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中医
初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

初学中医的几种途径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初学者可以通过阅读中医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此外,还可以参加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培训班或者课程,系统学习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2. 寻找中医师傅指导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指导。
初学中医的同学们可以在中医馆或者医药市场寻找有经验的中医师傅,向他们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与中医师傅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与实践。
3. 参加中医学院的课程如果对中医学有较为深入的兴趣,并且希望将来能够从事相关职业,可以考虑报读中医学院的相关课程。
中医学院具有严格的教学体系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能够系统地教授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积累中医临床经验。
4. 参与学术研究和活动中医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学习者可以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论坛和讲座,与其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当前中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此外,还可以参与一些中医学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中医义诊等,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
5. 结合实践学习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初学中医的同学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中医知识。
可以选择去中医馆实习,跟随有经验的中医师傅进行实地操作和观察。
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为人们提供中医咨询和服务,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
总而言之,初学中医可以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寻找中医师傅指导、参加中医学院的课程、参与学术研究和活动以及结合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
自学中医的顺序

自学中医的顺序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中医学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学中医。
但是,中医学内容繁杂复杂,如果没有科学的顺序进行学习,很容易走弯路或者掌握不牢固。
下面为大家介绍自学中医的顺序。
一、基础知识
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药学理论、针灸学理论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先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穴位、气血津液等。
同时要学习中药和针灸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以便后续的学习。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诊断的核心,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要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病因病机,需要学习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病理学知识。
掌握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方剂学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包括中药的配伍、煎药方法、药性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剂学时,需要了解中药的性味、功效、归经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中药的制剂方法,了解不同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规律。
四、临床实践
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是将中医学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的重要环节。
在自学中医时,可以通过阅读临床案例或者参考中医学名家的著作来了解中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掌握中医学的诊疗方法,如舌诊、脉诊等。
总之,自学中医应该遵循基础知识、病因病机、方剂学、临床实践的顺序,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和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零基础如何自学中医?3个办法成为专业的“老中医”

零基础如何自学中医?3个办法成为专业的“老中医”如何自学中医随着肺炎疫情的发展,中医的介入取得疗效,中医再次被人们炒热,捧上高位,学中医的浪潮又热起来了。
那么,普通人,没有中医基础,能不能学好中医,该怎么学习?这里分批次给出一点点小建议。
如果你的文化水平不算很高,即使只有初中文凭,也有很多途径可以自学中医。
自学中医,看得懂文字就行,懂得灵活变通才是真本事。
自学中医中医入门书籍首先,当然是需要读书,而且是很多书。
读了一两本中医书籍就认为自己学贯中医,真的只能当井底之蛙,跳出来,你的世界才广大。
中医的经典书籍:《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但是,划重点,这四大经典对于初学者其实不是特别友好,我在这里结合自己学习中医10年的经验,给大家另外推荐几本书:《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都是干货。
《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中医书籍《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中医治法与方剂》现代,陈潮祖著述,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治法,常用的方剂。
《中药学》,《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第九版中医教材。
教材都是中医院校的入门级别的书,整理成现代人熟悉的阅读方式,老少咸宜。
有些人中医零基础的,一上来就去背诵《黄帝内经》,背诵《医古文》,研究《易经八卦》,其实那是十分费劲不讨巧的,有了基础以后再去研究经典跟深奥的书籍,效果就十分快。
中医进阶书籍接下来推荐经典著作的界内有口皆碑的书籍:《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现代·郭霭春著述。
,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看他的书,可以少走弯路。
《伤寒论》讲稿、现代·刘渡舟《伤寒挈要》,刘渡舟的伤寒论讲稿深入浅出,是学习伤寒论补充的重要加油站。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

谈谈自学中医的方法自学中医的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产生兴趣,希望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下面就谈谈自学中医的一些方法。
1、确定学习目标在开始自学中医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你是希望成为专业的中医师,还是仅仅希望了解一些中医基础知识以便在生活中应用?明确你的学习目标将有助于你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
2、学习基础知识中医的基础知识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
