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论文3000字_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校园电视台广播电视编导论文

校园电视台广播电视编导论文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实习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之间进行,共10中。
其中,第七学期安排毕业创作,学生自编、自导、自拍、自做一部5至10分钟的DV短片,并进行DV短片展映,由专家考评打分。
每人必须交一盘DV带和一碟光盘。
第八学期毕业创作考试为DV短片,必须有分镜头剧本和完整的拍摄策划书。
近几年来,学院积极创设条件,一方面与凤凰卫视、地方电视台签订培养协议,每年向内地、疆内基层电视台输送优秀毕业生。
另一方面,以校园电视台为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电视台、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规范校园电视台体制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意识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践教学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许多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上均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于2009年10月正式批文成立。
经过前期筹备,2010年5月正式开播,先后投入建设经费500余万元。
按社会媒体体制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下设电视台新闻部、总编室、节目部、编辑室、技术部,以影视戏剧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主体、结合播音主持艺术、舞美摄影等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实习实践平台。
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实践水平,既激发和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理论、实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人员组成上,由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校园电视台台长,影视戏剧系主任副台长,并设常任副台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主要部室负责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主体。
一年级学生一入校就加入校园电视台,熟悉专业设备,了解电视媒体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电视台常规运作流程。
通过参加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如新闻培训班、新闻采访班、播音主持班、体验式采访班的学习,使学生实习实践时间提前,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并在真实场景中了解电视语言,接触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类型节目电视语言。
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

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伴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各个高校的文科学院兴起,并且近年来招生势头火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篇一摘要: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媒体环境集中程度逐渐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以及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影响。
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现实环境;发展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兴起,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现阶段受众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样化的现实环境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
随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呈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对广播电视编导在现实环境下的发展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广播电视编导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
一方面,政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程度也对政治环境存在着影响。
纵观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编导早期受政治环境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的深入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基本一致。
以我国的政治环境为例,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必须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媒体理念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广播电视编导对政治环境的影响。
[1]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也具备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广播媒体与电视媒体的新闻播报过程大量运用了政治性语言,这也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学术范围的发展,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导专业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能,从而推进广播电视编导的健康有序发展。
政治环境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基础,可以推动广播电视编导的有效整合,实现与政治元素的融合。
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范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
虽然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新兴专业,但近年来其发展迅猛,为广播影视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范文一:广播电视编导综合素质浅析一、一个合格的能够适应当下时代要求的编导应当具备的素质(一)优秀的政治素养和敏锐的政治观察力目前的社会来看,广播电视行业其属性的决定者为国家以及基本国情。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广播电视更是对党和政府的代表,是对各项措施予以宣传的途径,对人民如何看待时事政治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
作为广播电视来说,必须要对政府和党的声音有准确的传递,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
作为编导而言,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政治素养。
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必须要对党的方针、政策等进行积极的宣传,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
而如果作为编导而言,其政治素养或者是观察力不存在,必然是无法立足于这一行业当中的。
所以结合这一方面来看,作为编导来说,其社会责任感必然要极为强烈,要能够对不同层次的观众心理进行观察,要清晰的认识国家的精神风貌;此外从政治上来说,作为编导而言,必须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学习并坚决拥护。
(二)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和高品味的艺术鉴赏力不论从事的行业是什么,都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
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结合节目的脚本,选取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对表演以及拍摄等进行指导,这就是编导需要完成的工作。
编导的判断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是播出影视节目效果好坏的基础。
