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经典戏剧: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并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
那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
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
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
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
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
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
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
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
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牡丹亭》是中国昆曲中的经典之作,其细腻的剧情和优美的音乐脍炙人口。
本文将对两首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歌曲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作品的词曲作者、写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探究歌曲的创作价值和艺术规律。
我们来看“王磊词、栾凯曲”版本的《牡丹亭》。
在创作背景方面,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牡丹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王磊的歌词将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故事的情感融为一体,以准确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
栾凯的曲则将这种情感贯穿于旋律之中,用严谨的结构支撑着歌词的内涵。
从音乐分析的角度看,《牡丹亭》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变化多样,运用了昆曲的音乐元素,使曲调具有深厚的民族风味。
同时,这首歌的词曲配合得恰到好处,通过和谐的旋律与歌词的抑扬顿挫,使音乐与文学紧密相连。
在演唱方法上,民族声乐的技巧被充分运用。
《牡丹亭》的演唱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呼吸控制和发声技巧,以确保在表现歌曲情感和展示昆曲韵味时达到最佳效果。
演唱者还需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以便准确地传达出歌曲的内涵。
“王磊词、栾凯曲”的《牡丹亭》展示了传统昆曲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深入探究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唱方法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昆曲艺术的精髓,并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跨文化传播的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跨文化传播的经验和启示。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传播,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是关键。
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和灵活的商业策略,如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推出吸引年轻人的活动,举办世界巡回演出等,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该剧目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们普遍熟知的经典故事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第一部分:《牡丹亭》的艺术成就1.1 《牡丹亭》的背景介绍《牡丹亭》是中国元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由汤显祖创作于元朝。
作品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贞观政要》中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汤显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2 《牡丹亭》的创作特点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和戏剧语言,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对爱情、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作品融合了戏曲、诗歌和戏剧元素,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舞台表现力。
1.3 《牡丹亭》的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作品不仅在戏曲表演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学、戏剧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汤显祖的爱情观探讨2.1 汤显祖的爱情观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表现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呈现出浓烈的人性关怀和悲剧色彩。
2.2 《牡丹亭》中的爱情表达《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真挚感情。
汤显祖通过对爱情的诗意表达和戏剧化呈现,刻画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引发了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思考。
2.3 汤显祖的爱情观对当代的启示汤显祖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为当代人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通过《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对爱情的态度和理解,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对情感、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结语通过对《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和汤显祖的爱情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汤显祖以他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敏锐洞察和感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和精神营养。
《牡丹亭》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文意义的经典之作。
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古代传统戏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牡丹亭》作为明代戏曲作品的代表之一,堪称经典。
本文将从《牡丹亭》中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探讨其价值与魅力。
一、戏曲艺术形式《牡丹亭》采用闹剧形式,也就是以笑话、讽刺、夸张为主要手法的喜剧形式。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滑稽的对白和经典曲调,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与娱乐。
此外,该剧还采用了传统的说唱形式,演员以唱词的方式表现人物情感与内心矛盾,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
二、戏曲艺术精神内涵1. 执念与生死观《牡丹亭》以执念与生死观为核心,通过主角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发生的一系列恋爱故事,展现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人生百态。
在执念的驱使下,杜丽娘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与柳梦梅的相聚,这种执念和牺牲的观念成为剧中人物情感的主线。
2. 婉约与浪漫情怀《牡丹亭》以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浪漫情怀糅合其中。
通过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倾慕、追求与悲伤,以及柳梦梅与世俗规范作斗争的情节,呈现了爱情的艰辛与美好。
该剧以细腻的笔触和动人的音乐,凸显了婉约世界中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深刻。
3. 社会及人性的关照《牡丹亭》并非只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更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表达对社会及人性的关照。
