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妇产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妇产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妇产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妇产科是专门负责妇女生殖器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

其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接诊与病史采集1.医生应亲自接待并询问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生活史等。

2.详细了解患者的生理周期,初潮、经期、周期长短、经量、痛经等情况。

3.对于怀孕患者,需详细询问孕龄、孕程、胎动、羊水情况等相关信息。

二、体格检查1.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两部分。

2.全身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对其他系统的检查。

3.妇科检查主要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和附件的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1.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型、乙肝五项等。

2.特殊实验室检查包括妊娠相关指标、性激素、乳腺彩超、细菌培养等。

3.超声检查是妇产科常见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经阴道超声、经腹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

四、内窥镜检查1.能够通过阴道或宫腔内镜直接观察宫颈、子宫腔等部位,并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2.内窥镜检查常用于宫颈病变、宫腔息肉、宫腺肌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常见手术操作包括刮宫术、宫腔镜手术、剖腹产术、子宫肌瘤切除术等。

2.操作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手术适应症、手术风险及术前准备工作。

3.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无菌操作。

六、妇科治疗常规1.适当使用止痛药、抗生素等药物进行症状治疗。

2.对于一些妇科常见疾病,如宫颈糜烂、盆腔炎、月经失调等,可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

3.诸如宫颈锥切术、宫内节育器放置等治疗措施,则需要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

在妇产科诊疗过程中,医生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诊疗,注意文明执业,关注患者的隐私权,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院也应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诊疗工作的质量与安全。

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经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

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断】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2 .疼痛剧烈者,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常可发生昏厥。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官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以小腹疼痛为主症。

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

一般以实证为多见。

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瘀,经后宜补虚为主。

1.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舌苔薄白,或有紫点。

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瘀。

方药举例:痛经汤加减。

当归IOg,香附、延胡索各10g,石打穿30g,肉桂3g。

加减:偏气滞的,酌加木香5g,乌药10g,陈皮5g,枳壳IOg。

偏寒湿的,加用小茴香6-10g,艾叶6g,没药6g。

偏湿热下注的,去肉桂,加用炒丹皮10g,红藤IOg,夏枯草10g,益母草15g,炒意安仁20gO偏瘀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本院方:三棱粉3份,我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g,吞服。

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g,赤芍10g,炒川楝子10g。

4 .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

方药举例:四物汤加减。

当归、炒白芍、熟地黄各IOg,炙甘草、木香各3g,艾叶5go加减:偏气虚的,去熟地黄,加党参12g,黄黄10g,白术10g,茯苓10g。

偏肝肾虚的用调肝汤:当归10g,白芍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阿胶(另怦化)10g,山药15g,炙甘草3g。

偏阳虚的,加制附片6g,吴茱萸6g,肉桂5g,川尊6g。

二、中成药痛经丸每次15粒,每日3次,经前1周开始服。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妇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等提示。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痛经病历五则

痛经病历五则

痛经病历五则病历一病患:XXX,26岁,女性,已婚,职员,电话:XXXXXXXXXXXX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感到小腹部发凉,甚至不能上课。

现病史:来月经,小腹冷痛甚绞痛,面色青白,小腹部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1、诊病依据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不适,询问,无其它疾病,检查体温、血压、腹诊均正常,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2、症形依据感到小腹部发凉,病情现状恰为月经期,小腹冷痛甚,发凉,得热痛减,经水量少,经色紫黑,询问得知其嗜食寒凉,经行不爽,畏寒便溏,舌象,舌边紫或牙龈紫黯,脉诊,脉沉紧。

为寒湿凝滞型痛经3、病因病机依据经期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中,经血为寒湿凝滞,溢泻不畅而致疼痛。

中医病症鉴别寒湿凝滞型痛经往往与气滞血瘀型痛经症状混淆寒湿凝滞型痛经:是由于受到寒气、湿气的入侵,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经常潮湿、阴冷,或者忽冷忽热,造成寒气下结,湿气不能顺畅排泄,形成血瘀的症状。

表现为遇冷、潮湿就会加重,小腹喜温喜按,得暖痛减,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欠温,小便清长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是由于情志不畅,长生气、又得不到释放,引起肝气内结,气机下沉与小腹,一段时间后造成血瘀、疼痛的症状。

表现为有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加重,月经前心烦、胸闷,为小事而大发脾气,伴有乳房及胸胁部胀痛。

两者初期可以分清,如果已经时间较长,可能会形成相互的转化,或者合并的症状。

中医疾病诊断经望、闻、问、切,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病为痛经。

中医症候诊断经望、闻、问、切,属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为寒湿凝滞型痛经中医治法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剂名称---加减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小茴香15g、干姜10g、元胡15g、五灵脂15g、没药10g、赤芍20g、杜仲20g、川芎15g、当归25g、蒲黄15g、肉桂10g、红花10g、乌药20g。

