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1. 引言痛经,即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腹部疼痛,是很多女性常见的问题。

虽然现代药物可以缓解痛经的症状,但中医提供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调理身体,从根本上改善痛经问题。

2.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子宫功能失调引起的,主要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肝郁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痛经的关键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舒肝理气。

3.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3.1 药膳疗法中医推荐了一些药膳,如枸杞红枣糯米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这些药膳可以缓解经痛症状,同时具有补血、调理气血的作用。

3.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对痛经也有显著疗效。

常用的痛经针灸穴位有关元、三阴交等,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缓解疼痛。

3.3 中草药疗法中医中的许多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经。

比如川芎、香附、白芍等,它们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缓解经痛非常有效。

3.4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推拿按摩也是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见的穴位按摩包括关元、气海、下著等,通过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舒缓肌肉,缓解痛经症状。

3.5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医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痛经。

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4. 经验案例以下是一位女性患者通过中医治疗成功缓解痛经的案例:患者小玲,21岁,月经周期不规律,伴有严重痛经。

她接受了中医的综合治疗,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玲的月经周期变得规律,痛经的症状也明显减轻。

5.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寻找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遵医嘱服用中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时间;- 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6. 结论中医对痛经的治疗方法包括药膳疗法、针灸疗法、中草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和拔罐疗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调理身体,改善经络阻滞等症状。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伴随着月经周期的到来,很多女性都会经历疼痛的月经期。

传统中医学认为,痛经是由于经脉不通,气滞血瘀所致。

在中药中,有许多经典的土方药方可以用于治疗痛经。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效的中药土方药方,供女性读者参考。

1. 红花煮茶材料:红花5克,开水适量。

做法:将红花放入干净的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茶杯盖,静置10分钟。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期前后喝1-2次。

作用机理: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疏通经脉、促进经血流通,缓解痛经的不适感。

2. 当归煲猪脚汤材料:当归15克,猪脚1只,生姜适量。

做法:将当归和猪脚清洗干净,放入煲汤锅中,加足够的水,再加入适量的生姜。

先用高火煮沸,再转至小火炖煮2-3小时。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连续食用3-5天。

作用机理: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行气止痛的功效,猪脚则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维生素,可补充体力,缓解痛经。

3. 茴香水煮鸡蛋材料:茴香水5滴,鸡蛋2个。

做法:将鸡蛋煮熟,剥掉外壳,用刀在鸡蛋表面划上几刀,然后将茴香水滴在鸡蛋上。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食用1-2个鸡蛋。

作用机理:茴香水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痛经。

鸡蛋则是维生素B群、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能够增强女性体质,改善痛经症状。

4. 炒姜足浴材料:生姜100克,温水适量。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将姜片放入足浴盆中,加入温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

使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进行足浴。

作用机理:生姜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的症状。

以上几个中药土方药方都是传统经典方剂,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应根据个人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中药。

总之,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是一种传统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痛经症状。

然而,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如果症状严重或难以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女性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性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性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月都可能经历的一场噩梦。

那种疼痛,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还可能给身心带来巨大的负担。

而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女性缓解痛苦。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多是由于情志不畅,如生气、郁闷等,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

这类女性在经前或经期往往会出现小腹胀痛,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

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疗上应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膈下逐瘀汤,其中包含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等药物。

同时,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

寒凝血瘀型痛经,通常是因为经期受寒,或者平素贪凉,导致寒邪凝滞于胞宫,气血瘀阻。

其症状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法,常用的方剂是少腹逐瘀汤,包含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等。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经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少接触冷水。

湿热瘀阻型痛经,多因湿热之邪内蕴,流注冲任,阻滞气血。

此类患者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有灼热感,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常用的方剂是清热调血汤,包括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等。