也就表明作为编导来说,从业务方面来看,其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够对文学作品进高度而又准确的提炼以及概括,并能够真实的结合艺术加工来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体现。
(三)社会交际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作为一个编导而言,社会交际能力是必备的,也是其得以立足的基础。
在工作环节当中,编导就是一个领导者,引导所有的人员协调合作。
而作为编导来说,如果其胸襟较为狭隘,不能够和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交流,那么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必然无法对参与节目制作的相关人员的关系进行协调,也无法向观众展示更加完美的作品。
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网络信息传播中,成为了传递信息、宣传思想、文化推广、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重要载体。
在这个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广播电视编导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广播电视编导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工作中,负责策划、选题、编写剧本、导演、制作等各个环节,并协调各个岗位间的协作,最终完成节目制作的人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1.节目策划:根据社会热点、文化需要、观众喜好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广播电视节目的框架、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的策划。
2.选题撰稿:根据节目主题和策划方案,进行选题和撰写剧本或纪实文学作品。
3.导演制作:指导演员的表演、舞台布置、音乐配合、摄影拍摄等方面的制作工作,确保节目效果。
4.后期制作:音效处理、特效制作、剪辑、配音、字幕制作等各个环节的制作工作。
5.协调沟通:协调各个制作环节的进度、质量、预算等方面的工作,与其他岗位进行有效沟通。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技能要求广播电视编导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职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胜任。
下面是一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常见技能要求:1.文学、文化知识:广播电视编导在撰写剧本、策划节目时需要从文学、文化等多方面获取灵感,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储备。
2.视听感觉:广播电视编导需要凭借对视听效果的敏感性,准确地把握观众的感受和需求,从而精益求精地打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3.音频、影像技能:广播电视编导需要熟练掌握音频录制和编辑、影像录制和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基础技能,才能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创新、想象力: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有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不断地开发新的节目形式和内容,让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5. 团队协作技能:广播电视编导需要熟悉其他同行专业如摄影师、音效师等方面的协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和协作沟通技能,以便于最终制作出满意的广电作品。
广播电视编导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广播电视编导文献综述范文模板英文回答:Literature Review on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Directing: Exploring the Transformer and Narrative Potential of Television Direction.Introduction.Television broadcasting directing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shaping the viewer's experience, orchestrating a complex interplay of visual, aural, and narrative elements to create a compelling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Over the years, scholars have delved into the multifaceted aspects of television direction, exploring its unique challenges and boundless creative possibilities. This literature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existing body of research on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directing, illuminat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wer and exploring the diverse narrative strategies employed bydirectors to engage audiences and convey compelling stories.The Transformer: Television Direction as Medium and Message.Television direction serves as a potent medium, capable of not only convey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shaping perceptions and influencing emotions. Directors utilize a vast array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camera work, lighting, editing, and sound design, to orchestrate a unique viewing experience that transcends mere entertainment and becomes a medium for social commentary,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personal introspection.Visual Storytelling: Framing, Composition, and Movement.Directors wield the camera as a storyteller's tool, employing framing, composition, and movement to guide the viewer's gaze and shap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rrative. Camera angles, shot sizes, and the choreographyof on-screen action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impact of thevisual storytelling, creating a visual language that transcends dialogue and plot.Lighting: Illumination and Atmosphere.Light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stablishing mood, atmosphere,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Directors carefully manipulate light sources, shadows, and colors to create specific visual effects, enhance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reveal the inner workings of characters' minds.Editing: Rhythm, Pacing, and Structure.Editing, the artfully arranged sequence of shots, h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the pace and rhythm of a narrative, shape its emotional impact, and guide the view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 Editors collaborate with directors to create a coherent and engaging flow of images that builds tension, conveys exposition, and sets the overall tone of the production.Sound Design: The Power of Aural Storytelling.Sound