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总结

合集下载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报告: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痛经,中医学称为“痛经症”,是指女性在经期出现腰腹部疼痛,常伴有头晕、恶心、乏力、烦躁等症状。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了很多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中医学认为,痛经属于血瘀证、气滞证、寒凝证、虚寒证等不同证型,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痛经的病因病机痛经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不畅:情志内伤,情绪不稳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2. 饮食不当: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甜食等不当饮食,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3. 久坐不动:长期久坐不动,导致气血不畅,易引起痛经。

4. 气滞血瘀:女性子宫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如果气血不畅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5.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易导致经血不调、经量偏少而引起痛经。

6. 寒凝阻滞:寒邪内侵,气滞血瘀,或者经期受寒,易导致寒凝阻滞而引起痛经。

二、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1. 调理气血中医治疗痛经的核心就是调理气血,缓解气滞血瘀的情况。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理气活血、化瘀消肿、平肝散热、益气养血等,如草果、川芎、丹参等中药均能有效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

2. 温经散寒寒凝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医治疗痛经还需要采取对寒凝的解除,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姜黄、艾叶等,可有效缓解寒凝阻滞、祛寒止痛。

3. 调理情志情志的不畅通常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情绪。

常用的方法有:“调和气机,平抑肝气”的菖蒲、少量芳香气味如香附、橙皮等,可用于缓解情绪不佳、调理气机。

4. 饮食调理在治疗痛经时,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女性在经期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生冷、肥腻、甜食等食物,而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可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寒凝等不适情况。

三、总结痛经是中医治疗的常见妇科病之一,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温经散寒、调理情志以及饮食调理等方面。

痛经简介

痛经简介

痛经痛经,也称为经期疼痛或月经痛,是指在女性生育期内,每次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腹部或下腰部的疼痛。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通常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影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本文将介绍痛经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痛经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管理。

一、痛经的原因痛经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多种可能的因素可以导致痛经,包括生理、生化和心理等因素。

1.子宫收缩: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脱落,子宫为了将它排出体外而进行强烈的收缩,从而引起痛经。

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疾病,其中子宫内膜在子宫外的其他位置生长,如卵巢、输卵管、盆腔等,导致炎症和疼痛。

3.生化因素:一些生化因素如前列腺素、抗利尿激素等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可能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导致痛经。

4.激素失调: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在月经周期中会发生变化,如果激素失调,特别是雌激素和孕酮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痛经。

5.遗传因素:有些研究表明,痛经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人有痛经的病史,那么你也可能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6.心理因素:情绪波动、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也可能与痛经有关,虽然并非直接导致痛经,但可能加重痛经症状。

二、痛经的症状痛经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点:1.腹部疼痛:痛经通常伴随着腹部疼痛,特别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

痛经的腹部疼痛通常为阵发性的,可能是轻度到中度的隐痛或剧烈的疼痛,疼痛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疼痛可能集中在下腹部,也可能向腰部、腿部、背部等部位放射。

2.其他生理症状:痛经还可能伴随其他生理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头痛、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对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3.心理症状:痛经可能会引起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症状,可能影响女性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4.生活质量下降:由于痛经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女性可能会感到身体不适,精神疲劳,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

痛经病案分析总结引言痛经(经期疼痛),又称月经痛或痛经,是指在女性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疼痛或不适的症状。

痛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部分,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痛经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多个痛经病例,总结其中的共同特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病案分析病案一主诉患者A,年龄25岁,主诉月经期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现病史患者经过详细询问,每个月月经来潮前一天开始出现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腰酸背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疼痛程度随着月经的进行而加重,常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除了痛经外,患者的月经量和周期均正常。

体格检查患者身体无明显异常,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病案二主诉患者B,年龄30岁,主诉月经期间出现严重疼痛并伴有腹胀和腰痛。

现病史患者每个月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出现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感和腰痛。

疼痛程度非常严重,常常需要卧床休息,并使用止痛药物。

患者月经量正常,但周期不规律。

体格检查患者腹部无明显肿块,下腹压痛明显。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盆腔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生并伴有子宫内膜息肉。

分析与讨论从以上两个病例中可以看出,痛经的症状和程度可以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痛经的原因可能是与盆腔器官相关的问题。

进一步辅助检查为确诊提供了依据,盆腔超声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盆腔疾病,比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在第二个病例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子宫内膜有增生和息肉,这可能是导致其痛经的原因之一。

