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针药结合痛经治验3则

针药结合痛经治验3则

痛 经是妇女正 值经 期或 经 期前 后 , 出现 周期 性 小
腹 疼 痛 或 痛 引 腰 骶 , 则 剧 痛 昏厥 的 一 种 妇 科 疾 病 , 甚 可
1 。辅 以 中药 治疗 , 用少 腹 逐瘀 汤原 方 ( 医林 改 次 方 《 错》 , ) 经前 7天开 始服用 , 天 l剂 , 红停 药 。按 上 每 见 法治疗 2个周 期 后 , 状 明显 减轻 , 续 治 疗 2个周 症 继

7 ・ 6
光明中医21 0 0年 1月 第 2 5卷 第 1 期
C G C Jn a 0 0 V l 5 1 J M M aur 2 1 . o 2 . y
针 药结合 痛 经治验 3则
钱虹 广 州中 医药大 学针 灸推拿 学院 0 5级本科 ( 广州 5 0 0 ) 14 5
痛 自止 。
2 寒湿 凝滞证 韩某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岁 , 山大学学 生 ,0 8年 l 女 2 中 20 2月 2 日就诊 。患者 自述 经 期 小 腹 冷 痛 、 热 则 减 , 得 经行 不
空虚 , 冲任 、 宫失于濡养 , 不 荣 则痛” 故发 为痛 经。 胞 “ , 命 门属督脉 经 穴 , 脉 为 阳脉 之 海 , 取命 门以补 真 督 故 阳; 肾俞为 肾的背俞 穴 , 大赫合 用 , 与 有益 肾助阳之 功 ;
治疗 , 方用圣 愈汤加 减 : 人参 1g 黄芪 3 g 当归 1g 5, 0, 0, 川 芎 1 g 熟 地 1g 白芍 1 g 香 附 1 g 延 胡 索 1 g 0, 5, 5, 0, 0。 经前 7天开始 服用 , 每天 1 , 红停 药 , 剂 见 月经 干净 后 继续服 用 3天 , 天 1 。治疗 3个周期后 , 每 剂 症状 明显 减轻 , 继续治疗 2 周期 , 个 随访未再 复发。 按 : 陈素庵妇 科补 解 ・ 经 门》 : 妇人 经行后 《 调 说 “ 腹 痛 者 , 气血 两虚也 。 因 气血虚 弱 , 是 ” 经后 血 海 更加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汇总

经行腹痛临床路径汇总

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TCD编码:BFY1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痛经(ICD-10编码:N94.4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266)患者表现为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伴随经血量少色暗有块,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或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7)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连续3次以上,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生殖系统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

临床常见证候:2.1气滞血瘀型:经行不畅,常于经前1-2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疼痛较剧,拒按,或有胸闷、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后疼痛缓解,脉沉涩或弦,舌质暗或有瘀斑。

2.2寒湿凝滞型:平时多坐卧湿地,或经期有淋雨涉水史,或有过食寒凉生饮史。

经行时出现小腹冷痛,喜暖,经水排出不畅,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得热则缓,面色青紫,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紧。

2.3气血亏虚型:平时虚弱多病,行经时小腹疼痛绵绵不休,腹痛多在经后,小腹柔软,喜按,经量少,质清稀,伴有腰酸肢倦,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行腹痛(原发性痛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分析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分析

痛经中医证型临床文献分析【关键词】痛经;证型分析;文献研究中医药治疗痛经历史悠久,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易接受等优势,但大部分临床报道文献也存在方法学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涉及痛经中医证型名称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采用频数表数理统计方法,对现代期刊杂志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文献证型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评价,得出中医治疗痛经证型分布情况。

1 方法1.1 检索策略1.1.1 电子检索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CHKD(1994-2005)165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06)1 192篇。

检索主题词为痛经,副主题词为中医疗法、中药疗法、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

1.1.2 手工检索查阅所检索文献(尤其是综述类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察缺补漏。

手工检索2006年以及建国以来至1978年有关中医药治疗痛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

