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痛经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

寒凝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中医治疗痛经是指在月经周期中的某个时间段内,出现周期性的疼痛或不适感。
据统计,痛经的发病率达到了85%以上,所以是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寒凝、气滞、血瘀有关,因此要采取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才能够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一、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1、辨证分型在中医治疗痛经时,首先需要明确病情的病理类型,以便施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将痛经分为数种类型,包括寒凝、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等类型,每种类型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治以和为贵中医治疗痛经,一般采用调理脏腑,调整气血平衡的方法,不采取攻击性的方法。
这是因为痛经属于病邪不在经络,往往牵涉到全身的气血调节,治疗要以和为贵,不能伤及正气,以免加重病情。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类型,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调理时需要注意,不同的药材对应不同的体征和病理类型。
例如,对于寒凝型痛经,应该使用温热的中药来温经散寒,例如艾叶、川穹、砂仁等药物。
对于气滞型痛经,应该使用行气化瘀的中药,如香附、青皮、延胡索等,以促进气血畅通,缓解疼痛。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顺畅的气血,以调节身体的机能。
尤其对于寒凝型痛经、气滞型痛经、血瘀型痛经等病症,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采用艾叶烤制,熏穴点燃,使其发生温热刺激的疗法。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调节体内的铁疏松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平衡体内的阴阳。
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以及足三里等。
4、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痛经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三无”和“三多”,即不要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荤腥食品要控制。
同时,在膳食中要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E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杏仁、鳕鱼等,以助于平衡体内的营养。
5、运动理疗运动理疗也是中医治疗痛经的一种方法。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

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格式演示范文)报告:浅论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痛经,中医学称为“痛经症”,是指女性在经期出现腰腹部疼痛,常伴有头晕、恶心、乏力、烦躁等症状。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影响了很多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中医学认为,痛经属于血瘀证、气滞证、寒凝证、虚寒证等不同证型,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痛经的病因病机痛经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志不畅:情志内伤,情绪不稳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2. 饮食不当: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甜食等不当饮食,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3. 久坐不动:长期久坐不动,导致气血不畅,易引起痛经。
4. 气滞血瘀:女性子宫是气血运行的重要场所,如果气血不畅通,易导致气滞血瘀而引起痛经。
5. 肝肾不足:肝肾不足,易导致经血不调、经量偏少而引起痛经。
6. 寒凝阻滞:寒邪内侵,气滞血瘀,或者经期受寒,易导致寒凝阻滞而引起痛经。
二、中医治疗痛经的常用方法1. 调理气血中医治疗痛经的核心就是调理气血,缓解气滞血瘀的情况。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理气活血、化瘀消肿、平肝散热、益气养血等,如草果、川芎、丹参等中药均能有效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
2. 温经散寒寒凝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医治疗痛经还需要采取对寒凝的解除,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姜黄、艾叶等,可有效缓解寒凝阻滞、祛寒止痛。
3. 调理情志情志的不畅通常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痛经时,需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情绪。
常用的方法有:“调和气机,平抑肝气”的菖蒲、少量芳香气味如香附、橙皮等,可用于缓解情绪不佳、调理气机。
4. 饮食调理在治疗痛经时,饮食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女性在经期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生冷、肥腻、甜食等食物,而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可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寒凝等不适情况。
三、总结痛经是中医治疗的常见妇科病之一,需要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温经散寒、调理情志以及饮食调理等方面。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

