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编委(美国)

合集下载

心理学人名大汇总(1)

心理学人名大汇总(1)

P91 P25:241 P112 P55:39 基础心理学 P54 P7:42,43 P20 基础心理学 P54
荣格 (Jung,C,G) 布洛卡 Broca,P
罗杰斯。佩里 Spery,R,W 威尔尼克 P15,140,P16:143,144Weinicke,C P25:242,243 P47:457
12版 页码 (11 版往 后退5 页左 学科 右) 12版习题册题目页码 人名 艾宾浩斯 基础心理学 7 P14:120-121 Ebbinghuaus,H 希波克拉底 基础心理学 7 P23:225 Hippocrates 盖伦 基础心理学 7 Galen 基础心理学 7 基础心理学 7 韦伯 Weber 费希纳 Fechiner
基础心理学 P10 基础心理学 66
P4:14 P19:180,181 P40:397-400
罗杰斯,马斯洛 Rogers,C,R Maslow,A,H 马斯洛
人本主义: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 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 实现。所以,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 美国 潜能。 在1968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 美国 我实现 1.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 2.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和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的对应 关系: 兴奋型-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抑制型-抑 郁质; 3.巴甫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兴奋、抑制)的三个特 性(强度,平衡,灵活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活动的不 同类型。
P52,10
霍兰德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E.P.Hollander, 三个阶段。也就是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 1976) 美国 2.社会心理学之父 班杜拉 A Bandura ? 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参考文献要求

参考文献要求

《心理科学》参考文献(作者-出版年制)详细要求本刊来稿自2010年4月1日起废止参考文献著录“顺序编码制”,采用APA“作者-出版年制”。

详细规定请查阅美国心理协会写作手册(2003)。

总体要求1 正文中引用的文献与文后的文献列表必须完全一致。

正文中所引用的文献可以在正文后的文献列表中找到;文献列表中所列文献只能包括正文中所引用的文献。

2 文献列表中的文献著录必须正确而完整。

因为列出著录参考文献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读者能够检索并查找有关的资料来源,因此参考文献著录必须正确且完整。

3 文献列表的顺序先列中文文献,后列英文文献。

文献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请记住,后面没有附随的名字排在有附随的名字之前。

例如,“Brown,J. R.”排在“Browning,A. R.”之前。

当作者相同,且只有一位作者时,按出版年排列,先出版的排在前面,例如:Hewlett, L. S. (2008).Hewlett, L. S. (2009).如果作者和出版年都相同,则按文题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并出版年后加a、b、c…Hewlett, L. S. (2009a).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Hewlett, L. S. (2009b). Developmental……Hewlett, L. S. (2009c). Implicit Attitude Towards……如果只有第一位作者相同,则只有一位作者的排在有多位作者的条目前面。

例如:Alleyne, R. L.(2001).Alleyne, R. L., & Evans, A. J. (1999).如果第一位作者相同,第二位或第三位作者不同,则依第二位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假如第一位、第二位作者都相同,则依第三位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依次类推。

4 缩写书籍和期刊的卷数(volume numbers)使用阿拉伯数字来书写。

例如Vol.3,而不是写Vol.III。

引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期刊

引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期刊

引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期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领域,其研究范围涉及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作用、观点、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为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发展,前沿期刊在该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几个引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期刊。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JPSP)《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是由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一本顶级期刊。

该期刊涵盖了社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两大领域的研究。

凭借其严格的学术标准和高质量的研究论文,JPSP积极推动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在JPSP上发表论文,需要经历严格的同行评审过程。

论文的排版要求符合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标准,确保文章的整洁美观。

该期刊的论文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常包括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理论研究等方面。

文章应当语言通顺,逻辑严密,内容准确。

2.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PSPR)《个性与社会心理学综述》《个性与社会心理学综述》是另一本重要的学术期刊。

该期刊注重综述性的研究文章,针对个性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PSPR以提供高质量的综述文章来引领学术研究的发展。

发表在PSPR上的文章通常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综合性,作者需要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了解,并提供对于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文章结构上可以采用综述的形式,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批判性评估。

同时,作者需要保持语言流畅、表达连贯,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的内容。

3.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SPPS)《社会心理学与个性科学》《社会心理学与个性科学》是一本由SAGE出版的著名期刊。

该期刊涵盖了社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两大领域的研究,其特点是注重实证研究和创新性的观点。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精选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题库388题(含答案)

