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汇中的名词活用
国开本科现代汉语专题第三章词汇词语的活用边学边练

国开本科现代汉语专题第三章词汇词语的活用边学边练摘要:一、引言二、词汇词语的活用概述1.定义及意义2.活用的类型与特点三、国开本科现代汉语专题第三章内容梳理1.词汇的构成与分类2.词语的语义与语用四、边学边练方法与策略1.学习资源的利用2.实践活动的设计3.学习成果的评估与反馈五、活用词汇词语的实践案例分析1.案例一:词汇的创意运用2.案例二:词语的活用技巧六、提高活用能力的建议1.增加阅读量,丰富语言储备2.注重语境,灵活运用3.培养语感,加强实践七、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国开本科现代汉语课程中,第三章主要讲述了词汇词语的活用。
词汇和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其活用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对第三章内容进行梳理,并为大家提供一些边学边练的方法与策略。
二、词汇词语的活用概述1.定义及意义词汇词语的活用,指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词汇和词语进行灵活、创造性的运用。
活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活用的类型与特点词汇词语的活用包括词义的变化、词性的转换、词语间的搭配等。
活用具有以下特点:(1)符合语境,表达合理(2)注重语义,强调表达效果(3)创新运用,丰富表达形式三、国开本科现代汉语专题第三章内容梳理1.词汇的构成与分类本章首先介绍了词汇的构成,包括语素、词义、词形等方面。
同时,对词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如实词、虚词、成语、习惯用语等。
2.词语的语义与语用接下来,本章探讨了词语的语义和语用。
语义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包括词汇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语用则是指词语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价值,如词语的搭配、语境中的运用等。
四、边学边练方法与策略1.学习资源的利用为更好地掌握词汇词语的活用,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学习资源:(1)教材:深入研读教材,理解知识点,积累实例(2)网络资源:搜索相关文章、案例,进行对比分析(3)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丰富语言储备2.实践活动的设计(1)创意写作:围绕一个主题,运用所学词汇词语进行创意表达(2)模拟对话:设置特定语境,进行模拟对话,注意词语的活用(3)语言游戏:参与语言游戏,提高词语活用能力3.学习成果的评估与反馈(1)自我评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2)同伴评价:邀请同学、朋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建议(3)教师辅导: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寻求指导五、活用词汇词语的实践案例分析1.案例一:词汇的创意运用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演员运用了“弹指神功”这一词汇,将其活用为一种搞笑的表达方式。
词类活用例子现代文

词类活用例子现代文一、语法范畴中的词类活用在实际运用上,现代汉语里能活用的词类主要集中在名词、形容词、动词三大类词汇意义明确和语法功能显著的实词中。
仔细研读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笔者惊喜地发现文中有不少属于语法范畴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分析如下:(一)动词活用为名词1、“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粤教版必修1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此处中的“战栗”一词在字典中是“发抖、颤抖”之意,用作动词,可在本文中“战栗”做了动词“掠过”的宾语,故“战栗”由动词活用为名词。
2、“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粤教版必修1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此处“主宰”本是动词,却做了“是”的宾语,由动词活用为名词。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3、“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人教2003课标版必修2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平平仄仄”本指诗词的音韵,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推敲起字的神韵来”。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粤教版必修2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指“这个难以名状的静寂”。
5、“它渐渐失去了青苔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粤教版选修4陆蠡的《囚绿记》)此句中的“柔绿、嫩黄、细瘦、娇弱”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6、“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粤教版必修1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朱红”本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名词用,意为“朱红色”。
(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7、“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粤教版必修1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此处中的“自卑”原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自我轻视”。
8、“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粤教版必修1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些怕人”中的“怕人”是“使人害怕”的意思,在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可以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分。
如:籍吏民,封府库。
军霸上。
鼓乐于此。
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3,所+名词,名词动用。
所字结构所后一定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方。
令吏人完客所馆这里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
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
