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活着》

当代中国文艺作品评论:《活着》
《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
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为线索,通过对他的经历和遭遇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历史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涉及了家庭、友谊、忠诚和生命的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福贵的遭遇,揭示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现代化的冲突。
福贵在小说中一直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计而奔波,他经历了天灾、人祸、战争和政治运动等种种灾难,最终失去了家人和家产,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通过福贵的遭遇,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陈旧和残酷,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此外,小说还涉及到家庭和生命的主题。
福贵与妻子的感情、对女儿的关爱,以及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都是小说中非常感人的情节。
在逆境中,福贵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坚韧,他不屈不挠地生存下去,保护家人,同时也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最后,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感人的。
福贵得到了女儿的照顾,虽然他已经失去了家人和家产,但他依然活着,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希望。
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小说最为深刻的意义所在。
总的来说,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反映中国历史和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人性的强大和坚韧、家庭和生命
的重要性、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矛盾等多重主题。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思考和呼吁。
解读《活着》中活着的意义

解读《活着》中活着的意义《解读〈活着〉中活着的意义》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饱经沧桑的一生。
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我们对于“活着”这一简单而又深奥的命题的思考。
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公子,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转折让他在短时间内失去了一切,从富贵跌入贫困。
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荡,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世:先是父亲离世,家道中落;接着母亲病逝,他在去为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历经战火纷飞,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女儿凤霞却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去世;妻子家珍也因病离开了他;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就连唯一的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被撑死。
命运似乎对福贵充满了恶意,将无尽的苦难加诸在他身上。
然而,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福贵却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坚强地“活着”。
那么,在福贵的一生中,“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活着”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在福贵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是对他心灵的一次重创,但他依然选择继续活下去。
这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他明白,生命是宝贵的,即使充满了苦难,也值得去珍惜和坚守。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遭遇多少挫折,都不能轻易放弃。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让福贵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
其次,“活着”是一种承受苦难的勇气。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以一种平静而又坚定的态度去面对。
他没有被苦难击倒,而是在苦难中学会了承受。
这种承受并非是消极的忍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应对。
他接受了命运给予的一切,不抱怨,不逃避,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在承受苦难的过程中,福贵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他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活着》余华: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

《活着》余华: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
本文将从人性、家庭、友情和生命等方面探讨《活着》中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首先,人性是《活着》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人性的坚韧和顽强,他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不论遭受多大的打击,他都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精神让人们深思,他的人性在逆境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
其次,家庭是《活着》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小说中,福贵与妻子家珍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但他们依然相互关心、支持和爱护。
他们的家庭关系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力量,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家庭的价值,而《活着》通过福贵和家珍的故事,提醒人们家庭的重要性,让人们重新思考家庭的意义。
