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8年第9期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该病因其肝脾等脏器出现灰白色坏死点,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
本病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江西等地广泛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MDRV 是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Ⅱ亚群成员。
MDRV 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本病毒对紫外线、温度和pH 敏感;对有机溶剂不敏感。
2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7~35日龄,以10~25日龄的雏番鸭最易发生,发病率30%~90%,病死率60%~80%;病程长短不一,通常为14~21d。
发病后5~10d 进入死亡高峰期,高峰期一般持续10~20d。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其病死尸体、分泌物尤其是排泄物散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脚蹼损伤等水平传染,本病也能垂直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天气炎热、潮湿时发病率显著升高。
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差、鸭舍潮湿且温差幅度大等均可诱发本病,加重病情。
同时,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患病中后期易继发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病等,造成大量死亡。
3临床症状发病番鸭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无光泽,食欲减少或废绝,畏冷扎堆,腹泻,排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有大量稀粪粘附在肛门周围,泄殖腔扩张、外翻,大部分番鸭表现为软脚,部分患鸭逐渐出现趾关节或跗关节肿大,跛行,耐过病番鸭生长发育迟缓,成为僵鸭。
4剖检病变对病死番鸭剖检,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脾脏,肝脏肿大、质脆,呈淡褐红色,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表面和实质密布大量坏死点,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脾脏肿大、质硬,呈暗红或黑紫色,表面和切面实质有大量坏死点或坏死灶,呈白色或黄白色;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个别病例可见心包积液、心包炎,肝周炎。
5诊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能够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可采集濒死番鸭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番鸭养殖要点 番鸭主要病毒病及其防控要点 - 养鸭技术

番鸭养殖要点番鸭主要病毒病及其防控要点-养鸭技术番鸭又称瘤头鸭、全番、正番或红鼻番,多分布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长江以南地区。
近几十年,我国番鸭产业快速发展。
由于番鸭品种的自身特点及各种新疫病的不断出现如水禽呼肠孤病毒病和坦布苏病毒病,造成番鸭养殖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番鸭养殖要点番鸭主要病毒病及其防控要点。
一、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俗称番鸭“花肝病”或“肝白点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传染病。
1997年开始在我国流行,发病日龄小,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耐过鸭成为僵鸭。
诊断要点:雏鸭怕冷,常挤成一堆,番鸭精神委顿,全身乏力、脚软或拐脚。
肛门周围有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剖检见肝脏、脾脏肿大或稍肿大,表面和切面有弥漫性、大小均匀、灰白色坏死点,脾脏的白色坏死点比肝脏上的白点略大,发病后期雏鸭见心包膜严重。
成年鸭未见发病。
防控要点:可在番鸭1日龄时注射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弱毒疫苗。
发病鸭使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广谱抗生素药物防治细菌病的继发感染,饮水中添加保肝护脾的药物和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黄芪多糖)来改善病情。
及时隔离淘汰发病鸭,做好雏鸭的保温工作,特别是在冬季防止病鸭聚集,对行走困难的发病鸭加强护理,必要时可以人工辅助给食。