柳梦梅以她的个性和坚持,反映出朝代间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的缺失与变化;而杜丽娘则以她的痴情和为爱而生的态度,引发了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三、戏曲《牡丹亭》的价值与魅力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牡丹亭》作为古代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形式上传承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同时也在剧情、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古代传统戏曲的魅力,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与认同。
2. 丰富观众审美体验《牡丹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将观众的审美体验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美丽的牡丹为线索,讲述了唐代文学大家元稹与神仙玉真子的爱情故事。
在文学形式、题材内容、人物刻画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的文学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上。
该剧采用了“断章式”的描写方式,将整个剧情分为三十个场景,由明代王懋功所作的断章诗串联起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该剧还以牡丹为线索,贯穿全剧,以寄托了主人公元稹的爱情和心情。
正因为如此,该剧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详略得当,以“牡丹”为悬念贯穿整个故事,使之既有主线,又有支线,增加了人物的情感色彩和多样性。
其次,在题材内容方面,《牡丹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故事情节上华丽巧妙,表现出唐代女性的特有美和气质,展现出唐代的文学和文艺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该剧还表现了汉唐文学的精髓,以文学细节的形式展现了唐代文学大师的风度与气质。
此外,《牡丹亭》中的人物刻画也非常精致。
主人公元稹笃信才华,情感细腻,个性积极,充分体现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气质。
玉真子则成为了古代神秘的“神仙”,她的神秘性很高,且性格独特,忠诚而浪漫,冷静沉着,沉默寡言,很好地体现了汤显祖对“女性内向”的理解。
而且玉真子又是以“创造世间美好”为目的而来到凡间的神仙形象,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美即是善”、“无始无终、唯一美好”的观点也在剧中得到了体现。
最后,就表演艺术而言,《牡丹亭》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该剧表演风格清新而优美,唱腔优雅流畅,有着艳丽的色彩,演员可以在台上演绎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文艺气质和性格风范。
此外,《牡丹亭》中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之一。
舞蹈尤其突出唐代女性的婀娜多姿,展现了唐代文艺的风貌和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
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
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

昆曲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皇冠上的明珠”。
它以音乐和唱腔为主要特征,形态多样,表演丰富。
《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昆曲之冠”,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牡丹亭游园》的表演特点进行探讨。
一、音乐特点昆曲音乐是昆曲中最重要的表演特征之一。
《牡丹亭游园》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美的旋律昆曲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唱腔,以其丰富的音乐形式、婉转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和高亢的音调,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牡丹亭游园》中的音乐旋律轻盈婉转,柔美动听,悠扬动听,令人陶醉。
2.富有变化的节奏昆曲音乐具有丰富的节奏变化,节奏变化丰富而有层次,表现了不同情节的氛围和感情。
例如《牡丹亭游园》中的舞蹈部分,节奏轻快活泼,表现出少女们欢快轻盈的心情。
3.严格的音高和音律昆曲音乐有着严格的音高和音律要求,这些规定对演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
昆曲音乐的严格性,使得演唱者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彩排,确保表演效果最佳。
二、表演特点昆曲的表演特点是其独特之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
1.手势细腻唯美昆曲表演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演员的手势表现。
演员们的手势非常细腻,每个手势都非常精细,表达了角色的状态和情感。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的手势,柔美细腻,优雅动人,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2.行走曲艺的巧妙结合昆曲是以行走为基础的曲艺。
演员在舞台上的走动动作非常精细,融合了曲艺表演的元素,令人佩服不已。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的身姿优美动人,形象生动,不仅表达了主要人物的个性,也表现出时代的主题。
3.以暗示为主的道白和馆子昆曲以暗示为主的表演风格,是其表演特点之一。
演员们的表演方式非常含蓄,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多种手段去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牡丹亭游园》中少女们在馆子里的表演,通过暗示表达出她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三、服装道具特点昆曲服装道具非常精美,能够为角色形象的塑造增添无穷魅力。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成就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剧情设置和情感表达。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源自唐代文学家元稹的《牡丹亭记》,通过描绘悲剧爱情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挣扎。
剧中的主要人物杜丽娘和柳梦梅,以及其它众多形象鲜明的角色都展示了各自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剧中的描写和语言表达,凸显了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他们在社会和家庭关系中的挣扎和冲突,使观众深入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牡丹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也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牡丹亭采用了多种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等,使得剧中的情节更加生动。
其中,牡丹亭以其独特的唱腔形式——昆曲而闻名于世。
昆曲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传统唱腔,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抑扬顿挫的表演方式,使得剧中的情感更加细腻地表达出来。
此外,牡丹亭还运用了舞蹈、音乐、道具等多种艺术元素,使得整个剧目更加丰富多样。
牡丹亭在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的舞台美术设计以其独特的装饰和布景手法著称。
剧中的舞台布景以花鸟为主题,以牡丹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置和道具,营造出了一个独特而美丽的舞台效果,使观众感受到戏剧艺术的魅力。
此外,牡丹亭的服装设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剧中人物的服装以唐代的服饰为基础,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时尚,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牡丹亭在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物形象,传递了丰富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
剧中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爱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牡丹亭的艺术表达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
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
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
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
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
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
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
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
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
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
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