友情也是《活着》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福贵与他的朋友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他们之间的友情是无私的,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种友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力量,也让人们明白了友情的珍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友情的重要性,而《活着》通过福贵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提醒人们友情的价值,让人们重新思考友情的意义。
最后,生命是《活着》中最核心的主题。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和变迁,他经历了贫穷、病痛和死亡的折磨,但他依然坚守着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他明白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他懂得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
通过福贵的故事,作者向读者传达了生命的深刻意义,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揭示了简单生活的深刻意义。
人性的坚韧、家庭的温暖、友情的珍贵和生命的宝贵,这些都是《活着》中所传达的深刻意义。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论余华的《活着》

论余华的《活着》《论余华的<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描绘,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公子,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转折让他逐渐失去了一切,财富、地位、亲人,最终只剩下他自己在这世间孤独地活着。
但即便如此,福贵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敬畏的生命韧性。
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命运的无常。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挫折,从家庭的败落,到战争的动荡,再到亲人的相继离世,每一次的打击都足以让人崩溃。
然而,福贵却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住了这些痛苦,继续坚强地活下去。
这种命运的无常让人感叹人生的不可预测,也让人思考在面对逆境时应有的态度。
小说中,亲情的力量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福贵与家珍之间的夫妻情,他们相互扶持,共度艰难岁月;福贵与子女之间的亲子情,尤其是凤霞和有庆,他们的懂事和善良让人感动。
尽管生活艰苦,但亲情始终温暖着他们的心,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即使亲人一个个离去,那份爱和牵挂也永远留在福贵的心中。
《活着》还揭示了生活的苦难与希望。
苦难如影随形,仿佛永无止境,但在苦难之中,人们依然能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比如福贵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能从田间的劳作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满足。
这种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的精神,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能放弃对未来的期待。
余华的写作手法在《活着》中也独具特色。
他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福贵的一生。
此外,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在福贵的回忆中,过去与现在交织,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又能体会到生命的延续。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了福贵的内心世界。
《活着》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真实写照。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此次阅读余华中短篇小说《活着》,我发现自己深陷其中。
开头福贵父亲的死,并未在我心里激起太大的波澜。
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们生活的巨大转折。
造成这件事情的因由,还不是福贵无节制的嫖赌?福贵造的因,也得让他尝尝后果。
但让我惊讶的是,福贵即使走回正道,生活也并没一帆风顺。
他本是去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充军而错过医治母亲病情的机会。
儿子有庆去献血,却被活生生的抽死。
本以为到这里苦难该结束了,但没想到紧接着是凤霞与家珍的死亡。
到了最后,甚至福贵的女婿、外孙,都丧失了性命。
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使福贵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福贵遭受到的沉重的打击,也让我打心底难受。
尤其是读到福贵埋怨自己老糊涂了喂了外孙那么多豆子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伤痛,鼻子一酸,泪水盈满眼眶。
阅读到这里,我终于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
仿佛是我办了这件错事,仿佛是我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
我不禁埋怨起命运的不公。
为什么血型对号的非得徐有庆?为什么福贵恰巧被抓过去充壮丁?凭什么苦根会被豆子撑死……难道是因为这些人注定命苦?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福贵的生活写得如此悲惨。
难道,在那个时代活着的普通百姓,注定要像福贵一样,无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我又一次翻开书本寻找细节,想一探究竟。
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忽略掉的信息。
我一直没有注意到,老人福贵,是使用了一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完他的一生。
他没有流泪抽噎,没有顾忌左右。
这种平静,难道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作者的自序想去探究。
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活着是属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原来,福贵的苦命,只是我主观去下的定义。
在我的眼里,福贵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中幸存下来的人,是一个命运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人。
但在福贵的眼里,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我想的这么糟糕。
福贵的妻子,贤惠善良。
福贵的儿子,机灵活泼。
福贵的外孙,懂事孝顺。
《活着》 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活着》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苦难、挫折、失去和死亡,以及在这些经历中如何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生活的意义是一个主观的问题,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不同。
在《活着》中,生活的意义在于经历、体验和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好坏。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生活,而是选择了坚韧地活下去。