design, encompassing all aspects of sound, including dialogue, music, and sound effects, works hand in hand with visual storytelling to create an immersive and emotive experience. Directors use sound to heighten suspense, create atmosphere, and connect with viewers on a visceral level.Narrative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Compelling Storytelling.Beyond its technical aspects, television direction also involve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narrative principles and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Directors employ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to engage viewers, create tension, and convey compelling stories.Narrative Structure: Linearity, Non-linearity, and Time.Directors navigate the complex terrain of narrative structure, experimenting with linearity, non-linearity, andflashbacks to build suspense, create intrigue, and explore the complexities of storytelling.Characterization: Development,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Character development is central to television storytelling, and directors work closely with actors to create nuanced and relatable characters. Through dialogue, actions, and visual cues, directors develop characters that resonate with viewers and drive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narrative.Theme and Interpretation: Subtext, Symbolism, and Metaphor.Television directors often explore complex themes and invite viewers to engage i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They use subtext, symbolism, and metaphor to convey deeper meanings and challenge viewers to explor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human experience.Conclusion.Television broadcasting directing is an art form that combines technical proficiency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narrative principles and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Directors utilize a vast array of tools to transform images and sounds into compelling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s that both entertain and provoke thought. Through their transformative power and strategic use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directors craft stories that resonate with viewers, provoke emotions, and leave a lasting impression.中文回答:电视广播导演文献综述,探索电视导演的转型力和叙事潜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推荐文章有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热度:关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热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专业论文热度:广播电视编导相关毕业论文热度:广播电视编导研究论文热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十分注重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论文1研究缘起面对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21世纪的广播电视编导应该是厚基础、高层次,有业务前瞻能力、创新精神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须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并顺应时代的发展。
那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容忽视,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培养质量,甚至关乎到今后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
2主要创新内容2.1培养目标定位的创新依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媒体运行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实践能力为中心,一专多能为目标的“1+8”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1+8”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加强学校与传媒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紧密对接,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即1个应用型专业对接行业内8个重点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力求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学生从事传媒行业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地完成传媒机构的工作,具体涉及摄像、影视剧编创、专题片创作、节目策划、新闻采编、导播、后期制作以及节目总体编排等8项工作,力争做到专业技能培养核心化、职业素质培养具体化、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化。
2.2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1)创新授课方式。
传统授课方式为先灌输理论,后进行实践,这不单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还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之我见摘要:要掌握节目编排、影视策划,电视节目创作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掌握与电视编导专业理论相关的技能。
在政治水平方面,要有较高的认识;在艺术鉴赏能力方面,要独具慧眼;在理论修养方面,除了具备过硬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外,要尊重国家法律,熟悉政府政策,懂得风俗礼仪,能够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从事专业编导工作,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
本文从专业课程开始,对就业前景、教学积弊一申管见,期待对学习者有所启示,祈望对专业教学不无裨益,是为笔者所深幸。
一则不枉教师叮咛翘冀,二则以报父母劬劳之恩,三则个人一展英才,达到个人价值之体现。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对课程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校主要课程如下:电视艺术概论、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基础、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传媒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传播学、影视作品分析、中国戏曲、视听语言色彩学、电视节目策划、照明技术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以及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艺术是相通的,学习需要认真对待,满腔挚忱,不心存怠解,不厚此薄彼。