这是学习中医的基石,需要反复学习和理解。
3、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自学中医的教材和资源,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的中医著作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的中医教育机构和网站,如“中域教育”、“同仁堂”等,提供了丰富的中医学习资源和教学视频。
4、学习实践技能学习中医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实践技能,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这些技能可以通过视频教程、线上/线下培训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练习。
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寻找一些实践机会,如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5、参加线上/线下学习小组通过参加线上或线下的中医学习小组,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进步。
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寻求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6、保持持续学习中医博大精深,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保持对中医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总之,自学中医需要耐心、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可以在自学中医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毕业论文写作是每个毕业生都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论文的质量和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提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部分。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需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了解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的人来说,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帮助您逐步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
一、中医基本概念与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在自学中医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这将有助于您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
1.1 了解中医的历史与渊源中医学源远流长,对中医的历史与渊源有所了解,将有助于您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参阅相关的中医史书籍或学术文章,可以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和历程。
1.2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是自学的第一步。
从中医学的角度解读人体、疾病、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概念,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
1.3 理解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理论,您可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中医入门学习方法中医学习过程中,灵活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将介绍几种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供您参考。
2.1 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是深入了解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进行阅读。
这些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2 学习中医基础课程现在许多大学和医药院校都开设了中医基础课程,可以通过参加线下或线上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2.3 参与中医学习社群中医学习社群是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在这里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中医学习者,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
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入相关的中医学习群体。
三、自测与实践中医学习过程中,自测和实践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

中医入门自学方法中医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深刻地阐述了人体的调理与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华民族的医疗体系中。
对于对中医感兴趣并希望自学的人来说,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入门自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一、初步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初学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医基础教材,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对中医的整体思维方式和疾病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通过阅读与研究,全面了解其中包含的理论、观点和案例。
考虑到初学者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一些简化版的中医经典教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了解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其独特之处。
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指标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情。
同时,学习中医的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等,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这有助于初学者对中医的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一些简单的中医疗法。
四、参与中医学习社群或讲座加入中医学习社群或参加中医讲座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和分享,获得更多的中医学习资源和经验。
在社群中,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互动,并请教一些专业中医师或老师,获取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定期参加中医讲座也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中医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五、实践中医疗法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是学习中医的关键。
初学者可以通过实践中医疗法,如自我按摩、草药泡脚等简单的中医方法,感受中医的疗效和特点。