这种坚韧的精神,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通过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困难和挫折。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更加坚强。
福贵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选择了勇敢地面对,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活着》还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福贵的家庭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支持和力量,让他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生活中的难关,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爱。
总之,《活着》是一部揭示生活意义和坚韧人生的小说。
它告诉我们,
生活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守自己的信念,我们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活在死中_《活着》解读

活在死中_《活着》解读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拼凑成社会的各个角落。
而余华的《活着》把这张网极尽的挥散开来,让小说主人公福贵,来经历这张网中的酸、甜、苦、辣。
作者用零度介入的叙述方式来塑造福贵的人物形象。
在这场生活的搏击中,领略生的本能,死的分离,在毫无欲望的忍受着生命赋予的责任,忍受着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权利机制下,眼泪是广阔的,绝望是不存在的。
标签: 生活;死的分离; 权利;眼泪在先锋文学中我找到了余华的《活着》。
初看《活着》时,内心就产生了无比的震撼,为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遭遇,为着人的生存是无法反抗的一种悲哀。
“悲哀”并没有在余华的小说里出现一点点的迹象,他用的是一种纯然物外的描述,零度介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去,由此在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安排或是对情节的安排上都没有过多的个人语言搀杂在小说的叙述中。
正是这种不带任何感情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征服了读者。
以往的那种对“活”的理解在余华的笔下有了一个彻底的改观。
没有了生的热闹喧哗,也没有了死的落寞孤寂,有的是绝对的冷静。
冷静地看待发生在福贵身上的一切。
这是一种非人道的命运,可任何人对此又无可奈何。
再看《活着》,似乎是理解了余华为何要如此来写,那是透入到生命机制内涵的一种无法发掘,一种不被常人所认可的超脱,包含着对生与死的透析,活着是最美好的,没有什么能比好好地活着更让人欣慰,感动。
当世界的喧嚣淹没了生命的声音,当意识的死水般平静掩映了生命偶尔流露的面容,很多活在现实中的生命体会产生极大的骚动与恐慌,鲜活而又枯燥的生活表面涌动着的是另外一种内心的平静。
《活着》就是把这种生命的声音潜藏了,用极细小的微波缓缓地传达,微波带走生的烦琐与喧闹,把生命推向宁静至远。
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完全没有判断的根据。
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那么面对生活,我们注定要陷入一种茫然吗?(冷读:米兰.昆德拉)在那个充满阳光的午后和我一起坐在那棵茂盛树下的老人向我讲述了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
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
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富贵在经过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仍旧活着。
也许他并不像很多伟人那样为社会创造过奇迹,也不曾像有钱人那样活得逍遥,但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活着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隐忍的生活态度。
小说全文都被死亡的气息覆盖,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存的异常艰难。
而主人公福贵都是忍受、都是承担。
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这种隐忍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伟大而令人崇尚的。
三.活着就要学会坚持。
富贵的一生是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打击中度过的,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令人可怕。
但是他熬过去了,哪怕年老时仅剩一头耕田的牛与他相伴,可是他仍旧活着,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倔强。
富贵用他坚持的信念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有的人认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
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二、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作者在作品中感叹生命脆弱、命运无常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本质与面对苦难应持有的态度。
为人类该如何面对人生苦难,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普遍问题从思想上给予了正确引导。
一.活着的本质:忍受苦难,坚韧不屈苦难是余华小说的一大主题,他笔下有很多人物承载着太多苦难。
《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在亲情严重缺席的孤苦、无助中艰难地成长。
《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为了家人和生活数十次卖血。
《兄弟》中宋钢父母、继母和爷爷相继去世,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妻子与骗子周游背井离乡忍辱负重,身患重病时妻子和兄弟情感的背叛更是雪上加霜。
而《活着》里的福贵所承受的苦难更是达到了极致:家道中落父亲从粪缸上掉下摔死,母亲重病不治而亡,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亡,妻子家珍生病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就连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吃太多豆子被撑死。
《活着》名为“活着”,实写死亡的故事。
亲人的相继死亡构成了福贵一生不间断的苦难。
除了福贵母亲和家珍生病死亡之外,其他五位亲人的死都具有偶然性。
作者为何将人的一生都很难遇到的灾难集中在福贵个人身上。
笔者认为一方面福贵的人生越是苦难和悲情越能引发读者对福贵莫大的同情与悲怜,越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同时越是将主人公置于异常艰难的苦境中,活着才越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越是艰难地活着,才越能体会到活着的本质。
余华将福贵安置在生和死的抉择中,以此来考验人在尘世中活着的本质与信念。
何为活着作者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解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
