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牡丹亭》观后感

合集下载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昆曲表演,剧目正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牡丹亭》。

这次观演,我深深感受到了昆曲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杂剧,通过婉转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这场昆曲表演中,我被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艺所折服。

他们凭借婉转动人的唱腔、精准的身段和高超的面部表情,将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每一次的手势舞动、脸谱变换和足尖点地,都展现出了昆曲独特的韵律美和美学意境。

观看这样一场精彩的昆曲表演,让我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欣赏。

而昆曲中的音乐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表演中,演员们用独特而婉转的声音,演唱了一首首动听的曲调。

这些曲调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结构和节奏,让我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文人雅集之中。

它们温婉而又悠扬,让我沉浸在其中,体味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演员们的表演和音乐,昆曲牡丹亭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道具简洁而美观,舞台布景则通过绢幕、花鸟图案和山石背景等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虚幻而又美丽的世界。

这些设计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观念,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观演中我还注意到,昆曲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与现代社会的许多情感和人性问题仍然息息相关。

尽管背景和时代有所不同,但爱情、友情、亲情、婚姻等主题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和描绘。

这让我想到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它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我们的生活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观看昆曲牡丹亭这场表演,让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优美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成为了我深深迷恋的艺术形式。

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代文化浪潮中,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样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荣光。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

《牡丹亭》观后感三篇《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

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

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

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

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

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

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

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

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

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

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

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

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

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

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

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

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

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

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

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青春版《牡丹亭》在色彩运用上,是非常有特点的。

大花神曾经在《惊梦》《离魂》《回生》三个厂景中出现过。

在这3出戏中,大花神都是执幡出场,这里运用柳枝的绿色象征着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

牡丹亭观后感想

牡丹亭观后感想

《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古典戏曲作品。

在观看《牡丹亭》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中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以及舞台呈现所吸引。

首先,人物塑造是《牡丹亭》的一大亮点。

剧中的杜丽娘、柳梦梅、春香等角色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他们的遭遇和心境令人感同身受。

杜丽娘作为官家千金,柔美娇羞,对爱情充满憧憬,她在梦境中与柳梦梅相遇,两人相互倾心。

然而,杜丽娘因思念爱人过度而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

这个过程中,她的纯真与执着令人感动。

柳梦梅则是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他痴迷于诗词歌赋,对爱情同样执着。

他的出现与杜丽娘的魂魄相遇,人鬼相恋,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奇幻色彩。

其次,《牡丹亭》的情感表达深刻而真挚。

剧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相爱过程,展现了真挚的爱情和生死相依的誓言。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离别、相思之苦,但始终坚守着彼此的承诺。

这种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牡丹亭》的舞台呈现极具艺术魅力。

剧中的音乐、舞蹈、舞美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特别是在表现杜丽娘还魂复生的情节时,舞台上的灯光、音效和舞美设计相互配合,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而感人的情境中。

观看《牡丹亭》让我对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同时,《牡丹亭》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更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感情,坚守爱情的承诺和誓言。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舞台呈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昆曲牡丹亭读后感

昆曲牡丹亭读后感

昆曲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昆曲剧目中的经典之作,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作。

这部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牡丹亭记》为蓝本,讲述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感人爱情故事。

读完这部剧后,我深深被其艺术魅力所吸引,感受到了其独特之处。

首先,我被《牡丹亭》中的情感描述所感动。

在剧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被描绘得异常细腻动人。

尤其是在第一出“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思念柳梦梅,觅花盖面而泪如雨下,情深之状令人悲从中来。

而随后,柳梦梅亲自来到杜丽娘的梦中,二人相识、相恋的过程更是让人感到心酸。

汤显祖通过这些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主人公们爱情的真挚纯粹,以及面对命运的坚定和无奈。

其次,我被《牡丹亭》中的音乐艺术所震撼。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在演唱、念白、乐器、舞蹈等方面展示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

而在《牡丹亭》中,这种音乐艺术得到了充分展现。

从剧中的旋律中,可以听到悲欢离合、奔放豪迈、细腻温婉等各种不同情感的表达。

这些音乐所营造出的氛围,不仅将观众带入剧情中,也使人们对这个故事更加感同身受。

再次,我被《牡丹亭》中的舞蹈艺术所折服。

昆曲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以其细腻精致的舞姿和动作而闻名于世。

在《牡丹亭》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独特的舞蹈表演,从而展示出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例如,杜丽娘跳花序舞时,婀娜多姿的舞蹈动作与花朵的美丽相得益彰,给人一种视觉和情感的双重享受。