二、就业前景喜人,对专业信心十足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市场广阔,就业前景喜人。
尤其是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学习网络艺术的学生尤易被市场接纳。
总而言之,电视台也好,电台也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舞台广阔,只要有真才实学,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必然能够一展身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参与的工作很多,以幕后工作为主,包括节目编导、编辑、剪辑、策划、撰稿、记者、摄像以及场记、灯光和后期制作,不一而足,根据个人喜好而择,依据工作需要而定。
如果进一步发展,会成为电视台频道栏目组制片人,成为管理者,前途无可限量。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要突破窠臼在电视行业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举足轻重,不过,由于我国媒体发展及其迅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模式正在被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所取代。
作为广播电视专业的毕业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实现创新发展。
首先,广播电视行业要注重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单一,内容呈现方式相对固定,无法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需求。
而新媒体的兴起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互动性、个性化等元素,创造更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和可塑性,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
其次,广播电视行业要注重技术的升级。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播出设备和技术手段正在不断升级。
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学习掌握新的技术,熟悉使用新的设备,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也要加强技术研发,发展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广播电视行业要注重市场营销的创新。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模式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广告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广告渠道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广告主和观众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要适应市场的变化,研究新的广告模式和渠道,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提升广告收入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广播电视行业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作为广播电视专业的毕业生,我们要有创新思维,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实现创新发展。
只有这样,广播电视行业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3000字_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广播电视编导论文3500字(一):论VR式慕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中的优势特点【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慕课对高校教育而言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也在从不同角度探索着慕课的优势和功用。
VR影像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形态,具有诸多传统影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特点,已引起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高度关注。
本文认为,VR式的慕课能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教学环境、“交互式”的互动过程和“猎奇式”的学习体验,这对于学生更好地将影视理论用于创作实践大有裨益。
【关键词】VR式慕课;共生关系;优势特点1.慕课、VR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共生关系慕课,即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创新,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它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火爆”。
此概念于2008年由美国国家教育科技研究所的BryanAlexander和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Cormier首次提出。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驱动下,“慕课”发挥出自身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别的教育当中,并成为高校教育的宠儿。
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SebastianThrun和PeterNorving在互联网上通过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作为慕课的第一次惊艳亮相,本次网络课程吸引了来自190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学习,且有2.3万人共同完成了该门课程。
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纷纷加入edX和Coursera等不同的慕课阵营机构,自此,中文慕课平台正式出现,并很快便受到国内师生的认可与拥护。
然而,时至今日,各高校在重慕课的同时似乎忽视了V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这一全新的视听形态,并未将慕课的作用和功效发挥至极致。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该概念诞生于1 965年由IvanSutherland在IFIP会议上作的报告《终极的显示》,其正式的提出者为美国VPI创始人JaronLanier。
VR技术是指“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所谓的VR影像,也就是以VR技术手段制作出来的视听影像元素。
仅从概念层面即可看出,不论是慕课,还是VR影像,其制作环节都离不开影视技术的参与。
客观地说,高素养、高水平的影视人才是慕课和VR影像的制作者与把关人,只有掌握了过硬的影视理论与影视技术,才能创作出更具交教益性、更具审美性、更具观赏性的慕课和VR影像。
我国高校的影视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戏剧与影视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即旨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人才,其专业教育涉及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灯光照明、录音合成等诸多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毫无疑问,慕课、VR影像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三者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共生关系:影视专业学生既是慕课、VR影像的消费者、接受者,同时又是它们未来的生产者、制造者;慕課可为影视专业提供丰富的在线教育内容、可为VR向影视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发展契机;VR影像既能增强慕课的逼真性和生动性,还能促使影视专业教育朝着VR方向科学化、专业化地发展。
所以,以VR影像模式制作影视专业慕课是极其必要的,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VR式慕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中的优势特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中的VR式慕课具备传统慕课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特点,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2.1“沉浸式”的教学时空非VR式慕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影视技术制作而成,不涉及VR影像成分。
由于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等终端屏幕显示器的阻隔作用,在观摩学习此类课程时,受众与慕课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课程内容处于传播媒介内,而受众只能处于传播媒介外。
