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八法 有效治疗痛经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伴随着月经周期的到来,很多女性都会经历疼痛的月经期。

传统中医学认为,痛经是由于经脉不通,气滞血瘀所致。

在中药中,有许多经典的土方药方可以用于治疗痛经。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效的中药土方药方,供女性读者参考。

1. 红花煮茶材料:红花5克,开水适量。

做法:将红花放入干净的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茶杯盖,静置10分钟。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期前后喝1-2次。

作用机理: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疏通经脉、促进经血流通,缓解痛经的不适感。

2. 当归煲猪脚汤材料:当归15克,猪脚1只,生姜适量。

做法:将当归和猪脚清洗干净,放入煲汤锅中,加足够的水,再加入适量的生姜。

先用高火煮沸,再转至小火炖煮2-3小时。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连续食用3-5天。

作用机理: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行气止痛的功效,猪脚则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维生素,可补充体力,缓解痛经。

3. 茴香水煮鸡蛋材料:茴香水5滴,鸡蛋2个。

做法:将鸡蛋煮熟,剥掉外壳,用刀在鸡蛋表面划上几刀,然后将茴香水滴在鸡蛋上。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食用1-2个鸡蛋。

作用机理:茴香水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痛经。

鸡蛋则是维生素B群、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能够增强女性体质,改善痛经症状。

4. 炒姜足浴材料:生姜100克,温水适量。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将姜片放入足浴盆中,加入温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

使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进行足浴。

作用机理:生姜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的症状。

以上几个中药土方药方都是传统经典方剂,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应根据个人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中药。

总之,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是一种传统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痛经症状。

然而,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如果症状严重或难以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中医如何从调理阴阳平衡入手治疗痛经

中医如何从调理阴阳平衡入手治疗痛经

中医如何从调理阴阳平衡入手治疗痛经痛经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症状,给许多女性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在于阴阳的平衡,而痛经的发生往往与阴阳失衡有关。

从调理阴阳平衡入手治疗痛经,是中医的独特优势和有效方法。

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阴和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在人体中,阴包括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阳则包括气、功能活动等。

当阴阳平衡时,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运转;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对于痛经患者来说,阴阳失衡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

比如,阳虚阴盛可能导致寒凝血瘀,出现经行腹痛,得热则缓,伴有畏寒肢冷、月经色暗有血块等症状;阴虚阳亢则可能引起血热妄行,表现为经行腹痛,灼热疼痛,月经提前,量多色红等。

中医调理阴阳平衡治疗痛经,首先会进行详细的辨证论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判断阴阳失衡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有多种手段。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阳虚阴盛的痛经患者,常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艾叶、肉桂、当归、川芎等,以温阳散寒,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而对于阴虚阳亢的患者,则会使用滋阴清热、凉血调经的中药,如生地、白芍、丹皮、栀子等,以滋阴降火,凉血调经。

除了中药,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调理阴阳平衡治疗痛经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恢复阴阳的平衡。

例如,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温阳补气;针刺三阴交、血海等穴位,则能够滋阴养血,活血化瘀。

饮食调理也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环节。

阳虚的患者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核桃等,以助阳散寒;阴虚的患者则宜多吃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等。

同时,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阴阳失衡。

情志因素在痛经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加重痛经。

痛经

痛经

痛经是很多妇科疾病的表现之一,痛经有可能掩盖了正在发生的其他疾病。

一、一般处理进行必要的卫生常识宣教,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解除精神负担。

及时治疗全身慢性疾病。

发育不良、体质虚弱者应设法纠正。

开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注意经期卫生。

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为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可于经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扬酸0.3g,或甲氯灭酸250mg,均每日2~4次,可能有显效。

三、针灸治疗痛经发作时,针(或灸)主穴: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足三里。

先针主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

疼痛不止加配穴或灸气海、关元。

四、性激素治疗1、抑制排卵由于痛经主要发生在有排卵周期,可试服避孕药Ⅰ或Ⅱ号,以抑制排卵,用法同避孕方法,可能减轻症状。

也可口服安宫黄体酮5~10mg/日、炔诺酮2.5~5mg或甲地孕酮4~8mg,每日一次,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连服20~22天,共3个周期。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年较长者均可使用。