而柳梦梅的舞蹈则更多地表现了她与杜丽娘之间的深情厚意。

这些舞蹈艺术的加入丰富了戏剧表演,更加让人们沉浸其中,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妙与卓越。

最后,我被《牡丹亭》中的道德思考所启示。

在剧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因为社会道德观念的约束而无法圆满。

尽管两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真爱,但他们的爱情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这让我思考:社会道德的限制究竟是一种保护还是一种束缚?爱情是否应该受到行为规范的制约?通过《牡丹亭》中这一黯然收场的爱情故事,我对这些问题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起来。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作为一位戏曲爱好者,我近日有幸观赏了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的《牡丹亭》昆曲版演出。

在这次观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昆曲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首先,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吸引了我的注意。

在昆曲中,演员们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变化多端的音调,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动情激昂的戏曲唱段,还是温柔细致的抑扬顿挫,都展现出中国戏曲独特的音乐氛围。

在牡丹亭中,演员们用娴熟的唱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我如痴如醉。

其次,昆曲的表演形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曲表演注重修身养性,追求细腻、协调和美感。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身段和婉约的动作,将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通过身体语言传达给观众。

他们的手势、舞蹈和面部表情都展现出了戏曲表演的独特之美。

特别是牡丹亭中高平转角、龟甲蜈蚣步等昆曲的独特表演功底更加突出,让我不禁赞叹演员的技艺和专注。

值得一提的是,昆曲在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方面也十分讲究。

《牡丹亭》的舞台美术设计充满诗意和唯美主义的风格,将观众带入一个优雅而迷人的世界。

精致的华服、精心打造的舞台布景、精美的道具无一不彰显出古代戏曲的精致和高雅。

观剧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牡丹亭中,亲眼目睹了白梅和唐伯虎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

此外,昆曲的剧情和人物塑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牡丹亭》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戏曲,描述了白梅和唐伯虎之间的感情故事。

白梅是一个富有魅力和智慧的女子,而唐伯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他们之间的相爱相杀、错失和重逢,展现出了浓郁的人性情感和人生哲理。

通过这一故事,昆曲传递了爱情的坚持、勇气和无悔的价值观,引发了观众们对人生中真爱和抉择的思考。

在整个观剧过程中,我不禁被昆曲所带来的视听盛宴所震撼。

昆曲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唱腔、精美的舞台美术设计以及深情动人的剧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引领着观众们进入一个富有艺术感和情感共鸣的世界。

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

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

听昆曲牡丹亭的观后感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一6.1在上海大剧院观看昆曲《牡丹亭》,座位在三层3排14座。

看昆曲的想法源于蒋勋老师对于昆曲的描述:昆曲是戏曲里面难度最大的,因为它的要求很高,同时要求“唱”和“做”,也许这就是他没落的原因。

之前没有接触过昆曲,这是我第一次看昆曲。

对于戏曲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小时候家乡的黄梅戏,少不更事,以为戏曲就是咿咿呀呀的一通乱唱。

今天看这个昆曲倒是真的很惊艳,不仅有现场演员,还有现场的演奏者。

第一次接触昆曲,其实不太能判断表演的好坏,印象最深的是,花旦一人连演了三幕戏,中间不曾停过,大概有40分钟左右。

这是我很佩服的一点。

常人如果唱个40分钟的通俗歌曲估计早已累得趴下,她竟然还要连续延长难度如此之高的昆曲,其毅力以及唱功可见一斑。

而且看这个青年花旦的简介,已经唱昆曲有十几个年头,并且不断得拜师学艺。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还能如此坚守自己的理想,实属不易。

演员表演的舞台前段有一段下沉的小小演奏厅。

以前见识的黄梅戏中现场演奏的乐器只有单调的二胡跟锣,这个演奏厅却是包罗中国的很多的古典乐器:鼓、笛、笙、二胡、琵琶、扬琴、古筝、中阮、小锣、铙钹、大锣。

现场演奏的效果很好,虽然他们不属于观众观看的对象,但是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小螺丝钉的角色,恪尽职守。