1.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治疗疾病为痛经或原发痛经的文献;涉及中医证型研究、观察的文献,包括老中医经验文献中关于证型内容的文献。

一稿两投的文献按一篇处理;临床观察文献中无证型分类的病例数。

1.2 设计文献评价表、输入数据及证型统归设计文献评价表,包括文献的年代、作者、Jadad评分、诊断标准、证型分布、病例数分布、治疗、备注栏等,先进行预评价,完善评价表的内容,然后建立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观察、老中医经验3个数据库并输入数据。

参考《中医诊断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证型进行统归。

1.3 文献评价方法RCT文献采用Jadad质量计分法[1],分为1~5分,1~2分为低质量研究,3~5分为高质量研究,非盲法的半随机或准随机试验(即采用交替分配病例的方法)、没有报告退出或失访者计为0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的频数分析方法,统计各证型出现的频数、频率,简称为频次法;另一方面,计算各证型报道的病例数及其在涉及总病例数中的百分比,简称为病例法。

痛经患者的护理

痛经患者的护理
胎动不安有妊娠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B超检 查可见孕囊在宫腔内,胚胎发育与停经天数相符。 ) 其腹痛特点:
1.小腹痛轻、阴道出血量少于经量。 2.可有腰痠、小腹下坠感。
鉴别诊断
四、堕胎、小产(堕胎、小产有较剧腹痛和阴道出血与痛经相似) 堕胎、小产有妊娠临床表现(停经史、 HCG阳性、妇科检查宫体增大、宫口开大或宫口有 组 织物堵塞)。其腹痛特点:
史。
二、临床表现
腹痛
时间 部位 性质
周期性发作
程度
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少数于 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开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以小腹部疼痛为主,或可痛及腰骶。
可呈阵发性、痉挛性、胀痛伴下坠感;或隐痛、 坠痛喜揉按,或绞痛、灼痛、刺痛拒按。
轻重不一。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 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
转归与预后: 功能性痛经预后良好
预防与调护: 1.注意经期、产后卫生; 2.经期保暖,避免受寒; 3.保持心情愉快,气机畅达; 4.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及生冷之品。 5.避免行经期间剧烈运动和过重体力劳动。
小结
痛经是经行小腹疼痛的妇科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患者。
痛经的产生与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证、实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辨虚、实。 根据疼痛的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
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 临床上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 多属气滞,病在肝痛在 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 有关 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
治疗原则
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局部有压痛;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中医妇科各论—月经病1
素体脾虚 久病伤气 中气虚弱—冲任不固 劳倦过度 思虑过度 伤脾 —血失统摄 月经先期 饮食失节 注意: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 久则心气亦伤,致心脾两虚。
(二)肾气虚
素禀肾虚
房劳多产
—肾气虚弱—冲任不固—失于封藏
伤肾
月经先期
久病伤肾
二、血热
可分虚热和实热,虚热为阴虚血热;实热可分为阳盛血热和 肝郁化热。
证候分析 “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 不固,故月经提前;肾气虚弱精血不足,故量少, 经色淡黯,质稀;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 故腰酸腿软;肾虚精血不足,髓海失养,故头晕 耳鸣;肾虚则气化失常,故小便频数;肾虚则肾 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黯,脉沉细,也 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
目的要求
掌握:月经先期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熟悉:月经先期的 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 Hale Waihona Puke 断。月经先期【概说】
月经周期提前l一2周,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 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 期超前”、“先期经行”、“经早”。
本病的主要特点是月经先期伴有月经过多者, 有可能发展为崩漏证。育龄期妇女罹患本病, 可难以受孕,或易于流产。因此,应及时予以 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举例 清经散。
丹皮 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方中黄柏、青蒿、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地 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 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不伤, 血安而经自调。亦可用芩连四物汤。
加减:若伴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 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血夹瘀块者, 酌加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

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2021 年3 月第36 卷第5 期CJGMCM March 2021. Vol 36.5.769 •异常相关症状,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认为,急性脑出血属“卒中”范畴,其病因与 痰、火、风、虚、瘀等因素密切相关,即脑内血溢脉外、瘀 血阻滞,而新血不生。

