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笔记(二)
生理学笔记

生理学笔记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并阐明其内在机制。
生理学的认识层次包括:①整体层面: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新型医学模式下对人体疾病的研究。
②器官和系统层面:心脏泵血功能、消化系统的功能等。
③细胞和分子层面: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的的生物电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②兴奋性;③适应性;④生殖;⑤衰老。
一、机体的内环境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
正常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2/3(占体重40%)为细胞内液;其余1/3(占体重20%)为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约3/4(占体重15%)为组织液;其余1/4(占体重5%)为血浆(plasma);此外还有少量的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血浆作为内环境中沟通各部分体液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是体液最为活跃的部分。
二、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稳态(homeostasis)是生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即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通过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依靠体内的负反馈控制系统得以实现。
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生物节律机体内的各种功能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biorhythm)。
生物节律按发生的频率可分为日周期、月周期、年周期。
哺乳动物的生物节律与松果体和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密切相关。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neuvous regulation)最为主要,是由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完成的一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
生理学考研侯英建老师笔记——感觉器官的功能(二)

第四节听觉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耳蜗组成。
适宜刺激:空气振动疏密波(20~20000Hz),最敏感频率在1000~3000Hz之间。
听阈:每种频率的声波的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一)中耳的功能(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在经过听骨链和卵圆窗膜(前庭窗)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为气传导。
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在经圆窗膜(蜗窗)传入耳蜗,这一途径也属于气传导。
骨传导: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蜗,此途径称之为骨传导。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迷路在功能上分为耳蜗和前庭器官两部分。
(一)耳蜗的功能结构要点耳蜗的结构要点: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其骨性管道约2.5~2.75转,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
(2 1/2~2 3/4)①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底部:前庭阶与卵圆窗膜相接,鼓阶与圆窗膜相接。
蜗顶部以蜗孔使二阶相互沟通,其内充满外淋巴。
②蜗管:是个盲管,管内充满内淋巴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装置:螺旋器(科蒂器)由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振动从基底膜的底部(靠近卵圆窗膜)开始,沿基底膜向蜗顶方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但频率不同,传播距离和最大振幅不同:频率高,传播越近,最大振幅出现位置越靠近蜗底,相反,频率越低,传播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位置越靠近蜗顶。
蜗底受损影响高频听力,蜗顶受损影响低频听力。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血管纹作用产生与维持内淋巴中的正电位,将K+转入内淋巴机制①Na+-K+-2Cl-同向转运体②钾通道③钠泵临床血管纹对缺氧和钠泵抑制剂哇巴因非常敏感,缺氧可使ATP生成与钠泵活动受阻;常用的依他尼酸和呋塞米利尿药可抑制Na+-K+-2Cl-同向转运体导致听力障碍。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笔记2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 可兴奋细胞: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
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理解为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成为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只有那些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才能称为可兴奋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的是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2、引起兴奋的条件l 刺激的概念: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l 阈强度、阈刺激的概念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衡量兴奋性高低,通常以阈值为指标。
阈值的大小与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所需的阈值越高,其兴奋性越低;反之,其兴奋性越高。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组织细胞的兴奋,但不是对组织不产生任何影响。
l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的条件刺激除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外,还必须是阈刺激。
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强度,则这个刺激不论持续多长时间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如果刺激的持续时间小于时间阈值,则不论使用多么大的强度也不会引起组织兴奋。
3、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如何?l 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总结表2-2 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名称兴奋性阈值引起兴奋条件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等于0 低于正常高于正常低于正常——增大减小增大不可能产生兴奋阈上刺激方可小于阈刺激也可阈上刺激方可l 绝对不应期的存在的意义:绝对不应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前次兴奋所产生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持续时间,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兴奋的次数,亦即它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次数总不会超过绝对不应期所占时间的倒数。
