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 《花木兰》 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花木兰教学设计

课题:花木兰课型:欣赏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在聆听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塑造的花木兰形象,对河北梆子这种戏曲风格产生兴趣。
2、用聆听、模仿、声势、打击乐器、创编歌词、听辨记忆A、B主题旋律等方法感受豫剧唱腔的特点。
3、听辨板胡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中河北梆子唱腔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塑造的花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唱准B主题中拖腔甩腔,感受河北梆子苍劲悲壮、激越高昂的唱腔特点。
教学环节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乐曲片段,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一起来听听看,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你知道它是什么类型的音乐?2、导入新课:这段音乐是有浓郁河北梆子风格的戏曲音乐,而且呢,这段音乐还和一位女英雄有关,她替父从军,名扬天下,你知道她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一起来感受河北梆子的风格特点。
二、分段聆听,充分感受。
A段:1、初听A段,提问:这段音乐的让你感受到了哪些情绪?2、聆听A片段,提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你能听出来音的高低有什么变化?3、用拍手和跺脚感受乐器间的对话。
4、再听A片段,你能听辨出来这段乐器间的对话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吗?5、介绍板胡:板胡又称秦胡,梆子胡等,它是伴随着中国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弦鸣乐器。
音色高昂、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很形象的模仿人声,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思考:板胡的音色有什么特点?(了解板胡铿锵有力、坚定高昂的音色特点。
)6、师用“bang”模仿管弦乐队的音色,学生用“eng”模仿板胡的音色,模唱主题旋律。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象声词来模仿板胡?7、用鼓和钹来为主题伴奏。
⑴这两件乐器分别适合在什么地方伴奏?⑵播放微课视频,了解铙钹常见的演奏方法。
思考:为这段音乐伴奏,铙钹应该用哪种演奏技法?⑶分层:A层模仿锣鼓经声势为主题伴奏,B层个别生演奏打击乐器。
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花木兰》教案

《花木兰》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对传统戏曲有初步了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欣赏乐曲《花木兰》,能够分辨乐曲结构,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欣赏乐曲《花木兰》,感受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材分析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了解音乐各部分的情绪;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看大戏》教师播放歌曲《看大戏》伴奏,学生进行复习演唱。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看大戏》,这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风格的创作歌曲。
今天我们首先要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的器乐曲——《花木兰》。
二、欣赏乐曲《花木兰》1、简介花木兰。
2、完整聆听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花木兰》音频,在聆听前提出问题:(1)乐曲分成几个部分?(三个部分:A B A′。
)(2)乐曲的那几个部分的情绪分别是怎样的?(A段昂扬有力、B段抒情优美、A′欢快热烈。
)聆听以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初步感受。
3、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A,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E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昂扬、有力,表现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的决心及在战场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A伴奏。
(4)再次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主题A是由哪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学生自由回答:由板胡与管弦乐队演奏。
4、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二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B,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B或A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抒情、优美;表现了木兰及将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B伴奏。
5、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三部分。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三单元《花木兰》人教新课标(2023秋)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花木兰》歌曲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音乐基本技能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花木兰》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部分学生在演唱时仍然难以把握歌曲的情感。这让我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歌曲,表达出花木兰勇敢、孝顺的精神。
4.增加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创造性地运用音乐元素,发展个性表达和创作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歌曲学唱:《花木兰》主题歌曲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的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演唱,并理解歌曲表达的意义。
举例:歌曲中的特定旋律、节奏型,如“5 5 6 1 2 3 2 1”等,以及歌词中表达的花木兰勇敢、孝顺的精神。
(2)民族乐器认识:了解二胡、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特点,辨识它们在歌曲中的音色及表现作用。
举例:区分二胡的悠扬音色与琵琶的清脆音色,理解它们在表现花木兰形象时的不同作用。
(3)音乐节奏与音高训练:通过学习歌曲,加强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音乐表现力。
举例:练习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基本节奏,以及简单的音程跳跃,如“do-re-mi-fa-sol”。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音乐实验操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些学生存在操作不规范、配合不默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花木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花木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花木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河北梆子音乐特点有初步了解,提高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花木兰》,能够分辨乐曲的结构,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 让学生对河北梆子音乐特点的初步了解,并感受乐曲曲。
难点: 感知乐曲的音乐情绪变化并参与活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引趣1、播放演唱视频《谁说女子不如男》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欣赏的这段视频是出自哪里的吗?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播放演唱视频《谁说女子不如男》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欣赏的这段视频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出自哪个地方?师:对的,是河南的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乐曲《花木兰》,中不中(河南方言问)。
2、师:对的,是河南的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乐曲《花木兰》,中不中(河南方言问)。
活动2【讲授】激趣探究1、初听全曲1)、老师引导学生打恒拍、律动,初步感受音乐。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大家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变化吗? 师:是的,整首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节奏稍快,旋律欢快,第二部分变得优美,稍慢,最后又回到欢快的旋律上来,音乐在情绪上有鲜明的对比。
2、学习主题一1)、听第一遍,老师带学生打恒拍。
2)、听第二遍,老师律动(后四句律动发生变化)。
3)、师:请同学来学一学老师的动作发生了什么变化?4)、师:那你们知道是在哪一句音乐发生的变化吗?我们再来听一遍,跟着老师一起来感受(出示图谱)。
5)、师:老师请到了一位朋友和我们一起来演奏。
(老师敲鼓)6)、师:哪位小鼓手上来试试?(老师请学生上台演奏鼓,生生合作)7)、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旋律有哪里音乐的特色吗?我们一起来唱唱吧!8)、师:老师觉得这段旋律很好听,所以我为它编创了歌词并录了下来,请欣赏。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花木兰》教案2(重点资料).doc