故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 则。

活血化瘀汤中的(生)地黄可清热生津、祛瘀生 新;桃仁、红花、赤芍可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川芎可活 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大黄有祛瘀破血的功效;当归 可活血补血;地龙疏络通痹、清热熄风;(生)牡蛎可平 肝熄风;麦冬可生津解渴、润肺止咳;瓜蒌、胆南星有清 热涤痰的作用。

诸药合用,共奏开窍醒脑、活血化瘀的 功效[8\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 照组高,且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 组低,而G C S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 急性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

hs-CRP属于炎性反应标志物之一,其水平升 髙表示患者神经损伤严重;s i o o p蛋白是一种小分子 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其常作为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 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中 的川芎嗪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有抗炎 和免疫抑制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的血清hs-CRP、S100(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降低血清hs-CRP、S100(3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与田森彪[1°]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活血化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有效改善患 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血清hs-CRP、S100p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1 ]蒋陈晓,仝瀚文,王军,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 21(6) : 641-646.[2 ]张遐智,刘学武,张芳兰.单用依达拉奉与联用通腑醒神汤对急性脑出血术后血清因子和神经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7, 14(2) : 78-81.[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 : 379-380.[4 ]李平,吴钟璇,张云如,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19(1): 55-56.[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8*60.[6 ]张磊,刘建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28(5) : 455.[7 ]张宁,杨华堂.Glasgow昏迷量表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救策略选择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 17(3):223-227.[8]杨自然•活血化瘀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 34(9) :1347-1349.[9 ]许佳,骆云鹏,王静•活血化瘀虫类中药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学,2017, 6(1) :1七.[10]田森彪.活血化瘀中药汤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 15(10) :101-102.(本文校对:张建宁收稿日期:2020 -08 -06)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吴丽英摘要:目的观察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验案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验案
治疗时应以滋肾 阴 为 主;经 后 中 期 宜 滋 阴 中 少 佐 补 阳
94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年 4 月第 30 卷第 8 期
患者为青春期 女 性,于 初 潮 后 行 经 期 即 出 现 下 腹
痛,妇 科 B 超 见 卵 巢 囊 肿,
CA125 稍 超 出 正 常 范 围.
医话医案 中国民间疗法
患者经活血通经方药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盆腔循环
血盈亏、阴 阳 转 化 的 周 期 性 变 化 以 治 疗 原 发 性 痛 经.
功能、甲皱微循环等多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符合西医
如经前后期冲任气血偏盛,心肝气火偏旺,行经期重阳
以消炎镇痛为主的治疗原则 [21].
转阴,疏 利 气 血 时 勿 忘 兼 补 肾 阳;经 后 初 期 重 阳 转 阴,
激食 物,或 经 期 卫 生 疏 忽,感 染 湿 热 之 邪,湿 热 蕴 结 胞
期疗效 可 靠 等 优 势 [12G13]. 中 药 保 留 灌 肠 在 治 疗 盆 腔
瘀、湿热蕴结、气 血 虚 弱、肝 肾 亏 损 等
[
8]
示,青春期痛经的发作频率高、腹痛程度重的患者以气
滞血瘀证偏多
[
9]
学习压力负荷过重,忧思恼怒,郁结伤肝,肝失疏泄,冲
[
10]
所冲,新血与故 血 相 搏,所 以 发 痛.”因 此,青 春 期 原 发
性痛 经 病 因 为 虚 实 夹 杂,活 血 化 瘀 应 贯 穿 其 治 疗
.
经发作程度及下次痛经发作频率,此举亦符合中医“治
药至经期结束.虚证者可于月经将净或经净后加服补
炎、子宫腺肌症等妇科痛证方面疗效可观,采用中药保
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器官