对于痛经的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原因不明的痛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疼痛缓解:可以使用非处方药或处方药来缓解疼痛,比如非甾体消炎药和止痛药。

此外,热敷也可以缓解下腹部的疼痛。

2.调节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痛经的症状。

同时,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减轻痛经。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疼痛和不适的一种症状,也被称为月经痛。

在中医学中,痛经被归类为“痹症”,其辨证主要包括四大症,包括气滞血瘀、寒湿痰滞、肝郁脾虚和肾虚血亏。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四大症状及其特点。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气机郁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经络阻滞和血瘀。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的肚脐周围,有时也会放射到腰背部;•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经血特点:颜色较暗,凝血较多,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理气活血,消散血瘀的中药来改善气机运行和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2. 寒湿痰滞寒湿痰滞是指体内寒湿痰湿聚集,阻碍气机运行,导致经络不通畅,从而引发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痛点比较散,也可伴有寒痛;•疼痛性质:疼痛较重,隐痛或刺痛,可能会伴随寒冷感或湿滞感;•经血特点:颜色较淡,质地较稀,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祛寒化湿、化痰通络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砂仁、陈皮等。

此外,暖宫艾灸、艾灸灸法等辅助疗法也可应用于治疗。

3.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肝脏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以伴有胸胁胀痛;•疼痛性质:隐痛或刺痛,疼痛程度随情绪波动;•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疏肝理气、健脾养血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此外,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对改善症状有帮助。

4. 肾虚血亏肾虚血亏是指肾脏功能虚弱,导致气血不足,影响子宫功能,从而出现经期疼痛。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下腹部痛点明显,可以伴有腰酸背痛;•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蒙药暖宫七味丸治疗痛经的总结

蒙药暖宫七味丸治疗痛经的总结
妇科本科教 材。
利湿 , 用暖宫七味丸 、 少及德 、 槟榔七 昧丸 与大黄 1 5味散 、
大黄六 味散 、 六味消积散等辨证同用。 3 . 3 气血 虚弱 , 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 , 用暖宫 七味丸与 安坤丸 ( 益母 草 1 8味丸 ) 、 当归 4味汤辨证选用 。 3 . 4 “ 巴达干” 、 “ 赫依 ” 盛( 肝。 肾亏损 ) ,以红 花 4味汤或 与蒙药益智温 肾十味丸 , 暖宫七 味丸 、 少及德与 安坤丸 ( 益 母草 十八 味丸) 、 槟榔 七 味丸 、 故里 古木 朝个 敦 、 阿嘎 扎它
巴辨 证 对 症 选 用 。
4 疗 效 评 估
本病症 主因“ 赫依 ” 、 血功 能失 调 , 至使 气 血功能 受 , 经血少、 有块 , 用六味大黄散 5 g或四味苏 木汤 , 日1 ~ 2次, 连服 1 ~ 2天疼痛缓解后 , 用安坤丸, 口服 1 5 d
2 9 ( 3 0 %) 8 6 ( 9 0 %)1 3 ( 1 3 . 6 %) 9 2 ( 9 6 %) 6 9 ( 9 8 % )7 o ( 1 【 x 】 %) o 7 o ( 1 0 o %)
腹 疼痛 , 腰骶疼 痛酸 胀 , 经色 暗淡 而 量少 , 质稀薄, 头晕 耳 鸣, 或潮热 , 脉细弱 , 舌苔薄 白或薄黄 。
调理气血 , 祛 寒 驱 湿邪 , 从 而 达 到 温 经 止 痛 之 功 效 。所 以治
1 . 2 . 2 子宫腺肌症 : 痛经, 月经异 常 ( 可 表现为 月经过 多、
经 期 延 长 及 不 规 则 出血 ) , 辅助检查见子宫增大 、 压 痛等。 2 临 床 资 料 2 0 1 1年 8月 ~ 2 0 1 3年 5月 门 诊 3 0 0例 痛 经 患 者 。年

针灸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87例总结

针灸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87例总结
3 疗 效 观 察
年 , 短 1年 。其 中轻 度 9例 , 最 中度 4 8例 , 重度 3 0例 , 医 辨 证 分 型 : 滞 血 瘀 型 1 中 气 2例 , 凝 寒
气滞型 3 7例 , 肾不 足 型 3 肝 8例 , 以上 病 例 均作
3 1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同诊 断 标 准 ] 。治 愈 : 疗 后 腹 痛 及 其 它 治 症 状 消 失 , 止 治 疗 3个 月未 反 复 者 。显 效 : 停 腹