中医痛经辩证四大症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疼痛和不适的一种症状,也被称为月经痛。
在中医学中,痛经被归类为“痹症”,其辨证主要包括四大症,包括气滞血瘀、寒湿痰滞、肝郁脾虚和肾虚血亏。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四大症状及其特点。
1.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气机郁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经络阻滞和血瘀。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的肚脐周围,有时也会放射到腰背部;•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经血特点:颜色较暗,凝血较多,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理气活血,消散血瘀的中药来改善气机运行和血液循环,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改善症状。
2. 寒湿痰滞寒湿痰滞是指体内寒湿痰湿聚集,阻碍气机运行,导致经络不通畅,从而引发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痛点比较散,也可伴有寒痛;•疼痛性质:疼痛较重,隐痛或刺痛,可能会伴随寒冷感或湿滞感;•经血特点:颜色较淡,质地较稀,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祛寒化湿、化痰通络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砂仁、陈皮等。
此外,暖宫艾灸、艾灸灸法等辅助疗法也可应用于治疗。
3.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痛经的常见辩证类型之一,指肝脏气机郁滞,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痛经。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以伴有胸胁胀痛;•疼痛性质:隐痛或刺痛,疼痛程度随情绪波动;•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治疗该症状的方法主要是疏肝理气、健脾养血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郁金、川楝子等。
此外,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对改善症状有帮助。
4. 肾虚血亏肾虚血亏是指肾脏功能虚弱,导致气血不足,影响子宫功能,从而出现经期疼痛。
主要特点包括:•疼痛部位:下腹部痛点明显,可以伴有腰酸背痛;•疼痛性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重;•经血特点:颜色较暗,质地较稠,经期延长。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

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妇科月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病变种类繁多,病症亦是虚实寒热多种因素夹杂。
其中尤以痛经多见,痛经者腰腹部会剧烈疼痛,甚者会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且随着社会发展,痛经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女生尤其多见。
国内有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在部分高校可达被调查人数的50.67%[1],有的高校可达70.99%[2],严重影响着高校女生的身心健康。
多数患者口服西药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而中医药治疗痛经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临床治疗妇科月经病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时,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
故亦称“经行腹痛”。
我国适龄妇女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3]。
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者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妇女。
多与子宫肌痉挛、子宫峡部张力增强、子宫位置改变,子宫内膜在行经时整块排出等子宫因素以及饮食起居不慎、不良精神情绪刺激有密切关系;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腺肌症等。
1 诊断标准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目前多依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的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现采录如下:1.1中医诊断标准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可诊为痛经。
1.1.1主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舌质黯、苔白、脉弦。
1.1.2次症经血色暗有块,块下痛减;恶心、呕吐、腹泻、腹胀。
1.2西医诊断标准1.2.1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
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经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
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断】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2 .疼痛剧烈者,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常可发生昏厥。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官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以小腹疼痛为主症。
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
一般以实证为多见。
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瘀,经后宜补虚为主。
1.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舌苔薄白,或有紫点。
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瘀。
方药举例:痛经汤加减。
当归IOg,香附、延胡索各10g,石打穿30g,肉桂3g。
加减:偏气滞的,酌加木香5g,乌药10g,陈皮5g,枳壳IOg。
偏寒湿的,加用小茴香6-10g,艾叶6g,没药6g。
偏湿热下注的,去肉桂,加用炒丹皮10g,红藤IOg,夏枯草10g,益母草15g,炒意安仁20gO偏瘀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本院方:三棱粉3份,我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g,吞服。
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g,赤芍10g,炒川楝子10g。
4 .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
方药举例:四物汤加减。
当归、炒白芍、熟地黄各IOg,炙甘草、木香各3g,艾叶5go加减:偏气虚的,去熟地黄,加党参12g,黄黄10g,白术10g,茯苓10g。
偏肝肾虚的用调肝汤:当归10g,白芍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阿胶(另怦化)10g,山药15g,炙甘草3g。
偏阳虚的,加制附片6g,吴茱萸6g,肉桂5g,川尊6g。
二、中成药痛经丸每次15粒,每日3次,经前1周开始服。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

痛经的几种中医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康实,在气、在血。
一般而言,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低,病多在肾。
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
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
临证需结合月经期、量、色、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
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
标本缓急,主次有序,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功。
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壳、川棟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皮、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1.寒凝血瘀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
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成周期后起,经血量少,色暗有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苍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官,血为寒凝,疼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朝化,察滞智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面有块;寒动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块疼痛”或“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水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壮之”。
女性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

