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读错的古代人名和地名

合集下载

一读就错的历史人名地名,你能读对多少?

一读就错的历史人名地名,你能读对多少?

一读就错的历史人名地名,你能读对多少?人名:女娲(wā):神话人物颛顼(zhuānxū):传说中上古帝王名。

帝喾(kù):传说中上古帝王名。

鲧(gǔn):传说中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

契(xiè):传说中的商朝始祖。

逄(páng)蒙:古人名,《孟子、离娄下》。

皋陶(gāoyáo):传说中夏初人,被禹选作继承人。

关龙逄(páng):夏朝人,因谏夏桀(jié)被杀。

妲己(dá):殷纣王妃,姓己。

妺喜(mò):传说中夏桀之妃。

伍员(yún):春秋楚人,即伍子胥。

赵衰(cuī):春秋晋文公的卿士。

伯噽(pǐ):春秋时吴国大臣。

南宫适(kuò):孔子弟子,《论语、宪问》。

嫪毐(luòaǐ):战国时秦人,曾任吕不韦的舍人。

樊於(wū)期(jī):战国时秦人,荆轲曾借其首以剌秦王。

党(zhǎng)氏:春秋鲁国有党氏。

高渐(jiān)离:战国时燕人,荆轲好友。

角(lù)里:汉初隐士。

繁(pó)钦:繁,姓,汉有繁延寿,三国有繁钦。

屠岸贾(gǔ):春秋时期晋国人。

金日(mì)磾(dī):汉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拜将军。

郦食(yì)基(jī):汉初刘邦谋士。

冒顿(mòdú):汉初匈奴王。

曹大家(gū):东汉史学家班固之妹,班昭。

不准(fǒubiāo):晋汲郡人。

长(zhǎng)孙:复姓,唐有长孙无忌。

员(yùn)半千:唐人,历任高宗等五君,唐书有传。

万俟卨(mòqíxiè):南宋奸臣,秦桧同党。

秦桧(huì):南宋奸臣。

吾(yú)丘:复姓,元有吾丘衍。

女媭(rǔxū):屈原姊。

毌(guàn)丘俭:三国时魏人。

李悝(kuī):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

司马颙(yóng):西晋作乱八诸候之一。

容易读错的中国地名

容易读错的中国地名

中国的文字,有时候还真的在一点一划上,或者在读音上、语意上大有区别,一不小心就字失一毫,地差千里了。

我国的这些地名,还真难全读准确!当然,语言是流动的,是液态的,今天的错误有些或许就成为明天的正音了,字典只是一个特定时代的语音规范。

语音的确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人逐渐造就的。

一、容易错写的地名1、沁阳与泌阳据说在80年前,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参谋在书写作战命令的时候,把部队集结的地点沁阳随手写成泌阳。

沁阳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区,而泌阳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地区。

只多了一笔,部队瞎跑了几百公里,整个战役也就完全失败了。

2、岷江与闽江我们也有过把岷江(Mín民)洪水读成闽江洪水,岷江在西南,而闽江在东南,比沁阳和泌阳之间的距离更远。

二、容易误读的地名1、耒阳与莱阳有人常常把湖南的耒阳(Lěi垒)被误读成来阳,而真正的莱阳在山东;2、莘县与莘庄山东莘(Shēn深)县,学生们一般读不错,因为有莘莘学子之说;但我们到上海又读错了上海莘庄(Xīn新)。

三、容易同字别音的地名1、浙江的丽水(Lí离)被误读成丽(Lì立)水,2、台州(Tāi)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3、湖北的监利(Jiàn见)被误读成监(Jiān尖)利;4、河南的浚县(Xùn训)被误读成浚(Jùn俊)县;四、容易近字别音的地名1、安徽的亳(Bó驳)州,几乎经常被读作多了一横的毫(Háo)州;2、郴州(Chēn抻)被误读成彬(Bīn宾)州;3、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误读成愣(Lèng),这两个字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读错;4、内蒙古的巴彦淖尔(Nào闹)被误读成卓(Zhuó),所以有一次和巴彦淖尔的同志一起联欢,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热情地感谢我读对了他们家乡的名字。

