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评弹
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doc

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是全国性的专业博物馆,建于昆曲的苏州古城区内中张家巷,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内。
其规模之大、雕饰之美亦是少见。
以下是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苏州戏曲博物馆的详细介绍。
苏州戏曲博物馆馆内古建筑群华丽精致,独具风采。
会馆沿街置门厅,一门厅宏伟轩敞、富丽堂皇,两侧各有亭阁式吹鼓楼一。
门厅缀饰数十幅戏文浮雕,耐人观赏。
古戏台飞檐翘角,厢座朱廊雕栏,既是游览的精萃部分,又为馆内演出活协提供了舞台。
苏州戏曲博物馆位于苏州城东中张家巷内。
它的前身是全晋公馆,建于清光绪五年,由当时寓当晋商集资构筑。
馆内古建筑群华丽精致,独具风采。
门厅缀饰数十幅戏文浮雕,耐人观赏。
古戏台飞檐翘角,厢座朱廊雕栏,既是游览的精萃部分,又为馆内演出活协提供了舞台。
苏州戏曲博物馆博物馆干1986年10月14日建成对外开放。
陈列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戏曲文字资料、图片照片,珍藏有多种昆剧明刻本、戏曲原碑拓片以及昆剧、苏剧、评弹各种珍贵的清代手抄摺子和清代评弹名家马如飞,近代三大曲家吴梅、俞粟庐,王季历等人的手迹、遗物;还有各类戏曲实物展览,如各类乐器和各行当服饰,异彩纷呈,绚丽斑烂。
一部分是昆曲、苏剧、评弹等各类戏曲节目演出,使其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古今结合,成为其最大的的特色。
戏曲演出安排在参观路线的最后,使其既是参观的尾声,又是参观的高潮。
苏州戏曲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多种昆剧明刻本、戏曲原碑拓片以及昆剧、苏剧、评弹各种珍贵的清代手抄摺子和清代评弹名家马如飞,近代三大曲家吴梅、俞粟庐、王季历等人的手迹、遗物,还有反映江南一带坐唱形式的红木镶嵌玉宝的灯担“堂名”。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解放以来一批批中青年表演艺术家的可喜成就和他们在国内外演出的盛况,从而你将会为祖国这些群丽的民族文化而战到无比骄傲,为这些充溢着江南独特乡土气息蛐戏曲艺术的振兴而感到欢欣鼓舞。
苏州戏曲博物馆戏曲博物馆有清代的礼仪建筑吹鼓楼,主体建筑是一座古典舞台,台顶雕花穹窿藻井设计,产生良好的音响效果。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苏绣,碧螺春绿茶制作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苏州评弹,古琴艺术,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剧等。
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声腔、剧种。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百花园中的“兰花”。
昆曲起源于14世纪的中国苏州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之一。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是苏州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结合。
它以优美的歌词、优美的风格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
它用鼓和板来控制歌唱的节奏,以曲笛和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苏绣是苏州的地区刺绣产品,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湘绣、粤绣、蜀绣齐名,其发祥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优美,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风格精美,被誉为“东方明珠”,中国苏绣的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刺绣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许多奖项。
2006年,苏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精美的苏绣(环绣山庄牌)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江苏省著名的传统手工艺。
“碧螺春”是中国的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此茶白毫显露,色泽银绿色,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旋状,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千年历史,因产自苏州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代时被列为贡品,洞庭(山)碧螺春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江苏著名特产。
碧螺春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具有细秀的特点。
“一斤碧螺春,四万春树茅”可以从嫩芽和嫩叶的嫩度看出。
汤色清亮,浓郁醇厚,清新爽口,回味悠长。
碧螺春绿茶的生产工艺采用传统的采制技艺,分为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个工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2、缂丝简介: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Kesi或Chinesesilk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3、全聚德简介: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
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
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
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
