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合集下载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引起的一种以腹泻、呕吐、厌食、脱水为临床症状的急性胃肠炎传染病。

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仔猪剧烈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全球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等特征,常与其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导致患病猪群死亡率升高,是我们养猪人需要重点关注的病原之一。

01、病原学特点猪轮状病毒是导致仔猪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猪轮状病毒粒子没有囊膜结构,形状类似球形,呈20面体对称结构,在电镜观察下病毒颗粒直径约为70nm,有三种蛋白质衣壳:核衣壳、内衣壳和外衣壳。

外衣壳包裹着内衣壳,它是由厚度约20nm的光滑薄膜组成,形成了轮状病毒特有的车轮状特征,因此根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轮状病毒。

猪轮状病毒全基因组长约18522bp,由11节段的双股RNA(16~21 kb)组成,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VP1~VP4、VP6和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5),其中,VP1~VP3为髓芯蛋白;VP4、VP7为外衣壳蛋白,共同构成轮状病毒的外层衣壳结构蛋白,VP7为糖蛋白,VP4为非糖基化蛋白,VP4经胰蛋白酶裂解可产生具有增强病毒感染性的VP5和VP8,对病毒的传染性至关重要;VP6构成中间一层衣壳,决定了血清群的特异性,是最重要的免疫原性蛋白。

图1 猪轮状病毒结构模式图轮状病毒具有不同的血清群和血清型,根据 VP6分为7个抗原性存在差异的血清群。

猪轮状病毒已被证实至少有五个血清群(A、B、C、E和H)可以感染猪。

其中血清A型是引起断奶前后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亚型,在由PoRV引起商品化猪群的腹泻病中占90%以上。

根据vp7和vp4抗原分型,又可分为G和P型,其中G型有27个血清型,P型有37个血清型。

图2 猪轮状病毒血清型分类(数据引自肖少波教授)02、流行特点2.1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呼肠孤病毒研究
01
呼肠孤病毒的基本介绍
呼肠孤病毒的分类及特点
• 呼肠孤病毒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 • 病毒基因组由一个负链RNA组成 • 病毒颗粒直径约为60-80纳米
• 呼肠孤病毒分为三个主要科: • 正呼肠孤病毒科:包括多种哺乳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 副呼肠孤病毒科:包括多种鸟类病毒,如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 • 无脊椎动物呼肠孤病毒科:包括多种昆虫病毒,如果蝇C病毒、蚊子伊蚊病毒等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1 病毒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60-80纳米 02 病毒颗粒表面具有一层脂质膜,膜上有多种糖蛋白 03 病毒内部含有一个负链RNA基因组和多个蛋白质
呼肠孤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释放 出基因组RNA
RNA基因组被 宿主细胞的核 糖体翻译成病
毒蛋白
病毒蛋白和 RNA基因组组 装成新的病毒
颗粒
新病毒颗粒从 宿主细胞中释 放出来,感染
其他细胞
呼肠孤病毒的宿主适应性
病毒具有高度 的宿主适应性, 可感染多种生
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病毒表面糖蛋 白与宿主细胞 表面的受体结 合,实现病毒
感染
02
病毒在宿主体 内复制和传播, 导致疾病的发

03
03
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
呼肠孤病毒病的临床表现
01 发热: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体温可达38-40摄氏度 02 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 03 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 04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抽搐、昏迷等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概述

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概述13生物技术许勇2013221107120010 早在16世纪,欧洲的养蚕历史中就出现了多角体型昆虫疾病的记载,这种疾病的特征是感染家蚕幼虫细胞内积累了大量晶状物质,约占感染幼虫蛋白总量的17%,其中微米大小的蛋白晶体被称为病毒多角体或包涵体。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为CPV ),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 ),多角体一般为四边形、六边形等,大小大致变化在0.5 ~10μm 范围。

