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临床症状及治疗

合集下载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作为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特指在月经期间,女性出现的腹部疼痛、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而更多地与功能性因素有关。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在青春期女性中尤为显著,达到了3050,尽管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研究显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其中。

子宫收缩幅度增大和频率增加可能导致子宫缺血和疼痛,而前列腺素作为炎症介质,其水平升高同样可以引发子宫收缩和疼痛。

原发性痛经患者还可能存在痛觉过敏和痛觉阈值降低等神经系统异常。

在治疗方面,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为主,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等途径缓解疼痛症状。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热敷、按摩、心理治疗等,旨在通过改善生活习惯、缓解心理压力等方式减轻疼痛。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其通过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原理,调节女性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目前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仍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对于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加全面和客观。

未来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以期为广大女性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妇科症状,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坠胀,有时伴有腰酸背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多为痉挛性,有时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遗传、内分泌、生活习惯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及临床研究一、概述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妇科症状。

它主要指的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通常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这种疼痛往往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内膜管型脱落、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等多种因素相关。

不良体姿、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以及精神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盆腔器质性病变。

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热敷、按摩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则包括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随着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医治疗方法被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如血府逐瘀口服液、艾灸配合耳穴等,这些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调节凝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原发性痛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和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在女性月经期出现的疼痛现象,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有时痛感剧烈,甚至需要卧床休息。

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的数小时内,并持续在月经期的前48至72小时,是年轻女性中极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从定义上来看,原发性痛经不伴随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经过详细的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存在明显的异常。

这一特点使得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与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肿瘤等密切相关。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密切相关。

目前,针对此类型痛经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的联合治疗方案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患者XX例,年龄X岁至X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揿针治疗:选取相应穴位进行揿针治疗,每周X次,连续治疗X周。

口服膈下逐瘀汤: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给予相应剂量的膈下逐瘀汤,每日X次,连续服用X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月经情况、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三、结果1. 疼痛程度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月经情况治疗后,患者的月经量、颜色、质地等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生活质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均能耐受,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揿针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而膈下逐瘀汤则通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月经情况和生活质量。

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提高临床效果。

同时,本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等轻微不良反应,且患者均能耐受。

五、结论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月经情况和生活质量。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

女性痛经病因、分类、痛经证型、主要表现及按揉穴位、推拿、艾灸和经前护理等中医徒手治疗急性原发性痛经操作痛经是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

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疾病将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病因不明确,不伴盆腔器质性疾病。

后者病因明确,因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经期腹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等。

原发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PGF2ɑ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

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症状。

对于原发性痛经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和避孕药为主。

痛经发生是由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导致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中医将痛经主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肝肾亏损、阳虚内寒、气血虚弱、湿热瘀阻6种证型,其中以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证最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畏寒或手足欠温,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或沉紧。

以上各症,但见两症便是,不必悉具。

痛经中医简易紧急解痛方法(一)按揉穴位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刺激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平衡内分泌等作用。

刺激耳穴可提高脑内抗痛结构的功能,释放内啡肽、脑啡肽,因此止痛效果好。

急性痛经可以用手指或棉签的硬头等工具按压以下五个耳穴(盆腔、神门、内生殖器、腹、肾),取按压最酸胀处,直上直下按压,一个穴位按压30下再换下一个穴位按压。

穴位:血海、地机、三阴交、十七椎找穴位的时候,可以用手压一下,如果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感,就是找对位置。

可选择手指按压,或将穴位表层的皮肤提起,穴无定处,按压时存在酸麻重胀感为宜,力度由轻至重,可按可揉可提起皮肤都能达到刺激的作用,可主按压一个穴位,也可多个穴位搭配按摩,不可一直按住不动,要按一下起一下,使血液流通。

原发性痛经的常规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常规治疗

第一计——常规治疗1. 原发性痛经的常规治疗..1..一般治疗..对于心情过分紧张的患者..适当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所以应告知患者..生殖器官并无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变..消除其对月经的恐惧或紧张情绪。

有些特发性疼痛者在第一次分娩后有80%..90%痛经症状会消失。

此外..有痛经的妇女应首先找出其原因..如果由其他疾病引发痛经..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经期紧张和过度劳累..保持经期精神愉快。

..2..抑制排卵..如患者愿意控制生育..则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

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是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前列腺素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

治疗时可试服3..4 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 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

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 天..一般仅用于需要同时避孕的痛经患者。

..3..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对不愿避孕的患者..则宜选择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它抑制内膜的前列腺素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孕药那样的代谢性不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2..3 天即可..为其最大优点。

但须试用一个阶段..来确定每个人疗效最满意的药物种类及最适宜的剂量。

试用调整阶段有时可长达6 个月。

常用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药按其化学结构可分①吲哚类..如吲哚美辛、苄达明..25 毫克..日服3..6 次或50 毫克..每日3 次..②邻氨基苯甲酸类..甲芬那酸..商品名朴湿痛....初次剂量500 毫克..以后250 毫克..每日3..4 次..氯芬那酸..商品名抗炎灵....氟芬那酸..初次剂量400 毫克..以后200 毫克..每日3..4 次..③芳基丙酸类..布洛芬..400 毫克..每日 4 次..萘普生..首次剂量500 毫克..以后250 毫克..每日 3..4 次..④保泰松类..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首次剂量200 毫克..以后100 毫克..每日3..4 次。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气血运行不畅、寒邪内侵等有关。

