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呼肠孤病毒病
肉鸭感染呼肠孤病毒与鸭疫里默氏菌病例的诊治体会

肉鸭感染呼肠孤病毒与鸭疫里默氏菌病例的诊治体会徐兴胜,王思媛,刘婷,吴珮榕,贺晚秋,陈瑾,李继祥*(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重庆荣昌402460)文章编号:1004-2342(2019)06-0045-02中图分类号:S 834文献标识码:B呼肠孤病毒(Reovirus )在家禽和其他禽类中非常普遍,容易分离到病毒及检测到血清抗体,但主要关注其对鸡的危害,因为从其他禽类分离的病毒大多是不致病的[1]。
近年来,雏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导致严重发病、死亡的病例较多,也有文献报道肉雏鸭感染该病毒导致以脾脏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疾病。
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型复杂且缺乏交叉免疫保护,极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中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难以筛选到有效抗菌药物。
该细菌主要感染1~8周龄鸭,也可以感染鹅、鸡及野鸟,以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特征。
该细菌感染,俗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我国养鸭业中最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
本文就15日龄杂交肉鸭呼肠孤病毒与鸭疫里默氏菌继发或并发感染病例的诊治及体会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及初步诊治2019年8月,重庆市荣昌区某养鸭专业户杂交肉鸭5000余只,用肉鸭全价饲料饲喂,2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二价抗体。
8日龄个别鸭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羽毛杂乱无章、伏地、垂头,部分出现腹泻,呈黄绿色;9日龄时出现死亡,主要病变是脾脏萎缩、坏死,部分病死鸭表现为心包中有淡黄色粘稠积液、肝轻微肿大。
用氟苯尼考与抗病毒中药治疗,用药后仍然每天新增发病鸭150只左右,至15日龄时已死亡500余只。
解剖15日龄死亡鸭5只,均表现为脾脏坏死,其中3只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
采集肝和脾用于病毒检测,将脑组织划线接种巧克力营养琼脂平板分离细菌。
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理剖检情况,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及呼肠孤病毒感染,建议处理措施包括:(1)实施隔离饲养,将病重鸭直接淘汰;(2)场地及用具彻底清扫,用150mg/L 的二氧化氯进行消毒;(3)多维和阿莫西林饮水,3次/d ,连用3d ;(4)每只颈部皮下注射呼肠孤病毒高免卵黄抗体1.5mL (其中含头孢噻呋5mg );(5)病鸭在治疗的第二天再注射头孢噻呋5mg/只。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2018年第9期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该病因其肝脾等脏器出现灰白色坏死点,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
本病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江西等地广泛流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番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MDRV 是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Ⅱ亚群成员。
MDRV 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本病毒对紫外线、温度和pH 敏感;对有机溶剂不敏感。
2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7~35日龄,以10~25日龄的雏番鸭最易发生,发病率30%~90%,病死率60%~80%;病程长短不一,通常为14~21d。
发病后5~10d 进入死亡高峰期,高峰期一般持续10~20d。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其病死尸体、分泌物尤其是排泄物散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脚蹼损伤等水平传染,本病也能垂直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天气炎热、潮湿时发病率显著升高。
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差、鸭舍潮湿且温差幅度大等均可诱发本病,加重病情。
同时,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患病中后期易继发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病等,造成大量死亡。