女性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月都可能经历的一场噩梦。
那种疼痛,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还可能给身心带来巨大的负担。
而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女性缓解痛苦。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
气滞血瘀型痛经,多是由于情志不畅,如生气、郁闷等,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
这类女性在经前或经期往往会出现小腹胀痛,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
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疗上应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膈下逐瘀汤,其中包含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等药物。
同时,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
寒凝血瘀型痛经,通常是因为经期受寒,或者平素贪凉,导致寒邪凝滞于胞宫,气血瘀阻。
其症状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
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应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法,常用的方剂是少腹逐瘀汤,包含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等。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经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少接触冷水。
湿热瘀阻型痛经,多因湿热之邪内蕴,流注冲任,阻滞气血。
此类患者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有灼热感,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常用的方剂是清热调血汤,包括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等。
平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之品,保持阴部清洁。
气血虚弱型痛经,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虚,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
中医辨证治疗痛经

医诊通妇幼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小腹痉挛性疼痛、坠胀,可连带腰部产生酸痛不适感,严重者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冷等症状。
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经痛”范畴。
《金匮要略》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至令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认为体虚,又感受寒邪,寒邪与血气相搏,导致痛经。
中医讲求“同病异治”,导致痛经的原因各异,相应的治法也有差异。
正确辨证是施治的基础。
辨证时要明确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结合月经周期是否规律,经血颜色、血量多少,有无血块,以及舌苔、脉象等全身症状,综合分析,掌握其寒热虚实,做到“治病必求于本”,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施治方案,达到治愈的目的。
气滞血瘀型症状:常于月事前几天或月经期感觉腹部胀痛,拒按,重者可见胸胁、乳房胀痛;或月经周期紊乱,先后不定,经期量少,或者血行不顺畅,血色黯伴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多伴情绪异常,心烦易怒,月事结束后疼痛消失,舌下脉络瘀紫,脉弦或弦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基础方用隔下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
寒凝血瘀型症状: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温则疼痛减轻,或经期推迟,颜色暗红伴有血块,且月经量少,或畏寒肢冷,手足欠温,舌色黯,苔白,脉沉紧或沉弦。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方药:基础方用温经汤或少腹逐瘀汤加减。
湿热下注型症状:可表现为月事来临前小腹疼痛,拒按,伴有灼热感,或于月经间期少腹部时发疼痛,于经期加重,或阵发低热,伴血色暗,血质稠,有血块,或带下黄稠,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基础方用祛湿清经方加减。
气血虚弱型症状:经期或月事结束后1~2天,小腹部隐隐作痛,持续不绝,喜按,经血颜色淡,血量少,血质稀,或月事后期,面色萎黄无华,形倦肢乏,气短懒言,精神不振,纳少便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痛经
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
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
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
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
1 病因病理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病因有许多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如张景岳《妇人规》一书中记载:“凡妇女但迂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吐,身体困倦或发寒热者是禀气不足”,指出痛经是由于气血亏虚。