4、苏绣简介: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
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吴侬软语中的艺术转身

CULTURE文化 106昆曲——吴侬软语中的艺术转身文/本刊记者 刘稚亚江南才子多风流,秀丽伊人胜十景。
梦里水乡,勾勒着细腻的轮廓。
雾雨朦胧,桥后兀现油纸伞,窈窕姿态,是江南女子。
吴侬软语,丝竹悠扬之乐,是评弹昆曲。
发展:600年的兴衰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文辞典雅、表演精湛的它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百戏之祖”。
元末明初时,昆曲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原名“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它之所以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据说是由于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湘剧、川剧、越剧和广东粤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它的演奏方式也有独特的体系及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昆曲原先分南昆和北昆。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京白为主。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07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昆曲自诞生以来,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明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在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
这样,昆曲便成为了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中国汉族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然而昆曲在发展后期越来越往典雅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成为文人交际的手段之一,更多的是“案头作品”。
与此同时,许多新的民间戏曲形式产生了:在上海、苏州一带产生花雅之争,而乱弹逐渐占据优势,大批南下的徽戏、京戏和梆子等地方戏尤其是京戏雄踞剧坛,昆曲也就走上没落之路。
时至今日,昆曲已被列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保护和抢救。
评弹的历史、继承与发展

一
人俞秀山 、 马调创始人马 调。 从此 , 弹词流派曲调不断涌现 , 皆冠于姓氏 , 有魏调 、 夏调 、 徐调 、 周调 、 蒋调 、 严调 、 杨调 、 张
调、 调、 祁 琴调 、 丽调 、 侯调 、 王月香调等 , 朱介生等改革俞 调
年( 7 1 6年)王周士于苏州 宫巷第 一天 门创 立包括 评话 7 ,
目前大多杂技团都瞄准国外演出市场 ,忽略了国内市
场的培育和发展 。对于国内的市场 , 应该 因地制宜 , 根据不
去培育观众对杂技艺术的 审美兴趣 。 积极实施杂技艺 术的精品工程 , 以精品佳作占领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 , 起主导地位的还是作品的质量 , 只有精 品才
同情 况采取不同的形式。 中国杂技 有极大的适应性 , 表演形 式. 场所多样化。资金雄厚的杂技 团可 以常年的 、 路线性的
艺人在 内的行 会组织 光裕公所 , 以示评弹艺术 “ 光前裕后 ”
之意 光裕社每逢佳节都要举行会书 , 在这过程 中艺人互相 切磋书艺 . 随后又设立裕才学校 。它是 评弹界 中成立 最早 , 参加演员最多 , 存在时间最长 , 对评弹艺术发展影响最大的 行会组织。 光裕社的成立 , 为评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历史基础。 民国时期 ,苏州弹词艺术是除了电影之外的第二大娱 乐活动 . 这个时期的从艺人员激增 。表现在 书 目上 求新 , 唱
目创新 , 仍然寸步难行 。 耍拓展投资渠道 .给 杂技艺术创造一个 更好 的市场发
展 空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演 出团体从政府那里获
要在适应观众需求的同时 .培养并满足观众对杂技艺 术的审 美欣赏兴趣。
要 以市场导向来确定 “ 观众是上帝 ” 的创作思路。人们 在欣 赏杂技时 . 已不仅仅是单纯 的追 求奇 , 险的心理 倾 向 ,
苏州戏曲博物馆:吴音兰韵,满庭芳华

苏州戏曲博物馆吴音兰韵,满庭芳华文/田田倘若赋水土以性格,苏州城大抵是悠扬婉丽的。
坐落于平江历史街区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包括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苏州评弹博物馆),或许正是这种气场的溯源和钩沉。
1986年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之际,苏州戏曲博物馆落成,与“传统戏”惺惺相惜。
昆曲声有形昆曲元素是苏州戏曲博物馆里的重头戏。
作为汉族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从元朝末年“昆山腔”到明朝以后的“百戏之祖”,从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曲目的创新传承到新纪元荣登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步履斐然,俨然是东方艺术海洋里的璀璨明珠。
为更好地保护与弘扬昆曲艺术,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和江苏省政府批准,在原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利用全晋会馆馆址,立项筹建”中国昆曲博物馆”。
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昆曲的前世今生皆纳其间。
自门楼入馆,曲圣魏良辅的雕像身态飘逸,鹤发银丝;用作背景的金箔上刻有其著作《南词引正》,动静相宜,令人不禁感怀先辈与唱曲名家互争长短的革新之举。
昆曲史话展区围绕时间主线,将历代昆曲名家的生平、昆曲的抄本、刻本等逐一呈现。
全晋会馆堪称昆曲文化的缩影。
1765年起,山西旅苏客商开始集资兴建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包含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西路设两厅一庵。