8.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板书设计
欣赏《花木兰》
教后小结
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4分钟)
二、教学新课
(1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0分钟)
(2分钟)
四、小结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戏剧?今天哪个小组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学习的内容?
3.小组介绍:豫剧
(1)发展历史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传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这首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
▲猜一猜:这首乐曲采用哪个戏种的基本音调?
6.小组介绍:河北梆子
(1)发展历史(2)艺术特点
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3)音乐特点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2)艺术特点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3)音乐特点
豫剧属于梆子腔系统,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花木兰》教学设计

《花木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本课的影视音乐,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审美的享受。
2、通过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对传统戏曲有初步了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通过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的《花木兰》,能够分辨乐曲结构,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2重点难点五年级的学生渐渐有自己的思想了,尤其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将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及兴趣爱好的培养。
重点难点1、学会欣赏《花木兰》。
2、通过欣赏,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
3、聆听乐曲,从中体会花木兰不同时候的情感表现。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看大戏》视频,学生进行复习跟唱。
提问:你们知道的戏曲种类有哪些呢?(请同学回答)2、豫剧:原名“河北梆子”,只要特点是平民化、生活化、质朴化。
主要的伴奏乐器:板胡、梆子等。
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
(播放音乐:《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活动2【导入】乐曲背景1、介绍乐曲主要人物:花木兰。
2、播放《木兰从军》故事影片。
活动3【讲授】欣赏民乐与管弦乐队合奏《花木兰》1、民族乐器有哪些?二胡、琵琶、古筝、笛子、扬琴、萧等(展示乐器图片、播放乐器的音色以及播放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管弦乐包括那些?管弦乐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等不同乐器组合而成。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
木管乐器:短笛、长笛、双簧管、黑管等。
铜管乐器:大号、小号、圆号、长号等。
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鼓等。
(展示乐器图片,播放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3、初听乐曲《花木兰》。
第二遍倾听《花木兰》,回答问题。
a、这首乐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b、每个部分的情绪是怎样的?c、每个部分的情景又是怎样的? (请同学回答)5、第三遍欣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花木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花木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花木兰》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通过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民间故事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感受到她的勇敢和坚强。
歌曲的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适合学生进行音乐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对于一些民间故事可能还不够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花木兰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花木兰的故事,理解她的勇敢和坚强。
2.学会歌曲《花木兰》,并能够进行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花木兰的故事,感受她的勇敢和坚强。
2.学会歌曲《花木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花木兰的故事,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花木兰》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2.准备花木兰的故事课件。
3.准备音乐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歌曲《花木兰》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花木兰的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花木兰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她的勇敢和坚强。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音乐元素,如歌曲的节奏、旋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花木兰》,让学生跟唱,注意指导他们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有关花木兰的歌曲,如《木兰辞》、《花木兰从军》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歌曲风格,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花木兰》教学设计

2.花木兰出征
(1)教师出示主题A
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表现了什么?
(2)跟琴哼唱
同学们观看曲谱,跟老师弹琴轻声哼唱,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3)认识板胡
大家在聆听欣赏时注意到音乐是由哪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吗?
(4)表现A主题
提示同学分两组模仿板胡演奏和打击乐伴奏。
3.花木兰思乡
(1)对比A主题,这段音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
绪昂扬、有力,表现了木兰
决心替父从军的决心及在
战场英勇杀敌的飒爽英
姿……
教师重点引导
教学生可能说出二胡等乐
器。
教师出示板胡并引导
学生认知。
一组随音乐模仿板胡演
奏;二组用xx x节奏,
持打击乐器在
偶数小节内伴奏。
教师指
挥。
抒情、优美的音乐情绪表达
体现自主学习的
能力,培养学生赏析
能力,为完成过程目
标打基础。
感知戏曲风格,为加
入打击乐器伴奏做
准备。
(教师可适当
降调,以符合学生音
高。
)
、为加入打击乐表现
主题A作铺垫。
培养学生的合作
能力,为后面表演环
节做铺垫。
(用哼唱
的形式和用乐器模
仿的方式参与表现,
增强学生的体验及
理
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木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花木兰》,对传统戏曲有初步了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欣赏乐曲《花木兰》,能够分辨乐曲结构,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
欣赏乐曲《花木兰》,感受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教材分析
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了解音乐各部分的情绪;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看大戏》
教师播放歌曲《看大戏》伴奏,学生进行复习演唱。
师:上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看大戏》,这是一首具有河南豫剧风格的创作歌曲。
今天我们首先要欣赏民乐与管弦乐合奏的器乐曲——《花木兰》。
二、欣赏乐曲《花木兰》
1、简介花木兰。
2、完整聆听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花木兰》音频,在聆听前提出问题:
(1)乐曲分成几个部分?(三个部分:A B A′。
)
(2)乐曲的那几个部分的情绪分别是怎样的?(A段昂扬有力、B
段抒情优美、A′欢快热烈。
)
聆听以后,教师请学生谈谈初步感受。
3、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A,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E 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昂扬、有力,表现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的决心及在战场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A伴奏。
(4)再次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一部分。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主题A是由哪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的?学生自由回答:由板胡与管弦乐队演奏。
4、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二部分。
(1)教师出示主题B,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随琴哼唱(可改用降B 或A调),感受乐曲的戏曲风格。
(2)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音乐情绪抒情、优美;表现了木兰及将士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3)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B伴奏。
5、欣赏乐曲《花木兰》第三部分。
提示学生注意:(1)这部分音乐与前面哪个部分基本相同?(与第一部分相同,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结束部分情绪更为热烈。
)(2)乐曲第三部分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木兰与将士们在战场英勇杀敌,得胜后荣归故里,家乡父老热烈欢迎壮士凯旋的场景。
)
6、完整欣赏乐曲《花木兰》,随音乐进行展开想象。
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