可见平常误读率很高。

五、有些误读是因为地名中含有多音字,需要坚持的是“名从主人”的原则,例如:1、河北的蔚县,正确读音是Yù(玉);2、安徽的歙县,正确读音是Shè(社);六安,正确读音是Lù(路);3、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Shì(是);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ong(掌);六、地名专用的字音江西铅山(Yán盐),误读率一定很高,因为谁想到普通的”铅”还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专用的字音。

最易读错的的90个古代人名

最易读错的的90个古代人名

最易读错的的90个古代人名、地名1、赤嵌(kàn)城;2、武曌(zhào);3、彀(gòu)中;4、幞(fú)头;5、步辇(niǎn);6、洨(xiáo)河;7、蹴鞠(cùjū);8、斡(wò)难河;9、朱彧(yù);10、俳(pái)优;11、狼筅(xiǎn);12、噶(gá)尔丹;13、嫘(léi)祖;14、耒耜(lěisì);15、蚩(chī)尤16、鲧(gǔn)17、皋陶(yáo);18、妇好(hào);19、重(chóng)耳;20、贾思勰(xié);21、李悝(kuī)22、卯榫(mǎosǔn);23、陶鬶(guī);24、褒姒(bāosì);25、乐(yuè)羊;26、黥(qíng)刑;27、劓(yì)刑;28、笞(chī)刑;29、卜筮(shì);30、赭(zhě)衣;31、囹圄(língyǔ);32、范哙(kuài);33、垓(gāi)下;34、廪庾(lǐnyǔ);35、火耕水耨(nòu);36、饕餮(tāotiè)纹;37、区(ōu)种法;38、赵嘏(gǔ);39、羁縻(jīmí)州;40、陈祎(yī);41、天平之甍(méng);42、圩(wéi)田;43、暹(xiān)罗;44、李煜(yù);45、折(shé)氏;46、澶(chán)渊之盟;47、米芾(fú);48、火铳(chòng)。

49、女娲(wā);50、禅(shàn)让;51、炮烙(páoluò)之刑;52、镐(hào)京;53、回纥(hé);54、钟繇(yóu);55、仆射(yè)56、阏氏(yānzhī)57、康居(qú);58、伍员(yún);59、吐谷(yù)浑;60、可汗(kèhán);61、会稽(kuàijī);62、曹丕(pī);63、金兀术(wùzhú);64、元昊(hào);65、祖逖(tì);66、蔡邕(yōng);67、老聃(dān);68、孙思邈(miǎo);69、临洮(táo);70、单于(chányú);71、大宛(yuān);72、龟兹(qiūcí);73、妲(dá)己;74、身毒(yuāndú);75、阿房(ēpáng)宫;76、伊尹(yīyǐn);77、召(shào)公;78、倭(wō)寇;79、鲜卑(bēi);80、墨翟(dí);81、虞姬(yújī);82、大月氏(ròuzhī);83、张骞(qiān);84、邗(hán)沟;85、燕(yān)国;86、鞑靼(dádá);87、高句(gōu)丽;88、亳(bó);89、吐蕃(bō);90、巴尔喀(kā)什湖;。

极易读错的中国地名

极易读错的中国地名

极易读错的中国地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字的读音,尤其是那些“似曾相识”的国内地名,比起其他语言的地名单词来,总是显得怪异难读,甚至还时不时的让人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笑话跟误会。

究其原因,一是本来就不熟,只好急来一蒙,对了算是运气好,不对就只好任人贻笑大方了。

二是不够细心,犹如马大哈,加之记性不好,见字即读,出错在所难免。

这样,闹出笑话自不必说,同时也很容易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大严谨的人!所以,一当发觉有人整理出比较标准的地名读音时,我便随手录下,攒在一起,时而翻翻看看,以增强记忆,避免一错再错。

这里收集了一些读音易错的国内地名,意在与各位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分享读音正确的快乐。

辽宁的阜新,“阜”字应读Fù(富),但在辽宁一般被误读成Fú(扶),在北京一般被误读成Fǔ(抚)。

河北的蔚县,“蔚”字应读Yù(玉),一般被误读成Wèi(卫);河北的井陉,“陉”字应读Xíng(形),蠡县,“蠡”字应读(Lǐ里);山西的隰(Xí席)县,山东的莒(Jǔ举)县,茌(Chí迟)平;山西的繁峙县,“峙”正确读音为Shì(是);长子县,“长”正确读音为Zhǎng(掌)。