该会馆集美学与智慧于一体:戏台围墙很高,楼顶藻井采用巧妙的“鸡罩顶”设计,恰与围合界面组合出隔噪音、拢戏音的效果。
20世纪50年代末,这处建筑群曾历经白蚁、动乱、火灾等摧残濒临倒塌,后依托《扬州画舫录》50等古籍记载全面修复,如今成为通古达今的主要展演场所。
自全晋会馆往南,左手拐弯处是建于2006年的高马得戏画艺术馆。
《六十种曲》《盛明杂剧》《缀白裘》……一幅幅昆曲主题漫画取自剧而胜于剧。
高马得在世时擅长以夸张的漫画笔法描摹典雅的昆曲,他笔下的戏曲人物或柔媚抒情,或粗犷奔放,趣味不减而个性十足。
在他看来,画有画魂,戏有戏魂,而漫画与戏,正是最相得益彰的搭档。
昆曲调研报告(多篇)

昆曲调研报告(多篇)一、苏州评弹和昆曲的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建筑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二、评弹和昆曲的现状1.现状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
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谈艺录》。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图一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宝剑记·夜奔》(苏州昆曲博物馆)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如今,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图二苏州评弹博物馆2.评弹和昆曲衰弱的主要原因(1)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
听众主要是流行地区上年纪的人,难以被广大青少年接受,特别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加之方言的流失,使得苏州评话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的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2)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阅读练习及答案《吕成芳一个人的昆曲舞台》阅读材料⑴吕成芳是业余昆曲演员,也是“苏州昆曲遗产抢救保护促进会”的志愿者。
她通常晚上在苏州平江路上的伏羲会馆进行昆曲表演以及解说,一年演出达300多场。
昆曲是现今活跃于舞台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于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00年传演不息,被称为“百戏之祖”。
吕成芳的表演特色在于,将昆曲以清口的方式传播给普通百姓,把昆曲表演与历史讲解、器乐演奏、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推广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⑵一个人,一方台,一转身。
“前生未了的情缘,今生继续着痴迷——苏派昆曲清口——吕成芳”,一把琵琶,一个“杜丽娘”,继前年在北大、北师大演出之后,近日以“汤显祖的前世情人——将古老的《牡丹亭》浅显的说给你听”的口号,从苏州平江路伏羲会馆走进清华,再次走进大学校园。
⑶或许有人对“草根艺人”进名校园有异议,或许有人评点其唱得不专业,那又何妨?“给我两小时,还你一千年”,步步娇、皂罗袍,一唱三叹、抖衣袖,唱念做打,怀抱琵琶,轻抚古琴……不仅仅从《牡丹亭》让你了解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百戏之祖”昆曲的精妙,更是《好一朵茉莉花》,一曲小调让你遇到梦里的水乡姑娘:“卖花哉,栀子花白兰花,香是香得来”。
⑷一个人,一句话,一段情。
或许你听不懂软糯的苏州方言,但从吕成芳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倾情演绎,一位贵州来的女孩形容说是“听得到的园林”。
苏州美韵评弹,江南诗情画意尽在你我之间,在这片刻间,让你难忘。
⑸或许你还陶醉在“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的“杜丽娘”娇羞寻梦中,你已被请上台当回“柳梦梅”,尽管你像托塔李天王般粗壮,但不妨碍在互动中与众人一起欢快体验。
吕成芳摇身一变为白娘子,笑言平凡男子为何被异类所吸引?是白娘子有妖术?否,是因为超凡脱俗的气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啦。
女人啊,不要恨天恨地恨男人不爱自己,不信,听一段白娘子的心里话,穿插的是现今的婚恋现象,就像发生在你我他身边的事,会心一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关大王单刀会》
元代关汉卿杂剧《关大王单刀会》,简名《单刀会》。剧演东吴大夫鲁肃请关羽过江赴宴, 关羽带周仓单刀赴会,在设有埋伏的筵席上,与鲁肃饮酒谈笑,畅述以往辞曹归汉、五关斩 将,古城会斩蔡阳等英勇事迹。[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一曲,极为有名,历代传唱不 衰。
昆曲《桃花扇》
桃花扇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 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 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昆曲《玉簪记》
《玉簪记》词语典雅华美,有“着意填词”之称。这些描绘青年男女冲破礼教和宗教禁欲规制,而自 由结合的过程至今读来依旧动人心魄。《玉簪记》细致的笔墨把陈妙常对于爱情的热烈向往和畏怯害 羞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潘必正若迎若拒之间,造成了富有情趣的喜剧色彩。《玉簪记》曲辞 朴素优美,音韵铿锵,描摹细腻,高潮迭起。
昆曲《凤凰山·百花赠剑》
《凤凰山》明无名氏作。剧情简介: 元时,安西王谋逆,江花右、江六 云姐弟潜作内应。乱平,百花公主 与江六云联姻。全本佚,有散折流 传。唱吹腔。清末见演《请宴》、 《赠剑》、《点将》、《斩叭》。 “传”字辈能演此4折。顾传玠、 赵传珺饰海俊,朱传茗、张传芳饰 百花公主。《百花点将》为顾传玠 代表剧目之一。
昆曲 邮票
昆曲《十五贯》
周恩来总理谈《十五贯》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但要歌颂劳动人 民,揭露反动的统治阶级,也需要象《十五贯》这样的戏 。 《十五贯》轰动了全国, 是 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 加芬芳了。由于它土生土长,到底还是经得起风吹霜打的,现在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昆曲《南柯记》