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俗称“鸭出血坏死性肝炎”,是2005年以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疫病。
发病日龄小(以5~10日龄居多),病死率高,易感宿主广,番鸭、半番鸭、麻鸭、樱桃谷鸭、北京鸭等都易感。
种鸭感染该病后,雏鸭的发病率特别高。
诊断要点:精神沉郁,突发死亡。
死亡鸭肝脏和脾脏出现不规则坏死和出血,心肌出血和法氏囊出血,肾脏出血。
防控要点:淘汰带毒种鸭(父母代)。
种鸭免疫灭活苗,使后代雏鸭有母源抗体保护。
加强雏鸭的饲养管理,饲喂电解多维,做好保温工作,减少应激。
对死亡率高的鸭群可用禽干扰素或植物血凝素进行治疗。
三、番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1周龄内死亡率高达95%以上。
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毱毱毱毱●综述与专论●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李巨银,胡新岗,魏宁(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中国图书分类号:S 8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9X (2011)04—0038—03呼肠孤病毒是1954年Ramos 和Sbani等先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定名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
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类无囊膜双股分节段的RNA 病毒。
包括9个属,其中与兽医学有关的是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了世界各国养禽生产严重的经济损失,2002年波兰学者报道了与吸收障碍综合症有关的鸡肠型呼肠孤病毒、以及以肝脾肾有坏死性病灶为特征的坏死型。
本病以5 7周龄肉用鸡多发,肉用鸡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1% 3%。
近年来,随着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流行日趋增加和临床疾病形式的不断多样化,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大。
为有针对性的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为我国禽类呼肠孤病毒所致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其综述如下。
1病原研究1954年,Fahey 和Crawley 首次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的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
1972年,Walker 等人通过电镜观察定名为呼肠孤病毒。
1976年,hwaitz 首次报道了蛋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Fujskai 等人在1969年从火鸡分离到几株呼肠孤病毒。
1982年,Pgae 首次报道了火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
据报道新西兰(1987年)、印度(1988年)和波兰(2000年)都分离到高致病性的鸡源呼肠孤病毒。
此外,意大利、荷兰、巴西、阿根廷、法国、以色列、英国相继报道了呼肠孤病毒感染。
1984年,有人用琼扩法初步证实我国部分地区的鸡场中有本病存在。
1985年王锡坤证实了我国也有鸡病毒性关节炎发生。
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21 第 1 0 1年 2期
动 物 科 学
一
例疑似雏番 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廖 华平
( 建 省 武 平 差 十方 镇 畜 牧 兽 医 站 , 建 武 平 3 4 0 ) 福 福 6 3 1
摘要 介绍 一例疑似雏 番鸭呼肠孤 病毒病 的发病 情况 、 临床 症状 、 剖检 病变 , 经诊 断后提 出防治措施 , 总结诊 治体 会 , 以指 导该病 的防治。 关键 词 雏 番鸭 ; 呼肠孤 病毒 : 治 诊 中 图 分 类 号 ¥ 5 .2 8 8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2 0 1 — 1 0 7 5 3 (0 1 1— 3 7 0 的继 发感 染[ 对软 脚严 重 的病例 。 2 1 。 为 提高 治疗效 果 , 要配合 地塞 米松 、 还 安痛定 等进行 对症治 疗 。 ( ) 临 床上 雏番 鸭呼 肠孤 病毒 病 要与 传染 性 浆膜 炎 、 2在 呼肠 孤 病 毒病 、 肉毒梭 菌 中 毒 、 钙 、 缺 禽霍 乱 、 禽伤 寒 、 和番 鸭细 小病 毒病 等 表现 为软脚 症 或“ 白点 ” 变 的疾病 进行 肝 病 鉴 别诊 断 。 临床 症状 常 表现 为软脚 , 其 在临 床 上要 注意 与传 染 性浆 膜炎 、 呼肠 孤病 毒病 、 肉毒梭 菌 中毒 以及 缺钙 等 疾病
1 发 病 情 况
21 0 0年 8月武平 县某 养殖 户所 饲养 l 5日龄 番 鸭 20 0 0