河南的浚(Xùn讯)县被误读成浚(Jùn俊)县;河南的柘(Zhè)城,武(Zhì)陟。

山东的莘(Shēn深)县,学生们一般不会读错,因有成语“莘莘学子”在前;但一般的人或有些地区(如上海)又读成莘(Xīn)庄了;安徽的歙县,“歙”正确读音是Shè(社);六安,“六”正确读音是Lù(路);安徽的黟(Yī衣)县,枞(Zōng宗)阳;安徽的亳(Bó驳)州,几乎经常被读作多了一横的毫(Háo)州;江苏的盱眙(Xū虚Yí宜),邗(Hán寒)江,邳(Pī批)州;浙江的丽(Lí离)水被误读成丽(Lì立)水,台(Tāi胎)州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

古籍中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

古籍中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

古籍中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拼音注音)(一)古代人名南宫适(kuò):春秋末年鲁国人。

姓南宫,名适(音kuò),又名韬,字子容,亦称南宫括、南容。

樊于期(fánwújī):樊于期,战国时秦将,后逃至燕国,自刭而死。

荆轲函其首献秦王,欲乘机行刺。

冒顿(mòdú):汉代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后弑父自立。

禽滑厘:“滑”读gǔ(骨),“厘”音lí(厘),又作禽滑黎、禽。

妲dá己:古人名,商纣王的妃子,易误读“旦(dán)己”,应读作“达(dá)己”。

皋陶.(yáo):传说中的人物,尧舜禹时期东夷族首领。

夏元且:“且”读jū(疽),秦始皇的随从医官。

郦食其(lìyìjī):秦汉之际策士。

阏氏(yān zhī):汉时匈奴王后称号。

吐谷(yù)浑:我国古代的民族名,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

万俟卨(mò qí Xiè):万俟为复姓,万俟卨为南宋时受秦桧指使,诬陷谋害岳飞的奸臣。

史籀(shǐzhòu):史籀为周宣王太史,曾做大篆十五篇,故后世称大篆为籀文。

毌丘俭(Guànqiū Jiǎn):毌丘古为复姓,后分为毌姓、丘姓和俭姓。

毌丘俭,三国时人。

伍员(wǔyún):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为报家仇投奔吴王阖闾。

李阳冰(lǐyángníng):冰即凝之古字。

李阳冰,唐代著名词章篆书家。

金日磾(jīnmìdī):汉代匈奴休屠王太子,汉武帝时官拜将军。

帝喾(dìkù):传说为上古帝王名。

曹大家(cáotàigū):“大”与“太”古为一字,“家”字,古姑字。

曹大家,汉代历史学家班彪之女班昭,后嫁曹世叔为妻。

东汉和帝赐号大家,后世遂用大家为女性尊称。

经常被读错的地名、民族名和古国名

经常被读错的地名、民族名和古国名

经常被读错的地名、民族名和古国名B蚌埠:读beng4bu4(蹦步),不读“棒阜”,在安徽省北碚:读Bei3bei4(北倍),在重庆市亳县:读Bo2xian4(博县),在安徽省郴州:读Chen1zhou1(抻州),在湖南省。

勿跟“彬”淄混。

彬县在陕西省D儋州:读dan1zhou2(单州),在海南省东莞:读dong1guan3(东管),在广东省F番禺:地名,读pan1yu2(潘于),在广州市涪陵:读Fu2ling2(服陵),在重庆市藁城:读gao3cheng2(搞成),在河北省H洪洞:地名读hong2tong2(红同),在山西省桓:读huan2(环),姓。

桓仁,地名,在辽宁省J蓟县:读ji4xian4(记县),在天津郏县:读jia2xian4(戛县),在河北省监利:读jian4li2(健利),在湖北省井陉:读jing3xing2(井形),在河北省莒县:读ju3xian4(举县),在山东省鄄城:读juan4cheng2(眷城),在山东省浚县:读xun4xian4(训县),在诃南省。

“浚”读jun4(俊)时,是疏通河道K喀什:读ka1shi2(咖什),在新疆。

但是,当地人称“哈什”夔州:读kui2zhou1(魁州),在四川省L乐亭:地名,当地称lao4ting2(涝亭),在河北耒阳:读lei3ya(磊阳),在湖南。

“莱阳”读lai2yang2(来阳)在山东省楞:读leng2(棱),巴音郭楞。

“楞”读Leng2(棱角的棱),不读leng4(愣)丽水:读li2shui3(离水),在浙江,不读“立水”滦河:读luan2he2(銮河),在河北省。

当地读“蓝河”漯河:河名。

在河南的,读luo4he2(骆河);在山东的,读ta4he2(踏河)M勐腊:读meng3la4(猛腊),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泌阳:读bi4y(必阳),在河南省。

