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针灸治疗思路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在针灸科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些痛经的病人,坦白的讲,针灸对于痛经效果还是很好的。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痛经主要和肝脾肾密切相关,所以常规应该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但在临床使用时就会发现,这组穴位的止痛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只有高树中教授对这个病的针灸治疗还是比较贴近实际,临床应用时疗效也较好。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的解决了痛经这个问题,让针灸成为痛经的优势病种。

他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即女子胞,也就是子宫。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而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胞中,有“一源三歧”的说法。

所以痛经的治疗肯定也离不开冲任督这三条经脉。

痛经从肝脾肾三脏治疗虽然不能说错,但好比隔靴搔痒,其止痛效果远不如直接调节冲任督来的快。

临床上最常用十七椎和神阙这两个穴位,疗效较好。

十七椎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是一个经外奇穴,但实际上却是在督脉的循行线上。

督脉是阳脉之海,按压或是针刺这个穴位可以快速调动人体储存的阳气,对于寒凝血淤的痛经最为适宜。

临床上你会发现,痛经的病人大都在十七椎有明显的压痛。

治疗时可以先用拇指按压,一般1~2分钟疼痛就会明显减轻,然后再针刺这个穴位,也可以加刺承山,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效果会更好。

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

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

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

针灸治疗痛经67例分析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前后期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者剧痛难忍,有时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的病症。

本病以未婚女性较为多见。

对于痛经的治疗,方法较多。

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针灸治疗本病证,简单、廉价,取效迅速,效果优于其他疗法.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7例中,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6岁,最大37岁;病程5~8年8例,2~4年18例,2年以下41例.诊断符合痛经诊断标准,所有病人均排除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治疗取穴实证: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虚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配悬钟.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宜从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辩证取穴,针刺后运用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20min,期间配合G6805―I型电针仪,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寒邪甚者和虚证加灸,每穴灸3壮。

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经1-3个疗程治疗后,痛经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治疗后症状稍有减轻,因劳累、情绪波动后时有复发;无效﹕3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无好转。

结果治疗67例中,临床治愈50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1%。

4.病例介绍患者,女,27岁,经行腹痛5年。

患者5年前,因感受寒湿后开始经行腹痛。

现腹痛难忍,大汗淋漓,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腹痛得热痛减,伴有头痛、周身乏力,食少纳呆,二便正常。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痛经。

取穴﹕中极、归来、三阴交、秩边。

取上穴每日针刺1次,中极、归来针上加灸,每穴3壮,三阴交、秩边只针不灸。

经治疗10次,其痛乃止。

以后每月经来潮前5天进行温针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痛经而止。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

针灸治疗痛经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遭受痛经折磨的女性患者前来问诊,她们在月经期间面容憔悴、手脚冰凉,疼得死去活来,备受煎熬。

其实,出现痛经是需要及时治疗的。

临床中治疗痛经的方法比较多,针灸就是一种比较优越的痛经治疗方法。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讲解一下针灸治疗痛经。

一、认识痛经痛经是大部分女性都曾经历过的事,临床上有很多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女性出现痛经现象,我们一般将其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的原因,其中,大部分女性痛经的原因都是原发性的。

原发性痛经和女性体内激素的水平是有一定程度的联系的。

女性在生理期时,子宫肌层都会产生一定收缩作用,进而引发痛经,另外,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如果变化较大,也会引发痛经,从临床研究来看,女性体内激素、缩宫素等都与原发性痛经有一定联系。

继发性痛经则与原发性痛经不一样,它一般是由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发的。

就中医角度来看,常常将痛经归类于腹痛,一般将其划分为两种,即虚症、实症,就其发病原因来看,可能是宫寒引起,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常有“通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

就其发病人群来看,年轻女性是其易发人群,发病后,病人多有腹痛、腹胀、乏力,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现象,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让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西医治疗痛经需要使用镇痛药物,具有治疗效果好、高效、迅速等特点,但是会对患者身体带来一些伤害,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体质。

针灸治疗痛经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调理身体,改善患者体质,同时针灸治疗操作简单、副作用少、复发率低,临床普遍使用。

二、痛经的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痛经。

对于痛经来说,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选用多穴处方,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实施辩证治疗。

有医学人士在实施针灸治疗时,采用双穴的方法来治疗,这里所提到的双穴,大多是合谷穴及三阴交,前者具有止痛效果,后者具有调经效果,运用针灸对其进行刺激,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此外,部分医学人士在治疗痛经时,常会选择足三里、关元、太冲等穴位。