痛经患者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痛经患者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痛经患者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是医生与患者之间重要的沟通工具,对于痛经患者来说也是记录病情、辅助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因此,正确的病历书写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文将介绍痛经患者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书写质量与效率。

一、基本要素1. 患者基本信息:在病历的顶部,需要包含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和就诊日期等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识别患者身份和建立病历的唯一性。

2. 主诉:患者主诉是痛经患者就医的原因,因此在病历中需要清楚地记录患者所述的主诉内容。

例如:“患者称经期每月出现腹痛,伴随头晕、恶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 现病史:根据患者主诉,进一步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症状。

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症状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信息。

4. 既往史:记录患者过去的病史,包括手术史、长期药物使用史、慢性疾病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个人史: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婚育史、家族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对痛经的影响。

6. 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超声检查、内窥镜检查等,需要详细记录检查的结果、检查日期和检查者的姓名。

7.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临床诊断,并记录在病历中。

同时,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并详细记录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和剂量等信息。

8. 随访与复查:对于慢性疾病患者,需要记录患者随访情况和复查结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书写规范1. 书写工具:使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晰工整。

2. 格式规范:确保病历的格式整洁美观,避免涂改现象。

可以使用表格、条款等形式,以便更清晰地记录相关信息。

3. 图文并茂:可以通过插图、照片等方式辅助描述患者症状、体征或检查结果。

同时,需要标注图表的名称和编号,以便查阅和引用。

4. 用语准确:避免使用模糊、含糊或歧义的词汇,尽可能使用标准化的医学术语,以提高病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妇产科诊疗常规(带目录)

妇产科诊疗常规(带目录)

妇产科疾病诊疗常规目录第一部分妇科诊疗常规 (1)第一节流产 (1)第二节异位妊娠 (2)第三节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3)滴虫性阴道炎 (3)霉菌性阴道炎 (4)老年性阴道炎 (5)慢性宫颈炎 (5)急性盆腔炎 (6)慢性盆腔炎及亚急性盆腔炎 (7)第四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8)第五节闭经 (10)第六节女性生殖系肿瘤 (12)子宫肌瘤 (12)宫颈癌 (13)子宫内膜癌 (15)卵巢肿瘤 (17)第七节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22)良性葡萄胎 (22)绒毛膜癌 (23)第八节子宫内膜异位症 (25)第九节子宫脱垂 (26)第二部分产科诊疗常规 (28)第一节孕产期管理 (28)产科门诊常规 (28)产科接诊(急诊) (29)产科入院常规 (29)临产 (29)临近分娩 (29)足月新生儿入室工作常规 (29)第二节分娩及产褥 (30)分娩处理 (30)产褥期观察及处理 (32)第三节病理妊娠 (33)早产 (33)多胎妊娠 (34)羊水过多 (34)羊水过少 (35)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36)死胎 (38)ABO溶血症 (38)胎膜早破 (39)过期妊娠 (41)前置胎盘 (42)胎盘早期剥离 (4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 (44)第四节妊娠合并症 (47)妊娠合并心脏病 (47)妊娠合并慢性原发性高血压 (49)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 (50)妊娠合并慢性肾炎 (50)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51)妊娠合并贫血 (51)妊娠合并糖尿病 (53)妊娠合并肝炎 (54)第五节异常分娩 (55)产道异常 (55)骨盆异常 (56)头位难产 (56)臀位 (58)产力异常 (59)试产 (61)第六节分娩期及产褥期并发症 (62)脐带脱垂 (62)子宫破裂 (63)胎儿窘迫 (64)产后出血 (6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66)胎盘滞留 (67)产科休克 (68)羊水栓塞 (69)产褥感染 (70)第八节产科特殊检查 (71)妊娠早期绒毛活检 (71)羊膜腔穿刺抽羊水产前诊断 (72)经皮脐静脉穿刺取血术 (73)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检查 (74)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 (75)绒毛直接制备染色体 (76)胎心率电子监护 (77)产科B超检查 (79)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80)催产素引产常规 (81)第一部分妇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流产【病史采集】1.育龄妇女,有停经、早孕反应,注意有无反复流产史。

痛经(中医妇科学)

