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谒金门》赏析

合集下载

谒金门·风乍起全词翻译赏析

谒金门·风乍起全词翻译赏析

谒金门·风乍起全词翻译赏析谒金门·风乍起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

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译文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

(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

(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赏析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

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

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

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谒金门》宋词赏析

《谒金门》宋词赏析

《谒金门》宋词赏析导语:冯延巳的《谒金门》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谒金门》宋词赏析,欢迎阅读!原文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

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译文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

(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

(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赏析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

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

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

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谒金门》古诗词鉴赏

《谒金门》古诗词鉴赏

《谒金门》古诗词鉴赏《谒金门》古诗词鉴赏●谒金门李好古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词作鉴赏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

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

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大概是属于催春来。

“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

“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

这首词有的本子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

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

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

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

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

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

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本文是关于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出自五代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

(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

(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注释⑴谒金门:词牌名。

⑵乍:忽然。

⑶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⑷挼:揉搓。

⑸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

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独:一作“遍”⑹碧玉搔头:一种碧玉做的簪子。

《西京杂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赏析】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

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

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谒金门》的译文及赏析

《谒金门》的译文及赏析

《谒金门》的译文及赏析
谒金门①
翁元龙
莺树暖,弱絮欲成芳茧。

②流水惜花流不远,小桥红欲满。

原上草迷离苑,金勒晚风嘶断。

③等得日长春又短,愁深山翠浅。

【注释】
①谒金门:这是一首春情词。

②芳茧:这里指飞絮滚卷成雪球状,如同蚕吐丝成茧。

③金勒:束勒马头的缰具,在这里代指所骑之马。

【译文】
莺儿在树上欢唱,春风清和温暖,柔弱的柳絮随风滚动成团,似一颗颗白*的蚕茧。

流水爱惜落花,不忍载着它们漂远,小桥下边积满了红*的花瓣。

青青原野上的草,茫茫没有边,只有凄凉的晚风声音不断,听不到游子归返的骏马嘶鸣。

等呀等、盼呀盼,眼看夏至春将完,山间翠*日渐浓,仍比我心中的忧愁浅。

【赏析】
翁元龙的词,景妍而境清,情真而意切,杜范形容为“如荷湿露”,周密赞其“真花间语”,本篇就是这样的佳作。

全篇犹如一幅艳丽的春光图画。

上片描绘春景:暖树啼莺,晴空飘絮,流水惜花,小桥涨红,是一派烂漫春光。

下片写春郊游冶之乐,显得游人潇洒俊逸,活脱脱是春之主人。

谒金门风乍起古诗带拼音版

谒金门风乍起古诗带拼音版

谒金门风乍起古诗带拼音版1 古诗带注音版yè jīn mén ·fēng zhà qǐ谒金门·风乍起féng yán sì冯延巳fēng zhà qǐ,chuī zhòu yī chí chūn shu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xián yǐn yuān yāng xiāng jìng lǐ,shǒu luò h óng xìng ruǐ。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dòu yā lán gàn dú yǐ,bì yù sāo tóu xié zhu ì。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zhōng rì wàng jun1 jun1 bú zhì,jǔ tóu wén qu è xǐ。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2 古诗翻译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

(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

(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3 古诗赏析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

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

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

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

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

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

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

《谒金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谒金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谒金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谒金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谒金门
(南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谒金门
(宋)王庭筠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

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瘦雪①一痕墙角,青子②已妆残萼。

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注:①瘦雪:白色的梅花。

②青子:青梅。

1.这两首词都借和来写闺怨。

(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词是如何表达闺怨的。

(5分)
参考答案
1.喜鹊风(东风或春风)花(蕊或萼)(以上3个意象任选其中2个即可,每空1分)
2.第一首词通过女主人公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节描写)(1分),逗引鸳鸯,揉扯花蕊,貌似悠闲,却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1分)。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合理也可)
第二首上阕重在心理描写,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悱恻(1分)。

下阕以花喻人,梅花凋谢的.暮春景色意味着思妇的惜春自怜(1分),寡情的东风更加凸显内心痛楚(1分)。

(或从衬托的角度,分析合理得1分)
(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合理酌情赋分)。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赏析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赏析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赏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sì](九○三——九六○),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做官一帆风顺,两次被任为宰柏,生活优裕。

他的词思想内容可取的不多,但在艺术上对北宋一些词人影响很大。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妇女在思念她爱人时的复杂感情。

词一开头就写了主人公周围的环境。

这里有一个池塘,时当春天,春光明媚,她深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己孤单单的太寂寞了。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乍[zhà]”,是忽然的意思。

忽然间吹来一阵春风,池水出现了微波,象乎滑的丝绸被轻轻抖动产生了皱纹一样。

在这里,作者暗示她的心情象“吹皱一池春水”那样引起波动的情绪。

是什么引起了她的情绪波动呢?这里没有说明。

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这两句是倒装关系。

按正常的顺序应说“手挼红杏蕊”“闲引鸳鸯芳径里”。

写诗写词,因为格律和表现手法的需要,是允许这种颠倒的。

她看到水边成双的鸳鸯鸟,感到自己的孤单,引起情绪波动。

“闲引”是说无聊地逗引着。

“鸳鸯(yuānyāng]”,鸟名,雌雄常常成对地生活在水边,所以文学作品中喜欢用鸳鸯来比喻夫妻。

“芳径”,指池边的小路。

她想逗鸳鸯玩玩,便顺手摘了一枝红艳艳的杏花,搓揉(挼ruó])着花蕊来逗弄鸳鸯。

“斗鸭栏杆独倚”,不是写她离开了鸳鸯,又去看斗鸭了,只是写她靠在池边的栏杆上。

“斗鸭”是修饰栏杆的,是什么样的栏杆呢?是曾经圈养过斗鸭的栏杆。

斗鸭是使鸭相斗,那要有人逗弄,当时只有她一个人,可见没有斗鸭,要是她真的去看斗鸭,那她的心情就变了。

可是她的心情没有变,是“终日望君”。

所以当时没有斗鸭,只有曾经圈养斗鸭的栏杆。

她独自依倚在栏仟上,心情不佳。

因为她斜靠在栏杆上,所以“碧玉搔头斜坠”,这是写她低头俯视的样子。

“搔[xāo]头”,就是别头发的簪[zān]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马令《南唐书·党与传下》:“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

”试分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妙处。

(4分)
(2)、古人认为,“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请找出“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眼”,并加以简析。

(4分)
(1)它的妙处不仅仅在于写景,而在于它以象征(比兴)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出来。

春风吹皱了池水,更搅乱了思妇的心。

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

以景寓情,情景相生。

(2)闲。

开头的由景入情,引出了思春的少妇。

接着一个“闲”字,把她眼下过着的那种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的生活揭示无遗。

她无精打彩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地将杏花放在手心上揉搓,这种似是无意却有情的动作,反映出她内心的惆怅和空虚。

【评析】: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

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

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

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

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

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

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

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注释】:①乍:忽然。

②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③挼:揉搓。

④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

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⑤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