羽发 病 前来求 诊 。 殖 户主诉 : 养 患病 鸭怕 冷 , 常挤 成 一堆 , 有
很 多 出现 软脚 症 状 , 毛 竖起 无光 泽 , 神 萎顿 , 门 周 围 绒 精 肛
有 白 色 或 淡 绿 色稀 粪 。 亡 1 死 5只 , 程 2 3 。 病 - d
一例樱桃谷肉鸭H9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

一例樱桃谷肉鸭H9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报告作者:张青林郭海祥等来源:《兽医导刊》 2019年第5期张青林郭海祥薛素强孙建涛王政富/ 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2017 年11 月北方某鸭场7 200羽樱桃谷肉鸭群(22 日龄)发生疾病,开始出现零星死亡,发病第5 天,日死亡率超过2%。
鸭群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软脚,拉白/ 绿色稀粪,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经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确诊为H9 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
一、现场及鸭群基本情况该批肉鸭10 日龄脱温后转入半地面、半网床栏舍内饲养(饲养密度为4 ~ 5 羽/m2),现场察看发现栏舍内地面潮湿泥泞,饮水浑浊(图1)。
22 日龄时开始出现零星死亡,发病第5 天,日死亡率已超过2%。
鸭群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软脚;可见多数鸭有打喷嚏现象;栏舍内可见白/ 绿色稀粪。
经问询得知鸭群1 日龄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后,未再免疫其他疫苗。
二、解剖病变现场剖检病死鸭,发现胸腺肿大出血;脾脏肿大出血、坏死;肝脏肿大,个别表面有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胰脏呈褐色,有坏死灶,个别有胰脏边缘出血;肺脏水肿、出血,肾脏肿胀。
三、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根据鸭群的临床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和免疫背景分析,初步诊断为H9 亚型禽流感感染,暂不排除有腺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的可能。
采集病死鸭病变的肝脏、脾脏、胰腺肺等组织,送实验室做研磨处理和核酸提取,做PCR/RT-PCT 鉴定H9 亚型禽流感(AIV-H9)、腺病毒(FADV)和呼肠孤病毒(DRV)。
同时采集鸭群血样品,送实验室分离血清,做AIV-H9 抗体检测。
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所采集病料核酸鉴定为AIV-H9 阳性(图2)、DRV 阳性(图3)、腺病毒阴性(图4)。
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AIV-H9平均抗体5.63 log2,且整体度良好(表1)。
综合鸭群发病情况、免疫背景、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确诊该起病例为H9 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
呼肠孤病毒简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 0
Anma <e c r a lS- n eAb o d J i
F b 2 0 Vo . 9 e. 02 12 No 1
呼 肠 孤 病 毒 简 介
L usV nd rHed o i a e ie著
l5 9 7年 , 弗 吉 尼 亚 大 学 的 D . ' rln 西 r ?ona  ̄
刘 文 波 摘译
柴 同 杰校
型 .a u等 报 道 有 4个 . eh k Sh D s mu h等 人 则 认 为 具 2个不 同的血 清型 。作 者调 查发现 所有从 美 国 分离 的 毒株 尽管 并 不 完全 被 s l 3 血 请 中和 , I3 抗 但其 血 清型还是 相近 的 。 而 , 然 在欧 洲和 以色列分 离 的一些 病毒根本 不被 s 1 3的抗血清 中和 13
感 Ker等还 发现 这种 病原 体 只对青 年 鸡致 病 . r
而 这 个 E龄 的鸡 对 支 原 体 也 很 易 感 。 随 后 . s n l Ol o
D s mu h等通 过控制环境等 因素 . 1 eh k 第 次证 明 了该病毒 可经卵垂直传播 。 o Wo d等 人则对 从美
和他 的 同事 确认 这种 病 原 体是 1 病 毒 , 们 称 种 他 之 为“ 病毒性 关节 炎病原 ” 由于它具 有双股 核酸 . 所 以第 1次 被 误 诊 为 痘 病毒 。随 后这 种 病毒 被 Wa e l r等人通 过 电镜 观察 定名 为呼肠孤 病毒 k 给鸡 试 验感 染 这种 呼 腑孤病 毒 后 . 引发 关 能 节 炎和腱鞘 炎 不久 , 国的其它 地方 也报道 分离 美 出了呼 肠 孤病 毒 。 而且 不 全是 从 发生腱 鞘 炎 的病
略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产品说明书和标签

