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

合集下载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

痛经的中医诊疗概述作者:孙娜武淑娟虞跃跃刘慧娟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从痛经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认为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痛经在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经;中医药;病因病机;辨证【中图分类号】R271.11+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3-0033-03痛经,又称“经行腹痛”,多指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出现剧痛晕厥,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1]。

根据病因不同,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其发生与子宫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子宫异常收缩、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多发生于青少年女性;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多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其中内异症是引起女性痛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约有70%~90% 的痛经女性可能患有内异症[2]。

1 病因病机关于痛经的病因病机,不同的医家有不同见解。

对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贵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指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

《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较详细的归纳了痛经的常见病因,并根据疼痛的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

后世医家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补充认为痛经的病机为“不通则通”和“不荣则痛”,病因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郁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等。

浅谈痛经分型与手法治疗

浅谈痛经分型与手法治疗

浅谈痛 经分型与手法治疗
胡 玮
武汉 403 300 湖 北 省武 汉市 按 摩 医 院 。湖 北
【 关键词 】 :痛经 ;手法 ;针摩
【 中图分类号 】R 4 . 2 4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10 — 5 7 (0 9 7 0 2 一 1 0 7 8 1 20 )0 - 13 O
行腹痛 ” 。若 在 月 经 初 潮 后 即有 疼 痛 。而 盆 腔 内未 见 明显 病
变 ,称 为 “ 发 性 痛 经 ” 原 ;若 由于 生 殖 器 炎 症 、肿 瘤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等 器 质 性 病 变 引起 痛 经多 责 之 于 气 滞 、血 瘀 、寒 湿 凝 滞 、 冲 任 虚 寒 、肝
脉 “ 通则痛” 不 。若 因 冒雨 涉 水 ,久 居湿 地 、贪 凉 饮 冷 ,寒
湿 之 邪 凝 滞 胞 脉 ,致 使 气 血 运 行 不 畅 而 痛 。其 痛 较 剧 ,而 冲任 虚 寒 、肝 肾 亏损 之痛 经 ,疼 痛 较 缓 ,多 由于 久 病 体 虚 、 多 产 房 劳 , 以 致 肾 阴亏 乏 ,水 不 涵 木 ; 肾 阳不 足 ,命 门 火 衰 ,冲 任 失 养 所 致 。 推 拿 手 法 有 着 简 便 安 全 ,疗 效 迅 速 , 无 痛 苦 等 特 点 , 广 大 妇 女 患 者 乐 于 接 受 。 经 笔 者 数 年 临 床 摸 索 , 自拟 舒 肝 穴 、点 穴 治 疗 ,可 迅 速 止 痛 ;若 腹 痛 如 刺 或 胀 满 窜 痛 属 于 实证 者 ,摩 腹 时 ,循 顺 时 针 方 向 ,以 泄 其 有 余 ;若 腹 痛 隐 隐 、空 痛 等 属 于 虚 证 时 ,逆 时 针 摩 腹 , 以
妇 女 在 月 经 期 或 行 经 前 后 出 现 小 腹 及 腰 骶 部 疼 痛 , 甚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痛经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摘要】痛经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病之一。

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1],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2]。

痛经是困扰青年女性的一个常见原因,其导致的女工缺勤率在34%-50%之间,大约10%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会严重到每个月有l-3天无法工作,在美国这一情况导致的缺勤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大约每年有6亿工作时及20亿美元[3-5]。

中医学将痛经称为“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期腹痛”等,其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但其证候分型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

下面以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出发点,参考了有关痛经中医证候方面的文章,分析研究了痛经的各方面规律,希望可以有助于此病的研究。

【关键词】痛经;中医;研究1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关痛经的论述最早可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认为痛经的病因病机与瘀血有关,此后历代医家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发展,日趋完善。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妇女行经腹痛,是出于风寒客于冲任之脉而起,为研究及治疗痛经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云:“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宫内,为经脉之海也……故月水将行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气血相击,故令痛中”,认为痛经是由于体虚感寒所致,此外尚有因于气郁、气滞者。