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之品,保持阴部清洁。

气血虚弱型痛经,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

中医养生如何帮助缓解痛经

中医养生如何帮助缓解痛经

中医养生如何帮助缓解痛经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个月都可能面临的困扰。

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带来了身心的双重折磨。

而中医养生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缓解痛经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畅、宫寒、肝郁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畅会导致经血运行受阻,产生疼痛;宫寒则使子宫失去温暖,气血凝滞;肝郁则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因此,中医养生从调理气血、温暖子宫、疏肝理气等方面入手,帮助缓解痛经。

首先,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缓解痛经的重要一环。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生姜等。

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生姜则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特别是在经期前和经期中,适量食用这些食物,可以温暖子宫,促进经血的顺畅排出。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气血的瘀滞,导致痛经加重。

再者,中药调理也是中医缓解痛经的常用方法。

根据个人体质和痛经的具体症状,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宫寒引起的痛经,可能会使用艾附暖宫丸,以温经散寒、养血调经;对于肝郁气滞型的痛经,逍遥丸则是常用的方剂,能够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中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除了饮食和中药调理,中医的艾灸疗法对于缓解痛经也有显著效果。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可以选择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半,这两个穴位对于温暖子宫、调理气血非常有效;足三里则是保健要穴,能调节脾胃、补中益气。

在艾灸时,要注意掌握好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

此外,按摩也是中医养生缓解痛经的好方法。

在经期前,可以用双手顺时针按摩小腹,促进腹部的血液循环,缓解气血瘀滞。

同时,按摩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也能起到调经止痛的作用。

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血海穴在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 2 寸。

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

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

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对于痛经患者的护理,中医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下面是对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的详细介绍。

中药治疗是痛经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益母草、当归、桃仁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煎煮汤剂、口服丸剂等形式使用。

中药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用药。

针灸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持续一段时间。

针灸在治疗痛经方面有明显的疗效,但需要患者持续接受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推拿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推拿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为30-40分钟,持续一段时间。

推拿可以改善痛经患者的体质,使其气血运行正常,减轻经痛的发作。

此外,对于痛经患者,中医还会对其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中医认为,痛经与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患者需要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食寒凉的食物,如冰激凌、西瓜等。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患者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痛经患者的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配合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妇女痛经中药方剂7种

妇女痛经中药方剂7种

妇女痛经中药方剂7种妇女在经期经常会出现痛经的现象,这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排出时,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使得子宫缺少血液供应,导致疼痛。

这个现象常常会困扰许多女性,而中药方剂就是其中一种能够缓解这种不适的方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7种能够缓解女性痛经的中药方剂。

1. 丹栀逍遥散:这是一种明清时期就有的方剂,相传是明朝朱权所创,处理的是因血瘀引起的经痛。

材料包括黄柏、赤芍、白芍、桂枝、丹皮,珍珠母,少许盐,丹青,甘草,砂仁等。

2. 当归散:这是以当归、川芎、生姜为主要材料的方剂,材料中还加入了土茯苓、木香和细辛,主要用于缓解宫血不畅引起的经痛。

这种方剂一般要等到月经下落的第二天才用。

3. 芍药甘草汤:这是一款古老的方剂,由千金方中引来,一般用于治疗因寒气、气血不畅引起的经痛。

材料包括白芍、甘草和桂枝。

4. 五灵脂丸:这种方剂是清代方孝孺所创,采用了防风、茯苓、川芎,香附,没药和蜈蚣等材料,主要治疗宫寒引起的经痛。

5. 乌鸡白皮方:这是一种以乌鸡、白芍、桂枝和甘草等材料为主的方剂。

主要用于缓解虚寒引起的经痛,对于痛经伴随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患者较为适用。

6. 逍遥散:这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材料主要包括丹皮、白芍、桂枝和砂仁。

主要用于缓解因血瘀引起的经痛。

7. 防风通圣丸:这种方剂以防风、桂枝,川楝子,杏仁、当归、红花和牛膝等材料为主。

主要用于治疗因淤血、气滞引起的经痛。

总之,中药方剂是一种可以缓解女性经痛的有效方法,但是合理选用药物并且遵医嘱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适度的运动,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帮助缩短经期和缓解疼痛的有效途径。