针 灸 经 络

针 灸 中药 治 疗 原 发 性 痛 经 8 总 结 7例
肖 玉 华 刘 经 ; 针 灸 ; 肾 气 丸 关
笔者 自 19 ~20 98 0 1年 采 用 针 灸 配 合 中 药 辨治原发性 痛经 8 7例 , 效 满 意 , 报 道 如 下 。 疗 现
异 却 有 显 著 性 意 义 。说 明 针 刺 结 合 药 物 穴 位 注 射 较 单 纯 针 刺 疗 法 , 以 提 高 肩 周 炎 的 临 床 治 可
愈率 。
( 稿 日期 : 0 2 0 - 8 收 2 0 62 )
见表 1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达 到 临 床 治 愈 所 需 疗
1 1 诊 断 标 准 .
参 照卫 生 部 药 政 局 中药 治疗 痛 经 的 临 床研
2 2 中药 治疗 . 月 经 来 潮 前 5 7天 服药 以 补 肾 温 经 止 痛 , ~ 用 肾 气 丸 加 减 : 地 黄 l g 山 药 l g 山 萸 干 O , O ,
究 指 导 原 则 I [ 国 医 药 学 报 , 9 9 4 2 : 0 l 中 18 , ( ) 7—
B超检 查 , 除妇 科 或 其 他 器 质 性 疾 患 。 排

痛经临床分析

痛经临床分析

痛经临床分析痛经,也称为经痛,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经期或经前出现的持续或间断性下腹部疼痛。

痛经是女性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的不顺利。

本文将对痛经进行临床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痛经的症状1. 下腹部疼痛:痛经的主要症状是月经期或经前期下腹部的钝痛或绞痛,疼痛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 伴随症状:在痛经过程中,一些女性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头痛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使患者更加不适,同时也增加了对病因的分析难度。

二、痛经的病因1. 痉挛性痛经:痉挛性痛经是最常见的痛经类型,多数由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引起。

子宫收缩过度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疼痛。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部位,如输卵管、卵巢等,引发月经期疼痛。

该病因导致的痛经往往伴随其他症状,如性交疼痛、排便疼痛等。

3. 性情绪因素:情绪波动、情绪压力和紧张不安等都可能导致痛经加重或发作。

4. 遗传因素:痛经可能与遗传有关,若母亲或姐妹有痛经史,患者本身也容易出现。

5. 其他原因:除上述病因外,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症等也可能引发痛经。

此外,某些病理性因素如宫外孕、子宫内膜癌等也会导致痛经。

三、痛经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妇科超声、宫腔镜等,医生可以对痛经进行准确定位和病因分析。

2. 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痛经患者,可以通过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

如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应用热敷物理疗法、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3. 药物治疗:对于痛经症状较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炎药以及荷尔蒙类药物等,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痛经严重且病因明确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异位灶。

洪家铁教授以通为用治疗痛经经验总结

洪家铁教授以通为用治疗痛经经验总结

168第14卷 第4期 2012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4 Apr .,2012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洪师认为痛经主要是气血瘀滞胞宫,导致冲任不能相资,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血不通,故卒然而痛”。

主要归结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故临床上主张以攻为主,以通为用,使气顺血和,经行畅通,达到通自不痛的目的。

1 病因病机痛经多由气滞血瘀,寒凝血阻,湿热瘀阻,是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滞而不下而致。

1.1 气滞血瘀 平素患者肝郁,情志所至,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瘀滞胞宫,经期气血下至冲任,使经血滞而不下,不通则痛。

《医学入门》曰:“血滞瘀积于中,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

1.2 寒凝血阻 平素患者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或嗜食生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凝则血瘀,或寒从中生,经脉拘挛,气血流通不畅,冲任失于通调,经期气血下于子宫,使子宫气血更加瘀滞,不通则痛。

《傅青主女科》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之论。

1.3 湿热瘀阻 平素患者湿热内蕴,或感受湿热之邪,湿邪与气血相搏,壅滞于胞中,经期气血下注于子宫,使气血失于条达,瘀滞更甚,不通则痛。

2 辨证分型2.1 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一般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连及腰胁,疼痛剧烈,拒按,经后或血块排出后痛减,经色黯夹血块,伴有情绪烦躁或抑郁不舒,善太息,舌质正常或黯紫,脉弦紧或细涩。

因肝失调达,气机郁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连及腰胁,疼痛剧烈,拒按,经后或血块排出后痛减,色黯夹血块。