”清·傅山所着《傅青主女科》认为痛经病因主要有肝郁、寒湿、肾虚,指出:“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是肝气不舒”,“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痛”,“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少腹疼于行经之后……是肾气之涸”。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

崩漏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

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

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

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

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本病病变涉及到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西医治疗主要是止血治疗、激素疗法或手术治疗,而中医则多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论治。

1.血热崩漏证治:证见出血量多,色深红,面赤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洪或滑数。

治疗方法,实热:以舒肝解郁,调冲止血为主。

方用丹栀逍遥散或奇效四物汤。

虚热: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

方用清热固经汤。

2.血瘀崩漏证治:证见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夹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

治疗以祛瘀止血为主。

方用四物汤合失笑散。

3.脾虚崩漏证治:证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薄,面色苍白或虚浮,身体倦怠或四肢不温,纳少脘闷,大便溏,苔薄白、湿润或腻,舌体胖嫩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

治疗以补脾益气,养血止血为主。

方用固本止崩汤。

4.肾虚崩漏证治:肾阳虚证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畏寒肢冷,腰膝痠软,面色晦黯,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妇科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

中医妇科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

中医妇科辨证要点与常见证型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和保健等问题。

在中医妇科诊疗中,辨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辨证可以确定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妇科辨证的要点和常见证型。

一、中医妇科辨证要点在进行中医妇科辨证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要点:1.病因辨证:对于妇科疾病的辨证,首先需要确定病因,即导致病变的原因。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体虚、外感邪气等。

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和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可以了解病因。

2.病机辨证: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理。

中医妇科辨证时,需要确定病机,即疾病的发展和恶化机制。

常见的病机包括气滞、血瘀、湿热、阳虚、阴虚等。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可以判断病机。

3.辨证分型:在中医妇科中,需要将病情分为不同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包括气血两虚型、湿热蕴结型、瘀血内阻型、肝郁气滞型、肾阳虚型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进行辨证分型。

5.舌苔和脉象:舌苔和脉象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参考指标。

对于中医妇科辨证,需要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情况,以及脉象的滑数、弦细等特征。

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情和辨证。

二、常见中医妇科证型1.气血两虚型:常见症状包括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经期提前或不规则、乏力、面色苍白等。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虚弱无力。

2.湿热蕴结型:常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色黄、味腥臭、瘙痒、下腹胀痛等。

舌质红、舌苔黄腻或厚薄不一,脉象滑数。

3.瘀血内阻型:常见症状包括痛经、经期延长、经血颜色紫暗、质稠,乳房胀痛等。

舌质暗紫,舌苔紫黯或有瘀斑,脉象弦细。

4.肝郁气滞型:常见症状包括情绪烦躁、胸闷、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舌质淡红或紫暗,舌苔薄白,脉象弦细。

5.肾阳虚型:常见症状包括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等。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以上只是常见的中医妇科证型,实际上还有更多不同的证型组合。

在诊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脉沉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圣愈汤 定坤丹、同
补血益 合血安 仁乌鸡白凤
气止血 胶囊加 丸、乌鸡丸


健脾益 气,固 冲止血
固冲汤 加减
人参归脾丸、 益妇止血丸、 女金丸
补益肝 肾,固 冲止血
调肝汤 加减
鹿角胶,安 坤赞育丸, 全鹿丸等
瘀血阻 络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活血祛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温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经止血
逍遥散 加减
逍遥丸、调经丸、妇 科十味片
二、痛经★★
助阳暖宫,温经暖宫止痛。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弱舌。淡暗,舌淡黯,苔薄作白,胀脉沉。细舌而弱紫。 黯或有瘀点,
坤灵丸,少腹逐瘀丸(脉颗粒弦) 涩。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月确经定阳先 治后法虚不、内定方,剂寒其应色用淡和经黯中,成期头药晕选或耳用经鸣,后腰膝小酸腹软,冷小便痛频,数,舌淡助,苔阳薄暖白,脉沉细温经汤 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得迟。热痛减,经量少,经 宫,温 加减