如何运用中医调理女性痛经

如何运用中医调理女性痛经

如何运用中医调理女性痛经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痛经是一个每月都可能面临的困扰。

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中医在调理女性痛经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肝肾不足、宫寒等因素有关。

因此,调理痛经需要从整体出发,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首先,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如果是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往往在经前或经期出现小腹胀痛,伴有乳房胀痛、心烦易怒等症状。

这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加减。

其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白芍、熟地能够养血调经,再加上一些理气的药物如青皮、香附等,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

对于寒湿凝滞型痛经,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

治疗时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少腹逐瘀汤。

其中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能够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

如果是气血虚弱型痛经,患者多有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症状。

此时宜用益气养血、调经止痛的中药,如八珍汤加减。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缓解痛经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减轻疼痛。

特别是在痛经发作时进行针灸治疗,往往能够迅速缓解症状。

艾灸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

对于宫寒型痛经,可以对关元、气海、子宫等穴位进行艾灸,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艾灸时要注意掌握好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调理对于痛经的改善也非常重要。

对于痛经的女性,要尽量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

多吃一些温热、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羊肉、生姜等。

在经期,可以喝一些红糖水,既能温暖子宫,又能补充能量。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和调理痛经的关键。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经期,避免受寒着凉。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法及其原理是什么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法及其原理是什么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法及其原理是什么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痛经是一个每月都可能会面临的困扰。

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中医在调理女性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于濡养有关。

导致气血不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外感寒邪、凝滞胞宫;气血虚弱、冲任不足;以及肾气亏损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一、中药调理1、肝郁气滞型如果女性在经前或经期出现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心情烦躁易怒,多属于肝郁气滞型。

治疗上常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

其中柴胡、枳壳、白芍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川芎、香附等能行气活血止痛。

2、寒凝血瘀型这类痛经通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月经颜色暗有血块。

调理时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原则,比如使用少腹逐瘀汤。

其中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能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等可活血化瘀。

3、气血虚弱型若女性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月经量少色淡,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多为气血虚弱。

治疗时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

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补气,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可以养血。

4、肾气亏损型对于那些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有腰骶酸痛、头晕耳鸣等症状的女性,往往是肾气亏损所致。

调理宜补肾填精、养血止痛,如使用调肝汤。

方中当归、白芍、山茱萸等能养血柔肝补肾。

二、针灸调理针灸也是中医调理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1、常用穴位如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

关元、气海、中极位于下腹部,能调理冲任气血;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可补中益气;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三脏。

2、操作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针刺、艾灸或者两者结合。

针刺时,要注意手法和深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有哪些,很多女性非常关注这类问题,因为痛经问题,不是存在于个别女性的身上,而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女性被痛经所困扰。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

临床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周期、量、色、质以及兼证、舌苔、脉象而辨别寒热虚实。

气滞血瘀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寒湿凝滞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气血虚弱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

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肝肾亏损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

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以上各型应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

中医治疗痛经方法有:针灸、推拿、按摩、磁疗、膏药、食疗等法,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治疗痛经。

1、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
足三里。

先针主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

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气海、关元。

2、按摩治疗:按摩小腹,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紧压腹部,慢慢按摩腹部,以10次
/分左右的频率进行,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

共操作5分钟。

3、膏药疗法: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这种膏药,这类膏药大多是中药制成的,帖子指定的
位置上,主要功效是打通人的经络,通过人的脉络,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补肾健脾做的比较好的产品有古方温经贴。

4、中草药疗法:气滞血瘀型: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
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气血虚弱型: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中医认为,痛经有两个原因,一是“不通则痛”,意思是女性在月经前后,由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很大,导致冲任、胞宫(子宫)气血运行不畅,而不通,经血刺激子宫,而引起疼痛;二是“不荣则痛”,即中医上说的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也就是说子宫生命力不旺盛,以致功能懈怠,呈现病态而至痛经。