3临床症状发病番鸭精神不振,羽毛蓬乱无光泽,食欲减少或废绝,畏冷扎堆,腹泻,排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有大量稀粪粘附在肛门周围,泄殖腔扩张、外翻,大部分番鸭表现为软脚,部分患鸭逐渐出现趾关节或跗关节肿大,跛行,耐过病番鸭生长发育迟缓,成为僵鸭。
4剖检病变对病死番鸭剖检,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脾脏,肝脏肿大、质脆,呈淡褐红色,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表面和实质密布大量坏死点,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脾脏肿大、质硬,呈暗红或黑紫色,表面和切面实质有大量坏死点或坏死灶,呈白色或黄白色;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个别病例可见心包积液、心包炎,肝周炎。
5诊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能够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可采集濒死番鸭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病变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櫰毱毱毱毱●综述与专论●禽呼肠孤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李巨银,胡新岗,魏宁(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中国图书分类号:S 8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9X (2011)04—0038—03呼肠孤病毒是1954年Ramos 和Sbani等先从健康儿童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1975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定名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
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类无囊膜双股分节段的RNA 病毒。
包括9个属,其中与兽医学有关的是正呼肠孤病毒属、环状病毒属和轮状病毒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了世界各国养禽生产严重的经济损失,2002年波兰学者报道了与吸收障碍综合症有关的鸡肠型呼肠孤病毒、以及以肝脾肾有坏死性病灶为特征的坏死型。
本病以5 7周龄肉用鸡多发,肉用鸡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1% 3%。
近年来,随着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流行日趋增加和临床疾病形式的不断多样化,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难度不断增大。
为有针对性的防制禽类呼肠孤病毒感染,为我国禽类呼肠孤病毒所致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其综述如下。
1病原研究1954年,Fahey 和Crawley 首次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的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
1972年,Walker 等人通过电镜观察定名为呼肠孤病毒。
1976年,hwaitz 首次报道了蛋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Fujskai 等人在1969年从火鸡分离到几株呼肠孤病毒。
1982年,Pgae 首次报道了火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
据报道新西兰(1987年)、印度(1988年)和波兰(2000年)都分离到高致病性的鸡源呼肠孤病毒。
此外,意大利、荷兰、巴西、阿根廷、法国、以色列、英国相继报道了呼肠孤病毒感染。
1984年,有人用琼扩法初步证实我国部分地区的鸡场中有本病存在。
1985年王锡坤证实了我国也有鸡病毒性关节炎发生。
一例雏番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诊断

一例雏番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诊断章秋月【摘要】2017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约45%.死亡鸭见有角弓反张、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死亡雏番鸭见肝脏呈现大面积点状、片状不规则出血,且伴有坏死;脾脏见有明显的脾坏死.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雏番鸭的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雏番鸭细菌分离为阴性,RT-PCR试验可以特异性扩增出约586 bp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而经典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未见特异性目的条带,确诊雏番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期刊名称】《福建畜牧兽医》【年(卷),期】2017(039)003【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雏番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细菌分离;RT-PCR鉴定【作者】章秋月【作者单位】南平市星星畜牧有限公司福建南平 353000【正文语种】中文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感染表现为典型的“花肝病”症状,肝脏出现明显的灰白色斑样病灶,病灶大小不一、边缘无光泽。