病毒粒子为球状正二十面体,具蛋白质包涵体,在宿主细胞质内增殖,病毒核酸为分段双链RNA ,分子量为0.3 ~2.7 ×10道尔顿。

1昆虫质多角体病毒的病毒颗粒结构、分型与命名昆虫质多角体病毒感染昆虫中肠上皮细胞。

CPV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球形颗粒,直径在50一65 nm之间,为单层衣壳结构,衣壳外表面有2种不同大小的突起;具有3~5种结构蛋白.基因组由10或11个节段dsRNA构成,各节段RNA 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0 14×106~3.01× 106,G+含量介于34%~49%之间。

根据病毒基因组dsR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图谱的差异,将CPV 分为15个电泳型,电泳型之间至少有3个基因节段的迁移率不同,国内钱纪放和吕鸿声对棉铃虫CPV北京株在蚕体连续传代及接棉铃虫产生的病毒进行丁基因组图谱分析,发现HaCPV北京株基因组图谱显示10条电泳带,但电泳型与已发表的HaCPV一5型、8型、1l型均不同,而且在棉铃虫体内连续50次传代试验中,基因组表现极其稳定。

通常,CPV的命名常冠以宿主名称,尽管有些昆虫确实与某种特殊CPV类型呈现专一的相互关系,然而却能被不同CPV类型感染,如莎草夜蛾能被CPV一3刑、5型、8型、11刑和12型感染,舞毒蛾能被CPV一1型、11型、和14型感染等等:因此,仅使用宿主昆虫名称并不适于CPV属的分类,所以目前CPV 的命名同时包括基因组电泳型与其原始宿主名。

兽医微生物学-双股RNA病毒

兽医微生物学-双股RNA病毒
2、一般特性:
① ARV具有典型的呼肠孤病毒形态 ②无血凝性 ③对热稳定: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 24h或 60℃8~10h。 ④能在鸡胚的卵黄囊、绒尿膜增殖, 也能在原 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
3、致病性: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 节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
主要引起 可致腱断裂。
9、防控 ①肠道局部免疫比全身免疫更有保护作用。
初乳抗体至关重要
②灭活疫苗接种母畜可使新生畜从初乳 及乳液获得有效的被动免疫保护
③患病的牛犊应停止吸奶30h,改喂含抗 生素及糖的电解质
(二)禽正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es, ARV)
1、分类地位: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
第四章 双股RNA病毒 双股RNA病毒是指: ✓核酸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的病毒。 ✓多无囊膜。 主要包括病毒:
第一节 呼肠孤病毒科 第二节 双RNA病毒科
双股RNA病毒部分特性
核酸 节段 RNA总 直径 衣壳 对称
分子量 (mm)

呼肠弧 双股 10~12 (10~12)80
病毒科 RNA
×104
4、具有血凝性:
可凝集人O型、豚鼠、绵羊、马等红细胞。
5、抵抗力较强:
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存, 56℃ 1小时可被灭活。
6、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或一般选用MA-104细胞(恒河猴肾细 胞系)分离培养
7、致病性:
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幼畜,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粪-口是传播途径,经粪污染的饲料、水 或奶也可传染
禽病毒性关节炎综合症 或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
(三)蓝舌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 BTV)

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毱毱毱毱●综述与专论●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李巨银,胡新岗,魏宁(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中国图书分类号:S 8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9X (2011)04—0038—03呼肠孤病毒是1954年Ramos 和Sbani等先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定名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

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类无囊膜双股分节段的RNA 病毒。

包括9个属,其中与兽医学有关的是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了世界各国养禽生产严重的经济损失,2002年波兰学者报道了与吸收障碍综合症有关的鸡肠型呼肠孤病毒、以及以肝脾肾有坏死性病灶为特征的坏死型。

本病以5 7周龄肉用鸡多发,肉用鸡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1% 3%。

近年来,随着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流行日趋增加和临床疾病形式的不断多样化,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大。

为有针对性的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为我国禽类呼肠孤病毒所致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其综述如下。