月经病PPT课件

月经病PPT课件

证型 血寒证 肾虚证 血虚证 气滞证 痰湿证
辨证 要点
后期、量 少、色紫 暗、有块
+寒证
后期、量 后期、量 后期、量 后期、量
少、色暗 少、色淡、 少、色暗 少、色淡
淡、质稀 质稀+血 红、或有 红、质粘
+肾虚证 虚证
血块+肝 +痰湿证
郁证
治则 温经散寒 温肾助阳 补血填精 开郁行气 燥湿化痰 行血调经 养血调经 益气调经 和血调经 健脾调经
2.检查 (1)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2)其他检查:基础体温
性激素测定 B超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妇科
鉴别诊断
月经先后无定期 早孕 妊娠病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妇科
辨证论治
虚证 肾虚证 血虚证
实证 血寒证 气滞证 痰湿证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妇科
红,质清稀+脾 红质稠+热证 红,质稠+阴虚证 色紫红,有瘀块+
气虚证
肝郁证
治则 方药 加减
补脾益气 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清热凉血 养阴调经
清经汤
滋阴清热 养血调经
两地汤
疏肝解郁 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经期+益气止血 Nhomakorabea:党参、黄芪、仙 鹤草
经期+凉血止血 药:
地榆、茜草
经期+滋阴清热止 经期+清热固冲药:
常与月经过多并见,严重发展为崩漏 西医:功血和盆腔炎等可出现月经提前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妇科
诊断要点
l.症状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连续 发生2个周期或以上。
2.检查 (1)妇科检查:无异常的盆腔体征 (2)其他检查:基础体温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行腹痛
[概念] 经行腹痛简称"痛经"。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後小腹疼痛难忍的症状。如果 经期仅感小腹或腰部轻微胀痛,这是正常现象,不属"经行腹痛"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经行腹痛 经前或经行小腹坠胀而痛,经量多少不定、血色或红或紫,亦可夹有血块,经行 不畅,胁痛乳胀,烦躁胸闷,舌质正常或紫黯,脉弦。肝郁日久化热,则证见口 苦,目赤,眩晕,胸胁闷脤,月经色紫粘稠,便秘溲赤,舌质暗红,脉细数或弦 数。
3
经行身痛
[概念] 经行遍身作痛,经後消失者,称为"经行身痛"。"痹症"身痛,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鉴别]
血虚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酸痛麻木,经量多色淡,面色萎黄,小腹隐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 腻,脉细。
外感风寒经行身痛 经行遍身骨节酸痛,恶寒发热,鼻塞头痛,无汗,月经量少不畅,小腹凉痛。舌 淡,苔薄白,脉浮细而紧,若恶风有汗,则脉浮细而缓。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与气血两虚经行腹痛:两者同为虚证。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多由禀赋不足,肝肾素弱,或因房事不节,阴精暗耗,经後 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所致。临床表现为:经行过後,小腹隐痛,血量较少,周期 延後,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理气止痛, 方用归芍地黄汤或一贯煎加减。
气血两虚经行腹痛,多由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後,气血虚弱,运行无力所致。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精神倦怠,头晕 心慌,语言低微,倦怠无力,舌苔薄白,质淡,脉虚细,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当 归建中汤或三才大补丸。
痛经14个证型的中医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经行头痛 经行身痛 痛经 经行腹痛