面对重重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有效方法――忍受。
忍受父母的离世,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忍受妻子的死亡,忍受一个个亲人先他而去留下的悲痛与孤独,以“顺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忍受的方式与苦难和死亡不断进行抗争。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还活着。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不为其他,只为自己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生的使命。
通过《活着》余华想告诉自己和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丝孤零零的意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龙二和春生只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连命都丢了,福贵感叹做人还是平平常常好。
从生到死是生命的轨迹,活着只是生命状态的存在。
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无论苦难还是死亡,都要直面和忍受,不为其他,只为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生的使命。
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感受人生喜怒哀乐,这就是活着。
《活着》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斗争史,余华以朴实的语言为读者讲诉了福贵与他那艰难的几近残酷的人生,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又亲眼目睹龙二被枪毙,福贵认为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春生自杀,福贵认识到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死亡不是在于命,而在于自己的决定。
福贵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的折磨,忍受贫穷、疾病和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在生与死之间抉择,为了活着,顽强地挣扎于社会底层。
贫穷、疾病等灾难迫使他一步步熬过来隐忍着坚强不屈地活着,无视命运的暴戾而存在。
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
从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
在大苦大难面前,福贵惊人的“忍受”力究竟源于何处他为何有如此坚韧与顽强的生命力小说中写道“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我就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广阔的土地”,包容生与死、苦难与幸福的广袤无边的大地孕育着野性、质朴、旺盛的生命力。
与苦难相依为命的福贵何以如此的韧性和顽强,因为他生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生存的力量源自于那如地火般蓬勃不息的自然质朴的生命力。
[3]福贵对苦难的忍受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建立在强大的伦理亲情之上的。
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儿女,懂事的女婿和可爱的孙子,甚至那头相依为命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生活中透露出的点点滴滴的温情,家珍临死前嘱托好好活下去,这些都是福贵忍受苦难坚韧不屈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活着的态度:直面人生,达观活着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有的高昂地活着,有的卑微地活着。
面对人生苦难,许三观以卖血的特有方式化解苦难,福贵始终以忍受的方式应对苦难坚韧地活着,而春生和宋钢则放弃生命最终走向了死亡。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将福贵放入战争和文革的社会背景中,当时的社会造成福贵的苦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控诉当时的社会,而是关注福贵对死亡苦难的态度。
通过福贵的遭遇,作者向我们阐释了人将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以何种态度对待给予自己苦难的世界。
当我们对福贵的不幸人生寄予同情时,更多的却是因他对生命和生活态度而产生崇敬之情。
因此《活着》其实“是一部诗化的生命哲学”。
目睹亲人相继离去,福贵的经历使他对活着与死亡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
年轻时的福贵因家庭条件好却萎靡地活着――风云突变后为了生活而挣扎地活着――亲人相继离去看透生活艰辛达观地活着。
对死亡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由被动痛苦地接受逐渐转变为淡泊达观的态度。
父亲的死让福贵像是染上了瘟疫浑身无力,整日眼泪汪汪,唉声叹气。
儿女的死使福贵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压得福贵欲哭无泪。
对于家人和自己将来的死,福贵用平淡的语气讲述,没有血与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没有绝望的嚎啕。
死亡是沉重悲惨的,而主人公叙述的口吻、态度和方式却是如此淡泊乐观。
《活着》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更是人类超越苦难的生命历程。
福贵所显示出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最终达到了对苦难的超越和宽容。
从福贵脸上我们看不见一丝沮丧和绝望,他黝黑的脸上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
落日霞光里,扛着犁唯一活着的福贵拉着相依为命的老牛、用粗壮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歌慢慢消失在暮色苍茫中。
晚年的福贵孤单而不寂寞,仍以一种恬然的心境乐观地活着,似乎比以往活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此时的福贵已经学会用乐观豁达的眼光来看待生与死、痛苦与欢乐。
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以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给予自己苦难的整个世界,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态度。
福贵所持守的面对苦难人生而活着的在世态度绝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个人生存体验,而是反映了人类普遍生存的意义和人类之所以不朽的永恒品质。
它所表达的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悲剧的生存态度。
《活着》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福贵活着的意志与达观的生活态度将会像风一样传递给每一个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
当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们应该像福贵那样敬爱生命,直面人生,达观活着,以更加从容坚定的步伐走下去。
三、解读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内容摘要:《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