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
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2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①单向传递;②传递延搁;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4.肌细胞的收缩功能: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③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⑵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末池终末池钙离子释放肌浆钙离子浓度增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变构原肌凝蛋白变构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 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①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②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③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三)血液1. 血浆的理化性质中主要考查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各自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发生变动时会引起哪些反应,哪些原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尤其要和泌尿系统联系。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缓冲体内的酸碱物质。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的考查主要记住血沉的增加是由红细胞叠连形成,而这种叠连和红细胞本身没有关系,主要是和血浆的成分有关,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绪论I、人体生理学就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得科学。
2、生命得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就是指活得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征.刺激就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得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与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就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得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与抑制阈强度(阈值)就是指在作用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得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
等于阈强度得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得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得刺激为阈下刺激4、体液就是机体内液体得总称.内环境就是细胞直接接触与赖以生存得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得化学成分与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得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最重要得就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就是反射,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就是由受控部分得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得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就是指受控部分得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得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就是指受控部分得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得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得稳态。
细胞得基本功能1、细胞膜对物质得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就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得一种方式出胞与入胞作用易化扩散就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得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得转运过程。
分为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两种.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与性与争议抑制性;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与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与机械门拉信道、主动转运就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得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与发性主动转运。
《生理学》各章重点知识总结最新最全面(完整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生理学基础总结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 绪论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 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分为载体转运 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 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 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有两种表现形式, 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 (阈值 )是指在作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 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 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 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 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 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 下刺激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进入细肥的过程, 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 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吞饮也可以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 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 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 节,自身调节。
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 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 :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 ;体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
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 液调节作用缓慢、 面积广泛、 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幅度小, 灵敏度低。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展开全文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2)易化扩散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3)主动转运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生理学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植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骨干理论课程。
2、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分为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②兴奋性(a、兴奋:机体或细胞受刺激后发生的反应。
b、兴奋性:机体或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
)4、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称之为刺激。
(刺激三要素:a足够的刺激强度、b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和一定的强度c时间变化率)反应: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刺激产生的对应变化5、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6、神经调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7、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8、阈值: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绝对阈值: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值(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9、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下,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体内常见的正反馈现象:排便,排尿,分娩,凝血,射精等。
】10、负反馈:将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一定方式和路径送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作为输入信号的一部分的过程。
【负反馈在生物当中尤其是在酶的作用机制当中是指:一种代谢反应被其反应产物所抑制的现象,称为负反馈,是调节细胞代谢最主要的机制。
《生理学》重点知识

《生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2.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三种基本特征,既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其中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调节特点是迅速、精细而准确、作用时间短暂等。
4.反射的形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建立的(如:望梅止渴)。
反射弧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调节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6.反馈作用主要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方式。
如动脉血管的减压反射属于负反馈;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活动属于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物质跨膜转运的形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是顺浓度(电位)梯度转运物质,属于被动转运。
O2、CO2进出细胞膜是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
2.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安静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外流引起。
3.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关键结构是三联管。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的参与起到关键作用,故称为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1.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中的NaCl所形成,其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中起着重要作用。
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属于等渗溶液。
2.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NaHCO3/H2CO3)最为重要。
