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5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

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Taura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的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的各种弱毒病原微生物以及不属于第一、二、三类的各种低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教科版《给动物分类》公开课优秀教案 1

《给动物分类》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分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能运用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方法。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二、活动重难点 1.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2.通过分类让学生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 三、活动资源 动物卡片(每组1套)、磁力贴、PPT。 四、注意事项 1.建议用动物图片在黑板上呈现分类过程。学生分组活动也要准备各种动物图片,并且图片下方要留有空白,这样便于统一编号。 2.可以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学习过的分类方法,再进入新课,这样既有衔接又易于固化分类的方法。 3.本单元已详细认识过蜗牛、鱼。可以从这两种动物入手进而找一些较为相近的动物进行补充并第一次分类。在进行第二次分类时,可直接出示十种动物,尽量挑选常见的动物,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为准进行相应调换,但种类不宜太多。 4.本课是第二次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可通过板书列序号的形式渗透二歧分类法,不用讲解什么是二歧分类。 五、活动过程 (一)回顾蜗牛和鱼的特点 1.出示蜗牛和鱼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这两种动物吗?

2.它们在身体结构、运动、呼吸和反应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 (1)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 蜗牛能对外界的触碰产生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等。它运动缓慢,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爬行。 (2)鱼具有鳞片、鳍、鳃、嘴和眼等身体结构。 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鱼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适应水生环境。 3.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 相同:(1)有眼、口。(2)没有腿。 不同:(1)一个生活在陆地或水边,一个生活在水里。(2)蜗牛用腹足(脚)运动,鱼用鳍运动。(3)蜗牛有壳,鱼没有。 (二)探索给多种动物分类 1.如果增加两种动物(出示图片:)你们能试着给这四种动物进行分类吗? 【预设1】按是否用鳃呼吸分类。 【预设2】按是否完全生活在水里分类。 【预设3】按是否用腹足运动分类。 【预设4】按是否有鳍分类。 2.小结:同学们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物归为一类,把不具有相同的特点的归为另一类,生物学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对已知的自然界数百万种生物进行划分的,其中一种划分方式是把生物分为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分类”。 【教学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前面观察过的动物,说说它们的特点。为后续的分类活动分散难点。本环节的小结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观察研究生物的方法——分类。 【提示】(1)第一次分类时给的动物种类不宜太多。可以在先说了特点之后,再进行分类。(2)第一次分类是在全班讨论基础上,请1~2名学生到黑板上以磁力贴形式呈现分类结果。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分类的标准。关于分类标准的讲解在后面会有详细指导。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 5 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

初中科学复习生物部分第一讲-动植物分类

A B C D 一棵大树 一片树叶 一层表皮 一个细胞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细胞结构 新陈代谢 生长 应激性 生殖发育 遗传变异 适应环境 生物 非生物 二.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液泡 营养方式 动物 植物 三、几种生物的区别: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液泡 营养方式 动物 植物 真菌 细菌 四、植物的宏观区别: 根 茎 叶 花 果 种子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1.春雪过后,有些植物会被冻死。植物被冻死的主要原因是( ) A .雪天光照不足,植物光合作用停止 B .地面结冰,植物无法吸水 C .细胞液结冰,体积增大,导致细胞破裂,引起细胞死亡 D .低温下细胞中的酶催化功能减弱,呼吸作用停止 2. “根深叶茂,树干粗壮”,这是对一棵大树的整体性描述。下图所示的结构层次中,属于器官的是( ) 3.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生存本领,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等小小的单细胞生物也能进行独立生活。单细胞生物( ) A .必须生活在水中 B .都是分解者 C .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D .都吸收现成有机物作为营养 4.某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表。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 A .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B .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C .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 D .可设置用清水作培养液的对照组

5.下列关于生物类群的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A.疟原虫、血吸虫和瓢虫都是昆虫 B.鱿鱼、章鱼和草鱼都是鱼类 C.兰花、菊花和荷花都是被子植物 D.乳酸菌、根瘤菌和酵母菌都是细菌 6.以下对绿色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玉米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子叶②植物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③水绵属于苔藓植物④针叶林植被类型以松、杉等植物为主 ⑤西瓜是果实,小麦的子粒是种子⑥生物圈中的水不影响绿色植物的分布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⑥ 7.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因为自然保护区是 A.天然基因库 B.天然实验室 C.活的自然博物馆 D.以上三者均对 8.关于细菌和真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菌和真菌对人类一般都是有害的 B.细菌可以通过形成芽孢来繁殖后代 C.细菌和真菌都要生长在有氧的环境中 D.酵母菌与乳酸菌结构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9.中新网2008年3月11日电,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称SARS已经过去五 年,仍不清楚其最终源头。SARS病毒与动物细胞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没有生命特征 B.没有蛋白质 C.没有遗传物质 D.没有细胞结构 10.目前,我国以煤炭发电为主。形成这些煤的植物类群主要是古代的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11.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高产杂交稻新品种, 这是利用了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2.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 的目的是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 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 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 13.右图所示是银杏树上结的“白果”,对白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白果是银杏的种子,成熟时果皮脱落 B白果是银杏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C白果是银杏的种子,没有果皮和种皮包被 D白果是银杏的种子,没有种皮包被 14.把动、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只有植物细胞不会胀破,是因为植物细胞有起支持和保护 作用的()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液泡 D.叶绿体 15.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生活在陆地上,以卵繁殖后代 B.恒温,终生用肺呼吸 C.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D.体内受精,幼体发育摆脱了水环境