1病原研究1954年,Fahey 和Crawley 首次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的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

1972年,Walker 等人通过电镜观察定名为呼肠孤病毒。

1976年,hwaitz 首次报道了蛋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Fujskai 等人在1969年从火鸡分离到几株呼肠孤病毒。

1982年,Pgae 首次报道了火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

据报道新西兰(1987年)、印度(1988年)和波兰(2000年)都分离到高致病性的鸡源呼肠孤病毒。

此外,意大利、荷兰、巴西、阿根廷、法国、以色列、英国相继报道了呼肠孤病毒感染。

1984年,有人用琼扩法初步证实我国部分地区的鸡场中有本病存在。

1985年王锡坤证实了我国也有鸡病毒性关节炎发生。

双股RNA病毒

双股RNA病毒
感染无脊椎动物,对家蚕致病
(一)主要特征
病毒颗粒近似球形,无囊膜, 有内、中、外三层衣壳,20 面体对称,基因组为线状双 股RNA,有10-12个节段,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某些种
具有血凝性。
(二)代表病毒
1. 蓝舌病毒(Blue tongue viruses,BTV) 导致绵羊蓝舌病。环状病毒属成员, 基因组分10个节段,有血凝素,可在 鸡胚上生长,存在于红细胞中,主要通
双股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双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9个属,对动物有致病性的有6个属

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
Hale Waihona Puke 环状病毒属Orbivirus
轮状病毒属Rotavirus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Coltivirus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Aquareovirus 质形多角体病毒属 Cypovirus
过库蠓传播。OIE规定的通报疫病。
2. 轮状病毒(Rotavirus)
引起腹泻。呈车轮状,11个节段,
某些毒株有血凝性,很难培养。
3.草鱼出血症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 危害当年草鱼,病变以充血出血 为特征,死亡率达70%。
二、双RNA病毒科 Birnaviridae
(二)代表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毒株分类:血清型1型和2型,前者对鸡有致病性。 致病性: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造成免
疫抑制,鸡的易感性与腔上囊的发育阶段有关。
微生物学诊断

病毒分离培养:可采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

第16章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汇总

第16章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汇总

第十六章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一、概述二、正呼肠孤病毒属(一)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二)禽呼肠孤病毒三、环状病毒属(一)蓝舌病病毒(二)非洲马瘟病毒(三)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四)茨城病病毒(五)马器质性脑病病毒四、轮状病毒属五、COLTI病毒属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六、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草鱼出血病病毒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同义名: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本科的命名是取自3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而成,全称是呼吸道(respiratory)、肠道(enteric)和孤儿(orphan)病毒。

于50年代早期,当乳鼠和灵长类的细胞培养开始广泛应用于病毒学实验室时,从人的呼吸道和胃肠道分离出这类病毒,但与任何疾病都不相关,分类鉴定为小RNA病毒。

几年以后,发现该病毒的基因组为双股RNA,并分节段。

1959年建议命名为呼肠孤病毒,强调了其与疾病的不相关性。

但是随后发现,这些病毒也有一定的病原性,一些成员还是某些特定疾病的病原体,因此建议改称呼肠病毒。

本书照顾习惯,仍称呼肠孤病毒,也与英文“Reo”相应。

在证明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是由若干片段组成的双股RNA后,接着又发现三叶草的伤瘤病毒(Clover wound tumour virus, WTV)也含双股RNA,而且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极像呼肠孤病毒,从而引起病毒学工作者对双股RNA病毒的极大兴趣。

此后,相继在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细菌、高等植物和真菌等宿主体内发现了60种以上的双股RNA病毒(虽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不尽一致)。

呼肠孤病毒基因组是双链RNA这一重要发现,第一次说明了双链RNA可作为稳定的生命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1968年,Verwoerd等建议成立一个新的分类学类群,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亦即双股RNA病毒)。