《付青主女科》一书说:“妇人少有腹痛,于经后者,人以气血之虚也,谁之是肾气这涸乎。
盖肾水一虚则不能涵木。
肝木亢盛则气必逆故而作痛”,指出痛经是由于肾虚肝郁。
《丹溪心法》记载:“临行时腰疼痛乃是气滞有血淤。
”说明由于气郁或淤血可引起痛经,又云:“经将来腹中阵痛,乍作乍止者,血热气实也。
”《巢氏病源》记载:“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内伤气血以致体虚,风冷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滑伯仁说:“经前脐痛绞痛如刺,寒热发作,下如黑豆汁,两尺沉涩,急此由下焦寒湿之邪博于冲任”。
总的来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月经而产生疼痛。
痛经又分虚实两类。
1.1 虚症
久病体虚弱,气血受损造成气血虚弱胞脉失养,而致痛经。
1.2 实证
(1)气滞血淤:情志失调、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气不引血、血不流通,以致冲任二脉不利经血,滞于胞宫而作痛。
(2)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涉水感寒或久居湿地或过食生冷、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化不畅而作痛。
(3)湿热淤结:素有仃湿郁久化热或外感热邪湿热与血博结,经行不畅作痛。
2 辩证要点
痛经的主要特点是小腹疼痛。
《妇人规》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多痛于来经之前,经痛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
”此段论述可作为痛经的辩证要点。
《医宗金监》谈到“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为气血虚弱,经前痛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血滞气者则多疼痛。
”更从胀满与疼痛来分辩其实为血滞或气滞。
此段补充了前面《妇人规》论述之不足。
从以上所述可以从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作为我们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
2.1 痛的时间不同
经前痛多为实证,经期痛或实或虚,经后痛多为虚证。
2.2 痛的部位不同
小腹正中痛多为寒湿凝滞,小腹两侧或一侧痛有时牵连到胸肋背部多为气滞凝血淤。
2.3 痛的性质不同
刺痛为淤血,隐隐作痛、喜按为虚,持续作痛、痛甚于胀、拒按为虚淤,时痛时止、胀重于痛为气滞,绞痛、得热痛减为寒,得热重甚为热。
2.4 经色不同
血色淡为虚,血色紫为血热,血色黑为热重。
3 证治
根据临床所见,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气血虚弱型
主证:经行之后,小腹隐痛,绵绵不断,喜按,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身体怠倦,乏力,精神不振,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宜补气益血,佐以湿经,用八珍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神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炙甘草10g、阿胶15g、艾叶12g。
用法:水煎温服,一剂两煎,每日早晚各一次,经前服。
3.2 肾虚肝郁型
主证:经行之后,腹痛腰酸,经来时色稍淡或正常,经量多,伴有耳鸣、头目眩晕、视物昏花、两肋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无力。
治法:宜疏肝解郁,佐以滋肾,以调肝汤加减。
处方:炒山药15g、巴戟天10g、当归(酒洗)10g、白芍12g、阿胶12g、山荧肉15g、甘草10g,两肋胀痛甚者可加制香附12g、柴胡12g。
用法同前。
3.3 气滞血淤型
3.3.1 偏于气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中,腰腹一侧或两侧胀痛,胀甚于痛,月经量少而不畅,间有小血块,伴有胸腕不舒、两肋亦胀,自觉二便均胀、矢气则舒,有时暧气,苔黄脉弦。
治法:亦行气为主,佐以行血之药,用疏肝解郁汤。
处方:香附12g、青皮10g、柴胡10g、郁金10g、丹参12g、川芎10g、元胡12g、炒川楝10g,色淡量少无块者加当归12g。
用法同前。
3.3.2 偏于血淤
主证:经前或经期腹部持续痛,痛如刀割拒按,经量少,色紫黑有块,排除后痛减,舌质暗红、苔白、黄脉沉弦。
治法:宜行气活血化淤止痛,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2g、牛膝12g、桃仁12g、红花12g、元胡12g、香附12g,腹痛重加五灵芝12g、生蒲黄12g。
用法同前。
3.3.3 风寒证
主证:经前或经中期中小腹绞痛,有冷感、喜热,月经量少色暗,头感恶寒,舌质正常苔薄,脉浮紧或沉弦。
治法:宜温经散寒,行滞用温经止痛汤。
处方:川芎12g、五灵脂12g、白芷12g、炒艾叶15g、香附15g、元胡15g、生姜10g,如手足发冷喜热恶寒,经色如黑豆汁加当归12g、附子10g。
3.3.4 血热淤结证
主证:经前或经期腹痛下坠,腹部刺痛,痛比胀重,身热或腹部发热,尿黄,经色紫红,质绸有臭味,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经验方。
处方:瞿麦12g、扁蓄12g、木通6g、元胡10g、车前子12g、黄苓12g、赤芍12g、甘草6g、地骨皮12g、川楝子12g。
用法同前。
4 体会
(1)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首先要弄清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了解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这是进一步辩证的依据。
(2)上述各种类型是典型的划分,在临床上碰到的往往是二种以上证型交织在一起的病人,这时我们要分清主次,把主要的证型分辨清楚,并给予重点治疗,其他可以临症用药随症加减。
参考文献:
[1] 清·付山.付青主女科[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 明·张景岳.罗元恺点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
[3] 清·吴谦等.医宗金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