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6给动物分类教案教科版

《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 具有积极意义。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小学中段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课的分类练习不是 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题材,依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 行的分类练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教科书第40页“聚焦”部分首先对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动物的种类这么多,如何更方便地学习呢?教科书告诉学生“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科学 家对动物的分类大多是动物形态学的分类,但这句话所要传达给学生的重点是,分类是一 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因此这节课我们也来分类,用分类的方法进一步观察动物。 本课“探索”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给动物分类,其实就是学生用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在 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之前观察动物形态时的发现,如有足、有壳、生活在水里等,同时也需要对动物形态进行再一次观察并分析。就像记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观察一样,分类也有促进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作用。 教科书分三步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1.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动物不像植物,它会运动,所以这里的动物以卡片的形式给学生。教科书出示了狗、蝴蝶、鸡、蛞蝓、蚂蚁、 金鱼、蜗牛、老虎、喜鹊和蛤等。这些动物都是前面几课出现过的,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考虑到动物较多,教科书指导学生给动物卡片编号,这样一年级学生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每个小组的动物要一样,并且编号也一样,便于交流和讨论。2.自己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这里的分类标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如根据是不是生活在水里,分 成生活在水里的和生活在陆地上的两类;根据有没有脚,分成有脚的和没脚的两类;根据 有没有毛,分成有毛的和没毛的两类;根据是不是会飞,分成会飞的和不会飞的两类;根 据有没有壳,分成有壳的和没壳的两类等等。学生只需达到以一个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这 个程度即可。3.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这里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意识的任务,使学生不仅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最后的研讨环节“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对之前分类标准的一个小结, 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同一种动物因为 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归为不同类别,体现了动物形态特征的不同。 另外,本课还联系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动物和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其实是在启发学生寻找动物 和植物所共有的生物特征,如都会长大、都需要摄取营养、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等。 【学情分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2005年农业部令第53 号) 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治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

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育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

生物分类:原生动物

生物分类:原生动物门 在生命树中,许多古老生物代表的主枝或树枝已经枯萎脱落,这些脱落的大小不一的树枝可能代表整个目、科或者属都没有现生后裔的类群——他们仅以化石的形式为我们所知。就像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的那样,一个细弱蔓延的树枝从一棵树底部的树杈上长出来,并由于某些偶然的机会受到偏爱并且依然兴旺地存活着,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像原生生物的动物;在些许程度上,它们连接起生命的两大分支,而且它们好像因为生活在一个神之庇护地而幸免于致命的竞争。 原生动物就是真核单细胞动物,这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形态,所以叫原生。而后生动物,就是指多细胞生物,所有的后生动物,都是由最初的原生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叫做后生。 已描述的原生动物中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在地球上,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来确定他们来过这个地球,也并非所有的原生动物都能留下化石供后

人去考察,只有那些具硬壳的类型(有孔虫的钙质壳(由细胞分泌的碳酸钙构成)和放射虫(硅质或含有机质的硅质)为主)才能够形成化石。他们的化石大多保存在海相沉积物中,少数发现于淡水沉积。这可能由于海生类型大多数具有硬壳能够保存成化石,而其他生活领域中的类别大多不具硬壳,很少形成化石。 自从300多年前,A.van列文虎克用约放大270倍的透镜,第一次看到了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学之父),原生动物家族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 如果你觉得原生动物这些古老生物应该生活在那些原始森林、海洋和人类文明去不了的地方那就错了,你可以在池塘、湖泊、河流、海岸、土壤甚至极地地区找到他们。有的甚至将人类的血液、器官作为安身之所。捧一捧水,在显微镜镜下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小动物”在游动,它们的“内脏”一目了然,它们把所有的“器官”集中在一个细胞中,自由地生活在自己的一方水土中。 原生动物小小的身体里,有一套完整的生存系统,从呼吸到排泄,从消化,吸收,从运动到防御。一应俱全。通过扫描电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内涵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胞核、线粒体、食物泡、自噬泡等的结构 科学家将其分为如下4个纲:1、鞭毛纲2、肉足纲3、孢子纲4、纤毛纲 原生动物是在动物总界中单细胞个体的类群,虽然在其中人们也观察到存在群居习性,但这样的群体还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细胞个体集聚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嘉善县逸夫小学唐玉珍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 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地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医学教`育网整理、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地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地各种弱毒病原