1971年,Borden等在原来的呼肠孤病毒群中的某些病毒的负染标本上,发现病毒壳粒呈短粗中空的环状,建议成立环状病毒属。

1974年,Flewett等根据犊牛腹泻病毒和婴儿腹泻病毒的形态类似车轮的特点,又提出了“轮状病毒”这一新的病毒名称。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病毒分类学目录第二编脊椎动物病毒第3章脊椎动物DNA病毒一、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二、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三、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四、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五、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六、乳头瘤状病毒科(Papovaviridae)七、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八、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亚科九、圆环病毒科(Circovirudae)十、指环病毒属(Anellovirus)第4章脊椎动物反转录病毒一、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二、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第5章脊椎动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ma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第6章脊椎动物负链RNA病毒一、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二、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三、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四、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博尔纳病毒科(Bornaviridae)五、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六、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七、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八、丁型肝炎病毒属(Deltavirus)第7章脊椎动物正链RNA病毒一、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二、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三、成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四、成套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五、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六、微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七、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八、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乙型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九、戍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 virus)第三编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第8章昆虫DNA病毒一、杆状病毒科(Baculovilidae)二、多分体DNA病毒科(Polydnaviridae)三、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四、泡囊病毒科(Ascoviridae)五、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昆虫虹彩病毒六、细小病毒科(Parvovirdea)浓核症病毒亚科(Densovirinae)第9章昆虫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一、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前病毒科半病毒属(Hemivirus)第10章昆虫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三、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四、野田村病毒科(Nodavridae)甲型野田村病毒属五、四体病毒科(Tetraviridae)六、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Iflavirus)第11章甲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一、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二、杆状套病毒科(Roniviridae)三、其他甲壳动物病毒(Other Crustacea viruses)四、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Other Inwertebrate viruses)第四编植物病毒第12章植物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一、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二、矮缩病毒科(Nanoviridae)三、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四、前病毒科(Pse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五、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第13章植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ti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内源RNA病毒属(Endomavirus)第14章植物负链RNA病毒一、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蛇形病毒属(Ophiovirus)四、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五、巨脉病毒属(Varicosavirus)第15章植物正链RNA病毒一、伴生病毒科(Sequiviridae)二、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三、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四、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五、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六、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七、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八、芜菁黄花叶病毒科(Tymowviridae)九、线形病毒科(Flexiviridae)十、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十一、烟草脆裂病毒属(Tobravirus)十二、大麦病毒属(H0rdeivirus)十三、真菌传杆状病毒属(Furovirus)十四、马铃薯帚顶病毒属(Pomovirus)十五、花生丛簇病毒属(Pecluvirus)十六、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Benyvirus)十七、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emovirus)十八、欧尔密病毒属(Ourmlavirus)十九、悬钩子病毒属(Idaeovirus)二十、伞形病毒属(Umbravirus)二十一、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属(Sadwavirus)二十二、樱桃锉叶病毒属(Cheravirus)第五编原核生掬、寅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病毒第16章单链DNA噬菌体一、丝杆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二、微小噬茵体科(Microviridae)第17章双链DNA噬菌体一、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三、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四、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五、覆盖噬菌体科(Cotticoviridae)六、芽生噬菌体科(Plasmayfridae)七、脂毛噬菌体科(Lipothrixviridae)八、小纺锤形噬菌体科(Fuselloviridae)九、小杆状噬菌体科(Rudiviridae)十、微滴形噬菌体科(Guttaviridae)十一、盐末端蛋白噬菌体属(Salterprovirus)第18章RNA噬菌体一、囊状噬菌体科(Cystovitidae)二、光滑噬菌体科(Leviviridae)第19章真菌和原生动物病毒一、单组分RNA病毒科(Totiviridae)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viridae)三、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四、低毒病毒科(fyp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五、杆状RNA病毒科(Bamaviridae)六、裸露RNA病毒科(Namaviridae)七、根前毛菌病毒属(Rhizidiovirus)八、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变位病毒属(Metavirus)九、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真菌病毒十、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十一、拟态病毒属(Mimivirus)第20章藻类病毒一、藻类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二、海洋RNA病毒科(Mamaviridae)三、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藻类病毒成员第六编类病毒、卫星体和朊病毒第21章类病毒一、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二、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第22章卫星体和朊病毒一、卫星体(satellites)二、朊病毒(pr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一、概述二、正呼肠孤病毒属(一)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二)禽呼肠孤病毒三、环状病毒属(一)蓝舌病病毒(二)非洲马瘟病毒(三)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四)茨城病病毒(五)马器质性脑病病毒四、轮状病毒属五、COLTI病毒属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六、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草鱼出血病病毒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同义名:双股核糖核酸病毒科本科的命名是取自3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而成,全称是呼吸道(respiratory)、肠道(enteric)和孤儿(orphan)病毒。