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为动词。
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嫁给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
后是方位名词在这里翻译成落在后面。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6,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
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相如廷叱之二.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1 ,时间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
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2方位名词做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
西:向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
生死而肉骨。
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
汗牛充栋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
名词活用的语法解释

名词活用语法简析奈曼旗第一中学田彦达摘要:现代汉语中,名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固定,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的语法功能有时会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活用,词类活用知识是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基本知识,本文简要地从语法角度分析一下名词活用的几种类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关键词:名词短语状语使动意动词类活用的理解是文言文阅读的重难点内容,准确地判定活用对于解释词语、翻译文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判断词类活用不可只凭简单机械地记忆,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下面就名词活用的几种类型从语法的角度做出分析: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两名词或名词与代词相连,构成“名词+名词”或“名词+代词”的形式,不构成并列、定中、复指关系的短语,必有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构成主谓短语,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中的“陈胜王”构成主谓关系的短语,“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如果构成动宾短语,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2008年全国卷一)中的“君之”“兄之”构成动宾关系的短语,“君”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用国君礼对待”,“兄”翻译成“用兄长礼对待”。
2、名词后带了介宾短语,构成“名词+介宾短语”的形式,名词与介宾短语构成中补关系的短语或中状关系的短语(如果名词于介宾短语够成中状关系的短语,那么该句是状语后置句),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1)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中的“舍于其址”构成“名词+介宾短语”的形式,前后构成中状关系的短语,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筑舍定居”;(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是状语后置句,“渔樵于江渚之上”构成中状关系的短语,“渔樵”处于该短语中心词的位置,所以“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成“打渔砍柴”。
对于这种情况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我们。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注:翻译时要根据活用词语本身的意思和结合语境作译,考虑上下文意,意 思要清楚明白。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腰白玉之环 2、皆披发文身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腰:腰间佩戴 文:画着文彩 域:限制
规律二:名+名(代),即名词带了宾语 名词不带宾语,带的话一般活用为动词。
注:翻译时要根据活用词语本身的意思和结合语境作译,考虑上下文意,意思要清楚明白。
巧用语法 辨 活用
——名词作动词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 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 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 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 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 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
一、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的功能—— 1.名词一般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
王:称王
水:游水、游泳 雨:下雨
规律四: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是要出现在一般动词前面的,如:能吃, 如果“能愿动词”后面有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的词。
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1、今王鼓乐于此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田
鼓乐:击鼓奏乐 舍:建筑屋舍 蚕、桑:养蚕、种桑
规律五: 名词+于+宾语
文言文中,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 词(也就是说:介词“于”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 面,但如果用在名词后边,那么这个名词常有可能 作动词用)。
牛刀小试
1、狼不敢前 2、一狼洞其中 3、策之不以其道 4、尉果笞广 5、不毛之地
前:上前 洞:打洞 策:鞭打
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上 名词+(于)+宾语
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

《左传· 定公十年》:“公若曰:‘尔欲吴 王我乎?’”