中医看待问题都从整体入手,痛经是外在表现的症状,但外症多由内因引起。

与女性痛经相对应的内部器官即女性的“胞宫”,它在现代医学中称之为子宫,中医认为它是阴脉之海,为女子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对于女性的气血调和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

女子胞宫与肾功能有直接关系,也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相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女性子宫的一些列病症,可以通过调节体内肾脾,祛风除湿,调理气血,祛寒驱湿邪,从而达到温经止痛之功效。

“古方温经贴”是一剂外敷黑膏药来治疗女性痛经的方法,这个手法早在清代名医“外治之宗”吴尚先的手上便已成熟,史书上记载他以之治疗内、外、妇、儿科疾病,效果卓越,因此博得了“外治之宗”的称号。

吴尚先认为女性胞宫是许多经脉汇集之处,女性容易受寒引起宫寒,从而引起气血不畅,产生寒凝,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生“不通则痛”;另外女性精神紧张,生气发怒也极容易引起肝气滞郁,肝经与胞宫相连,肝郁气滞则会使胞宫气血运行受阻,久了就会失于濡养,产生“不容则痛”。

那么怎么治疗女性痛经呢?精业本草堂认为应从痛经产生的两个原因来着手,一是温经去寒,寒凝去则气血畅,气血畅则淤阻通,淤阻通则疼痛自去。

二是舒肝行气,肝气舒畅气血运行也会变得正常,这样胞宫也会重新得到濡养。

“古方温经贴”以膏药入手治疗痛经有二点好处,一是不用煎药服用,不仅使用方便,而且避免了开药不对症之害。

二是用药部位很针对,效果迅速。

胞宫位于中焦,而古方痛经贴直接贴于肚脐和后腰俞穴之上,药效通过渗透直接作用于病位,不仅避免了口服煎药的药性在体内散失,其效果和作用时间还会更快更持续。

三、凡开内服药必得对症,若不对症效果便会变差,甚至还会起到不好的效果,而外用膏药则没有这样的弊病,而且本膏药有温腰暖肾,舒肝解气之功,即便是无病无患者,只要有腰酸气郁症,贴此膏药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古方温经贴”由附子、玄胡、香附、白芷、五灵脂、独活、当归、川芎、木瓜、肉桂、
枳壳、生姜、葱白等十三味中药秘制而成。

其中附子、木瓜、肉桂、生姜等能补火助阳,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对于胞宫寒冷,外感风寒而产生的阴寒内盛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寒气,温暖子宫,加强子宫生命力。

玄胡、白芷、独活、川芎等则可祛风止痛,通窍解毒,减少因宫寒导致的痛经,减少心腹冷痛,并加速胞宫壁的微循环。

香附、五灵脂、当归、枳壳等本身就是自古女性疾病的常用药,对女性胞宫有很好的保健恢复效果,特别针对因“不荣则痛”引起的痛经。

呵护女性胞宫。

而葱白配以生姜则是内病外治法中的常用药,用以疏通穴窍腠理,使药性更好的渗入体内。

古方温经贴对女性痛经,宫寒以及经血不调等有很极好的效果。

它以疏通人体经络,通过人的脉络对阴阳平衡进行调节,补肾健脾,从而使女性胞宫生命力旺盛,达到“荣”之状态。

并且活血化瘀,祛寒凝、除湿气,加速女性胞宫的血液循环,让行经期经血顺畅,从而消散痛经。

古方温经贴对于中医临床上的几种痛经都有很好的效果,对于气滞血瘀型,可以活血化瘀,顺畅血液;对寒湿凝滞型则可驱寒除湿,暖宫散痛;对气血虚弱型则可益气止痛;对于湿热下注型则可化瘀止痛。

对于女性来说,前三种痛经的较常见的,特别是寒湿凝滞型,大多数女性都会受风寒而引起宫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行经期间疼痛用热水捂一捂就可以缓解的原因,然而缓解并不是治愈,想要彻底安全的治愈痛经,还是得使用“古方温经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