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理论课件PPT 1

合集下载

分子动理论课件

分子动理论课件
3.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活动建议】利用见的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1. 物质的构成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①______、②______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分子很小,通常以③_______ <m></m> 为单位来度量.
第11题图
扩散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命题点4 分子动理论(2019.13、2015.2、2013.4)
2023年安徽物理
「2022版新课标要求」
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2.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大致历程.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
4.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引力
斥力
命题点精准练
1.(2022连云港)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秋天树叶纷纷落下 B. 沸腾时水中气泡的运动 C. 端午节闻到煮粽子的香味 D. 扫地时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8.结合图片,对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实验解释正确的是( )
图甲: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B. 图乙:抽去玻璃隔板,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图丙: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些, 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D. 图丁:铅块与金块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相互渗透,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动理论PPT课件

分子动理论PPT课件

【点拨】“纳米微吸胶”与手机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 “纳米微吸胶”分子和手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所以能“粘”住手机。
【答案】分子间引力
16.【2020·仙桃】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B ) A.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B.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分子的运动就会停止 C.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 大 D.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5.【2020·镇江】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A.花香满园 B.尘土飞扬 C.百花怒放 D.细雨绵绵
6.【中考·济宁】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 气体(ρ二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 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 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 方法(如图所示), 四位同学判断 正确的是(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导练
9.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大多是____并____联在电路中, 各用电器的工作_____不__互__相__影__响_____(填“互相影响”或 “不互相影响”)。在教室内,安装了6盏日光灯和四个 电扇,这些灯及电扇之间是____并____联的,你这样判 断的理由是_每__盏__灯__及__每__个__电__扇___都__可__以__单__独__工__作__,__每__个_ 用__电__器___的__工__作__与__否__不__会__影__响__其__他__用__电__器__。
11.【2021·保定定兴二中期末】在量筒中装一半清水, 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无色的 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10天 后,界面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现 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成因:一是分子之间有 ________,二是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课件)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课件)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课堂练习
3.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扩散现象与温度无关,不属于分子热运动 B.水仙花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D.固体很难被压扁是因为其内部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课堂练习
【答案】BC 【详解】A.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得越 快,故A错误; B.水仙花飘香是由于花的香气在空中不断扩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B正确; C.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液体分子对颗粒的碰撞越少,颗粒的受力越不平衡, 布朗运动越明显,故C正确; D.固体分子之间仍然有空隙,固体很难被压扁的原因是分子间有斥力,故D错误。 故选BC。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说明一下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没有关系?
新课讲授
2.布朗运动
1827年,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花 粉微粒悬浮在静止水面上的形态时,却惊奇地发现这些花粉 微粒都在不停地的运动中,布朗发现了花粉微粒在水中的这 种运动后,人们对运动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种种猜测。一颗小 小的花粉颗粒,顿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面对植物学家的 发现,当时的所有物理学家们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解释这一 奇怪现象.整整过了半个世纪,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和波兰 物理学家佩兰发表了他们对布朗运动的理论研究结果,对布 朗运动做出了理论上解释.
NA

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是V0
V NA
NA
NA

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1kg
铜所含有的原子数目是
N
1
NA

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第01课时)(高中物理教学课件)完整版3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第01课时)(高中物理教学课件)完整版3
气体:由于气体分子间空隙比较大,可认为每个 气体分子占有相等的立方空间,气体分子在中央, 看成质点。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太小,而且数量太多,我们不能一个一个研 究,我们可以研究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研究单位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 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它是七个基本 单位之一。
不仅气体气体之间、液体液体之间、固体固体之 间的分子能扩散,气体液体固体相互之间也能扩 散。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不同物质互相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注意: ①扩散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 外界无关(比如,对流、重力等因素) ②物质处于固、液和气时,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分子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浓度相同, 保持动态平衡 ④温度越高,扩散越剧烈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9世纪初,一些人观察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 粒总在不停地运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首先在显微镜下研究了这种运动。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如果在显微镜下追踪一颗小炭粒的运动, 每隔30s 把炭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 用线段把这些位置按时间顺序依次连接 起来,便可以得到一条类似于图1.1-4中 某一颗微粒运动的位置连线。这表明微 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实际上,就是在 30s内,微粒的运动也是极不规则的。
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0
NA
6.02 1023 m
3.34 109 m
实验一:观察以下实验,分析产生原因。 结论: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实验二:观察以下实验,分析产生原因。
结论: 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运动越剧烈
实验三:观察以下实验,分析产生原因。 结论:固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十四章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PPT课件