春秋时期,吴王僚被专诸(人名)用剑刺杀。《左 传》中的这句话,是鲁国贵族公若藐向蓄意谋害他而 用剑尖朝着他的养马人说的,意思是:“你想使我成 为吴王吗?”言外之意即“你想像专诸刺杀吴王僚那样 刺杀我吗?”专有名词“吴王”用作使动。(叔孙成子、叔孙武叔、养马
(5) 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用作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偶尔也可省略, 但根据上下文意可以补足。例如:
刘向《新序· 节大》:“天子不得而臣也, 诸侯不得而友也。” 例中的“臣”后省“之”,
“友”后也省“之”。“不得而臣”即“不得使 之为臣”、“不得而友”即“不得使之为友”之 意。
2. 名词的意动用法 (1) 什么是“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简称“意 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儿所讲的 “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 词。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人)
一般来说,专有名词用作使动,都有特殊所指, 表示一种“比方”、“喻称”之义。
(4)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方位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按照这个名 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战国策· 楚策四》:“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史记· 苏秦列传》:“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 而不信苏子矣。” 例中的“下鸟”,是“使鸟落下” 的意思;“东苏子”,是“使苏子(苏秦)到东边(齐国) 去”的意思。
隶那样役使他的人民”
《史记·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之。”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 之。” 《孟子· 万章下》:“今而后知君(指鲁缪公)之犬马 畜伋(人名,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自称)。” “像对待犬马那
样畜养我孔伋”
词类活用的判断

词类活用的判断词类活用的判断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词类活用的判断,一起来了解下。
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
主语 + [状语 ] + 谓语 +〈补语〉+宾语如上所示,名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若它处在了谓语或状语的位置,则必活用。
要么名词活用为动词,要么活用为使动或意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其实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文言文中的意动,其实就是一种“主语以宾语怎么样”的句式。
(1)左右欲刃相如。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它首先必须活用为动词。
例(1)、(4)分别活用为“用刀杀”、“把鼎当作”“把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
但(2)、(3)却不能直接翻译为“称王他”、“当作宾客他的父亲”,而必须翻译为“使他称王”、“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5)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6)(愚公等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上两例名词都处在了状语的位置,而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做状语的,所以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前面,它不是做主语,就是活用为状语。
(5)、(6)两例分别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用箕畚”。
(7)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所字结构,“所”的后面一般跟动词,起着改变词性的作用,如“说”是动词,而“所说”则指“所说的话”,变成了名词。
(7)中的“罾”本意是“渔网”,是名词。
所以此处应活用为动词“捕捉”。
二、动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动词一般处于谓语的位置,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及物动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宾语,文言文中如若带了宾语,则一般活用为使动或为动。
同时,现代汉语中动词不能处于宾语的位置,文言文中如若处于宾语的位置,则须活用为名词。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曹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之)也。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 驻扎(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3)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⑷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⑸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孟子》)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⑹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⑺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⑻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⑼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⑾江水又东(东:向东流)(《水经注》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总结:(1)名词前加能愿动词或副词。
(2)名词前没有动词,其后带宾语。
(3)名词与名词连用。