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

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

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对于痛经患者的护理,中医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下面是对痛经患者中医护理方案的详细介绍。

中药治疗是痛经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益母草、当归、桃仁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煎煮汤剂、口服丸剂等形式使用。

中药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患者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用药。

针灸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针灸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每次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持续一段时间。

针灸在治疗痛经方面有明显的疗效,但需要患者持续接受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推拿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推拿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为30-40分钟,持续一段时间。

推拿可以改善痛经患者的体质,使其气血运行正常,减轻经痛的发作。

此外,对于痛经患者,中医还会对其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中医认为,痛经与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患者需要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食寒凉的食物,如冰激凌、西瓜等。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患者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痛经患者的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配合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进展研究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进展研究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进展研究引言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没有明显妇科病变的情况下,女性在经期出现的疼痛感,是一种常见而困扰女性的病症。

传统药物治疗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更为综合、安全的替代疗法,而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近年来引起了对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机制、临床应用及前景。

一、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神经调节机制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调节生理功能。

这一机制在缓解痛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内分泌调节机制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也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生殖激素水平,改善月经不调,从而减轻痛经症状。

抗炎和抗氧化机制针灸在炎症和氧化应激的调节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减轻痛经引起的炎症反应和氧化损伤,从而改善症状。

二、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经典穴位的应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常使用的经典穴位包括“关元”、“梁门”、“神阙”等,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达到舒经活络、调经止痛的效果。

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原则。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能精准地调节患者的生理机能,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疗法的探索针灸与其他中医疗法或现代医学手段的联合应用,如中药疗法、理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综合效果。

三、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前景研究不断深入随着对针灸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望发现更多与原发性痛经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临床疗效的不断验证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良好疗效,未来仍需要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推广普及的努力针对社会对传统医学的认知度提高,加强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推广普及,将有助于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标题: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及机制研究摘要:近年来,痛经已成为女性常见的生理问题之一,其严重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

虽然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副作用和依赖性等问题存在。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提供一种有效且安全的疗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方案1.1 研究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

1.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将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

针灸治疗组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每个组的治疗期持续3个月。

1.3 研究内容:(1)招募病例:根据国际痛经诊断标准,从妇科门诊中招募年龄在18-40岁的痛经患者。

(2)实验组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皮穴位刺激的方法进行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取适合的针灸穴位,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

(3)对照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剂量和频次根据病情调整。

(4)数据采集:病例的一般信息、痛经程度、生活质量等数据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

另外,通过记录每位患者的治疗期间的疼痛指数、服药情况、不良反应等信息。

二、方案实施2.1 针灸治疗组:在每次治疗前,先对病患进行舌诊和脉诊,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取穴位。

经穴位消毒后,快速刺入针具,并实施适度的刺激,如旋转、提捏和推拿。

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适当的针刺操作调整。

2.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药物治疗,遵循剂量和频次标准使用。

2.3 方案实施监督:在整个方案实施过程中,负责研究的医务人员要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案。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3.1 数据采集:通过结构化问卷收集的数据,包括个体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痛经程度的评分、生活质量的评估等。

3.2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针灸调节大姨妈疼痛的原理

针灸调节大姨妈疼痛的原理

针灸调节大姨妈疼痛的原理针灸调节大姨妈疼痛的原理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调整身体内部的生理功能和循环系统来缓解疼痛感。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改变人体的生物电流,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进而调节机体的功能。

首先,针灸能够进行神经调节。

针灸可以调节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在经期疼痛时,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子宫收缩和血液循环紊乱,进而引起疼痛。

针灸的刺激可以通过神经末梢传递给大脑,从而调整大脑的电活动,进而影响下丘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些神经调节作用可以通过改变激素分泌,改善子宫收缩等方式缓解疼痛。

其次,针灸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循环系统。

疼痛的发生和加重与血液循环的不畅有一定的关系。

经期痛经时,子宫内膜脱落导致子宫壁扩张,并伴随子宫的收缩,这会导致子宫血液循环受阻,血管痉挛和血液淤积,引起疼痛。

而针灸的刺激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能量和氧气供应以及代谢废物的排泄,从而减轻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

疼痛感和免疫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月经期间,女性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加,促使炎症反应的释放,导致组织炎症反应的增加,进而引起疼痛。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改善精神状态来缓解月经疼痛。

经痛往往会使女性情绪低落,产生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疼痛的感知和处理。

针灸可以刺激体内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心理状态,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针灸调节大姨妈疼痛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循环系统调节、免疫系统调节以及改善心理状态来实现的。