第十四章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2025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PPT课件
与分距子离力rr=>r0r,0,FF引引>=F斥F,斥,F为F=引0力; ; 的关系r<r0,F引<F斥,F为 斥力 .
直 观 情 境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8页
二、物体的内能 温度
1.分子动能 (1)意义:分子动能是分子 热运动 所具有的动能. (2)分子平均动能: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的平均值. 温度 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
解析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考点
分子间相互作用 内能
1.分子力和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项目
分子力 F
随分子间 距变化图 像(r0= 10-10 m)
分子势能 Ep
第23页
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
第24页
项目
随分子间 距的变化
情况
随分子间 距的变化
情况
r<r0
r>r0 r=r0 r>10r0
分子力 F
分子势能 Ep
F 引和 F 斥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 r 增大,分子力做正功,分
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F 子势能减小;r 减小,分子
引<F 斥,F 表现为斥力
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F 引和 F 斥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 r 增大,分子力做负功,分
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F 子势能增加;r 减小,分子
引>F 斥,F 表现为引力
跟宏观运动状态、参考系和零势能 点的选取有关
量值
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可以为零
测量
无法测量
可以测量
本质 微观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宏观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动形式

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PPT(51页)

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PPT(51页)

3.热运动 (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的无__规__则__运动。 (2)宏观表现:扩__散__现象和布朗运动。 (3)特点 ①永不停息; ②运动无__规__则__; ③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__激__烈__。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有空隙 (1)气体分子的空隙: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 在着很大的_空_隙__。 (2)液体分子间的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__小__,说明液 体分子间有空__隙__。 (3)固体分子间的空隙:压在一起的金片和铅片,各自的分子能 _扩_散__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间也存在着空__隙__。
2.分子间作用力 (1)当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各部分之间要产生反抗拉伸的作 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__力__。 (2)当用力压缩物体时,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会产生反抗压缩的作 用力,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__力__。
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指的是分子间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的合 力。
四、分子动理论 1.内容:物体是由大__量__分__子__组成的,分子在做永__不__停__息__的无规 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_相__互__作_用__力__。 2 . 由 于 分 子 热 运 动 是 _无__规__则_ 的 , 对 于 任 何 一 个 分 子 都 具 有 _偶_然__性__,但对大量分子的整体而言,表现出规律性。
实验基础上提出的,D 错误。]
分子热运动
冬天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易出现雾霾天气,如图所示。


雾霾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视线,也给交通带来不便,你知道霾 的小颗粒在做什么运动吗?这种运动与小颗粒大小有关吗?
提示:霾的小颗粒做布朗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1.对扩散的理解 (1)影响扩散现象明显程度的因素 ①物态 Ⅰ.气态物质的扩散最快、现象最显著。 Ⅱ.固态物质的扩散最慢,短时间内现象非常不明显。 Ⅲ.液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明显程度介于气态与固态之间。 ②温度:在两种物质一定的前提下,扩散现象发生的显著程度 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显著。 ③浓度差:两种物质的浓度差越大,扩散现象越显著。