于50年代早期,当乳鼠和灵长类的细胞培养开始广泛应用于病毒学实验室时,从人的呼吸道和胃肠道分离出这类病毒,但与任何疾病都不相关,分类鉴定为小RNA病毒。

几年以后,发现该病毒的基因组为双股RNA,并分节段。

1959年建议命名为呼肠孤病毒,强调了其与疾病的不相关性。

但是随后发现,这些病毒也有一定的病原性,一些成员还是某些特定疾病的病原体,因此建议改称呼肠病毒。

本书照顾习惯,仍称呼肠孤病毒,也与英文“Reo”相应。

在证明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是由若干片段组成的双股RNA后,接着又发现三叶草的伤瘤病毒(Clover wound tumour virus, WTV)也含双股RNA,而且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极像呼肠孤病毒,从而引起病毒学工作者对双股RNA病毒的极大兴趣。

此后,相继在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细菌、高等植物和真菌等宿主体内发现了60种以上的双股RNA病毒(虽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不尽一致)。

呼肠孤病毒基因组是双链RNA这一重要发现,第一次说明了双链RNA可作为稳定的生命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1968年,Verwoerd等建议成立一个新的分类学类群,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亦即双股RNA病毒)。

1971年,Borden等在原来的呼肠孤病毒群中的某些病毒的负染标本上,发现病毒壳粒呈短粗中空的环状,建议成立环状病毒属。

1974年,Flewett等根据犊牛腹泻病毒和婴儿腹泻病毒的形态类似车轮的特点,又提出了“轮状病毒”这一新的病毒名称。

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采用这一名称,并于1978年将其列为一个病毒属,而将原来的呼肠孤病毒属提升为科,从而在呼肠孤病毒科下包括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等三个病毒属。

1991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5次病毒分类报告中新增科州蜱传热(COLTI)病毒属及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将呼肠孤病毒科分为呼肠孤病毒亚群(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属、COLTI病毒属、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胞质多角体病毒群(胞质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植物呼肠孤病毒亚群1(植物病毒属Phytovirus)、植物呼肠孤病毒亚群2(斐济病毒属 Fijivirus )及植物呼肠孤病毒亚群3(建议)。

1994年ICTV第6次病毒分类报告中,取消了第5次分类报告中的群,统一定位为属,即呼肠孤病毒科下设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属、COLTI病毒属、水生呼肠孤病毒属、斐济病毒属 Fijivirus、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及水稻矮缩 条叶枯病毒属Oryzavirus 。

其中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属、COLTI病毒属(科州蜱传热病毒属)及水生呼肠孤病毒属有一些重要的动物病原,本书将分节介绍。

本科其它属如胞质多角体病毒属的成员多达150种以上,均是昆虫病毒,代表种为家蚕胞质多角体病毒,是家蚕的重要致病病毒。

植物呼肠孤病毒属及斐济病毒属是植物的病毒。

此外,还从真菌发现一些结构与呼肠孤病毒类似的病毒,但RNA只有1~3个节段,这些内容不再予以讨论。

该科大多数成员的病毒粒子呈廿面体对称,无囊膜,有双层衣壳,内衣壳结构稳定,含32个壳粒,呈廿面体对称,但外衣壳结构差异明显(见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等)。