该病原在分类地位是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正呼肠孤病毒,在鸭群中主要以番鸭感染为主[1],也见有半番鸭感染[2],但其他品种鸭未见感染后出现明显症状。
经过近些年对鸭群免疫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番鸭呼肠孤病毒活疫苗”[3],番鸭感染MDRV的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感染为近年来新发的鸭群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与20世纪末期暴发于我国番鸭群的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相似。
该病可感染多品种鸭,如番鸭、半番鸭、麻鸭、樱桃谷鸭、北京鸭、白改鸭等常见鸭品种,表现为肝脏斑块状出血,并伴有坏死;脾脏有出血性坏死点(块)[4]。
由于该病的部分临床症状与经典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鸭肝炎类似,本文通过细菌分离鉴定、病毒RT-PCR鉴别诊断,明确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现报到如下。
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21 第 1 0 1年 2期
动 物 科 学
一
例疑似雏番 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廖 华平
( 建 省 武 平 差 十方 镇 畜 牧 兽 医 站 , 建 武 平 3 4 0 ) 福 福 6 3 1
摘要 介绍 一例疑似雏 番鸭呼肠孤 病毒病 的发病 情况 、 临床 症状 、 剖检 病变 , 经诊 断后提 出防治措施 , 总结诊 治体 会 , 以指 导该病 的防治。 关键 词 雏 番鸭 ; 呼肠孤 病毒 : 治 诊 中 图 分 类 号 ¥ 5 .2 8 83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2 0 1 — 1 0 7 5 3 (0 1 1— 3 7 0 的继 发感 染[ 对软 脚严 重 的病例 。 2 1 。 为 提高 治疗效 果 , 要配合 地塞 米松 、 还 安痛定 等进行 对症治 疗 。 ( ) 临 床上 雏番 鸭呼 肠孤 病毒 病 要与 传染 性 浆膜 炎 、 2在 呼肠 孤 病 毒病 、 肉毒梭 菌 中 毒 、 钙 、 缺 禽霍 乱 、 禽伤 寒 、 和番 鸭细 小病 毒病 等 表现 为软脚 症 或“ 白点 ” 变 的疾病 进行 肝 病 鉴 别诊 断 。 临床 症状 常 表现 为软脚 , 其 在临 床 上要 注意 与传 染 性浆 膜炎 、 呼肠 孤病 毒病 、 肉毒梭 菌 中毒 以及 缺钙 等 疾病
1 发 病 情 况
21 0 0年 8月武平 县某 养殖 户所 饲养 l 5日龄 番 鸭 20 0 0
羽发 病 前来求 诊 。 殖 户主诉 : 养 患病 鸭怕 冷 , 常挤 成 一堆 , 有
很 多 出现 软脚 症 状 , 毛 竖起 无光 泽 , 神 萎顿 , 门 周 围 绒 精 肛
有 白 色 或 淡 绿 色稀 粪 。 亡 1 死 5只 , 程 2 3 。 病 - d
警惕鸭呼肠孤病毒病

种 以肝脏 不 规则 坏死 和 出血 为 主要 特 征 的疫 病 ,
临 床上 与鸭 肝 炎有 些类 似 , 按 照 鸭肝 炎 的治 疗措 但 施 没有任何 效果 。使 用抗生 素 、 胺类 药物 、 磺 高免抗 体 和疫苗均 无治 疗和 预 防作 用 。该病 主要表 现为 肝 有 出血斑 和坏死 灶 ; 脾脏肿 大 , 大量 坏死灶 ; 肌 、 有 心 肾脏 、 氏囊 出血 。初 步表 明是 一种新 的传染 病 , 法 给 养 鸭业 造成 一 定 的经济 损 失 . 殖 户 的信 心受 到 一 养 定影 响 。为有效 防治 该病 , 明确 病 因 , 更好地 服 务养 殖户, 笔者 咨询 了福 建省农 科 院的专 家 。 阅 了相 关 查
一
囊 等 出血 , 、 肝 脾未 见 白色 坏死 点 , 鸭不软脚 , 毒 患 病
对 多个 品种 的鸭 ( 番鸭 、 番 鸭 、 鸭 、 半 麻 樱桃 谷 鸭 ) 均
易感 。 可见 两种疾病 病原 虽然 同属一 大类 , 但基 因型
和 表型可 能在 不 同的分 支上 。
呼 肠孤 病 毒 的核 酸 是 dR A,有 1 sN 0个 大小 不 同的基 因片段 。 由于 R A病 毒复制 时不 具有 纠错和 N 校 读 的功 能 , 导致 高 的 突变 率 , 成病 毒 容易 变 异 。 造 况 且呼肠 孤病 毒基 因组 的 l 片段 能够 相互重 组 , 0个
现 , 疾 病 的防 控 过 程 中 , 被 误 诊 或 由于 未 能及 在 常 时 采取 针对 措施 , 致 更严 重 的后 果 甚 至造 成 更大 导 范 围的疫病 流行 。 自 2 0 0 6年 以来 , 门正大农 牧有 厦 限公 司技术 部陆续 接 到我省 及周 边省 多个养 鸭户求 助 。 映番鸭 、 反 半番 鸭 、 樱桃 谷 鸭 和麻 鸭 等鸭 群 发生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番 鸭 呼 肠 孤 病 毒 ( so y d c e vr s mu c v u k ro i , u MD RV) 染 , 称 番 鸭 “ 感 俗 白点 病 ” “ 、 花肝 病 ” 是 由 , MD V 引起雏 番 鸭 的急 性 烈性 传 染 病 。该 病 1 5 R 90
年 首 次 在 南 非 报 道 [ ,9 7年 我 国 有 该 病 流 行 的 报 】 19 ]