2020年通识课《社会心理学》期末测试复习388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为了促进个体的环境保护行为我们可以从()个方面进行干预A、三B、四C、五D、六答案:C2.心理动力学认为人有两种本能,分别是生的本能和()A、死的本能B、学习的本能C、攻击的本能D、反抗的本能答案:A3.在整个的社会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但是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班多拉所强调的是哪一种?A、间接学习B、自主学习C、直接学习D、循序渐进的学习答案:C4.在美国的APA当中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列为了心理学会的第()分会A、五B、六C、七D、八答案:D5.伯克维兹认为攻击性的行为有的时候它是一种线索,这个线索来自于()A、反抗效应B、情绪效应C、武器效应D、连锁反应答案:C6.以下哪个不是法庭这个子社会中的角色()A、狱长B、法官C、陪审团D、律师答案:A7.如果回忆时的线索与记忆编码相匹配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比较好的回忆起目标事件,这叫做()A、记忆匹配效应B、线索匹配效应C、特征编码效应D、线索编码效应答案:C8.视频中对于陈述有效性系统评估的共介绍了()个准则A、两B、四C、六D、七答案:D9.证人在陈述证言的时候条理清晰滴水不漏的人比说话连贯毫无组织的人的证言()A、可信度高B、更值得参考C、可信度低D、更具有说服力答案:C10.按照中国特色的说法,一个好的法官在德的方面应该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有公正心()A、有法律素养B、有同情心C、公平公正D、爱岗敬业答案:C11.影响人的反应倾向的因素有先定概率先前预测()主观偏好等A、个性特点B、奖惩制度C、社会舆论D、上级态度答案:B12.反应标准的杠杆是()A、主观偏好B、社会舆论C、价值观念D、奖惩制度答案:D13.上班的时候做自己的工作,突然间领导来视察,平时做的挺好的工作这时候也做不好了。

这是出现了()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惰化D、强势反应强化答案:B14.政府和有关机构开展大规模的宣传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这是利用()在进行干预。

北大 心理学导师

北大 心理学导师

北大心理系导师情况介绍2014年5月23日17:03一、认知神经科学教研室韩世辉教授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 文化神经科学)方方教授视知觉、意识、注意、脑成像、认知神经科学李健教授人类强化学习和决策的神经机制李量教授生理心理学听觉神经生理感觉运动门控的机制学习记忆的生理基础李晟教授认知神经科学:视觉知觉与注意,决策,学习与记忆;功能性脑成像納家勇治教授陈述性记忆的神经机制苏彦捷:博导教授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动物行为动物认知个人发表论著相当多个人简历:1983.9-1987.6 理学学士,法学学士北京大学主修心理学,辅修社会学1987.9-1992.6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心理系1992年7月理学博士1992.7-1994.7 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1994.7-2001.7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2001.7-今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3 -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执行副主任2007. 7 -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学术团体职务和社会兼职(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societies)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发展心理学分会;生理心理学分会理事;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1998- 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副组长吴艳红教授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记忆,知觉组织与注意余聪教授视知觉周晓林教授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决策与神经经济学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脑与语言认知注意与执行控制包燕副教授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美学重点方向:注意、时间信息加工耿海燕副教授认知神经科学视觉意识注意错误记忆何淑嫦副教授环境心理,生理心理毛利华副教授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计算机与心理学研究方法个人简历:毛利华,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籍贯山东省莒县,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1998年7月参加工作,九三学社社员,现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工会主席。

心理学经典书籍

心理学经典书籍
《人及其象征》 荣格等著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 拉?莫阿卡宁著
《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神秘的原型》(好) 施春华著
《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 河合俊雄著
《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千面英雄》(好) 约瑟夫?坎贝尔著
《挑战自我》 刘津主编
《变态杀手》 道格拉斯等著
《重塑你的生活》 莫蒂?莱弗科著
《意识与大脑》 汪云九等著
《非常态心理学》 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著
《罗曼蒂克心理学》 纳撒尼尔?布兰登著
《一目了然》 高间直道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 艾曼贝尔等著
《个性与价值》(好) 罗兰?帕克著 尚京子等译
《心理学通史》(3、4、5卷) 杨鑫辉主编
《普通心理学》(好) 孟昭兰主编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现代心理学史》 杜?舒尔茨著
《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唐
《西方心理学史》 李汉松编著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叶浩生主编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高觉敷主编
《理解心理学》 申荷永等著
《存在心理学》 杨韶刚著
《分裂的自我》(好) RD莱恩著
《挑战自卑》 阿德勒著
《三种心理学》
《夜间风景梦》(好) 王溢嘉著
《梦:内心的声音》(好) 朱建军著
《梦的心理解析》上下 朱建军著
《精神我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 方刚著
《你是做梦大师》 盖尔?戴兰妮著
《梦与人生》 夜未眠著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极好)

1梅奥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美国心理学家,社..

1梅奥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美国心理学家,社..

1梅奥梅奥(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1880 年 12月 26日生于澳大利亚,卒于1949年9月7日。

早年曾在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任教。

后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财政商业学院任教。

1926~1947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工业管理研究。

他最早把临床心理学的面谈方法运用于对工业组织的研究,并把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运用于管理。

他是霍桑实验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梅奥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工业革命破坏了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和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冲突,只有依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训练有素的行政管理精英来解决这些冲突。

他通过霍桑实验,向F.W.泰勒等的传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并逐步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

他认为人不只是凭经济刺激驱使而各自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首先是社会人,不仅有纯物质的需求,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需求。

提高效率不仅依靠工资报酬和工作条件,还要依靠士气。

士气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心理上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他还认为根据组织目标设计的正式组织不是达到最高效率的唯一保证,硬性的从属关系和制度、组织的正规化都与人的本性不相容。