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表现为情绪烦躁、善太息等肝郁之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09年度痛经(原发性痛经)诊疗方案实施的分析总结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

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导致的子宫强烈痉挛,以及子宫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引起,活血化瘀中药多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或加快血流的作用,对于缓解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对活血化瘀药的遣用以活血兼止痛者尤佳,川芎、延胡索、红花、丹参的高使用率即是明证。

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一、疗效与特色分析
我院采用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42例,均经西医妇检或超声扫描排除器质性改变者,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13~20岁26例,21~30岁10例,31~40岁6例;未婚37例,已婚5例。

中小学生占20例。

根据痛经证型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全面分析辨证治疗。

治疗后痊愈者20例(47.6%),好转19例(45.2%),无效者3例(7.1%),总有效率达92.9%。

分析: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经验与心得,大多反映在方剂的配伍中,而这些方剂又散见于古今医籍和临床著述中。

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最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瘀、血虚夹瘀兼气机阻滞为
多见。

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配伍规律,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行气药为辅,根据证型的不同佐以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当归、川芎是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组。

二、优化方案
考虑寒凝血瘀型多见故将少腹逐瘀汤方剂优化,基本药方不变。

腹痛甚、血量少、色紫黑、经行不畅者酌加益母草10~15g、川牛膝6~10g;情志不畅、烦躁易怒者加柴胡10~15g、甘草10g、麦芽10g;腹痛、血少色淡者加党参10~15g、黄芪10~20g、阿胶10g。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同时可加用针灸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红藤、牛膝。

根据病情酌情加减)治疗。

经期前后注意调情志,避寒凉,勿过劳。

妇产科
2010-07-03
滕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10年度痛经(原发性痛经)诊疗方案实施的分析总结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

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一、疗效与特色分析
我院今年继续采用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54例,均经西医妇检或超声扫描排除器质性改变者,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54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13~20岁38例,21~30岁10例,31~40岁6例;未婚52例,已婚2例。

中小学生占33例。

治疗后痊愈者28例(51.9%),好转23例(42.6%),无效者3例(5.6%),总有效率达94.4%。

分析: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经验与心得,大多反映在方剂的配伍中,而这些方剂又散见于古今医籍和临床著述中。

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最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瘀、血虚夹瘀兼气机阻滞为多见。

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配伍规律,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行气药为辅,根据证型的不同佐以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当归、川芎是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组。

二、优化方案
考虑寒凝血瘀型多见故将少腹逐瘀汤方剂优化,基本药方不变。

腹痛甚、血量少、色紫黑、经行不畅者酌加益母草10~15g、川牛膝6~10g、乌药9~12g;情志不畅、烦躁易怒者加柴胡10~15g、甘草10g、麦芽10g、香附9~12g;腹痛、血少色淡者加党参10~15g、黄芪10~20g、阿胶10g。

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分服。

同时可加用针灸推拿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红藤、牛膝。

根据病情酌情加减)治疗。

经期前后注意调情志,避寒凉,勿过劳。

妇产科
2011-07-03
滕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
2011年度痛经(原发性痛经)诊疗方案实施的分析总结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

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

继发性痛经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一、疗效与特色分析
(2)我院今年继续采用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56例,均经西医妇检或超声扫描排除器质性改变者,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5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13~20岁39例,21~30岁12例,31~40岁5例;未婚52例,已婚4例。

中小学生占35例。

治疗后痊愈者28例(50%),好转25例(44.6%),无效者3例(5.4%),总有效率达94.6%。

分析: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并以青年女性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

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经验与心得,大多反映在方剂的配伍中,而这些方剂又散见于古今医籍和临床著述中。

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最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瘀、血虚夹瘀兼气机阻滞为多见。

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配伍规律,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行气药为辅,根据证型的不同佐以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当归、川芎是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组。

二、优化方案
考虑寒凝血瘀型多见故将少腹逐瘀汤方剂优化,基本药方不变。

腹痛甚、血量少、色紫黑、经行不畅者酌加益母草10~15g、川牛膝6~10g、乌药9~12g;情志不畅、烦躁易怒者加柴胡10~15g、甘草10g、香附9~12g;腹痛、血少色淡者加党参10~15g、黄芪10~20g、阿胶10g。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同时可加用针灸推拿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红藤、牛膝。

根据病情酌情加减)治疗。

经期前后注意畅情志,避寒凉,适劳逸。

妇产科
2012-07-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