此外,也可以考虑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行中医学习和实践,例如组建学习小组或者参加中医实践班等。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自学中医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护理能力。
然而,自学中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够确保学习效果和正确性。
本文将为你介绍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自学中医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动机。
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和护理能力,还是为了将来从事医疗健康相关行业。
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动机会带来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深度,因此在开始学习之前,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十分重要。
第二步:选择学习资料和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资源是自学中医的基础。
中医的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书籍、期刊、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
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资源进行学习。
建议初学者可以选择一本系统介绍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材,从整体上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掌握中医知识的基础。
自学者应该系统地学习中医的核心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通过学习中医的理论,可以帮助自己建立起对中医的整体认识和思维方式,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学习诊断和辨证中医的诊断和辨证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学者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典籍中有关病症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知识,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辨证能力,理解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五步:实践和临床经验积累自学中医的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掌握中医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
可以通过实践诊断、草药煎煮、穴位按摩等方式进行实践,同时积累和记录自己的临床经验。
通过实践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六步:与专业人士交流和学习自学中医不意味着完全独立于他人的学习。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

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自学中医的正确步骤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中医在近年来变得愈发热门。
越来越多的人被它所吸引,试图通过自学掌握其中的精髓。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面对琳琅满目的中医书籍和复杂的医学知识,究竟该如何自学中医呢?下面将从基础知识、实践技巧、聚焦问题三个方面,分步骤介绍自学中医的正确方法。
一、基础知识1.先入为主。
自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中医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体系,如气、血、阴阳、五行、经络等。
2.系统学习。
可以通过书籍、网课、公开课等渠道,建立起系统的中医学习框架。
不断阅读中医古籍、解剖生理学等相关书籍,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3.注重实践。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要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技巧的训练。
例如摸脉、刮痧、拔罐等常见中医疗法的实践。
二、实践技巧1.趁热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及时记录笔记,及时复习总结。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掌握实现中的细节技巧和实际应用。
2.培养观察能力。
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着力培养观察能力。
要注意观察各种病症的表现、发展,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
3.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中医学习群体,与其他学习者沟通交流,多向懂行的前辈请教,以期不断磨练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
三、聚焦问题1.把握重点。
学习中医,不要一拳打死所有内容。
重点学习从容脉,全方位掌握诊脉方法和技巧。
2.分类学习。
了解疾病的病因、病症和治疗方法,通过分类学习,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
3.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积累各种经验,并及时总结,并将其记录下来。
在经验累积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治疗方案,优化自己的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自学中医需要深入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注重实践技巧的训练、积累实践经验并不断总结、以及别人的帮助和建议。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实践技能和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自学中医经常看到很多热爱中医的朋友,想学习和了解中医,却由于自身的圈子和资源等原因,没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真正的中医,这里冒昧给未得门径的朋友排列一个学习次序。
不同于不少朋友对中医的误解,总认为有个牛叉的老师才能学好中医,其实古往今来有很多中医名家都是自学成才,比如近代的医学大家岳美中,已故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下面,我们就来排列一个学习中医的次序,希望对初学者和爱好者能有帮助。
(以下图片均来自网络)对于初接触中医的爱好者来说,首先可以从医学三字经开始学起,这是类似于《三字经》一样的启蒙读物,可以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基础的中医文化和背景这套丛书是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一批老中医的著作,这是重印版,这本是解读医学三字经的。
医学三字经原文言辞比较简洁,这本书是很好的解读和延伸。
而作者方药中也是中医名家,名家解读启蒙读物,有心得读者自然会有所获。
对于医学三字经,市面上还有一个版本也不错。
这一本是北中医的注解的白话版,也是老版非常受欢迎后重印的,有价钱不高,适合古文基础一般的朋友学习的特点。
这个书有一本就好,没必要都买,《医学三字经》本身只是给初学看的一个启蒙性的纲领读物,能够帮助大致了解中医的全貌,内容较浅。
市面上目前最好的就是这两个版本。
《名老中医之路》是记载一些名医学医的历程,实际价值不高,但是对于热爱中医的朋友能够提高学习兴趣,真心喜欢中医的话,看看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缺点是价钱比较高,最好是在图书馆看看就可。
当然,如果资金充足的话,就无所谓了。
《中医入门》适合想系统学习中医的初学者,该书作者秦伯未先生是上世纪沪上名医,一生行医教学,《中医入门》是他多年教学行医系统总结的中医基础性著作,能够帮助初学者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该书价格便宜,网购不到十块钱,是初学者比较好的选择之一。
对于自学中医的朋友来说,中药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个中医,是必须要懂得药性的。