2、雌激素常用于子宫发育欠佳者。

每晚服用已烯雌酚1mg,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连服20天,重复三个周期。

此法能抑制排卵,亦能促使子宫发育,但应随访。

3、孕激素治疗膜性痛经。

通过补充孕激素,使与雌激素重新恢复平衡,月经期子宫内膜得以按正常情况以碎片状剥脱,可减轻子宫因痉挛性收缩所造成的疼痛,自月经第二十一天起,肌注黄体酮20mg/日,共5次。

五、止痛解痉下腹置热水袋,酌服索米痛、可待因或颠茄合剂,必要时注射阿托品0.5mg。

最好不用或少用杜冷丁、吗啡等,以防成瘾。

六、对症治疗宫颈口小或颈管狭窄病人,试月经前用宫颈扩张器,缓慢地按顺序扩至6~7号,使经血畅流,并能减低宫颈口周围交感神经纤维的感受能力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必要时可连续进行2~3周期;子宫后倾后屈者,可试胸膝卧位,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中药元胡止痛片吃过吗?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用月月舒女性都是因为平常穿衣服不注意,穿了低腰或者是高腰的衣服,凉了肚子那一截,或者是受了风寒,所以平常一定要注意痛经的原因及饮食调养1.痛经的原因月经期间发生剧烈的小肚子痛,月经过后自然消失的现象,叫做痛经。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学将此病称之为“经行腹痛”,认为本病多由劳伤气血,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或风寒之气外袭,伤及冲任等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绞痛,也可出现胀痛或坠痛。

有时疼痛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阴道甚至肛门等处。

多在月经来潮第1~2日出现,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

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日。

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1 体针刺法取穴:关元、三阴交、十七椎。

辨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合谷、太冲、气海穴;寒湿凝滞型加命门、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肝肾亏损型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穴。

针刺关元、气海,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务使针感向下传导,三阴交施以泻法;十七椎下可刺入1~1.5寸深,得气后快速捻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

寒证、虚证者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

非发作期可隔日治疗1次,至月经来潮前3日,可每日治疗1次。

2 十七椎治痛经取穴:十七椎。

操作方法:此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一寸到两寸左右(深浅因人而异),得气后强刺激快速捻转手法行针,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行针一分钟,留针十五分钟即可。

说明: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要点是一定要快速捻转行针,强刺激,大部分一次见效,治愈率极高。

3 大陵穴治痛经取穴:大陵穴。

操作方法:从大陵穴进针平刺向指尖方向一寸左右。

快速捻转行针,留针十五分钟。

说明:此方法急则治标,通常可快速缓解,但治愈率不如十七椎。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在针灸科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些痛经的病人,坦白的讲,针灸对于痛经效果还是很好的。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痛经主要和肝脾肾密切相关,所以常规应该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但在临床使用时就会发现,这组穴位的止痛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只有高树中教授对这个病的针灸治疗还是比较贴近实际,临床应用时疗效也较好。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的解决了痛经这个问题,让针灸成为痛经的优势病种。

他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即女子胞,也就是子宫。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而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胞中,有“一源三歧”的说法。

所以痛经的治疗肯定也离不开冲任督这三条经脉。

痛经从肝脾肾三脏治疗虽然不能说错,但好比隔靴搔痒,其止痛效果远不如直接调节冲任督来的快。

临床上最常用十七椎和神阙这两个穴位,疗效较好。

十七椎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是一个经外奇穴,但实际上却是在督脉的循行线上。

督脉是阳脉之海,按压或是针刺这个穴位可以快速调动人体储存的阳气,对于寒凝血淤的痛经最为适宜。

临床上你会发现,痛经的病人大都在十七椎有明显的压痛。

治疗时可以先用拇指按压,一般1~2分钟疼痛就会明显减轻,然后再针刺这个穴位,也可以加刺承山,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效果会更好。

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

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

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作用机制概况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作用机制概况

原发性痛经的针灸作用机制概况目录一、内容简述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6)1. 中医理论体系 (7)经络学说 (8)气血运行与调和 (8)2. 西医理论体系 (9)子宫内膜异位症 (10)生殖内分泌失调 (10)三、针灸治疗方法与技术 (11)1. 针灸种类 (12)2. 针刺手法 (13)常用补泻手法 (14)针刺角度与深度 (15)四、针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1. 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16)促进神经生长因子释放 (18)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 (19)2. 改善血液循环 (20)扩张血管 (21)增加血流量 (21)3. 调节免疫功能 (22)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23)调节炎症反应 (23)4. 调节代谢与营养吸收 (24)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26)调节能量代谢 (26)五、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 (28)1. 疗效评价 (29)2. 治疗方案优化 (30)3. 个体化治疗方案 (31)4. 随访研究与复发预防 (32)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3)1.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35)2. 未来研究方向 (36)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37)多学科交叉合作 (38)3. 临床应用推广与规范 (39)七、结论 (40)1. 针灸在原发性痛经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41)2.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42)一、内容简述神经调节:针灸可以刺激穴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号,调节脑内疼痛调节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等,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荷尔蒙调节:针灸可以调节体内荷尔蒙水平,如血清素、前列腺素等,这些荷尔蒙与痛经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这些荷尔蒙的水平,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血液循环改善:针灸能够促进盆腔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缓解子宫肌肉的紧张和疼痛。