当前,针对此类型痛经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等方法。

近年来,碳素光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疗技术,在疼痛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受试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进行分组。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采用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

其中少腹逐瘀汤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药味加减。

碳素光治疗采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腹部疼痛区域。

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痛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等。

三、结果1. 痛经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在经过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后,痛经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且持续时间缩短。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尤其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工作或学习效率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3.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经调整药物后症状缓解。

四、讨论碳素光联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显示,该治疗方法在改善痛经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碳素光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疗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少腹逐瘀汤则从内部调理气血,温经散寒。

二者结合使用,不仅能够迅速缓解疼痛,还能够从根本上调整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药味加减的少腹逐瘀汤更能贴合患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了治疗效果。

原发性痛经的疗法

原发性痛经的疗法

原发性痛经的疗法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是指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原发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昨夜急诊值班被一名年轻女性惊醒,该患者为原发性痛经病人,夜间突发痛经难以忍受就诊,因为这一块接触较少,经妇科会诊并给以治疗,晨起后文献了原发性痛经有关文献,其中一篇《临床原发性痛经诊疗指南》比较实用,现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初步解读如下:一、约90%的痛经都是原发性痛经,它通常在月经前出现,可持续1-3天,伴有下腹部疼痛、疲乏、恶心等多种症状,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但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于月经量大、体重指数小于18.5、月经不调、年龄小于30岁、初潮小于12岁等是该病的高风险人群。

针对痛经需要鉴别期临床特征,现总结如下:1.原发性痛经:月经前数小时开始,1-3天缓解,在初潮后2年内以及年龄小于30岁的女性人群中尤其多见,通常无潜在病症、妇科检查结果常常无异常。

通常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镇痛缓解症状。

2.继发性痛经:月经前数小时开始,可贯穿经期,年龄大于30岁女性较为常见,多由病症引起,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检查等妇科检查多可发现病症,需要通过治疗病变来缓解症状。

二、针对该病的一般疗法可以分为:1.改善身心状态:充足的睡眠、戒烟、戒酒、适当增加运动量(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文献中特别指出对患者详细讲解痛经的有关知识,帮助其不惧怕月经,对痛经治疗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

2.经期适度运动:建议降低日常运动的强度、避免竞技类运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运动过程中应该避免压迫腹腔,建议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

3.日常适当使用补充剂如欧米咖-3脂肪酸、硫胺素、镁等4.当痛经发作时建议选择合理的镇痛方式:①物理方式:热敷下腹部、避免冷水澡;②使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250-500mg/6h、布洛芬200-600mg/6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痛经临床症状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1-08-29T17:40:26.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陈玉杰[导读] 探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疗效。

方法治疗上以理气活血、行淤止痛为治则。

陈玉杰(吉林省德惠市妇幼保健院 1303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280-0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疗效。

方法治疗上以理气活血、行淤止痛为治则。

多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法。

结论中医药治疗本病,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有效的改善,不失为临床治疗的有效徐径之一。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病机复杂,反复性大,治疗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症状: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

其发病之高、范围之广、周期之近、痛苦之大,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工作和学习,降低了生活的质量。

原发性痛经一般均认为应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继发性痛经痛经病人经双合诊发现盆腔器官有病变者为继发性痛经。

常由于局部异常体征尚不明显时误诊为原发性痛经,因而对痛经开始于初潮后3年以上者,应考虑继发性痛经之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原发性痛经的共同特点是子宫肌层活性过强,由于过度收缩引起子宫局部缺血,与前列腺素(PGs)的关系密切。

继发性痛经则由于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所致。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逝。

因此一般在初潮后头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

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

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小时。

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小时。

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

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

如恶心、呕吐(89%)、腹泻(60%)、头晕(60%)、头痛(45%)及疲乏感(85%)。

偶有晕厥及虚脱。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是精神治疗与药物治疗并重。

经期注意劳逸结合及经期卫生,避免剧烈活动、情绪波动、注意保暖等。

适当应用止痛药物如:复方颠茄片、阿司匹林等。

激素治疗主要应用于已发育成熟的青年妇女,对青春期少女不宜使用。

祖国医学经过上千年的医学实践,对于治疗痛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血淤停滞、淤阻胞宫、胞脉,使经行滞涩,不通则痛。

治疗上以理气活血、行淤止痛为治则。

常用药物如:血府逐淤汤、八珍汤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郁不舒,或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所致。

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法。

西医多采用止痛药及避孕药,但止痛药及避孕药虽然都可以舒缓子宫收缩带来的抽筋感,但也都只能缓解症状,治标而不治本,并且长期服用会造成依赖和副作用。

综上,痛经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临床辨证,辨证确诊后,拟定治疗方法,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灵活加减,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双芝. 中医治疗痛经辨证分型探讨[J].邯郸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14(5):411-412.
[2]赵莺,欧阳利民,曾凤. 原发性痛经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相关性分析.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43-744.
[3]孙秋颖. 浅谈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0,4(5):100-101.
[4]谢威,谢亚莉.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杂志,2008,24(11):748-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