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R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的新靶点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介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种核受体蛋白,属于PPARs家族。
它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并在调控脂质代谢、糖代谢、炎症反应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PPAR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在代谢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PPARγ的功能主要通过结合内源性配体,如脂肪酸和合成类固醇等,来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活性。
激活PPARγ后,它与另一核受体RXR形成二聚体,结合到特定的DNA响应元上,从而调控一系列基因的表达。
研究表明,PPARγ的激活可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增加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等。
1.2 相关疾病的背景相关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由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等。
恶性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恶性细胞会不受控制地增殖和扩散,如白血病、乳腺癌和肺癌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治疗手段和药物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很多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2. 正文2.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疾病中的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种重要的核受体,在人体的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PPARγ主要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来影响细胞的代谢、增殖和分化等功能,从而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
在糖尿病研究中,PPARγ被发现对胰岛素敏感性具有重要影响。
PPARγ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调控血糖代谢等途径,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望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靶点。
在脂质代谢调控中,PPAR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外,PPARγ在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共轭亚油酸通过PPARγ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的炎症表型

2 结果
2.1 LPS 构建体外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
0.25%的胰酶消化液在 37℃温箱中消化 15 min,过滤离
为构建体外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
我们给予 LPS 刺
心后用 DMEM/F12 完全培养基重悬接种至 T75 培养瓶
通讯作者
本文引用格式:唐玥,陈曼,初云惠,庞晓伟,秦川,田代实. 共轭亚油酸通过 PPARγ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的炎
田代实
症表型[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 17(10): 563-566, 578.
tiands@foxmail.
com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Regulates the Inflammatory Phenotype of Microglia via PPARγγ Path⁃
析。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x±s)表
公司;实时荧光定量 PCR 试剂盒购于翌圣生物科技公
示,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
司。
用 Bonferroni 法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原代细胞培养
将 C57 乳鼠用 75%酒精消毒后
于 生 物 安 全 柜 中 取 出 脑 组 织 ,剥 离 脑 膜 和 血 管 ,用
及封闭液室温先后孵育 15 min,PBS 洗涤后加入一抗
症表型的机制。
CD206(1∶200)、CD16/32(1∶50)、Iba1(1∶500),4℃孵
育过夜,PBS 洗涤 3 遍,5 min/次;加入相对应的二抗
(1 ∶ 200)室 温 孵 育 1 h;PBS 洗 涤 稍 微 晾 干 后 加 入 含
糖尿病治疗药PPAR激动剂的一些情况

糖尿病治疗药PPAR激动剂的一些情况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
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
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理,而遗传因素和病毒感染后p细胞破坏,自身免疫紊乱,胰岛素拮抗激素,胰岛p细胞释放胰岛素异常,胰岛素受体异常、受体抗体和胰岛素抵抗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几乎都来自它的并发症。
糖尿病除常发生酮症酸中毒、低血糖,以及大血管、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的并发症外,还具有脂代谢紊乱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在许多国家已成为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费用增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即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即NIDDM),其中2型患者占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
1型糖尿病治疗药主要是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产品主要有5类:磺脲类、D-苯丙氨酸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TZDs)类口服降糖药,属胰岛素增敏剂,是一种新型的过氧化酶增殖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f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激动剂。