针灸作为一种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整合人体自身调节系统,促使身体的生理功能恢复平衡,从而缓解疼痛感。

尽管针灸的疗效在不同人群中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方法,仍然是治疗月经疼痛的有效选择之一。

当然,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还需要结合个体的病情和体质,制定科学的针灸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脐针针灸治疗痛经

脐针针灸治疗痛经

脐,中医称为神阙穴。

脐联系着全身经脉,各经气的循环,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

脐部皮肤有多皱的特点,与药物接触面积大,最利于药物的吸收。

脐疗治妇科病疗效好,无副作用,且方法简单,容易掌握运用。

现将处方及专用敷法介绍如下:治痛经:取肉桂15克、炝姜15克、茴香15克,上药研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

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清洁消毒纱布1块,连用5-7天,痛经可愈。

疾病专题:痛经治带下:取椿根皮20克、白果20克,黄柏20克。

上药研末,用米醋或黄酒凋成糊状。

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清洁消毒纱布1块,用绞布固定即可,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白带可明显减少。

食疗妙治“白带异常”编辑推荐: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

治恶阻:用公丁香15克、陈皮10克、半厚20克,共研细末,取新鲜生姜30克煎浓汁调为糊状。

取适量敷于脐部,覆盖纱布用绞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2-3次,此药可治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早孕的反应呕吐。

治胎动:苎麻根20克,杜仲30克、补骨脂20克。

上药共研细末,用荷直水调敷脐部。

每日换药1次,连用3天。

此方能治肾亏气虚,冲任不固而致的先兆流产。

流产后的滋补菜单月经不调:取当归30克、红花15克、月季花15克,上药研末,用茶叶水调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即可。

每次在月经之前1天敷脐,连敷5-7天,至月经干净为止。

此方对青年女子月经不调疗效最好。

治产后恶露不下:取益母草30克、红花15克、桃仁20克。

上药研末,用黄酒调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续用5-7天,恶露即可排出。

1. 尿频------坤位坎位乾位2. 减肥----坤位兑位坎位3. 青春豆----曲池血海驷马4. 双下肢冷---坎位离位5. 痛风------坤位6.甲状腺-------艮位坤位7.全身瘙痒----巽位离位8.乳腺增生----艮位震位9.心绞痛-----坎位离位10.静脉曲张-----兑位艮位坎位离位11.肺心病--------坎位离位兑位12.皮肤溃疡----艮位坤位兑位--13.降血压------离位坤位兑位乾位14.月经期恶心-----震位巽位15.功能性出血------离位艮位16四遇味------ 面夹大腿内侧起疙瘩迷糊恶心呕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的针灸治疗思路
痛经,又名经行腹痛,是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者在月经期间,出现的小腹部或者腰骶部位的疼痛,这种表现伴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特别是一些青年最为多见。

在临床中如果有痛经的患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诊断,那就是需要明确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所以相关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特点,一般在月经前或月经来潮时开始出现剧烈的疼痛。

通过检查已经排除了明显的盆腔内器质性的改变。

所以我们把这种痛经又叫做功能性痛经。

这种疾病的病因并不是很确切。

应该和子宫的发育和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

还和患者所处的生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按照中医理论。

出现疼痛,需要明确寒热虚实,但是在临床中以实证个寒证多见。

具体说也就是由于情志不随,肝气郁结,气血循行受阻。

或者长期受寒着凉,寒邪侵袭胞宫,而造成了气血循行不畅。

也许有些是由于素体阳气不足,脾气虚弱而造成经脉失荣,出现疼痛。

有很多患者出现痛经之后,不愿意去医院治疗,而自己有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调制,单纯依靠止疼药治疗,由于这些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
性和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所以我们在推荐患者治疗时,建议采用口服中药或者针灸的方法来治疗。

运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痛经,疗效是十分肯定的。

一般在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

选取的穴位大多是内关,关元、血海、三阴交、地机。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辨证的加减一些穴位。

如果是由于肝气郁滞,加太冲、阳陵泉、期门。

由于寒湿凝滞,一般加八髎、命门。

气血虚弱加足三里。

月经来潮时停止针灸。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痛经的预防治疗。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平时和经期一定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不穿暴露裙和腰骶部的衣服,特别是冬季,一定要防寒保暖。

避免用冷水洗头,洗澡和洗脚。

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身心愉快,保持充足的睡眠,在饮食上注意不要吃寒凉的食物,特别是一些凉饮料和凉啤酒。

通过有效的针灸治疗,调整不正常的生活习惯。

很多患者的痛经都能够得到圆满的治疗和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