相对传统慕课而言,VR式慕课具有“沉浸式”的传播效果。
所谓“沉浸式传播”是指“虚拟现实系统利用技术的进步,传达给用户一种更加完整全面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使得人机交流中的人能够越来越趋向于回到人的本原状态,进而创造和产生出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
在VR式慕课中,3 D虚拟技术和360°全视角感知可为用户提供一种“在场感”极其强烈的“沉浸式”感受。
若想观摩学习本专业的VR式慕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只需借助VR输入设备(游戏手柄、手势识别设备、动作捕捉设备、方向盘等)和VR输出设备(VR眼镜、VR一体式头盔、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便能进入该慕课的影像时空,在逼真而生动的教学环境孜孜以求。
在《摄影摄像》课程的VR式慕课中,360°的全知视角使学生不再满足于刻板地坐在电脑屏幕附近被动地听着课程教师对他们照本宣科地讲授构图理论或摄影操作,只要戴上了VR眼镜,他们便能够沉浸于课程的影像时空。
除此而外,3 D虚拟仿真技术还能以1:1的效果建立起拍摄场地模型(如广袤的沙漠、寂静的森林、皑皑的雪山等)。
一旦进入VR式慕课的影像时空,学生即可透过或虚拟或真实的摄影摄像器材亲身观察并捕捉拍摄对象。
所以说,VR式慕课能让学生“零距离”地接受理论的熏陶,“多角度”地学习影视设备的实际操作,使其能够“真正”地体验既逼真又生动的“沉浸式”的教学环境。
2.2“交互式”的教学过程非VR式慕课基本沿用了“教→学”的单向度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屏幕内教,学生在屏幕外学。
若非利用类似于BBS论坛、“弹幕”或“留言”等网络沟通手段,该类慕课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VR式慕课则可为师生提供“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优化并解决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慕课传播中传、受双方间的互动问题。
VR交互指的是“在VR系统中参与活动的对象与系统的其它对象或物体进行相互交流,产生双方面的互动。
比如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向某个虚拟角色做出招手动作,该虚拟角色也会向用户做同样的动作,这便是一个有效交互”。
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师生之间的教学主体性,在VR系统和计算机的作用下,用户可直接向设备传达交互意图,主动选择自己的感知对象和行为模式,而从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具象、更直接、更主动。
在《灯光照明基础》可的非VR式慕课中,虽然用户只需通过鼠标点击、键盘控制或触屏选择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灯光老师在屏幕内向其讲授基本的光照理论和布光法则,但是,因“沉浸感”的缺失,用户只能“隔岸观火”,若非大量采用近景、特写等影像镜头,用户根本不可能看到视频中灯光老师实际布灯过程中的重要细节。
而VR式慕课则可大大强化该门课程的交互性,学生进入虚拟时空后,可向系统发出指令,他们可走近老师、走近灯光设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只要3D仿真技术处理到位,他们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碰触并操作各种设备,以最合适的角度、最恰当的距离自行观察布光过程中的所有细节。
同时,在VR 式慕课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还可针对常见的专业问题置入相应的应答机制。
问答指令一旦激活,学生便可在VR式慕课中“面对面”地聆听老师为其释惑。
无疑,VR式慕课提供给用户的“交互式”教学过程是传统慕课所望尘莫及的,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中单向度的教学模式变为“手把手式”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VR式慕课的优势特点远不止以上两项,相对传统慕课而言,它还能为初试V R式慕课的学生提供新鲜而趣味的陌生化体验,强化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陌生化”和“猎奇心理”是接受美学范畴的概念,“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和“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是其赖以存在于VR式慕课接受过程中的基础。
此道理一目了然,本文不再赘述。
还需强调的是,影视设备复杂而昂贵,不论是摄影摄像器材,还是燈光录音设备,动辄费资成千上万,并不是所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能支付得起的。
在“交互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在VR式慕课中利用虚拟的影视设备进行实践操作,设备虽是虚拟的,但操作原理和操作过程却是千真万确的。
对某些硬件短缺、经费不足的高校而言,引入VR影像课程无疑能够大大节省其购置设备的开支,真正实现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小结总之,VR式慕课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沉寂式”的教学环境和“交互式”的教学过程,能强化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在线教育中VR式慕课至今未见繁荣,但专家、学者及专业从业人员们已对此投以关注。
要想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准、高要求的VR式慕课,还需制作者、研究者和广播电视编导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想探究【摘要】广播电视行业只有不断创新思维,将新的技术融入广播电视媒介之中,才能有效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吸引力,进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平稳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创新一、广播电视编导的时代背景新媒体时代使得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信息的交互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变为了双向传播,即信息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信息的接收者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信息的反馈,这一模式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互动性,也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信息传播的平台和媒介,在新媒体时代还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广播电视在传播方式和渠道的融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目前,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传播的时效也较为滞后。
广播电视编导在不断更新经营理念的过程中,要以市场动态和变化为基准,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积极调整传播方式。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缺乏创新意识,多以程式化的传统工作机制为主,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脱离了大众的审美文化诉求。
这些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的广播电视节目不仅会降低节目的制作效果,也会对节目的收视率产生制约和影响。
最后,广播电视节目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往往一个节目在受到普遍欢迎之后,紧跟着就会出现一些雷同的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内容质量偏低,而且会导致传播的受众范围不断缩小。
二、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新之思面对新媒体平台上各种节目形式的冲击,广播电视行业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转变与创新,以满足大众的审美文化诉求为基础,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在节目的制作方面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身成熟的文化品牌。
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要改变传统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加强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要基于时代要求和大众审美文化需求主动调整和转变自身定位,在全面了解市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特点,不断更新策划和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