1997年,Warner—Lambert和三共公司研制的Rezulin(瑞泽林、曲格列酮/tmditazone,首个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品种)上市,口服降糖药市场发生了变化。
1999年5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Avandia(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mai—eate,SmithklineBeecham)和1999年7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的Actos(吡格列酮,ploditazone,EliLilly/Takeda)已成为口服降糖药的佼佼者。
直肠癌PPARγ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直肠癌PPARγ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直肠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情况。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直肠癌组织、10例直肠腺瘤组织和10例直肠旁正常组织切片中的PPARγ的表达,结合病理学分型、临床分期、放疗敏感性、淋巴结转移、生存期探讨其意义。
结果PPARγ 在直肠癌中含量明显高于腺瘤组织及直肠旁正常组织(P<0.05);PPARγ在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直肠癌分期、放疗敏感性、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
结论直肠癌组织中PP ARγ表达与临床相关因素关系密切,对直肠癌预后的判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直肠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放疗敏感性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为4.54/10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五位。
手术一直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1]。
不少学者通过术前放疗、化疗、放疗增敏、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疗效,但对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降低依然不尽人意。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2-4]。
本研究旨在探讨直肠癌组织中PPARγ的表达,为判断直肠癌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科2005~2007年经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活检组织标本40例,均为腺癌。
患者年龄最小28岁,最大82岁,平均53岁;另选择直肠腺瘤组织标本10例;及同期活检的癌旁正常组织组织标本10例。
1.2 实验试剂采用兔抗人PPARγ多克隆抗体(IgG);抗原修复液I、通用型SABC染色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方法采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心房能量代谢重塑和PPARγ靶向干预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00343,82260065,82260064,82060069)通信作者:周贤惠,E mail:zhouxhuiyf@163.com心房能量代谢重塑和PPARγ靶向干预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进展喜林强 孙华鑫 商鲁翔 汤宝鹏 周贤惠(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科/新疆心电生理与心脏重塑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高死亡率和致残风险。
心房重塑(电、结构重塑)与房颤发病密切相关。
成熟心肌细胞向胎儿表型的转换、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活性氧过载的细胞效应等生物学事件参与心房重塑。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是心肌细胞能量代谢调控的关键开关。
对房颤能量重塑、心房肌细胞代谢紊乱调控机制的研究,特别是针对PPARγ介导的糖脂代谢表型转换的干预,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肌能量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线粒体;吡格列酮【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10 014AtrialEnergyMetabolismRemodelingandTargetedInterventionofPPARγinAtrialFibrillationXILinqiang,SUNHuaxin,SHANGLuxiang,TANGBaopeng,ZHOUXianhui(CardiacPacingandElectrophysiology/DepartmentofCardiacElectrophysiologyandRemodeling,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54,Xinjiang,China)【Abstract】Atrialfibrillationisacommonarrhythmiawithhighmortalityanddisability.Atrialremodeling(electricalandstructuralremodeling)iscloselyrelatedtothepathogenesisofatrialfibrillation.Biologicaleventssuchasthetransitionofmaturecardiomyocytestofetalphenotype,mitochondrialdysfunctionandcellulareffectsofreactiveoxygenspeciesoverloadareinvolvedinatrialremodeling.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atedreceptor(PPAR)isakeyswitchintheregulationofenergymetabolismincardiomyocytes.Thestudiesontheregulationmechanismofatrialfibrillationenergyremodelingandatrialmyocytemetabolicdisorder,especiallytheinterventionof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phenotypeswitchingmediatedbyPPARγ,maybecomeanewstrategyforthetreatmentofatrialfibrillation.【Keywords】Atrialfibrillation;Myocardialenergymetabolism;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atedreceptorγ;Mitochondria;Pioglitazone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全球约6000万患者[1]。