(4)副词后的名词(5)“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现代汉语: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比较)古代汉语: 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相如〖廷〗叱之吾得〖兄〗事之其一〖犬〗坐于前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主语+【名词】+谓语活用为状语规律探究:(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劝学》)(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乘船)(《黔之驴》)(6)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汇中的名词活用
1.表比喻: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行动的特征,来描绘动作行为的特点、状态,使动作行为更具体、更形象。
词汇如下:板结板实板硬板正板滞被覆笔立笔挺笔直壁立冰冻冰冷冰凉冰清玉洁冰释冰消瓦解波荡波动波谲云诡蚕食草菅人命潮涌川流不息鼎沸鼎立鼎峙鹅行鸭步粉碎风驰电掣风传风发风流云散风起云涌风行蜂聚蜂起蜂拥辐辏辐射鼓胀瓜分龟缩鬼哭狼嚎鬼使神差海涵狐疑虎踞龙盘虎踞龙蟠虎视虎跃龙腾火炽火急火热火烧火燎火烫箕踞鲸吞鸠集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鳞次栉比龙飞凤舞龙盘虎居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笼罩虏获脉动蔓延奴役漆黑棋布钳击泉涌雀跃蛇行神差鬼使神出鬼没鼠窜鼠窃狗盗鼠窃狗偷水深火热梭巡兔脱土崩瓦解尾欠尾随尾追席卷星罗棋布星散星移斗转星移物换荫蔽蝇营狗苟鱼贯鸢飞鱼跃云集云散云谲波诡云散风流云消雾散云游蜇居栉比鳞次拳曲犬牙交错油煎火燎油滑表示对人的态度:敌视仇视
2.表动作的方式、工具和材料:用名词或名词词根作状语说明动作进行的方式或动作得以完成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词汇如下:伴读伴发伴生伴宿伴随伴同伴舞伴游辈出笔答笔伐笔耕笔记笔录笔试笔受笔算笔谈笔战鞭策鞭笞鞭打鞭挞冰镇兵谏步行仓储彩绘彩排彩喷彩印漕渡漕运册封册立车裂车载斗量敕封敕建敕造刀耕火种刀削面电陈电传电镀电告电灌电函电焊电贺电汇电解电离电疗电烫毒害毒化恩赐恩准耳闻耳闻目睹耳提面命风闻歌讼歌舞升平根除根究根绝根植根冶光照海运海葬函告函购函授函售函索河运火化火葬伙耕后顾口传口服口试口授口算口述口译口占口诛笔伐力避力持力促力挫力荐力戒力克力拼力求力图力挽狂澜力行力战力争力争上游力主垄作卵生马革裹尸毛纺面陈面呈面访面访面洽面商面试面授面谈面叙面议目测目睹目见目录目送目验目语囊括炮击畦灌枪毙枪击枪决枪杀枪战肉搏筛选舌耕舌战身教身受身体力行手工手记手书手写树葬水葬水磨水运水疗胎教胎生铁打图解团拜团聚信汇刑拘刑辱刑讯刑侦雪藏言传言传身教言教言喻油饰油印字斟句酌钟鸣鼎食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板书晨炊晨练春耕春花秋实春困秋乏春训春游道听途说道不拾遗冬藏冬储冬眠冬运冬泳冬贮耳语风餐露宿釜底抽薪海底捞月海归后继后起后行虎口拔牙虎口余生家访家居家种效游露宿露宿风餐露营南征北战内定内耗内讧内控内退内外交困内应内应外合盆浴盆栽庭审土产土葬翁中捉鳖宵衣旰食雪中送炭夜不闭户夜战野炊野营野战夙兴夜寐左右逢源
4.表原因:动作的发生是由作状语的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事物引起的。
词汇如下:病故病弱病逝病退病休仇恨仇杀风干风化水肿水蚀锈蚀
5.表依据: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事物,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动作得以进行的依据。
词汇如下:法办法定法冶势不两立势在必行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6.表目的:名词或名词性词根所表示的事物,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所以进行的目
的。
词汇如下:义捐义卖义拍义赛义演
7.表自居身份:动词或动词词根所表示的动作,是以名词或名词词根所代表的人的身份去进行的。
词汇如下:臣服客居客死隶属.
8.表动作[1] [2] 的方向: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边充当状语的现象非常普遍,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趋向。
方位名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大量存在。
词汇如下:北上北伐战争东倒西歪东拉西扯后退南下上报上传上蹿下跳上调上访上浮上告上缴上诉上溯外出外传外调外访外加外来,外流外露外卖外派外聘外逃外骛外销外扬外溢西晒右倾下挫下达下跌下放下浮下滑下降下泄下泻下坠左顾右盼左迁左倾左右开弓
9.表动作的频率: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岁”、“月”、“日”,常放在动作性动词前面用作状语,表示行动的频率,含有“每年、月、日”的意思。
这种用法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不多。
词汇如下:日不暇给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理万机日新月异年检年审年均月均 10.表示动作、性质的发展变化。
“日”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名词。
处在不同的动词前和不同的句子位置时,它所表示的语义也是不一样的。
当“日”处于表性质变化的动词之前时,它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或“一天比一天”。
“日”字的这种用法表保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汇数目有限:词汇如下:日见日渐日趋二、名词化了的词汇还有一些词汇本来也应算作是名词或名词词根用作状语的,只是这些词汇不再表示一种动作而是表示一种事物,已经名词化了。
如:“蛋雕”,《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在鸭蛋等蛋壳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也指用蛋壳雕成的作品。
”显然,名词“蛋”是应作状语,说明“雕”这一动作的处所或所用到的材料的。
由于“蛋雕”已经名词化了,所以它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不再强调动作,是用来说明“雕”的种类的。
区别于“根雕”、“石雕”、“木雕”等等。
再如“马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身子向前跌倒的姿势。
”显然,名词“马”是描绘“趴”这一动作的,即象马跌倒一样向前趴。
但由于“马趴”已经名词化,它不再强调“趴”的动作特征,而是和其它的“*趴”区别开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版画版刻碑记碑刻碑志蝶泳根雕木雕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