《南柯记》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南柯记》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 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淫乱无 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佚、 文人的奉承献媚等。剧中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
评弹
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 曲艺,系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她起 源于风景秀丽的苏州,故演出均操 吴语,约有四百年历史,被誉为江 南奇葩。 评话又称大书,有说五唱,演 出大都为单档(一人)。演员凭一 把折扇,一块醒木,边说边演。内 容一般是演义、公案、武侠及英雄 史诗。传统书目有:《三国》、 《隋唐》、《岳传》、《英烈》、 《水浒》、《七侠五义》等。 弹词又称小书,既有说表,又 有弹唱。演出大都为双档(两人), 也有单档和三个档(三人)的。内 容一般是描述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 传统书目有:《珍珠塔》、《玉蜻 蜓》、《描金凤》、《三笑》、 《啼笑因缘》等。弹词演员使用的 乐器以三弦、琵琶为主。
昆曲 《宝剑记·夜奔》
传奇剧本。作者李开先,字 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 是明代当时著名的诗人、学 者,曾在朝廷中任职。取材 于中国白话小说名著《水浒 传》而有所改动。林冲参奏 高俅而被高陷害,刺配沧州, 最后逼上梁山。高俅子谋占 林妻张贞娘,贞娘出逃,在 白云庵出家。梁山英雄攻打 京城,朝廷将高俅父子送梁 山军前处死,并招安梁山军。 明代陈与郊有改编本,名《 灵宝刀》。
昆曲《邯郸梦》
《邯郸梦》又名《邯郸记》,明朝传奇作家汤显祖所作,系“临川四梦”之一。这是一部劝 世之作,讲述了邯郸卢生羡慕功名利禄,吕洞宾欲点化于他,让其倚瓷枕而梦,梦中,卢生 娶娇娘,遂功名;开河定边,建功立业;遭人陷害,备受酷刑;升任首辅极欢尽欲后又难免 老病而死。突然一梦醒来,方知原是一枕黄粱,从此顿悟,升度为天庭扫役。
评弹邮票
评弹系列邮戳
评弹极限片
桃花坞木刻年画《琵琶有情》专印片制作的《评弹》极限片
周文雍 画作《姑苏风情》
《昆曲、评弹》资料收集整理
昆曲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 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 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 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 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 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 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 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 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 《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 剧音乐,改名昆曲。
昆曲《一片桃花红》
这是个新创作的昆曲作品,也被冠之 为“青春昆剧”。编剧罗怀臻,加上 导演张曼君,注定了该剧时尚、浪漫 的“都市戏剧”定位。 这是一个很美的作品,能让人从不同 角度细细玩赏,女主角精湛扎实的功 底和洒脱自然的唱腔尤其令人称赞。 剧情:桃花源里有一处桃花庄,桃花 庄里有一群桃花女,桃花女们脸上都 抹着一片桃花红,桃花村人以桃花红 为美。 一位脸上长着一片“桃花红” 胎记的少女钟妩妍和一位年轻英俊而 又风流倜傥的齐王,在这里相遇,而 后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假意的爱情” 和“生死营救”动人心魄的冲突。 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纠结在一起。
昆曲《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 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 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 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古 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 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 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 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 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 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 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 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 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 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 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 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昆曲《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 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 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 了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