PPARγ和Nrf2在脑出血后内源性血肿清除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ICH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form of stroke with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Nowadays, little effective treatments can be used for ICH . Endogenous hematoma clearance mechanism is a hot topic in recent year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γ) and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 can enhance the phagocytosis of microglia and promote hematoma absorp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of PPARγ and Nrf2 in hematoma scavenging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KEY WORD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ndogenous hematoma scavenging; PPAR-γ; Nrf2
1 PPARγ
PPARγ 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 II 型核激素受 体超家族,在脂肪组织、脑组织、血管组织中均有表达。研究 显示 PPARγ 不仅在生殖发育、糖脂代谢、炎症和免疫反应等 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 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缺血性卒中神经外伤和脊 髓损伤和 ICH 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8-13]。PPARγ 激 动 剂,通 过 控 制 葡 萄 糖 转 运 蛋 白 GLUT-3 的 表 达 改 善 葡 萄糖利用和局部代谢,从而有助于脑出血后的细胞保护 。 [14] PPARγ 不仅对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内皮细 胞有保护作用,对小胶质细胞 / 巨噬细胞也有保护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种核受体转录因子,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研究中。
PPARγ在脂质与糖代谢、细胞增殖和分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PPARγ还与许多其他疾病有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
通过深入了解PPARγ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针对PPARγ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PPARγ与糖尿病、肥胖症研究表明,PPARγ在调控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成为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重要治疗靶点。
PPARγ激动剂被广泛应用于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PPARγ激动剂还可以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的储存,减少脂肪酸的流动,降低血脂水平,减轻肥胖症患者的症状。
二、PPARγ与心血管疾病PPARγ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PPARγ激动剂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降低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PPARγ激动剂还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PPARγ与肿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PARγ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PARγ激动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PPARγ还可以调节肿瘤相关的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影响肿瘤的微环境,抑制肿瘤的发展。
PPARγ激动剂被认为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四、PPARγ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新研究发现,PPARγ在神经保护和修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PPARγ激动剂可以抑制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再生,有望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针灸治疗脑缺血炎症反应的新靶点—PPAR-γ

[ 键 词 ] 脑 缺 血 ; 症 反 应 ; 氧化 物 酶体 增 殖 物 激 活受 体 7 P A 一 ) 针 灸 ; 述 关 炎 过 ( P R ; 综
PPAR— Y:A w r e f Tr a m e o nfa m aor aci fe r br lI c e i y Ac un t r ( e iw ) Ne Ta g t o e t nt f r I l m t y Re ton a t r Ce e a s h m c b up c u e r ve L I Zhe, L I U U
t r nd a e i olc l o sa dh son m e u e,s ppr s ig t u ton fi lm m a or e l. The e or u e sn he f nc i s o nfa t y c ls r f e,i ilbea pr tw l om ii int to o sf he sng ore a in t itt e f c i c un t e f r t atc n s i ult hea tva i fPPA R一 fe tvea up c ur o h a tm a e t c i ton o 7,a he r s a c e ha s ofa u nd t e e r h ofm c nim c pun t e o t n lm c ur n an iifa