(完整word版)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
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①化学门控通道②电压门控通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耗能耗能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兴奋性的概念1) 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生理学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1.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影响因素:①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②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扩散物质: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物质,如O2、CO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
3)特点:①不需要载体;②不消耗能量;③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使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达到平衡。
(2)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某些带电离子和水溶性分子借助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载体或通道蛋白)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①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转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②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转运Na+、Cl-、Ca2+、K+等带电离子。
又分为: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Na+、K+、Ca2+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ACh受体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
(3)主动转运:是由离子泵或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包括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带电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利用自由Na+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在膜两侧建立的Na+浓度势能差进行转运,是一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以钠-钾泵最常见( Na+-K+-ATP酶)。
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钠泵的生理功能:①维持细胞内高浓度K+,这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②建立的Na+跨膜梯度,为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如Na+-H+交换和Na+-Ca2+交换;③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基础;④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基础总结绪论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
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
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
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
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
②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内流与K+的外流及Na+—K+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阈电位是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动作电位具精选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三联体是兴奋一收缩耦连的结构基础,Ca2+是兴奋一收缩耦连的因子。
骨骼肌收缩形式根据后负荷的大小与刺激频率的高低分别表现为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单收缩、强直收缩。
血液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正常成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 -8%。
血液具有运输、调节、防御和保护功能。
2.血浆由血浆电解质和血浆蛋白组成。
血浆蛋白由球蛋白(免疫),白蛋白(胶体渗透压),纤维球蛋白(血液凝固)组成3.血浆是包含多种溶质的水溶液。
其中晶体物质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Nacl,主要含有的阳离子na+。
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和交换,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 x1012/L;成年女性为(3.5 -5.0) x 1012/L。
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 -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300)x 109/L。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血。
10.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凝血酶原启动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为抗凝血酶和肝素。
11.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而分为A、B、AB、O四种血型。
临床输血应首选输同型血,为避免出现凝集,在输血时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供者红细胞→受着者血清,次侧受者红细胞→供者血清)。
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过程,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2.心肌细胞由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和自律细胞(心特珠传导组织细吃)构成它们的生物电现象有所不同。
工作细胞如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一90mV,其形成原理与神经纤维相同,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其中2期历时最长,电位变化小,呈平台状,是复极精选化长的原因。
自律细胞无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最大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
窦房结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
3.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心动周期,由舒张期和收缩期构成。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①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有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和射血;②舒张期长于收缩期,房室有一共同舒张期,③心脏泵血活动以心室为主。
4.每分钟心脏舒缩的次数为心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60 - 100/min,平均为75/min,随年龄、性别、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心率与心动周期呈反比关系心率增快,心动周期缩短主要是心舒期缩短。
心脏泵血取决于心室的舒缩活动,它决定了心室内压力的大小其压力变化导致辫膜的开闭,最终决定血流的方向。
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第二心音标志心室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每搏输出量是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安静时,成人60—80ml。
射血分数指每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即射血分数=×100%。
它是衡量心脏射血能力的重要指标。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是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安静时为4. 5 -6.0L/min它是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用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
心指数(L/m2)是用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作为衡量心功能的指针。
4.心肌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心肌自律性是心脏在脱离神经支配或离体情况下,仍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心脏的自律组织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结区除外)、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4期去极化速率最快),约为100/min,为心脏正常起搏点。
心肌传导兴奋的途径由窦房结一心房肌一房室交界一房室束及左右束支一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特点是房室交界传导速度缓慢,形成房室延搁,使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保证心室充分的血液充盈。
心肌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表现为周期性的变化,分为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延续整个机械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保证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是心肌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工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于窦房结发放冲动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在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心肌收缩性有对细胞外Ca2+依赖性大,节律性收缩、“全或无’,等特性。
利用心电图机,在体表一定部位描记的心脏电变化的曲线,为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是由P波、QRS波群、T波以及各波间的时间线段组成。
P波反映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QRS波群包括3个相连的波,反映左、右性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波反映左、右心室兴奋后的复权化过程。
P-Q间期是指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间隔时间;Q-T间期是指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
代表心室开始去极到全部心室完成复极化所需的时间;ST段是指QRS 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时间,代表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精选5.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付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等于舒张压+1/3脉压。
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一120mmHg,舒张压为60 -80mmHg,脉压为30 - 40mmHg。
动脉血压对于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血流速度,从而保证各强。
心室收缩时,器官足够的血流量具有状态。
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①前提条件:循环血量;②动力条件:心室舒缩;③阻力条件:外周阻力;④冲条件: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例、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主要影响脉压。
循环血量减少、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阻力减小均使血压下降,大动脉管壁的弹性降低使脉压增大。
动脉脉搏指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室收缩和舒张而引起血管壁的起伏波动,简称脉搏。
6.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正常波动范围为4 - 12cmH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