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单元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四单元 课本知识点梳理总结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最主要、最根本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什么样决定什么样②变化发展决定变化发展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具有不完全同步性②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①阶级社会→阶级斗争、②社会主义社会→改革(自我发展、完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含义)创造的历史表现: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生活和实践是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实践提供物质条件;直接创造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观点:⒈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群众路线:⒈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⒉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与价值观人的价值物质的价值:物质属性、功能→主体需要(关系)人生的价值: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①社会价值(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自我价值(索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1、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导向作用2、人生道路的选择导向作用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⑴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⑵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特征:⑴社会历史性、⑵阶级性、⑶因立场、角度而不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⑴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站在人民的立场,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在劳动中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的价值的客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价值的实现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⒉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⒊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哲学三四单元基础记忆提纲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包括第七、八、九、十课)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是实质和核心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P53(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2.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P54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普遍性涵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客观性涵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多样性涵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主观随意性。
3.什么是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何?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P57-58(1)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第四单元(唯物史观与人生观)复习新编

政治第四单元复习新编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第十一课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与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含义: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的。
这种自觉意识便是社会意识。
而形成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即是社会存在。
)【原理内容】: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与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会落后或先进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推进,落后的阻碍。
⑷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观点。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活动(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原理内容】: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活跃的因素。
⑴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则推动,不适合则阻碍。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原理内容】:(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思想观点与意识形态的总和成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内容与方法论与2相似。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动力⑴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⑵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因此,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完善、发展并解决。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学习指导参考答案新

哲学与⼈⽣第四单元学习指导参考答案新第四单元学习指导参考答案第⼗课历史规律与⼈⽣⽬标(⼆)多项选择题(三)辨析题1.此观点是⽚⾯的。
⼈⽣⽬标的实现需要许多条件,⾸先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其次需要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
第三,需要制定详细计划、付诸实施。
第四,要能坚守正确的⼈⽣⽬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此观点是错误的。
实现⼈⽣⽬标需要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
要全⾯分析所处的外部环境,也要全⾯分析⾃⾝所具备的条件,包括⾃⾝的优势和不⾜、兴趣和特长。
只有分析清楚⾃⼰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实现⼈⽣⽬标才切实可⾏。
好⾼骛远,不切实际的⽬标是难以实现的。
(四)材料分析题1. 实现⼈⽣⽬标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将宏⼤的⼈⽣⽬标进⾏分解,制定短、中、长期计划。
⼀个⼈的⼈⽣⽬标通过层层分解、最终会落实到每⼀天、每件事⽅。
以最近的⽬标为指南,做好每⼀件事情,通过⾃⼰踏实的努⼒付诸实施,宏⼤的⼈⽣⽬标实现就有可能。
2.(略)第⼗⼀课社会理想与个⼈理想(三)辨析题1.此观点是⽚⾯的。
选择好了专业,将来的⼯作已经有了明确的⽅向,不等于已经确⽴了理想。
将⾃⼰所选的专业学好,努⼒成为职场中优秀的员⼯才是职业理想的确⽴。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标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是前进的巨⼤的动⼒,理想是战胜困难的⼒量源泉。
充分发挥理想对个⼈成长的巨⼤作⽤。
2.此观点是正确的。
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法实现,幻想有⼀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实现的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1.(1)个⼈理想包括⽣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政治理想等。
⼩燕想⾃营⼀家酒店的理想属于职业理想。
(2)⼀⽅⾯,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理想,个⼈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另⼀⽅⾯,社会理想以个⼈理想为基础,个⼈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
中国梦具有⼈民⼤众性。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民梦的有机统⼀,既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梦,⼜是⼈民的幸福梦;既是中国⼈民的集体梦,⼜是每个中国⼈的个⼈梦。
哲学第四单元Ⅰ-社会历史观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6、简答: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 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的伟大历史转折。温家宝总理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 坡国立大学发表了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 强》的演讲。其中论及: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 强,闭关锁国必然落后;国家虽小,兼容乃大;现在 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
B.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就能实现人生价 值
5、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
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
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
财富,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D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和两条基本规律: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 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三、例题练习
1、任何一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都根源于其生产 方式,而文化传统一旦定型,其文化的特征和
A 性质就具有延续性。这主要说明 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讲: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

教学课题《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第二讲,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2. 掌握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3. 加强自身修养,承担起社会责任。
课时分配本课程预计用时2 个课时。
授课类型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教学重点:1. 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2. 掌握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2.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手段、教具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具:投影仪、PPT。
教学主要方法本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先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理想,为什么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
2. 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3.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
5.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
6.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7.教学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和板画的设计板书设计:实现理想要敢于担当实现理想需要承担责任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关系板画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现理想和承担责任相关的图像,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哲学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0、 曲袁梨的发明,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珍妮机 ”的出现,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 蒸汽机广泛应用之后,大大地推进了产业革命,物质 财富简直就像魔术师似的变换出来。但是,“利器” 还要人来用。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生 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这些 事例集中说明():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 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坚持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指导。
13、 《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引导下岗职工 树立“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一变门路多”的 思想,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实现再就业。 其哲学依据是():
A、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C、价值观具有社会性 D、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A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 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 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 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A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 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
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
哲学第四单元——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课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农村30 多年来的改革举措。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我 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农村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发展农 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采取土地承包制 度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措施,属于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进一步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网络构建: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认
识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 会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原理及方法论
和
价
值
人生价值的内容及评价
选 择
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辩证唯物论(3)
2.2011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并在牢牢把握 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时,把扩大内需的重点 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集中解决紧迫性 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 惠的好事实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联系材料,分析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中“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 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