病毒核酸为线性双股RNA,有10~12个节段,单个节段的分子量0 2×10 3~ 3 0 ×10 3kDa,总分子量为12×10 3~20×10 3kDa,大约为病毒粒子总重的14%%~22%。

每个RNA节段有一个阅读开放框架,编码一种蛋白质(不需要进一步加工,这区别于双RNA病毒科)。

病毒粒子有6~10种蛋白质(分子量15×10 3~155×10 3Da),包括与核心相关的转录酶和mRNA帽化酶,其中一些蛋白质是糖基化的。

完整的病毒粒子的分子量约为120×10 6Da,在CsCl 2中浮密度为1 36~1 39g/cm 3。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有时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看到病毒粒子呈类结晶状排列。

病毒复制前,胞饮的病毒粒子首先受细胞溶酶体水解酶的作用致使病毒粒子部分脱壳,成为亚病毒颗粒( subviral particle )。

这一过程活化了病毒子携带的转录酶和帽化酶,从而转录出在3'末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而在5'端帽化的mRNA分子,这点是独特的。

在病毒粒子转录酶作用下,首先合成正股RNA。

并不是所有呼肠孤病毒基因组在起始过程中都能转录,只是某些基因(节段)才能起始转录,而其它基因随着病毒早期蛋白的合成而被抑制。

每种蛋白的合成分别与每个mRNA分子相联系,并合成反义RNA链,从而产生双股子代RNA分子。

这些RNA分子又作为模板转录出更多的mRNA;然而此时的mRNA不被帽化,通过一种未知的机制,这些未帽化的呼肠孤病毒mRNA能优先合成大量的病毒结构蛋白。

最后,这些亚病毒颗粒与一些附加蛋白一起完成病毒粒子的成熟。

在环状病毒的合成过程中,胞浆内形成规则性的微管样结构。

轮状病毒的成熟涉及到单层衣壳进入粗面内质网上囊泡的这一不寻常的出芽过程。

因此而形成的伪膜随后移至它处,外衣壳加到囊泡上,由于病毒的主要外衣壳蛋白是糖基化的,它的合成只有当它通过内质网膜时才能完成。

由于该科病毒核酸是多节段的,很容易出现基因重组现象,重组频率一般为3%~5%。

二、正呼肠孤病毒属(Orthoreovirus)同义名:呼肠孤病毒,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肝 脑脊髓膜炎病毒。

代表株为呼肠孤病毒3型,成员包括从人、猴、犬、牛分离的呼肠孤病毒1、2、3型以及家禽分离株和纳尔逊海湾病毒(Nelson Bay virus, NBV)。

呼肠孤病毒可由许多脊椎动物体内分离到,包括马、牛、猪、绵羊、豚鼠、犬、猫、貂、禽类、蝙蝠以及人、黑猩猩和猴,除了感染啮齿动物和禽外,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疾病,特别是对成年动物。

呼肠孤病毒在动物和人类的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上,呈现一定的辅助或促进作用。

病毒粒子直径约76nm,有92个壳粒,核心直径约52nm,由两层致密的蛋白质衣壳所包裹。

在电镜下,核心上具有12个呈5度对称的棘状突起(约5nm),分别从廿面体对称的12个顶上延伸出来,基因节段的转录酶就从该部位释放出来。

病毒有三组不同大小的RNA,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成10个分散的节段,编码10种蛋白质,在翻译过程中再一一裂解。

完整病毒的浮密度为1.37g/cm3。

病毒具有抗酸、抗脂溶剂等特性,不需节肢动物传播。

基于宿主种类、抗原特性、血凝素和引起细胞融合的能力,一般将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分两群,即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