勿跟河南“沁阳”相混。

“泌”也读mi4(密),例如“分泌”沔县:读mian3xian4(勉县),在陕西,现改称勉县;沔水改称汉江岷江:读min1jiang1(民江),在四川。

易念错姓名 、地名、民族名和古国名的正确读音

易念错姓名 、地名、民族名和古国名的正确读音

易念错姓名、地名、民族名和古国名的正确读音从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时、做客嘉宾受访时、领导讲话时说(念)错的字中选出100个字,这些字都是单音字,括号内为正确读音:恬(甜)静包庇(毕)唾(tuo去声)弃湍(tuan阴平)急酗(序)酒木屑(谢)绚(炫)丽谄(产)媚棘(集)手机械(泻)造诣(义)谒(页)见舐(是)犊拯(整)救箴(珍)言翌(艺)日哺(补)育恪(客)守怂(song上声)恿赏赐(次)书笺(肩)贮(注)存阐(产)述迁徙(喜)瑰(归)宝澎湃(派)同胞(包)簇(醋)拥麻痹(毕)濒(宾)临玷(电)污罹(梨)难嗾(叟)使鞭笞(吃)饿殍(瞟)逮捕(补)粗糙(操)拂(服)晓嗔(抻)怒炽(赤)热歼(肩)灭发酵(叫)狙(拘)击酝酿(niang去声)憧(充)憬干涸(河)畸(基)形咆(袍)哮手帕(怕)翩跹(仙)蓦(漠)然糟粕(破)掮(前)客怙(户)恶不悛(quan阴平)铿(坑)锵(枪)脍(快)炙褴褛(旅)抚恤(序)愤懑(闷)龋(取)齿冗(rong上声)长吸吮(shun 上声)按捺(纳)回溯(诉)鞭挞(蹋)塑(诉)料狡黠(匣)媲(屁)美讣(副)告斡(沃)旋联袂(妹)赈(镇)济汲(鸡)取浸(进)透刚愎(闭)窠(科)臼潸(山)然妊娠(身)阴霾(埋)砧(真)板粗犷(广)揠(亚)苗修葺(泣)悚(song 上声)然惴(坠)惴高耸(song上声)栉(至)风纨绔(裤)桎梏(固)瞠(撑)目膏肓(荒)咳嗽(sou去声)百舸(ge上声)淙(丛)淙针砭(匾)嫩(nen去声)叶莅(粒)临谬(miu去声)证券(劝)喟(溃)然取缔(第)混淆(xiao阳平)容易读白字的词和成语的正确读音恫吓(贺)要挟(邪)呜咽(业)拓(榻)片禅(善)让呆(癌)板凹(ao阴平)陷叨(涛)扰提(低)防堆(dui阴平)积咯(卡)血龟(君)裂屏(丙)息侧(摘)歪亲(庆)家参(cen 阴平)差(ci阴平)不齐数(朔)见不鲜自怨自艾(义)否(匹)极泰来审时度(夺)势心宽体胖(盘)一曝(铺)十寒一叶扁(篇)舟大腹便便(pian pian阳平)瓜熟蒂(第)落容易读错的姓名B贲:读ben1(奔),姓。

全国容易读错的地名汇总

全国容易读错的地名汇总

全国容易读错的地名汇总安徽1、歙(shè)县歙:歙县,地名,在安徽。

所产砚石,简称“歙砚”。

2、六(lù)安史书记载:‘皋陶卒,葬之于六(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和‘陆’是通假字,可以互用,意思是水边的高坡。