痛经(中医妇科学)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 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 血瘀,故经行量少、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 畅,故腹痛减轻;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乳房、胸胁胀痛;舌紫 暗或有瘀点、脉弦或脉涩有力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川菖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枳壳香附乌药牡丹皮甘草
方中桃仁、红花、川菖、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香附、乌药、枳売理气行滞;牡丹皮凉血活血;甘 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疼痛剧烈伴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生姜、半夏、陈皮和胃降 逆;若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酌加姜黄、川楝子、柴胡、升麻以行 气升阳;若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止痛;若兼经期延 长,经色紫暗,质黏稠,口苦咽干,舌红苔黄,为肝郁化热之象, 酌加栀子、连翘、黄柏、夏枯草以泄肝经郁热;若肝郁克脾,症见 胸闷、食少,酌加鸡内金、茯苓、陈皮以健脾。
【诊断要点】
1.病史
有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2.症状
每遇经期或经行前后有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者疼痛 难忍,可痛及全腹、腰甑部,或有外阴、肛门坠痛,或伴有呕吐、 汗出、面色苍白、手足肢冷,甚至晕厥,经将净时疼痛渐缓。也 有部分患者在经血将净或经净后的1〜2天,始觉小腹隐痛。
3.检查
(1)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患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等。继发性痛经患者, 多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 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体多呈 均匀性增大,局部压痛明显;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子宫常呈后倾 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等炎症征象。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 编码为: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 ICD-10 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 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6)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诊疗规范
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称为痛经。

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多为功能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是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所致的痛经。

以下仅讨论原发性痛经。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方药]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方药]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加减。

4.气血虚弱
[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八珍益母汤加减。

5.肝肾不足
[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方药] 滋肾养肝止痛。

调肝汤加减。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胡芦巴6克,五灵脂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适应证] 寒凝血瘀之痛经。

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生地黄12克,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川楝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香、没药各5克。

[适应证] 气滞热郁之痛经。

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 血竭末(另吞)3克,生蒲黄(包煎)15克,五灵脂10克,生山楂9克,刘寄奴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大黄炭、炮姜炭各4.5克,参三七末(分吞)3克。

[适应证] 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 钩藤15克,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各10克,肉桂(后下)5克,广木香6~9克,延胡索12~15克,川断、杜仲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10克。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9克,香附12克,白芍24克,甘草6克,枸杞子15克。

[适应证] 少女痛经。

适宜技术
针灸推拿
1.体针
(1)以合谷;三阴交为主穴,留针15~2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夹血块者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

经期每日一次,非经期每周2~3次,连用3个周期。

(2)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

重刺激用泻法,寒证加灸,留针15分钟。

(3)取穴:中极、地机、次髎。

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损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

针法:直刺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电针
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等穴。

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电量以中度刺激为宜,每次通电约15~30分钟,每日1~2次。

于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

3.耳针
(1)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

手法:刺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做慢而有力的顺向捻转几次。

(2)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

配穴:交感、肝、肾、皮质下。

针法:于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干净。

4.灸法
取关元、气海、曲骨、上髎、三阴交,每次取3穴,于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日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型痛经。

5.针灸合用
(1)选穴:中极、三阴交(双)、地机(双);配穴:夹血块者加血海(双);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双);肝郁者加太冲(双);气血虚者加足三里(双);肝肾虚损者加关元。

先予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其间,除太冲外,余穴均用温针灸两壮。

(2)以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关元、中极为主穴,以地机、合谷、血海、行间、次髎穴、照海为配穴。

每次取主、配穴各两个,在经前2~3天开始针灸,然后再针灸2~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加灸关元、中极穴。

6.推拿
以气海、关元、中极、气冲、公孙、三阴交、次醪、命门为基本穴位,辨证取穴为八髎、肝俞、膈俞、地机、曲泉、脾俞、胃俞、肾俞至命门一线,手法用一指禅、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疗20~30分钟。

药物穴位注射
1.取三阴交(双),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

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液一毫升。

气滞血瘀可配太冲;寒湿凝滞配内关;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肝肾不足配内关。

2.取双侧三阴交、内关穴,隔日注射一次,每次每穴位注射5%当归注射液一毫升,共4毫升。

于月经前后10天内使用。

适用于血虚、血瘀型痛经。

耳穴疗法
取耳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子宫、卵巢,于月经来前3~5天,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压穴,每天按揉数次,调和气血以止痛;疼痛较重者可用埋针法。

气滞血瘀可加肝、神门;痰湿凝滞加三焦、腹;气血虚弱加心、脾;肝肾亏损加肝、肾。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

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100克,白芍150克,甘草、桂枝各30克,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各适量。

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藤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

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

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

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适用各种痛经。

热熨法
1.食盐、葱白各250克,生姜125克。

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

适用于虚寒为主的痛经。

2.香附12克,延胡10克,桂枝8克,官桂8克,木香6克,鸡血藤20克。

气滞血瘀型加桃仁12克,赤芍10克;寒湿凝滞型加茴香12克,蒲黄6克。

制法:将药物捣烂、炒热后外敷贴丹田穴(气滞血瘀加关元、命门穴;寒湿凝滞加八髎、肚脐),以不烫皮肤为度,药凉后可炒热再敷。

3.艾叶60克,食盐30克。

熨热后敷贴关元穴。

发疱法
月经前10天,以底径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置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

如过热病人难以忍受,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

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疱,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疱待自行吸收。

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