这里推荐五版中药教材,这本教材是目前国内各种中药教材的蓝本,很多教材都是从这本演变而来,缺点是学院教材,看起来容易犯困。
相比较教材而言,《药性赋》朗朗上口,通俗易记,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便于诵读记忆。
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是过去师带徒必背必读的入门书籍。
北中医的这个版本在传统《药性赋》的基础上在每一条后面添加注解和现代药性研究,以及常用配伍方剂,使得这个版本实用价值和乐趣达到非常高的高度。
该书价格便宜,印刷纸张不错,实为初学者灯下醉卧阅读佳品。
其他初学著作,如《药性歌括四百味》虽然也是不错著作,但对比起来,不如《药性赋》简洁方便,不如五版教材全面,所以不推荐购买。
另外尤其注意的是,不要购买《本草纲目》现在市面上的本草纲目非常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多为删节太监版,虽然包装精美,但是多属于文化垃圾的范畴。
如果资金充足,又立志于中医。
推荐购买全本《本草纲目》,价值通常在两百至几百元不等。
如果出于经济考虑,可以购买《李时珍医学全书》该书涵盖李时珍所有著作,本草亦在内,而且包装精美,质量很好,适合收藏查阅。
这套书是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精装本包装,非常漂亮美观,虽然价钱稍高,但是可以作为传家的书收藏。
如果以后要进一步深造中医,各中医名家的书都推荐买这个系列。
因为每一个名医的书都收藏在一本书里面,便于查阅,而且避免在市面上买零散的著作,加起来总价格反而比买一本精装本高。
学中医就要学把脉,把脉其实并不神秘,笔者自己的脉诊开始时也是自学,但是当年凭借脉诊震住大款富婆不少,原因无它,用心尔,中医其实不神秘,只要有心,就能够学好。
昔日初次见面某富婆,坐下来把脉,不闻,不问,单靠脉象说出她的隐疾,脉诊之技,可见不难。
而之所以被神秘,是因为江湖术士骗子要用来忽悠人,所以神秘。
初学把脉,最好的书是李时珍写的《濒湖脉诀》很薄的小册子。
目前没有发现特别好的版本,只要是原文就可。
另外此书没必要买白话解,把脉的东西,经人翻译,等于喝二次奶,已经没有营养矣。
《李时珍医学全书》里面也收录了此书,如已经购买,没必要重复。
《李时珍医学全书》很贵,大概是两百出头的样子,网购会便宜不少。
所以只需要脉学部分的没必要购买,单买脉诀十块钱左右就搞定。
如果古文基础够好,关于方剂,建议同时入手《医方集解》该书为清朝名医汪昂所著,当时此书一出,登时风靡大江南北,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该书以方子为主,但是以药讲方,从理入手,便于记忆,收录了清朝以前大多数实用方剂,另外配有汪昂的注解和评价,实用临床价值非常高。
该书市面上版本较多,推荐人卫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的书,如果要购买中医古籍的话,几乎都是首选。
这套丛书是人民卫生出版社为响应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发扬中医,继承名老中医传承的号召而做的系列丛书。
编排不错,文字清晰,价钱合理。
是购买古籍的首选系列。
这套丛书都是统一的封面形式,涵盖所有中医重要的著作,如果古文基础够好,要深入学习中医,这套丛书可以慢慢逐本根据需要购入。
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了,初步的把脉会了,基本的方子和药性就算还不熟,但是也大概有一个印象了。
这时候如果是认真的在业余时间学习,那么应该已经是过了一年的时间了。
这时候就要进入新的一个阶段。
看病什么重要?诊断。
通俗的讲,就是判断是什么疾病。
在中医而言,判断只是基础,一个好的诊断,应该判断清楚引起疾病的原因,目前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中医就是这样,你有再好的方子,再好的药材,但是诊断错了,就可能不但治不好,甚至反而会更糟。
中医诊断有四个重要内容,医生通过这四个内容来了解病人当前的疾病情况。
这四个内容就是望闻问切。
切,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把脉。
这实际上是中医看病的最后一项,而江湖术士为了让病人信服自己,于是通常不负责任的直接把脉判断疾病。
不是不可以判断。
而是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对病人的病情也是不负责任的,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您深入学习了中医,自然也会明白原因。
先说望诊,这里在过去似乎很少有专门的著作。
通俗的讲,望诊就是看人的气色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一个高明的中医,可以只看你的气色就大概判断你身体的情况。
其实这个不难,一个人身体差,脸上气色差,没学过医的也能看出来,中医只不过是在很多经验上总结了规律而已。
关于这个规律,前人早已经写在了书上,所以说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到了这个阶段,目前通行的教材几乎都已经很苍白了,古人说:“上工望而知之。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通过望诊来判断疾病的话,那已经是很高明的医生了。
虽然说困难,但是古人也留下了宝库。
过去老话讲,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也就是说文化人学医非常容易。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儒门事亲》另外一位大医朱丹溪本身就是儒学大师。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中医值根于我们博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要进一步深造,古文是必须的敲门砖。
经过前面一年的基础,现在有两本书可以选择阅读,只读其中之一也可,两本兼读更佳,两本都是大部头。
任何一本书都需要一年的学习时间,而且对于自学者来说,只是初步涉猎,以后还得常回头看看。
第一部《医宗金鉴》这一本书是清朝太医院的官修教材,由以吴谦为首的一大批名医共同编撰,内容涵盖面十分广。
毫不讳言的说,这套书在中医的地位,完全可以等同于《内科学》在西医的地位。
缺点:这本书本来没有缺点,但是因为是自学,所以有了缺点,缺点就是难度稍微偏高,适合前面一年基本功扎实的自学朋友阅读。
这个图片是人卫版的,上中下三册。
人卫另外有一套是上下两层精装本的。
目前在书店比较容易买到的还有第二军医大学以及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
大体都差不多,主要还是根据合适价格购买。
另外一部是《景岳全书》该书是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所著,堪称集明代以前医学大成的著作。
该书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中医的核心“辩证论治”也就是刚才的帖子说的“望闻问切”的基础,辩证,只有懂得了这个,中医才真正的入门。
市场售价在八十到一百多元不等,视出版社而定。
到了这时候,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悟性稍差,或者工作比较忙的朋友,甚至可能已经是两年半左右的时间了。
一些并不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到了这时候也应该放弃了。
但是如果前面的过程坚持了,那么学的东西已经足够受益了。
好了,到了这个阶段,将进入中医的学习阶段。
学了两年半,才真正学习?因为是脱离临床的自学。
但是不要灰心,到这个时候,如果我这两年来的判断不错,而且自学的朋友又确实下苦功的话。
那么您的水平应该大致与一个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相当了。
不要以为笔者是在吹嘘。
中医名校的学生,教授,笔者打过交道的不少。
到了这时候,就要着手于中医学界的四大经典了《伤寒论》是整个中医思维的源泉,真正的经典著作。
又分为两本,一本是《伤寒论》一本是《金匮要略》事实上直到现在中医学界还分两大派别,一派是经方派,经方派最初就是指擅长也喜欢使用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上的方子和思路治疗疾病的医生。
这是一本很便宜的书,也是很多人研究一生直到临终都还念念不忘的书在中国,从伤寒论流传开来起,历朝历代的注解版本不下千本。
该书言辞古朴,所以自学的朋友如果感到困难,可以自己查阅相关注家的书。
但不管看了多少《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注解,最终都还是要回到这两本书的原文上面来。
到这时,就要多临床,同时结合临床来看书啦。
最后,以一句读经典,做临床,与中医同好共勉。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
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
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3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