”3、亳(bó)州亳:地名用词4、枞(zōng)阳枞:撞钟用的木棒。

5、黟(yī)县“黟”字本义为黑、黑木。

6、濉(suī)溪水名。

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

7、蚌(bèng)埠(bù)蚌埠:在安徽省北部,相传因盛产河蚌而得名。

8、砀(dàng)山砀:本意是有花纹的石头。

9、涡(ɡuō)阳涡:水名。

重庆1、涪(fú)陵涪:本意是水名。

2、綦(qí)江綦:有青黑色、极之意。

3、北碚(bèi)福建1、长汀(tīnɡ)汀:水边平地。

2、硤(xiá)门硤:地名用字。

广东1、东莞(guǎn)莞:地名用字2、番(pān)禺(yú)番禺:县名。

3、霞涌(chōnɡ)涌:河汊,多用于地名。

4、蓢(lǎng)底蓢:指沼泽地或滩涂(多用于地名)。

广西1、岜(bā)谋岜:地名用字。

呇:水从地下冒出,也是泉水,用于地名。

甘肃1、太莪(é)莪: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在水边,叶子像针,开黄绿色花。

嫩茎和叶子可以食用。

2、宕( tàn)昌读dàng时,有拖延、放纵之意;读tàn多用于地名。

3、崆(kōnɡ)峒(tónɡ)崆峒:山高峻貌。

4、巉( chán)口巉:山势险峻。

海南儋(dān)州儋:读dān,用于地名;读dàn古同“担”,负荷。

河北1、蔚(yù)县蔚:读wèi有草木茂盛、盛大、有文采的意思;读yù多地名。

2、井陉(xíng)陉:山脉中间断开的地方。

3、蠡(lǐ)县蠡:读lí是瓢的意思;读lǐ用于人名或地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容易读错的古代人名和地名
吐谷浑:(古国名)tū yú hūn
龟兹:(汉时西域国名)qiū cí 或jiū cí
大宛:(汉时西域国名)dà yuān
康居:(汉时西域国名)kāng qú
身毒:(古时称印度)juān dǔ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xiān lián
荤粥:(上古时西方种族名,即秦、汉时的匈奴)xūn yù龙兑:(战国时赵国地名)lóng duó
卷县:(汉代县名)quān xiàn
祝其:(汉代县名)zhùjī
阳夏:(汉代县名)yáng jiǎ
涡河:(上流在河南,下流在安徽)guō hé
逻些:(唐时吐蕃都城,即今拉萨市)luó suō
杰坝:(镇名,在江西省崇义县)tiě bà
阿房宫:(秦时宫名)ē páng gōng
华不注:(山名)huā fū zhù
夫差:(春秋时吴王名)fū chāi
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wǔ yùn
禽滑厘:(战国时人,墨翟的学生)qín gǔ lí
郦食其:(西汉人)lìyì jī
审食其:(西汉人)shěn yì jī
呼韩邪:(汉代匈奴单于的名字)hū hán yé
冒顿:(汉代匈奴单于的名字)mòdú
尉缭子:(古书名)yú liáo zǐ
亢仓子:(古书名,据说是唐代王士元所编)gēng sāng zǐ牺尊:(古代酒器名)suō zūn
毋追:(夏代冠名)móu zhuī
仇矛:(古代有三叉的矛)qiúmáo
等衰:(等级递降)děng cuī
且月:(古代称阴历六月)jūyuè
般桓:(即盘桓)pán huán
1.语文一词的由来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几乎都是舶来品,全都是从西方引进。

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不久,“五四”运动爆发,白话文运动随之兴起。

人们开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

于是,小学改设“国语”一科,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一些白话的短文,或者儿歌、故事作为教材读本,中学虽然仍设“国文”课,但白话文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加进了鲁迅、叶圣陶等新文学作家的一些作品。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

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浅。

新中国成立以后,叶圣陶又一次提议改革“语文”科。

这一提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

从此,语文便成了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

“语文”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口头的谓之“语”,书面的谓之“文”;口头的包括听和说,书面的包括读和写。

使用“语文”这个名称,表明了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纠正旧时长期遗留下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分家,教学里只管读文章、写文章,不管口语训练的弊病。

1.汉语拼音的由来
为了便于认字,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用符号给生字注音的方法。

最早的注音法是产生于汉代末年的反切法,这种方法是汉语拼音的萌芽。

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将另一个字的音拼合出来,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

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如“练,郎甸切。

”就是用“郎”的声母和“甸”的韵母“ian”和声调拼成“练”的音。

而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其历史则只有400年。

公元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最先采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

另一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为了方便西洋人学习汉语,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也是用西文为汉字注音。

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

在近代,我国曾一度想实行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

早在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

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为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过去拼音研究基础上,从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又决定采用拉丁字母。

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广泛讨论,多次修订,于1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于次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推行。

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

从此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山国际文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