表演晚上7点一刻开场,9点中场休息,10点半结束。

也许是因为表演不足以吸引人,很多人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悄然离场。

我因为明天还要上班的缘故,也悄悄离场。

衷心得希望昆曲这种国粹可以不再没落,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并且喜欢上昆曲,给予昆曲创作者更多的鼓励。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篇二她的男人姗姗来迟,让她等足了三年。

我们必须相信,某些人的命运,暗自有着奇妙的呼应和重合。

虽然相隔万里,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行进着,冥冥中却息息相连,他们处境相似,心境相通。

一旦相遇了,就会像齿轮一样紧紧咬合在一起。

“那一答可是湖山石边,这一答是牡丹亭畔。

牡丹亭个人观后感800字

牡丹亭个人观后感800字

牡丹亭个人观后感800字牡丹亭观后感800字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越落越密,渐渐如针,淋透了梅树边的孤塚!丝丝凉气沿着土壤间微小的空隙,钻进了棺木,点醒了曾经一场花开不及的梦!杜丽娘在棺中缓缓坐起,扬起明净的春容,霎时便夺了夜的静美!三年前,她走出深闺,游走到了废弃的后园。

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荒芜的园在那时像丽娘的知音,同样的落寞境遇,同样的心有不甘,却也同样为了所想所待,可以奋不顾身,可以为君零落为君开!满园绽春只可惜付与了断井颓垣,满心情愫只哀婉藏在了小院庭深!于是,年代的寂静里,她思念成伤,因梦而死!可她最终还是回来了,一如三年前那个人间仙子杜丽娘!她听到柳郎的召唤,她的心为那召唤塌陷成一片山谷,寂寂的只剩回声在山谷间撞来撞去,撞出了游园惊梦的一刻,春天好像一下子来了,从丽娘心里来了。

于是,再度游园,是怎样的蜂蝶竞引,芍药花开,便也不言而喻了!牡丹亭边有大簇大簇的牡丹,牡丹有些大气又有些素气,像是盛世繁花。

园中的篱笆褪尽了浮华,园中的芳草染透了哀伤,园中的梅树相映着过往,园中的亭台倚待着荒芜。

这些丽娘早已不再记得。

她抚着梅树呆望前方,似乎牡丹亭内有少年的笑颜,亦真亦幻!她又颔首摆弄梅枝,只觉人不如树,便生生落了伤感的泪!这泪像牡丹亭挤出的血,赤目的晒在时间的暗河中,物换星移几度秋,往昔的温存渐聚为杜丽娘的痴情!《牡丹亭》在唱,唱老了一代代年轻的心。

当丽娘的魂与柳梦梅相见时,眉目相映,眼里都抹了彼此的影。

似是两个故友分花拂柳而来,各自心念,那是我梦中的人儿啊!与君初相识,又如故人归。

相思自此不相负,牡丹亭前三生路!杜丽娘的传奇是一个有关爱与轮回的故事。

为了游园的一念,伊人憔悴,思念成灾,待月西厢!现实却是残酷的,寒风吹落院子里的枝桠,只是为了摇醒伊人的梦,于是,眼泪在心里蔓延,淹没了无处安放的青春。

为了莫名其妙的缱绻相依,为了冲破现实的桎锆,杜丽娘舍了命!她日日卧铺绝食,香消玉殒!他病得忧愁,也病的心甘情愿!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牡丹亭》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牡丹亭》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牡丹亭》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亭》读后感篇1《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

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

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

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

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

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

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

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

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
很荣幸能够在学校欣赏到上海昆剧团表演的《牡丹亭》,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完整的看一段戏曲。

以前总觉得国内的剧种很多很繁复,咿咿呀呀听不懂,可是这一次,尝试着认真去听去感受,真的发现中国的戏曲如此婉转而优美,戏曲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动情至深。

这次在舞台上演的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共九折戏。

先是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郁闷,去花园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因相思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在《寻梦》中,杜丽娘坚持寻找梦中的自由爱情,然而现实中却无处可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她郁郁而终。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她的冤魂感染了地府的判官,得到了还魂的机会。

并以鬼之身与书生柳梦梅结为连理,当书生发现她是非人之身时,也勇敢地接受了她,并帮助她还魂,成就了美满姻缘。

他们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充分地表现了他们不服从于封建制度的反叛精神。

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艺,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

昆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感触最深的是能够在一次戏剧中感受到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深深的陶醉其中,不再觉得与古代戏种格格不入,而是希望更多的了解。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多地关注、欣赏中国的戏曲,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