效便捷的慢性下腰痛康复训练方法。

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知网、Pumed等总结慢性下腰痛患者全身振动训练的方法、效果。

结果: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强化核心肌力量及增强机体本体感受性的动态训练,对恢复患者康复信心及腰背痛症状的改善均有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慢性下腰痛;全身振动训练;本体感觉;
1相关概念
1.1下背痛
下腰痛(lowbackpain,LBP)是指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有疼痛的主观感觉,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背痛总称。

下背痛的发病率高,84%的人一生中遭遇下腰痛的困扰。

3%将转化为慢性下背痛(Chroniclowbackpain;CLBP),致残率达11-12%[1]。

其中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lowbackpain;NLBP)是所有LBP问题中最为严重的症状,约占到85%[2]约占总非特异性腰背痛的75%-85% [1],是康复科和骨科的常见疾病。

综合国内外下背痛专家提出标准,我们归纳其诊断依据主要为症状持续3个月(12周)或6个月中疼痛时间超过一半,表现为单纯的局限性腰痛,未向臀部或下肢放射,其性质为酸痛、胀痛或钝痛;表现腰部活动轻度受限,局部有压痛;影像学等检查无特殊的器质性病变。

1.2全身振动训练
全身振动(wholebodyvibration,WBV)训练是一种利用机械振动和外在抗阻负荷刺激机体,以引起肌肉震荡、中枢神经系统适应,而改善神经肌肉功能的训练方法,它是一种新型的神经肌肉训练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WBV除了在改善运动肌肉力量和强度等运动能力方面有良好表现外,还在运动康复领域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如在骨关节系统疾病中,WBV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力量、逆转肌肉减少症和提高骨量等方面改善其骨质疏松。

WBV训练在肌肉组织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依然有良好的表现。

1.3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保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本体感觉信息主要由关节周围韧带、肌肉、肌腱及皮肤等组织产生。

因此,本体感受器的损伤将会降低肌肉控制能力,影响姿势反射,从而导致运动功能的障碍[3]。

在下腰痛病症中选择其主要包括主动运动及平衡训练、被动运动训练、体感刺激训练、体感辨别训练以及多系统综合训练[3]。

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与其神经肌肉功能之间关系密切,但由于腰部本体感觉与其肌肉量之间缺乏相关性,这提示我们在下腰痛患者的日常康复中不仅需要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还需要关注本体感觉重建训练,且二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此外本体感觉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腰痛患者的站立平衡能力。

因而在下腰痛本体感觉训练中优先选择体感刺激训练中的振动训练。

2 振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
2.1 振动刺激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
振动训练需要神经-肌肉系统不断进行自身调节以适应训练需求,能够有效增加神经-肌肉系统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Collado[4]等人关于WBV训练对纤维肌痛症的系统评价,WBV训练对于其他疾病继发引起的非特异性疼痛也有着较好的疗效。

研究认为,在进行WBV训练期间全身血流外周阻力增加,此时为了保持身体必须的心排血量水平,更多毛细血管可能被开放,结果导致在血液和肌纤维之间更多有效的气体和物质代谢进行。

表明WBV训练作为生物活性刺激方法使得微循环能力提高。

局部血流量的提高对急性或慢性骨骼肌损伤引起的疼痛或其它症状的缓解是有益的。

此外,WBV训练能引起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放松紧张的肌肉、增加柔韧性、刺激激素分泌等,达到减轻疼痛的治疗效果。

因此,WBV训练可能是改善和缓解慢性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2.2 振动训练对核心区稳定性的影响
振动训练所产生的交变负荷使机体的练习处于非稳定状态之中,能够使参与运动肌肉的动员程度、数量明显高于无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提高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性[5]。

研究表明,振动可以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增加传入纤维末梢的兴奋性,引起梭外肌纤维产生收缩,使潜在运动单位激活参加活动,即增加收缩成分力量[6]。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该研究认为:振动刺激既能使潜在的运动单位进一步激活从而提高肌肉力量,同时还增加肌肉弹性成分的弹性特征。

而离心收缩形式是弹性成分张力和收缩成分力量两部分组成,这也解释振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离心收缩肌力。

机械性振动刺激训练可增加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力量素质提高。

附加振动刺激可增加肌纤维能源物质的以及肌凝蛋白的含量,进而扩大肌纤维横断面积。

在一定程度上,附加振动刺激通过刺激可增加肌肉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的张力,进而使肌肉力量增强。

3 小结
腰背痛的主要诱因是腰椎稳定性的降低和肌力的减退,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强化核心肌力量及增强机体本体感受性的动态训练,对恢复患者康复信心及腰背痛症状的改善均有积极地作用[7]。

研究发现振动训练有效改善下腰部疼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和后伸肌群肌肉力量、降低闭眼站立时的晃动面积。

与常规运动训练方式相比,振动训练在改善下腰部疼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因此我们认为振动训练结合核心肌力训练可用于下腰部疼痛患者的常规康复训练中。

参考文献
[1]BalagueF,Mannion AF,PeéF,etal.,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Lancet,2012.379 (9814): 482-491.
[2]PijnenburgM,CaeyenberghsK,JanssensL,GoossensN,SwinnenSP,SunaertS,BrumagneS.Micro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superior cerebellarpeduncleis associated with an impaired proprioceptive weighting capa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PLoSOne,9(6):e100666,2014.
[3]AMANJE,ELANGOVANN,YEHIL,etal.The effectiveness of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for improving motorfunction:asys-tematicreview[J].FrontHumNeurosci,2014,8(10):75-76.
[4]Collado-MateoD,AdsuarJC,OlivaresPR,etal.EffectsofWhole-BodyVibrationTherapyinPatientswithFibromyalgia: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Evidence-
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5,2015(3).
[5]彭春政.论机械性刺激对提高肌肉力量增长的机制和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25-27.
[6]陈伟婷,王志中,李晓浦.振动刺激对肌肉疲劳进程的影响[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26(1):61-63.
[7]李昭洁.机械性振动刺激训练对肌肉力量的影响.当代体育科技[J]2015.5.(17)5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