附件2(略)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一、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说明书【兽药名称】通用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四联灭活疫苗商品名禽必威®大四联英文名Newcastle Disease,Infectious Bronchitis,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and Reovirus Vaccine,Inactivated汉语拼音Ji Xinchengyi、Chuanranxingzhiqiguanyan、Chuanranxingfashinangbing、Huchanggubingduganran Silian Miehuoyimiao【主要成分与含量】含灭活的鸡新城疫病毒Clone 30株,每羽份至少含50PD50或1/50羽份至少能刺激产生4log2HI单位抗体;含灭活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每羽份至少能诱导产生6.0log2HI单位抗体;含灭活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D78株,每羽份至少能刺激产生12.5log2VN单位抗体;含灭活的呼肠孤病毒1733株和2408株,每羽份至少能诱导产生5.0log2VN单位抗体。
【性状】乳白色乳剂。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和呼肠孤病毒感染。
【用法与用量】适用于种鸡的加强接种,肌肉或颈下部皮下注射,每只0.5ml。
免疫种鸡的子代通过母源抗体获得被动免疫力。
接种的最佳时间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具体情况。
因此,接种前应征求当地兽医的意见。
【不良反应】如按说明书正确接种健康鸡,应无严重不良反应。
有时在接种部位出现微肿,可持续数周,若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则不会造成永久性的组织损害。
【注意事项】(1)仅用于接种健康鸡。
(2)疫苗切勿冻结。
(3)使用前应将疫苗放至室温(15~25℃)。
一株新型鸭源呼肠孤病毒(TH11株)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新型鸭源呼肠孤病毒(TH11株)的分离与鉴定陈宗艳;朱英奇;王世传;李传峰;李露;王玢缤;付玉志;高景鹏;王超;刘光清【摘要】A new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ed on a ducks farm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sick ducks showed weakness in legs and diarrhea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included necrotic foci in the spleens and hemorrhage in the livers. A virus was isolated from the liver and spleen of a dead duck. The virus isolate designated Duck reovirus(DRV) TH11 wa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viously documented in pathogenecity in ducks, genetic analysis in RT-PCR and morphology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y. Therefore, the virus isolate DRV-TH11 represented a new type of duck reovirus.%本文从太湖流域某养鸭场分离到一株呼肠孤病毒(Duckreovirus,DRV)TH11株,该病毒感染的病鸭主要表现软脚和拉稀等主要症状,剖检病变以肝脏出血和脾脏坏死为主要特征。
电镜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具有呼肠孤病毒的典型形态学特征。
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扩增结果证明,该株病毒无论是在致病性方面,还是在基因序列方面都不同于以往的番鸭呼肠孤病毒,而是一株对多品种鸭具有较高致病性和病死率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节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教学目标:掌握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教学重点: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教学难点: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病源、病理变化与防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引入】呼肠孤病毒感染通常为养鸡从业人员熟知的是病毒性关节炎。
另外,许多学者证实矮小综合征、呼吸道病综合征、肠道疾病和所谓“吸收不良综合症”等病也与呼肠孤
病毒有关。