高中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第一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高中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第一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2/9/2021
第九页,共三十页。
[解析] (1)氧气的摩尔质量为 M=NA·m=6.02×1023×5.3 ×10-26 kg/mol=3.2×10-2 kg/mol.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摩尔体积 V=Mρ ,所以每个氧分子所占
空间 V0=NVA=ρMNA.而每个氧分子占有的体积可以看成是棱
12/9/2021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页。
2.据统计“酒驾”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交警可 以通过手持式酒精测试仪很方便地检测出驾驶员呼出的气体 中的酒精含量,以此判断司机是否饮用了含酒精的饮料.当 司机呼出的气体中酒精含量达 2.4×10-4 g/L 时,酒精测试 仪开始报警.假设某司机呼出的气体刚好使酒精测试仪报警, 并假设成人一次呼出的气体体积约为 300 mL,试求该司机一 次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分子的个数(已知酒精分子的摩尔 质量为 46 g·mol-1,NA=6.02×1023mol-1).
长为
a
的立方体,即
V0=a3,则
a3=ρMNA,a=
3
M= ρNA
3
3.2×10-2 1.43×6.02×1023
m=3.3×10-9 m.
12/9/2021
第十页,共三十页。
(3)1 cm3 氧气的质量 m′=ρV′=1.43×1×10-6 kg=1.43× 10-6 kg,则 1 cm3 氧气中含有的氧分子个数 n=mm′=15..433××1100--266 个=2.7×1019 个. [答案] (1)3.2×10-2 kg/mol (2)3.3×10-9 m (3)2.7×1019 个
由冰的密度 ρ=9×102 kg/m3 可估算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
() A.10-8 m C.10-12 m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 当两个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 , 引力等于斥力 . •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位置间距离时 , 斥力大于引力,对外表现为斥力 . •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位置间距离时 ,
斥力小于引力,对外表现为引力 .
• 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十倍以上时 , 引力和斥力均 趋于零 .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就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 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固体
液体
气体
固体中,分子间 的作用力很大, 分子只能在各自 平衡的位置附近 做微振动
液体中,分子在 某个位置振动一 段时间后,可能 移到另一个位置 附近振动
气体中,分子间 的作用力几乎为 零,分子可以在 空间中到处移动
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的,那么一般的分子的 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也就是说,分子的直径 是以10-10m来量度的,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若将 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排列成一行,长度仅 约1cm。由于分子很小,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 常是很多的,在通常情况下, 1cm3的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1cm3 的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
观察与思考
生活中的物理:漂在水面上 的两个油滴会自动合到一块 去,猜想:说明了什么?
猜想:分子之间可能有引力
实验:观察实验1
思考:为什么切断的保险丝不会被拉开?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生活中的物理:用注射器抽 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 器的筒口。推压注射器的活 塞,看看能否将水压缩。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甲:开始时
乙:10天后
丙:20天后
丁:30天后
铅片 金片 将铅片和金片紧紧压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7-1-1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计算:如果测出油酸的体积为 V,单分子油膜的面积为 S,则油酸分子的 直径 d=VS.
3.分子大小:除了一些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外,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 _1_0_-__10__ m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再判断] 1.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可认为与油酸分子的直径大小相等.(√) 2.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通常把固体和液体分子看作球形.(√) 3.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时,直接用纯油酸溶液更精确些.(×)
(3)油膜的面积 S=n×1 cm2.(n 为有效格数,小方格的边长为 1 cm)
(4)分子直径 d=VS.(代入数据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为了减小“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误差,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用注射器向量筒中滴入(100 滴)油酸酒精溶液,并读出量筒里这些溶液
的体积恰为整数 V1,则每滴溶液的体积为 V2=1V010
(1)求油膜面积;