经行腰痛
血瘀经行头痛 肝阳上亢经行头痛 血虚经行头痛 血虚经行身痛 外感风寒经行身痛 肝郁气滞经行腹痛 胞宫血瘀经行腹痛 寒湿凝滞经行腹痛 湿热郁结经行腹痛 气血两虚经行腹痛 冲任虚寒经行腹痛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 血虚气滞经行腰痛 肝肾亏损经行腰痛
寒湿凝滞经行腹痛与冲任虚寒经行腹痛:
寒湿凝滞属实证,主要因寒湿客於冲任而引起。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经
8
色黯红而有血块,舌苔白腻,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沉紧或沉迟。治宜温经散寒, 理气行血,方用吴茱萸汤去荆芥、防风加半夏、茯苓。
冲任虚寒经行腹痛为虚证,系由肾阳不足,冲任虚寒引起。其痛在经期或经後, 月经量少色淡,舌苔薄白,舌质淡嫩,脉象沉弱。治宜温经止痛,方用当归四逆 汤去木通加肉桂、乾姜。
2
血瘀经行头痛与肝阳上亢经行头痛: 血瘀经行头痛,由肝郁气滞,瘀血阻於络脉,蒙蔽清窍,不通则痛。其特徵为头 痛部位固定,痛如锥刺,经行不爽,量少常有瘀块,少腹疼痛,经畅则头痛及少 腹疼痛均见缓解。舌质黯边有瘀点,脉弦紧。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 肝阳上亢经行头痛,由肝阴或肾阴不足,阴不济阳,阳亢於上所致。其特徵为经 前或经期头晕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安,腰酸耳鸣,月经超前,量多色鲜,舌 质偏紫红,脉弦而紧。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若兼见面红目赤,口苦 咽乾,偏头痛,头筋暴起,耳聋耳鸣,烦躁易怒,溲赤便秘,舌边尖红,脉弦数 有力者,为肝阳化火证。治宜泻肝清火,方用龙胆泻肝汤。 血虚经行头痛:由血虚不能养脑,脑髓不足,逢经期血海更亏所引起。其特徵为 经期或经後头空痛,痛时牵及眼眶,眉棱骨,伴有心悸少寐,头晕目眩,面色无 华,月经量少,色淡,唇舌色淡,脉细无力等。治宜养血益气,方用加味四物汤。 [文献别录] 《中国妇科病学》经行头痛:"感冒性者,恶寒发热,无汗,脉紧。内热者,面 赤心烦,口渴,唇紫,脉数。血虚者,心跳气短,自汗,脉弱。治法:感冒性者, 用加味菊花散。内热者,用玉女煎;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或人参养荣汤。"
10
经行腰痛
[概念] 经行腰痛,是指经期腰部作痛,经後疼痛消失而言。
[鉴别]
常见证候
血虚气滞经行腰痛 经行时腰部作痛,少腹发胀,经量不多,行之不畅,苔薄腻,脉弦细。
肝肾亏损经行腰痛 经行时腰痛如折,卧床休息後能逐渐减轻,经期後错,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尺弱。
鉴别分析
血虚气滞经行腰痛:缘由血虚气滞,筋脉拘急引起。证见腰部疼痛,少腹胀急不 适,经量不多,行之不畅。治宜养血调气,佐以补肾,方用宽带汤去麦冬、莲子、 肉苁蓉加元胡、香附、甘草。
肝肾亏损经行腹痛 经期及经後小腹隐隐作痛,经量少,色淡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嫩少 苔,脉沉细数。
鉴别分析
7
肝郁气滞经行腹痛与胞宫血瘀经行腹痛:两者皆为实证。
肝郁气滞经行腹痛,多由於七情所伤,肝气不舒,气机不利,血因气滞,阻於胞 宫而引起。其特点为:经前及经期小腹胀痛,或经前数日即有胸闷乳胀之感,经 行後便逐渐消失。治疗以舒肝理气止痛为法,一般选用柴胡舒肝散,或加味乌药 汤;若肝郁化火则用宣郁通经汤。
胞宫血瘀经行腹痛 经行时小腹疼痛比较剧烈,痛引腰(骨氐),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瘀块下 则痛减,舌质黯或有瘀斑,脉沉迟而涩。
寒湿凝滞经行腹痛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形寒肢冷,月经後期,经量少,涩滞不爽,经
6
色黯红挟有血块,大使多溏,带下绵绵,舌质黯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而滑,脉沉 紧或沉迟。
1
经行头痛
[概念] 每逢经期或月经前後头痛,称为经行头痛。若偶然发生一次月经期头痛者,不属 本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血瘀经行头痛 多发生於经前或经期,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锥刺,经行不爽,量少有瘀块,少腹 疼痛,舌边有瘀点,苔薄腻,脉弦紧。 肝阳上亢经行头痛 经前或经期头晕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安,腰酸耳鸣,或见胁痛口苦,月经先 期,量多色鲜,平素带多色黄,舌质偏紫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 血虚经行头痛 经期或经後头部空痛,牵掣眼眶、眉棱骨,伴头晕目眩,怕光喜静,心悸少寐, 口乾咽燥,不思饮食,面色萎黄,经量少,色淡红。舌淡、苔薄中剥,脉细。 鉴别分析