初中 生物分类

第七讲:生物的分类 复习摘要: 例1.分类单位的等级越高,包括生物共同特征和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是( ) A 共同特征少,种类数量多 B 共同特征少,种类数量少 C 共同特征多,种类数量少 D 共同特征多,种类数量多 解析:植物进行分类时,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物种就越丰富,由于分类依据是植物的共同特征,故分类单位越大,物种间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 答案:A 例2.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 根、茎、叶 B 叶、果实、种子 C 根、叶、叶、花、果实 D 花、果实、种子 解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都是植物分类时要仔细观察的对象,由于根、茎、叶的生长周期较长,形态结构方面变态的较多。而花、果实和种子在进化过程中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是很大,常用来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最近中考: 1.在分类学上,小麦和玉米是同科不同属,小麦与大豆是同门不同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从种到界 动物分类 分类依据 类群 类群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分类依据 植物分类 无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分类的意义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A.小麦和玉米、大豆之间没有共同的特征 B.小麦与玉米、大豆之间共同特征一样多 C.小麦和玉米之间共同特征少,小麦和大豆之间共同特征多 D.小麦和玉米之间共同特征多,小麦和大豆之间共同特征少 答案:D 2.右侧是豆目部分植物分类图解,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绿豆和菜豆的亲缘关系比绿豆与合欢更近 B.绿豆和菜豆这两种植物十分相似 C.合欢和紫檀的共同点比绿豆和紫檀的共同点多 D.种是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答案:B 3.在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后,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玉米、花生、水绵、葫芦藓、肾蕨和马尾松六种植物的特点,按右表的标准进 行了分类。其中②和⑥表示的植物分别 是( ) A.玉米和肾蕨 B.花生和水绵 C.马尾松和葫芦藓 D.肾蕨和水绵 答案:B 4.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自制的植物标本分戚两类,一类是蕨、葫芦藓、海带、地钱,另一类是黑松、苏铁、侧柏、玉兰,他们这样分类的依据是:有没有( ) A.种子B.根C.茎D.叶 答案:A 5.在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 ) A.种B.目C.门D.界 答案:C 6.在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界B.门C.科D.种 答案:D 7向阳中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这些生物分类,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1《给动物分类》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4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进一步提问: 你去过动物园吗? 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 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 区的? 归纳: 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观看视频,回 答 看图回答 交流 从视频和旅游等 方面入手,让学 生知道动物的种 类很多,应该进 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 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小组内确定标 准给动物分类 给动物分类需要 一定标准。按不 同标准会有不同 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二、摸脊椎活动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每人体验一次。 提示:首先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脊椎摸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一)做脊椎模型 1、准备材料:线轴6 个、圆纸片5 张、棉线、胶带、剪刀。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试一试 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二)研讨 1、脊椎有什么作用? 明确: 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2、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明确: 身体不能自由活动。 四、课堂练习阅读教材 在老师的指导 下,认识脊椎 列举 两人合作,互 摸脊椎,体验 交流 认识材料 制作模型 动手试试 研讨交流 了解并学会生物 学家给动物的分 类。 了解常见的脊椎 动物和无脊椎动 物 了解脊椎特点 实验探究脊椎的 作用。

实验动物的分级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 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 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 半屏障系统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 险分级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附件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初中中考生物专题训练:动物的主要类群(带解析)

2018中考专题训练: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蛔虫消化管结构简单,适于在人体消化管内寄生生活 B.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C.鲫鱼用鳍游泳,适于在水中生活 D.家鸽体温恒定,适于在空中飞行生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蛔虫消化管结构简单,吸食人体半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寄生生活;蝗虫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于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鲫鱼用鳍游泳,适于在水中生活;家鸽体温恒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不是与在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章鱼、乌贼和河蚌都属于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它们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柔软,有外套膜 B.身体是辐射对称 C.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D.身体由体节构成 【解析】选A。章鱼、乌贼和河蚌都属于软体动物,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下列属于鸟类特有的特征是( ) ①体表有羽毛②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 ③体温恒定④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⑤前肢覆羽成翼⑥善于飞行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选B。本题考查鸟类特有的特征。体温恒定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共有的特