生理学考研侯英建老师笔记——神经系统(二)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一)躯体感觉的传导通路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1)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深感觉(本体感觉和精细触氏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第一级)→脊神经→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第二级)→交叉→内侧丘系→丘脑(第三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2)前外侧索传入系统:浅感觉(痛温粗略触压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第一级)→脊神经→脊髓:灰质后角((第二级)→交叉→脊髓丘脑侧、前束(前外侧索)→丘脑(第三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1)痛觉和温度觉: 脊髓丘脑侧束,先交叉后上行(2)粗略触-压觉: 脊髓丘脑前束,先交叉后上行(3)本休感觉和精细触压觉:后索,先上行后交叉相关疾病1)一侧脊髓横断损伤: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障碍,对侧痛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
2)脊髓空洞症,中央管前交叉损害:病变节段以下双侧痛温度觉障碍,而粗略触压觉基本正常(分离现象),因为略触-压觉换元可发生在多个节段范围。
3)肿瘤从脊髓外压迫和侵蚀脊髓:首先波及来自的腰骶部纤维,病变早期可出现腰骶痛温觉缺失。
4)高位脊髓中央发生肿瘤:首先发生颈部或胸部的浅感觉缺失。
2.感觉投射系统私信获取(二)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及感觉信息处理第一感觉区:※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3-1-2区。
其感觉投射有以下特点:①躯干和四肢部分的感觉为交叉性投射,即躯体一侧的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则为双侧性的;②体表感觉皮层的投射区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而非躯体感受区域的面积,分辨愈精细的部位,代表区愈大,如拇指、示指和嘴唇的代表区。
相反,躯干的代表区却很小;③体表不同区域在中央后回的投射区域具有一定的分野,且总体安排是倒置的。
即下肢上段在顶部;膝以下在半球内侧面;上肢在中部;而头面部则在底部。
但在头面部的代表区内部,其排列却是正立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细胞: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细胞膜:人和动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也称单位膜,因其由原生质特化而成,故又称质膜;细胞内一些在结构及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膜性细胞器称为内膜系统;膜质与内膜系统具有相似的结构通常总称为生物膜。
化学成分:脂类(统称膜酯主要有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蛋白质(根据结合方式分为嵌入蛋白和表在蛋白)及少量的糖类(膜糖类大多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各种细胞具有抗原性的分子基础)。
以脂类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为液态镶嵌模型。
特性:不对称性、流动性细胞器:细胞质内有一定形态结构又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结构,包括膜性细胞器和非膜性细胞器。
内质网(蛋白质、脂类合成的场所,有核糖体附着的称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的称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细胞内的加工厂)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过氧化物酶体(也成微体,消除对细胞有害的H2O2)线粒体(细胞有氧呼吸和供能的场所,细胞氧化中心和动力站)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及中间纤维)细胞核:细胞遗传、代谢、生长及繁殖的控制中心。
存在于间期的细胞核,称间期核,由核被膜(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两层膜间的空隙称为周隙。
核孔内有一层电子致密物质及一些外膜性的结构称核孔复合体)核仁(区别于原核细胞的标准之一,主要成分为蛋白质、DNA、RNA)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时期所表现的不同形态,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高度螺旋化并折叠形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又解螺旋形成疏松的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和核基质(核骨架)等组成细胞增殖: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分裂形式为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过程简单迅速,无染色体纺锤体形成等变化,是低等生物繁殖的方式)有丝分裂(细胞经过生长和分裂完成增殖的全过程称细胞增殖周期,或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全过程:间期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与蛋白质合成、合成期S期进行复制、合成后期G2期合成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物质;分裂期M期分前中后末)和成熟分裂(或减数分裂,细胞的DNA仅复制一次,但要连续分裂两次,从而使形成的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数减少一半,结合成受精卵又恢复到二倍体保持了物种遗传的稳定性,染色体间发生的互换、遗传基因的重新组合,是生物遗传发生变异的基础)细胞衰老:也称细胞老化,是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趋向死亡的现象,是一个慢性、进行性、退化性,并随细胞年龄增高而加剧的过程,原因学说包括衰老基因学说、端粒丢失学说、自由基学说及DNA修复能力下降学说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细胞主要功能性活动之一,与细胞坏死有本质区别组织:由细胞核细胞间质组成,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人体组织分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特征是细胞多而密,具有极性,朝向体表或腔面的称游离面,借基膜与深层的结缔组织相连的称基底面)结缔组织(由细胞核细胞外基质组成,包括固有结缔组织、软骨、骨和血液,分布广泛,具有支持、连接、充填、营养、保护、修复和防御等功能)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分为被覆上皮(覆盖在人体外表及衬贴于体内管腔囊的腔面,以保护等功能为主,根据细胞的层数及浅层细胞的形状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称腺,其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的称外分泌腺,有的无导管分泌物主要是激素释放入血称内分泌腺)细胞间的连接常见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半桥粒等,