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自消化道和呼吸道分离出来。
病毒
无囊膜,对脂溶剂和热有抵抗力,-20°C 可存活 4 年以上,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可
形成包涵体。
呼肠孤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来源于鸡的跛行(病毒性关节炎、腱
鞘炎)和总体生产性能低下,包括增重减少、饲料转化率低、死淘残鸡增多,因此
降低了生产成绩。
【板书】一、病源
1.病原:属于呼肠孤病毒类。
为双股RNA
2.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强,耐热及PH为3的酸性环境,对过氧化氢的抵搞
力强。
【板书】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鸡和火鸡1日龄的鸡易感染本病
2.发病年龄多发生在3~7周龄的肉鸡,蛋鸡也偶有发生。
3.传染源病鸡、带毒鸡。
病毒通过粪便传播。
4.传播途径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
【板书】三、症状
跛行、跗关节肿胀、肌腱增厚或断裂。
本病绝大多数呈隐性经过,当发生急性感染时出现跛行,病鸡喜欢坐在跗关节上,驱赶时才会移动。
跗关节肿胀不能活动,不敢负重,患肢不能伸张。
腱断裂时,趾屈曲,出现典型的蹒跚步态,患肢多向外扭转,且多发育不良,长期不能恢复。
呼肠孤病毒除了引起关节炎、腱鞘炎外,还会引起“吸收不良综合症”,病鸡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矮小,明显小于同一日龄的鸡只,色素沉着障碍,病鸡明显苍白,羽毛发育不良、蓬乱,骨骼系统钙化作用紊乱,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有时腺胃肿大,死亡率增加,可达5% 。
鸡群患“吸收不良综合症”可导致鸡群均匀度下降,生产性能降低,造成经济损失。
【板书】四、病理变化
患有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的鸡只,病变主要在跗关节,关节上下周围肿胀,切开肿胀部,若单纯感染时,见有少量黄色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液,若有细菌感染时,可见脓性渗出物。
趾屈腱和腓肠腱周围水肿,滑膜常有出血点。
慢性病程其特点为腱鞘硬化或粘连,失去活动性。
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化脓性腱鞘炎的特征,在滑膜下可见到幼稚性纤维性细胞增生,逐渐纤维化,呈慢性腱鞘炎的病象。
腓肠腱和周围的肌纤维呈空泡样变性,肌纤维组织可见到脂肪浸润。
如有细菌感染时,则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腺细胞大量渗出和增生。
“吸收障碍综合症”没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板书】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板书】六:防制
1.“全进全出”、彻底清洗消毒等方法
2.免疫接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呼肠孤病毒的接种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针对种鸡,另一个层次针对后代鸡雏。
由于呼肠孤病毒存在母源传播,因此种鸡要做好免疫,减少种鸡感染的机会,也就减少了母源传播的可能性。
另外,1 日龄雏鸡对致病性的呼肠孤病毒易感,足够高的母源抗体对两周前的小鸡具有良好的保护力。
因此,种鸡的良好免疫是减少母源传播和保护雏鸡所必需的。
目前对种鸡普遍采用“两活加一死”的免疫方法,即分别在1~2 周龄和10~12 周龄进行两次活苗免疫,产蛋前进行一次油苗免疫。
两次活苗免疫可以有效刺激鸡体产生免疫力,防止环境中野毒的感染,同时产生良好的免疫记忆和免疫启动作用,有利于产蛋前注射油苗后产生高而均匀的抗体,以提供给后代小鸡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后代小鸡早期免受野毒感染。
呼肠孤病毒的免疫接种的另一层次为肉仔鸡的接种。
目前我国还未有肉仔鸡接种的实例,主要因为诊断及评价方法尚未建立。
据报道,美国已有一些大的肉鸡企业开始在孵化室内进行 1 日龄喷雾免疫,或7~10 日龄饮水免疫,有效地减少了病毒性关节炎和“吸收障碍综合症”的发生,提高了生产性能。
无论对种鸡和肉仔鸡进行免疫,应用弱毒疫苗免疫是建立有效保护的必要方法。
美国先灵葆雅公司针对呼肠孤病毒的特点和致病特性,提供优质的预防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弱毒疫苗:Enterovax ® (小病关)和Teno-Vaxin ® (大病关),其主要特点有:
1.含有改良的标准血清型1133/C6 毒株,有效预防病毒性关节炎。
2.大、小鸡病关分开免疫,符合由弱到强的加强免疫原理,根本杜绝免疫后出现个别鸡腿瘸跛行,死亡率增加的现象。
3.饮水或滴口免疫,减少了注射应激,节省劳力,效果确实。
4.疫苗毒株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通过饮水免疫,在消化道内建立良好的局部免疫保护,防止“吸收障碍综合症”的发生。
小结: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
作业:P40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