心理学效应:针灸还具有缓解压力、舒缓情绪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因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引发的痛经。

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经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

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断】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2 .疼痛剧烈者,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常可发生昏厥。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官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以小腹疼痛为主症。

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

一般以实证为多见。

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瘀,经后宜补虚为主。

1.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舌苔薄白,或有紫点。

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瘀。

方药举例:痛经汤加减。

当归IOg,香附、延胡索各10g,石打穿30g,肉桂3g。

加减:偏气滞的,酌加木香5g,乌药10g,陈皮5g,枳壳IOg。

偏寒湿的,加用小茴香6-10g,艾叶6g,没药6g。

偏湿热下注的,去肉桂,加用炒丹皮10g,红藤IOg,夏枯草10g,益母草15g,炒意安仁20gO偏瘀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本院方:三棱粉3份,我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g,吞服。

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g,赤芍10g,炒川楝子10g。

4 .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

方药举例:四物汤加减。

当归、炒白芍、熟地黄各IOg,炙甘草、木香各3g,艾叶5go加减:偏气虚的,去熟地黄,加党参12g,黄黄10g,白术10g,茯苓10g。

偏肝肾虚的用调肝汤:当归10g,白芍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阿胶(另怦化)10g,山药15g,炙甘草3g。

偏阳虚的,加制附片6g,吴茱萸6g,肉桂5g,川尊6g。

二、中成药痛经丸每次15粒,每日3次,经前1周开始服。

中医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这几种可尝试针灸治疗,很管用

中医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这几种可尝试针灸治疗,很管用

中医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这几种可尝试针灸治疗,很管用发布时间:2023-03-15T08:25:49.65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5期作者:徐旭[导读] 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中,针灸属于常见的一种,并且许多医院康复科都会通过中医针灸的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

徐旭南充市身心医院疼痛康复科四川南充 637700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中,针灸属于常见的一种,并且许多医院康复科都会通过中医针灸的方法对患者开展治疗。

而中医针灸在实际应用中,有部分疾病可以通过中医针灸治疗来实现患者身体的完全康复。

因为中医针灸体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及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如今在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下,中医针灸还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许多人往往听说过中医针灸治病,但是却不知道中医针灸可以针对哪些疾病进行治疗,因此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中医针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哪些类型的疾病可以尝试针灸治疗。

1、呼吸系统类疾病有许多呼吸系统类疾病可以通过中医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或者实现对病情的改善,而在这类疾病中,通过中医针灸治疗的常见疾病有感冒、咳嗽、哮喘、肺结核、小儿百日咳等。

就拿感冒来说,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是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许多人一旦没有注意保暖就会患有感冒,在感冒之后,需要通过治疗来尽可能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并通过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感冒所带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处理。

如果患有感冒的人,身体本来就较虚弱,感冒还容易引发发烧等其他各种并发症。

感冒在中医的理念中认为是感受风邪所致,根据不同的表现分为不同证型,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穴位,使用毫针对对应的穴位针刺,结合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身体抵抗力,让患者身体抵抗力有效提升,从而使感冒症状解除,针灸治疗感冒疗效显著,但如果出现高热不退、咳嗽伴气促、咯吐血痰时,应尽快采取中和治疗措施。

2、消化系统类疾病可以通过中医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消化系统类疾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扭转、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胆囊炎、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以及便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八法有效治疗痛经
1、隔盐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食盐上,点燃艾绒施灸。

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

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2、隔姜灸
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

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自经前3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疼痛消失为止。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3、隔盐隔姜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每次约10~30分钟。

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

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4、艾条灸
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灌注或出现灸感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

每次每穴艾条灸2~3分钟,每次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

5、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细,制为饼状,放置于患者疼痛部位,如腹部、腰骶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