p o ec rb a sh mi ij r yihbt g s nh sso nlmmao yc t kn s o rg ltn x rs in fifa r v ee rl c e a n yb n iin y t e i fifa i u i tr yo ie ,d wn e uaige p e so so nlmmao yme i— t r d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ARγ——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疗的新靶点【关键词】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神经保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为核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之一。
1990年Isseman等首次发现其存在于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通路中,故又称为脂激活转录因子〔1〕。
PPARγ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是体内糖、脂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对细胞生长、分化及凋亡具有重要影响,且与炎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PPARγ的激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而成为研究热点。
1 PPARγ的结构、配体及靶基因的关系人类PPARγ基因位于染色体3p25,全长>100 kb,有9个外显子,由479个氨基酸组成,与PPARα、PPARβ一样,它由4个功能结构域和6个结构区A~F组成。
①氨基端结构域,由A/B结构区形成,丝裂素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可磷酸化此结构域的某些丝氨酸残基,抑制PPARγ的活性。
②DNA结合区(DBD),由C结构区形成,通过此结构域PPARγ与DNA上相应的反应元件结合而调节基因转录。
③转录活性调节结构域,由D结构区形成,许多核因子与此结构域结合后可影响PPARγ的活性。
④配基结合区(LBD),由E/F结构区形成,该结构域在从激素信号至转录激活的转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PPARγmRNA分为4种亚型,由于启动子和剪切方式的不同,编码两种蛋白质,其中PPARγ1 mRNA、PPARγ3 mRNA、PPARγ4 mRNA翻译的蛋白相同,而PPARγ2 mRNA翻译的蛋白N末端比前者多30个氨基酸残基〔2〕。
PPARγ的配体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配体两大类。
外源性配体类型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匹格列酮、环格列酮、曲格列酮及罗格列酮等,此类配体与PPARγ亲和力很高,目前主要用于临床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而含有酪氨酸结构的药物如GW1929、GW7845等,苯乙酸的衍生物L796449及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等,则为较弱的PPARγ配体。
内源性配体主要为系列前列腺素衍生的代谢产物,以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 PGJ2)的研究最多。
PPAR γ与维甲酸受体X(RXR)形成异源二聚体,PPARγ被配体激活后PPAR/RXR二聚体构象发生改变,并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PRE)结合,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转录表达〔3〕。
2 PPARγ的生理功能PPARγ激动剂能减少TNFα和瘦素的生成,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IR);PPARγ还可促进磷脂酰肌醇Ⅲ激酶基因的表达,抑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Ⅳ基因表达,从而改善糖代谢;PPARγ能正向调节脂肪细胞分化且参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从而在脂质代谢、脂肪存储释放、维持机体能量平衡方面起正向调节作用;PPARγ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此外PPARγ还能抑制癌细胞分化、形成,抑制肝脏炎症和纤维化,防止肾小球硬化等。
3 PPARγ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在鼠类胚胎发育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PPARγ在E13.5期出现表达,且表达水平较高,尤其在后脑,但维持时间短暂,在E15.5期就接近成鼠水平〔4〕。
Moreno等〔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PPARγ在成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各脑区的表达情况。
在端脑,PPAR γ在梨状皮层、嗅结及基底神经结呈高表达,在新大脑皮层的前部及海马的齿状回呈中度表达,在中隔及海马的CA1、CA3呈低表达。
在间脑,PPARγ在丘脑的菱形神经核、中央神经核、丘脑束旁核呈高表达,在丘脑的其余部位及丘脑下部呈低表达。
在中脑,PPARγ在上丘及被盖核的红核、黑质呈中度表达,在被盖核的动眼神经呈低表达。
在菱脑,PPARγ在网状结构、大脑皮层的星形细胞呈高度表达,在蜗神经核、前庭外侧核、深部小脑核、大脑皮层的篮状细胞、戈尔吉细胞呈中度表达,在三叉神经、面神经呈低表达。
在脊髓,PPARγ在Lamina Ⅱ和Ⅸ呈中度表达,在Lamina V和中央颈外侧核呈低表达。
Cullingford〔6〕等研究进一步表明,PPARγ在不同神经细胞表达情况也不同,在原代培养的小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而在脑脊膜成纤维细胞、颗粒神经元中低表达。
4 PPARγ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表明,PPARγ能抑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金属蛋白酶而抑制炎性细胞从外周进入中枢〔7〕,能通过抑制NFκB、JAK STAT 信号通路的活性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炎症和氧化应激〔8〕。
PPARγ激动剂15d PGJ2能抑制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剂SOCS1、3的表达,后者能通过降低JAK的磷酸化而抑制JAK STAT信号通路〔9〕,通过共价修饰一种抑制剂蛋白IκB激酶降低NFκB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10〕。
此外,曲格列酮和环格列酮能抑制谷氨酸和低钾导致的神经毒性〔11〕。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PPARγ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损伤治疗的新靶点。
4.1 PPARγ在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Victor〔12〕等研究发现短暂的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PARγ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且在缺血后24 h表达最高,给予PPARγ激动剂能明显降低缺血大鼠脑梗死面积,而给予PPARγ拮抗剂后其梗死面积明显增加。