在通过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而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中,人们却相互信任,自觉遵守行为惯例和准则。

正式组织要与工人因各种需要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才能提高效率。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在20世纪30、40年代对西方管理理论发展有重大贡献,并促成了40年代末行为科学的正式诞生。

着有《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2 高尔顿高尔顿,弗朗西斯(Galton ,Francis 1822~1911)差异心理学之父,心理测量学先驱之一。

1822年2月16日生于英国伯明翰的拉杰斯。

出身英国贵族。

3岁就会看书写字。

由于父亲的坚持,早年入伯明翰综合医院学医。

1840年入剑桥三一学院改修数学,毕业后再去伦敦皇家医学院习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个人资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个人资料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个人资料马斯洛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马斯洛人物简介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马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

马斯洛生平简介马斯洛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市。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

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

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

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

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

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

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itorialI am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greet you as the new editor of JPSP:PPID.I am also excited to introduce the dynamic scholars who have agreed to lend their considerable gifts as associate editors,Jack Bauer,Wendy Berry Mendes,Veronica Benet-Martinez,Edward Chang,Cecelia Cheng,and William Fleeson, as well as those who have agreed to serve as consulting editors for the journal.I would also like to express my deep gratitude to Chuck Carver and his editorial team for their enormously conscientious efforts on behalf of our field.In this inaugural editorial,I hope to share a bit of my approach to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and the sensibility that will guide the journal for the next few years.For most of my undergraduate career,I was an English literature major who nevertheless frequented the aisles of the Kenyon College library reading psychology journals.It was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articles in the journals(typically JPSP and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that sold me o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rsonality. This experience left me with a sense of the importance of our scholarly journals not simply as a place to publish science for scientists but as a way to attract scholars to the field and to inform the world more broadly about why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s a vital one that is relevant to all people.This function might be important for all psychology journals,but it is particularly crucial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Even today,many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our field through courses that review only classic theories in personality,courses that do not represent the science of the person as it currently exists.As such,I believe that the top journal in our field must be one that conveys the sheer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f its scholars for the person.Articles must contribute to knowledge in a real way,and they must be written with clarity and with a sense of that broad audience.My vision for the 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ection of the Journ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s my vision of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itself—broad,exciting,dynamic,and the hub of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in general.The miss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encompasses all of the other areas because we focus on the person—in whom the various developmental,cognitive,social,neuropsychological, and potentially pathological processes are manifest and whose behavior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sets as its focus.The diversity among scholars who proudly declare themselves personality psychologists is stunning and surely a sign of the infinite complexity of the person.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varied individuals with interests ranging from traits to personology to cultural psychology to clinical psychology to behavior genetics to neuroscience all d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all are personality psychologists.For all of our differences,we all revel in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person.None of these approaches alone tells us about the whole person, and all of them(and some we have not even thought of yet)are necessary to understanding the person:That is how complex human beings and behavior are.My hope is that JPSP would reflect this breadth by welcoming high-quality work in its many forms.I hope that authors will be courageous in the questions they ask in their research and embrace the complexities of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actual behavior).No strong scientific inquiry should ever be“too interesting”for JPSP.I encourage scholars to pursue research that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rather than,say,scales).I can assure you,at least,that such intellectual courage will be met with editorial courage.I want JPSP:PPID to be the outlet in which the very best,most exciting,most provocative,and most generative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s presented.I hope the journal will be viewed as exciting and dynamic in another respect as well:I have encouraged my associate editors to be decisive and to render decisions as expeditiously as possible.I realize that many,many very good papers are ultimately rejected for publication in JPSP,and I would like to add a few words here to rejected auth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meone who has collected her share of such rejections.I hope you recognize that by virtue of being rejected by JPSP,you have joined an esteemed group of outstanding scholars,many of whom have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ical science.A rejection should not be viewed as indicating that your contributions t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re not appreciated.Particularly to new scholars in the field,I want to say that persistence is key:Good ideas that are tested with rigorous methods will eventually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top journal in the fiel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Vol.98,No.1,104–105©2010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0022-3514/10/$12.00DOI:10.1037/a0018175104After hearing that I would be handed the reins of JPSP:PPID,I found myself once again walking the aisles where the psychology journals are shelved in the library.Perusing the volumes of JPSP(even back to when it was JASP),I was awestruck at the many luminary figures who have served as editor of the journal.It was a humbling experience,to say the least.Perhaps even more humbling was the realization that I am the first woman to hold this post,although I can scarcely imagine I am the first to be qualified to serve in this regard. In closing,then,I would like to dedicate this issue of the journal to the many women whose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t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aved the way for those women(myself included)who passionately pursue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oday.I feel extraordinarily privileged to serve in this capacity. As editor,I vow to be ever mindful of those young scholars who might happen upon the journal in the library or online and in it find the inspiration to embark o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what is to me the most exciting and important topic in psychology:personality.——Laura A.King,Editor,JPSP:PPID 105EDITORI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