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同时存在时,称连接复合体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主要由多种细胞和间质成分构成,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等;间质的主要成分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多种纤维和基质组成)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细胞和基质成分很少以支持和连接为主要功能)脂肪组织(有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软骨:一种器官,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较硬,略有弹性,是胚胎早期的主要支架成分,能承受压力、耐摩擦,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第一章绪论其次节生理学讨论的基本范畴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整生理功能的调整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整,体液调整和自身调整。
1、神经调整。
神经调整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逻辑性反应。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触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假如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匀称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举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
(一)、单纯蔓延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
如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推进物质转运的力气是物质的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蔓延。
(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蔓延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别蛋白质的协助。
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协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蔓延称为易化蔓延。
1、经载体的异化蔓延。
(离子,分子,挑选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别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蔓延。
(速度快,被动)特征:离子挑选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二节课

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1页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堂笔记第二节课(3月5日)1.分类2.各类分布、功能一)被覆上皮——单层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淋巴管腔面功能特点:薄、光滑间皮:胸腔、腹腔膜表面功能特点:能分泌、减少摩擦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腺体、肾小管功能特点:分泌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子宫功能特点:吸收、分泌4、假复层柱状上皮分布:呼吸道功能特点:产生粘液、排除吸附物被覆上皮——复层上皮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体表、耐摩擦部位功能特点:修复、保护2、变移上皮分布:耐摩擦部位功能特点:细胞能再生二)结缔组织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2页特点:由多种细胞和大量间质构成;细胞无极性,间质包括无定性形的基质和纤维。
分类:1、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浆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纤维成分>胶原纤维:韧性大、弹性小弹性纤维:韧性小、弹性大网状纤维:分布在特殊器官如淋巴器官,脾等基质:无定形物,尤其是粘多糖、糖蛋白等吸水很强的物质2、致密结缔组织: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3、脂肪组织三)肌肉组织:共三类1、骨骼肌(横纹肌)☆结构:明带、暗带肌节:一个暗带和两个半个明带(教材: 肌肉收缩章节P69 )粗肌丝:肌球蛋白,由头部和杆部构成,头部具有ATP 酶活性,分解后可引起头部转动 细肌丝:肌动蛋白(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点,从而触发ATP 酶活性。
原肌球蛋白:阻挡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肌钙蛋白:可与钙离子结合更新时间:每周四、周五更新下一堂课笔记第3页肌肉收缩过程☆:神经活动→肌细胞膜→钙离子从终池(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释放入胞质→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构象改变→细肌丝原肌球蛋白构想随之改变,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头部ATP 酶活性结合位点暴露→触发ATP 酶活性,分解ATP ,肌球蛋白头部构象改变→肌球蛋白头部拉动细肌丝向中间滑动(1.5-3.5微米/ 肌节),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
(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
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
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 -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
(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
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
(均为耗能过程)
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入胞则指细胞外的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因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并在该处引起的入胞作用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
记忆要点:(1)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2)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
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3)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
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Na+、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
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TP酶的活性,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
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4)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