征;除哺乳动物为胎生外,其他大部分动物通过产卵繁殖后代,昆虫、蝙蝠等善于飞行。 4.小华同学根据某一分类标准已对7种动物中的6种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分类标准是胎生还是卵生 B.其分类标准是体温是否恒定 C.应该将鲫鱼划分到类别1中 D.应该将鲫鱼划分到类别2中 【解析】选C。青蛙、大雁是卵生的,野兔是胎生的,所以A项不正确;青蛙是变温动物,大雁、野兔体温恒定,所以B项不正确;分类标准是类别1都是脊椎动物,类别2都是无脊椎动物,所以鲫鱼是脊椎动物,应该划分到类别1中,故C项正确,D项不正确。 5.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分布范围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A.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B.具有翅 C.具有三对足,尤其是跳跃足 D.头部长有多种感觉器官 【解析】选B。昆虫为节肢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新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 2.6 给动物分类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2.6《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给动物分类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1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科学探究 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2、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认识到分类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重点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难点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活动 动物王国要开运动大会。国王邀请所有的动物参加。 比赛项目有:游泳比赛、飞行比赛、奔跑比赛 ……各比赛项目谁能参加,谁不能参加,你知道吗? 填报运动员参赛表。 2、小结 其实,刚才的活动就是给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是一种 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 物。为了便于研究,有的科学家一生都在对动物进行 分类研究。交流并填表在无形中知道 分类概念,由浅 入深,了解分类 的意义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 你还记得这些动物吗?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征? 这些动物该怎样分类? 【方法指导】 第一步:给下面的动物卡片编号。 第二步:自己确定一份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 第三步: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二、研讨 1、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 【提示】 水中的和陆地上的 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有羽毛的和没有羽毛的 …… 2、动植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从哪些交流回答 给动物分类 讨论交流 掌握分类方法, 正确地给动物分 类

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提示】 ①会运动 ②会长大 ③需要空气 ④需要水 ⑤会繁殖 ⑥会死亡 三、课堂练习:按要求进行分类(只填序号)(1)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 (2)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 (3)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会飞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一)动物,我们的朋友 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安全地走路、乘车和传递物品。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利于植物的生长。 蜣螂以粪便为食,它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鸟吃害虫,是害虫的天敌。 蜜蜂可以传粉利于果实的形成。 奶牛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的乳汁。 (二)我们要保护动物 为失去父母的动物幼崽喂食。 给小鸟做个窝,让它有栖息的地方。 五、作业布置 知道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不同吗?查阅资料,与同学分享。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 认真听,并 参与交流 课后查阅 学会动植物比 较,寻找生命的 共同点 检测课堂学习情 况 增强保护动物意 识 培养探索兴趣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 方法;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 好地认识动物。在科学探究中,能运用观察与描述、 比较与分类等方法,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 与同学讨论、交流。 总结课堂 板书 编号 给动物分类标准 分享 板书设计

动物病原微生物不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

附件: 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 序号 动物病原 微生物名称 危害 程度 分类 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f运输包 装要求 备注 a病原分 离培养 b动物感 染实验 c未经培养 的感染性 材料实验 d灭活材 料实验 1 口蹄疫病毒第一类BSL-3 ABSL-3 BSL- 2 BSL-2 UN2900 (仅培养物) C实验的感染 性材料的处理 要在Ⅱ级生物 安全柜中进行 2 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毒 第一类BSL-3 ABSL-3 BSL-2 BSL-2 UN2814 (仅培养物) C实验的感染 性材料的处理 要在Ⅱ级生物 安全柜中进行 3 猪水泡病病毒第一类BSL-3 ABSL-3 BSL-2 BSL-2 UN2900 (仅培养物) C实验的感染 性材料的处理 要在Ⅱ级生物 安全柜中进行 4 非洲猪瘟病毒第一类BSL-3 ABSL-3 BSL-3 BSL-3 UN2900 5 非洲马瘟病毒第一类BSL-3 ABSL-3 BSL-3 BSL-3 UN2900 6 牛瘟病毒第一类BSL-3 ABSL-3 BSL-3 BSL-3 UN2900 7 小反刍兽疫病毒第一类BSL-3 ABSL-3 BSL-3 BSL-3 UN2900 8 牛传染性胸膜肺 炎丝状支原体 第一类BSL-3 ABSL-3 BSL-3 BSL-3 UN2900 9 牛海绵状脑病病 原 第一类BSL-3 ABSL-3 BSL-3 BSL-3 UN3373 10 痒病病原第一类BSL-3 ABSL-3 BSL-3 BSL-3 UN3373 11 猪瘟病毒第二类BSL-3 ABSL-3 BSL-2 BSL-2 UN2900(仅培养物) 12 鸡新城疫病毒第二类BSL-3 ABSL-3 BSL-2 BSL-2 UN2900(仅培养物) 13 狂犬病病毒第二类BSL-3 ABSL-3 BSL-3 BSL-2 UN2814(仅培养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