中医痛经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痛经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痛经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痛经的主要病因是:A. 寒邪侵袭B. 湿热下注C. 气血瘀滞D. 肝气郁结答案:C2. 痛经的病机主要是:A. 气血两虚B. 气血运行不畅C. 肝肾阴虚D. 脾胃虚弱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痛经的常见症状?A. 经期小腹疼痛B. 腰酸背痛C. 乳房胀痛D. 头晕目眩答案:D4. 痛经的治疗原则是:A. 补气养血B. 活血化瘀C. 温阳散寒D. 疏肝解郁答案:B5. 痛经患者不宜食用的食物是:A. 红枣B. 红糖C. 山楂D. 冰淇淋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痛经的常见证型包括:A. 气滞血瘀型B. 寒湿凝滞型C. 湿热下注型D. 气血两虚型E. 肝肾阴虚型答案:A、B、C7. 治疗痛经时常用的中药有:A. 益母草B. 当归C. 川芎D. 丹参E. 黄连答案:A、B、C、D8. 以下哪些方法可用于缓解痛经症状?A. 热敷小腹B. 按摩三阴交穴C. 服用止痛药D. 饮用热茶E. 剧烈运动答案:A、B、C、D9. 痛经患者日常保健措施包括:A. 避免过度劳累B. 保持情绪舒畅C. 饮食清淡D. 定期体检E. 长时间站立答案:A、B、C、D10.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痛经?A. 情绪波动B. 饮食不节C. 寒冷刺激D. 睡眠不足E. 过度运动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1. 痛经仅发生在月经来潮时。

(错误)12. 痛经患者应避免在经期食用生冷、辛辣食物。

(正确)13. 痛经患者可以随意服用止痛药以缓解症状。

(错误)14. 痛经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

(正确)15. 痛经患者不需要进行定期体检。

(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痛经的常见症状。

答:痛经的常见症状包括经期小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

17. 描述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痛经辨证分五种证型: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
肾亏损。
2、
气滞血瘀型痛经:常会伴有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色紫黯
夹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伴胸胁、乳房胀痛,
痛甚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舌质紫
暗,有瘀点瘀班,苔薄白,脉弦或弦滑等症状。

寒湿凝滞 经前或经行中小腹疼痛,疼痛较剧,经量初少后逐渐增多,色黯红带
有血块,血块排出疼痛缓解,怕冷喜暖,得热则舒,腰脊疼痛,便溏,舌态白腻,
脉沉紧。1、姜艾煮鸡蛋:

[组方] 艾叶9克,生姜15克。
[制法] 将艾叶、生姜洗净,艾叶切段,生姜用刀面拍碎,与鸡蛋2个一起放
入锅中,加水300毫升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复入原汁中烧煮5分钟。趁热
饮汤吃蛋。

[用法] 每日一剂,5剂为一疗程。行经前3天服用。
2、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方] 当归90克,生姜150克,羊肉500克。
[制法] 将当归、生姜洗几个切片,羊肉剔去膜,放入沸水锅内洗去血水后,
捞出晾凉,切成小长条状。砂锅内加入适量水,将羊肉条、生姜、当归放入锅内。
置武火上烧沸后,打去浮沫,后用文火炖1小时,至羊肉熟烂,略加调味即成。

[用法] 每次食用一碗,一日一次。经前3天食用。
3、姜枣花椒汤:
[组方] 干姜、大枣各30克,花椒9克。
[制法] 将姜、枣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水400毫升,煮沸,然后
放入花椒9克,改用文火煎汤,5分钟后倒出。

[用法] 日一料,分两次温服。5剂为一疗程。临经前3天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