从飞狐中分离到的一株纳尔逊海湾病毒,它的特性介于两群之间。

(一)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1. 形态具有特征的廿面体对称的双层衣壳结构。

病毒粒子的核心由核酸基因组及其密切连接的内衣壳构成,其外还有一层外衣壳,无囊膜。

完整的病毒粒子直径76nm左右,核心的直径52nm左右,电子显微镜下很容易看到病毒粒子表面的壳粒,外衣壳共92个壳粒,分别由五邻体和六邻体组成,其中80个为六邻体,12个为5邻体,壳粒为长10nm、宽8nm的中空棱状结构。

内衣壳呈廿面体5度对称排列。

正呼肠孤病毒的外衣壳比较脆弱,易被热和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等蛋白水解酶破坏,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一般说来,蛋白水解酶能增强病毒在肠道中的感染性,这是由于脱去病毒外衣壳的缘故。

内衣壳却很稳定,不仅对热和胰凝乳蛋白酶处理具有较大的抵抗力,而且能耐高浓度的尿素、二甲亚砜(DMSO)和SDS的处理。

呼肠孤病毒可在体外培养的敏感细胞内形成胞浆内包涵体,包涵体内具有许多结晶状排列的病毒粒子。

将提纯的病毒粒子置于蒸馏水中,可使外衣壳结构疏松,病毒粒子的直径增大。

也常见到呼肠孤病毒的空衣壳,这是病毒粒子中缺乏核酸的缘故。

2. 理化学特性早在1962年,Gomatos等就已证明呼肠孤病毒具有双股RNA,因为感染呼肠孤病毒的L细胞的胞浆内包涵体在DNA酶和RNA酶处理后依然保持感染性,Feulgen染色呈阴性反应,而且这种包涵体在用吖啶橙染色时呈苹果绿色。

5 氟脱氧尿核苷(FUDR)和5 溴脱氧尿核苷(BUDR)等DNA 合成抑制剂,不能抑制呼肠孤病毒的增殖。

但在病毒增殖的后期,吖啶橙染色可能呈橘红色[ZW(]应用pH4.95的0 01%吖啶橙液进行染色,双股DNA和双股RNA病毒呈苹果绿色,单股DNA和单股RNA病毒呈橘红色,详见本书第十四章。

[ZW)],从而证明呼肠孤病毒除双股RNA外,同时还有单股RNA的存在。

后者是一些低分子量的寡核苷酸,一般认为是病毒不完全转录的产物,约占病毒核酸总量的15%%~20%。

这些单股RNA主要分布在病毒粒子核心的外面。

正呼肠孤病毒的整个基因组由10个片段的双股RNA组成,节段分子量为0 5×10 3~2 7×10 3kDa,RNA的总分子量14×10 3~15×10 3kD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 61g/cm 3。

S 20W ≈730。

RNA含量约占病毒粒子总重的14%,病毒共含3 000个寡核苷酸,其长度在2%~20核苷间,核心含44%RNA。

G+C含量为44%。

双股RNA在78~85℃温度中发生变性,成为对RNA酶敏感的单股RNA,说明其中存在不耐热的结合键。

病毒粒子分子量130×10 6Da,本属病毒的基因组与呼肠孤病毒科其它属成员无同源性序列。

正呼肠孤病毒的蛋白质占病毒粒子总重的86%,分布于两层衣壳内,一共有9种蛋白质,分子量33×10 3~155×10 3Da,7种主要多肽,即λ 1、λ 2、μ 1、μ 2、δ 1、δ 2、和δ 3。

外衣壳由μ 2、δ 1和δ 3等三种蛋白质组成。

Astell等(1972)由感染细胞中提取“亚病毒单位”,也就是除掉外衣壳的病毒粒子,随后加入δ 3蛋白,结果成功地在试管内组装成完整的呼肠孤病毒粒子,从而证明δ 3蛋白是外衣壳的主要成分。

但在仔细研究胰凝乳蛋白酶降解外衣壳的过程中,发现与衣壳稳定性和病毒粒子感染性有关的主要成分是μ 2而不是δ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