(2)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
上一页
图 7-1-2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1)估算油膜面积时以超过半格以一格计算,小于半格就舍去的 原则,估算出 31 格,则油酸薄膜面积为 S=31a2.
(2)根据公式 V 油酸=dS 可得 d=VS油酸=31a2kmmV+n
【答案】
(1)31a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后思考] 1.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大小估算时,其模型有何不同?
【提示】 估算分子大小时,既可以把分子占据的空间看做立方体,也可 以看做球体.对于固体、液体分子,一般视为球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 m . 而对于气体只能看成立方体,计算其占有体积的大小.
2.油酸分子的形状真的是球形吗?排列时会一个紧挨一个吗? 【提示】 实际分子的结构很复杂,分子间有间隙,认为分子是球形且一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注意事项 ①实验前,必须把所有的实验用具擦洗干净,实验时吸取油酸、酒精和溶 液的移液管要分别专用,不能混用,否则会增大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②待测油酸面扩散后又收缩,要在稳定后再画轮廓,扩散后又收缩有两个 原因:一是水面受油酸液滴的冲击凹陷后又恢复;二是酒精挥发后液面收缩. ③本实验只要求估算分子大小,实验结果的数量级符合要求即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④待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放在浅盘上,用水彩笔(或钢笔)画出油酸 薄膜的形状.
⑤将玻璃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 S;或者玻璃板上有直径为 1 cm 的方格,则也可通过数方格数,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 S.
⑥根据已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V. ⑦计算油酸薄膜的厚度 d=VS,即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B.把浅盘水平放置,在浅盘里倒入一些水,使水面离盘口距离小些
C.先在浅盘内的水中撒入一些痱子粉,再用注射器把油酸酒精溶液滴 1 滴
在水面上
D.用牙签把水面上的油膜尽量拨弄成规则形状
E.计算油膜面积时舍去所有不足一个的方格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解析】 测量多滴溶液的体积和溶液的滴数,以减小读数误差,A 正确; 水面离盘口距离小些,可减小画油膜轮廓时的误差,B 正确;滴入 1 滴液滴形成 单分子油膜,C 正确;用牙签拨弄油膜,会使油膜间有空隙,还会带走一部分油 酸,D 错误;舍去所有不足一个的方格,结果偏大,E 错误.
【答案】 AB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按照油酸与酒精的体积比为 m∶ n 配制油酸酒精溶液,用注射器滴取该溶液,测得 k 滴溶液的总体积为 V,将一 滴溶液滴入浅盘,稳定后将油酸膜轮廓描绘在坐标纸上,如图 7-1-2 所示.已知 坐标纸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a.
下一页
知识脉络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分子的大小
[先填空] 1.物体是由_大__量__分__子___组成的,在热学中,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统称为 _分__子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原理:把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使油酸在水面上形成__单__分__子__ 油膜,如把油酸分子简化成球形,则油膜的__厚__度__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如图 7-1-1 所示.
个紧挨一个排列,是一种理想模型,是对问题的简化处理.简化处理在物理学
的研究和学习方面是很有用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核心点击] 1.分子模型 (1)固体和液体,可以认为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的小球. (2)气体分子间距较大,通常把其所在空间当作一小立方体,研究其所占体 积.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1)实验步骤 ①在浅盘中倒入约 2 cm 深的水,将痱子粉均匀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往小量筒中滴入 1 mL 油酸酒精溶液,记下滴入的滴数 n,算出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V0. ③将一滴油酸溶液滴在浅盘的液面上.
④痱子粉不宜撒得过厚,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以小于1 0100为宜. ⑤向水面滴油酸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油膜难 以形成.
上一据处理
计算方法:
(1)一滴油酸溶液的平均体积
V =N滴油酸溶N液的体积.
(2)一滴油酸溶液中含纯油酸的体积
纯油酸体积 V= V ×油酸溶液的体积比.(体积比=溶液的体积)
mV (2)31a2km+n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1.误差分析 (1)油酸酒精溶液的实际浓度和理论值间存在偏差;(2)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 实际体积和理论值间存在偏差;(3)油酸在水面上的实际分布情况和理想中的 “均匀”“单分子纯油酸层”间存在偏差;(4)采用“互补法(即不足半个舍去, 大于半个的算一个)”计算获得的油膜面积与实际的油膜面积间存在偏差.
知 识 点
1




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测 评



2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理解分子的模型,知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重点) 3.学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重点、难点) 4.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并会进行相关计算、估算.(难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