Zhao等〔13〕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前5 d至梗死后2 d内脑室内给予PPARγ激动剂能显著降低梗死面积和脑水肿,改善大鼠MCAO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结果提示缺血性脑损伤后PPARγ可能为保护性增加,其表达与激活对缺血性脑损伤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Straus〔14〕等研究认为在静止的细胞中,NFκB存在于胞质,炎症反应时细胞因子信号释放,NFκB P65亚单位转移到细胞核并刺激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噻唑烷二酮类能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IL6、TNFα、COX2、iNOS的表达增加,给予PPARγ拮抗剂后这种作用被抑制〔15〕。
Zhao〔13〕等研究发现,大鼠在MCAO前24 h脑室内给予匹格列酮能显著降低炎症引起的IL1、COX2、iNOS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PPARγ的激活可以减轻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Collino〔16〕等进一步研究了PPARγ激动剂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在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Fκ B P65亚单位仅存在胞质而不存在于胞核中,而在MCAO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胞核中的NFκB P65亚单位明显高于胞质,这说明NFκB已移位至胞核,而给予匹格列酮后,胞核中的NFκ B P65亚单位减少,此结果提示PPARγ激动剂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发挥其抗炎作用。
Shimazu等〔17〕研究发现用匹格列酮处理的大鼠在短暂MCAO 后其皮层Cu Zn SOD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使缺血梗死面积显著下降,因而认为PPARγ激动剂对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也可能与PPARγ表达激活增加脑组织Cu Zn SOD的表达,从而减轻过量氧自由基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如脂质过氧化、蛋白氧化和DNA损伤等。
4.2 PPARγ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神经退行性病变包括一系列疾病如AD、PD、MS等。
PPARγ对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AD的病理性特征包括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和胞内蛋白高度磷酸化引起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从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下降。
体外实验发现Aβ能损伤海马的突触强直后增强(PTP)和长时程增强(LTP),从而影响神经突触传递,而PPARγ激动剂能减轻Aβ介导的LTP损伤,从而改善AD的症状〔18〕。
在培养的神经瘤细胞中,炎性因子能刺激Aβ的产生,而PPARγ的激动剂能明显抑制炎性因子诱导Aβ的增加〔19〕。
近年来研究发现PPARγ降低Aβ水平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和BACE1基因表达有关。
过表达hAPP V717的大鼠给予7 d高剂量匹格列酮后,其海马和皮层中的Aβ142沉积的区域缩小、密度明显降低、溶解态Aβ142水平下降了27%〔20〕,海马和皮层中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反应性星型胶质细胞数目明显下降,COX2和iNOS的表达明显降低。
有报道PPARγ可能通过抑制BCAE1基因的表达而减少Aβ的产生,BACE1为APP生成Aβ的剪切酶,而PPAR的效应元件PPRE存在于BACE1基因的启动子中,PPARγ的激活能增加与PPRE的结合,负性调控BACE1基因启动子活性,抑制BCAE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Aβ的产生〔21〕。
PD是以一系列运动功能失调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震颤、步态僵硬及平衡失调,其病理特征为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
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激活及炎性分子的产生能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
Hirsch等〔22〕报道,PPARγ激动剂匹格列酮能阻断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的炎症激活和iNOS的表达,从而减轻其介导的神经毒性,减少小鼠纹状体和黑质密集区多巴胺神经的丢失。
Dehmer等〔23〕也发现口服给予匹格列酮能抑制小鼠黑质致密部胶质细胞激活,阻止黑质密集区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
其机制可能与PPAR γ激活刺激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抑制性蛋白IκBα表达和抑制NFκB亚单位移位于细胞核有关。
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是MS的一种动物模型。
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血脑屏障的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与脱髓鞘,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和弛张性麻痹。
Racke〔24〕等研究发现口服给予PPARγ激动剂匹格列酮虽并不能延迟EAE的发病时间,但可减轻该病的临床症状,使动物的死亡率下降。
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激活并释放NO〔25〕,以及IL1、IL6、TNFα等炎性因子从外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定位于EAE炎症反应部位在EAE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6〕。
诱导平低梗死大脑皮层区层区域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Storer〔27〕等研究发现PPARγ的激动剂能调控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成熟和分化,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NO 及促炎因子IL1、IL6、TNFα和趋化因子MCP1。
综上所述,目前的实验表明PPARγ激动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各种急、慢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会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AD、PD、MS等多种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