胞宫血瘀经行腹痛,多由气郁日久,血脉瘀滞,或宿有血瘀痼疾,致使经血瘀滞 而引起。其特点为:腹痛较剧,其持续时间亦较长,经色黯紫,经行不畅,直到 下血块後痛减,唇舌紫黯。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理气,方用琥珀散,若小腹 冷痛则选用少腹逐瘀汤为佳。
湿热郁结经行腹痛:其发病原因或由於情志不遂致使肝郁脾虚,肝郁生热,脾虚 生湿,湿热蕴结;或因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使湿热内生;或经期房事不慎,下焦感 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胞中,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经血滞於胞中而作痛。本证鉴 别要点在於除经行腹痛外,平时兼有低热,带下黄浊,尿赤或频数,舌质红,苔 黄腻,脉数等一系列湿热证候。治当清热利湿止痛,方用丹栀逍遥散加炒苡仁、 败酱草等。
11
肝肾亏损经行腰痛:缘由素体肝肾不足,或经行量多,致精血亏虚引起。证见腰 痛如折,月经量少色淡。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加味青娥丸。 [文献别录] 《中医临证备要》"经期腰部酸痛,多由体弱,肝肾不足,调经方内加杜仲、续 断,予以兼顾,不作主证治疗。"
12
湿热郁结经行腹痛 经前或经期,少腹刺痛而有灼热感,且拒按,月经提前或先後不定期,经色黯红 秽臭,质粘稠,平日黄白带下,大便乾或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 滑数。
气血两虚经行腹痛 经期或经後腹痛绵绵,喜按喜温,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白或萎黄,头晕心悸, 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冲任虚寒经行腹痛 经期或经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遇寒加剧,喜温喜按,经期愆後,量少色淡, 带下清稀,腰脊酸痛,背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象沉弱。
鉴别分析
血虚经行身痛:因经行量多,以致血虚筋脉失养而引起。其临床特点为:经行遍身 酸痛,面黄无华、头晕目眩,舌淡脉细。治宜养血和络,方用独活寄生汤。
外感风寒经行身痛:由於经期卫阳不固,风寒乘虚袭於经络而致。其临床特点为
4
经行身痛伴有风寒表证,无汗恶风,脉浮细而紧者,治宜养血解表,方用麻黄四 物汤;若恶风自汗,脉浮细而缓者,则宜养血和营,方用桂枝四物汤。 [文献别录] 《叶氏女科证治》"经来遍身痛,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发热 或不发热,俱已解表,服乌药顺气汤。" 《简明中医妇科学.经行身痛》"……又 有因为气血已虚,身体虚弱,在月经来潮的时期,风湿疼痛,乘虚发作……。"
性质
瘀下则痛减是血瘀。掣痛而拒按的属实属热,隐痛而喜按的属热。纹
痛的属寒,刺痛的属热属瘀。
[文献别录] 《章次公医案.痛经》:"麻黄之治痛胫,以子宫痉挛为当,如炎症则无效。" 《医 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凡经来腹痛,在经後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 则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更当审其凝 滞作胀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也。" (林育樵医师)
由於痛经在具体患者身上的表现不尽相同,故临证时应从疼 痛的部位、时间、性质,结合兼证等进行综合分析。
9
附:痛经的辨别要点
辨部位 少腹痛多为气滞,往往痛连胸胁;小腹痛多为血瘀,痛多连及腰(骨氐)
部。全腹疼痛者多属脾胃不和。
辨时间 经前、经期腹痛多属实证,经後作痛多属虚证。
辨疼痛的 痛而且坠,或时痛时止,或胀甚於痛的气滞;痛无休止,或痛而下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