胡 、 心莲 、 穿 丁胺卡 那霉 毒注射 液 等组成 ) 由佛 山科 , 学技 术学 院 畜 兽 医研 究 所 提 供 。1 日龄雏 番 鸭 ,
未 经 MD RV疫 苗 免 疫 , 由佛 山某 种 番 鸭 场提 供 , 隔
2 2 甲硝唑 、 甲硝 咪 唑 、 方二 甲硝 咪 唑 治疗 结 . 二 复
维普资讯
3 6
中 国兽 医杂 志 2 0 0 8年 ( 4 第 4卷 ) 8期 第
Chn s o ra f tr a y Me i n ie eJ u n l e i r dc e o Ve n i
雏 番 鸭 呼 肠 孤 病 毒 病 的 防 治 试 验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 材 料 MD N 株 D 。 毒 液 , 7 _ RV s F 病 对
日龄 雏番 鸭 的 L 为 1 ・ / . D。 O ” O 5mL, 由佛 山科 学 技 术 学 院畜牧兽 医研 究 所分 离 、 存 。MD V 病 鸭 保 R
道E5, 已有 弱 毒 疫 苗E7、 活 苗E9、 黄 抗 体 23 现 - 63 灭 - 83 卵 - 等 防 治 制 剂 用 于 临 床 , 总 体 效 果 不 理 想 。本 试 但 验用 几 种 制 剂 与 免 疫 方 法 对 MD RV 进 行 防 治 试 验 , 筛 选 出有 效 的 防 治 制 剂 , 讨 防治 该 病 的 有 拟 探 效 措施 。
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

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作者:廖华平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2期摘要介绍一例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经诊断后提出防治措施,总结诊治体会,以指导该病的防治。
关键词雏番鸭;呼肠孤病毒;诊治中图分类号 S85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17-01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感染,是由MDRV引起雏番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以软脚、肝脾等脏器出现灰白色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黄白色条斑为主要特征,俗称番鸭白点病、花肝病[1]。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患病中后期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或鸭传染性浆膜炎。
1950年在南非出现首次对该病的报道,1997年我国报道流行该病,目前已广泛流行于国内主要番鸭饲养地区,发病率可达20%~90%,死亡率可达25%~80%,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2]。
现已有一些防治制剂用于临床,如灭活苗、弱毒疫苗、卵黄抗体等,但总体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笔者在诊治过程中经常遇到该病例,现就将一例疑似发生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2010年8月武平县某养殖户所饲养15日龄番鸭2 000羽发病前来求诊。
养殖户主诉:患病鸭怕冷,常挤成一堆,有很多出现软脚症状,绒毛竖起无光泽,精神萎顿,肛门周围有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死亡15只,病程2~3 d。
2 临床症状经现场查看该雏鸭群,患病鸭由于怕冷常挤成一堆。
鸭只精神沉郁,厌食,消瘦,稀粪呈白色或绿色,两脚软弱无力,部分鸭趾关节或跗关节肿胀,喜蹲伏,头颈无力下垂。
3 剖检病变剖检可见肝脏出现白色花斑样病灶,病灶大小不一致,由针尖到米粒大小不等,边缘不整齐,无光泽;脾脏肿大,呈黑紫色斑驳样;胰腺苍白,表面有白色细小斑点,形状较规则呈圆形,有的斑点似呈空泡样;多数病死番鸭肾脏充血、肿大;有的病死番鸭肠道后半段肠壁变薄,内有泡沫样内容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雏鸭呼肠孤病毒病
(即“花肝病”或“白点病”)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俗叫“花肝病”、“白点病”,是70年代末期以来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苏和浙江等省、自治区雏番鸭群中相继发生并广为流行的一种以脚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肝脾有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新的急性传染病,给番鸭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由福建省农林大学动科学院吴宝成教授首先分离出病毒,鉴定并确认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流行特点
1、自然发生仅见于7-50日龄、最常见于7-35日龄的雏正番鸭和雏半番鸭,较大的正番鸭和半番鸭均不发病。
其他鸭种概不感染。
2、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见于炎热、潮湿的季节,而寒冷的冬、春季节则较少发生。
发病率高达20%-90%,最高100%;病死率通常10%-70%,严重时高达90%以上,甚至全群覆没。
据研究,半番鸭雏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正番鸭低。
病正番和半番鸭雏及其痊愈带毒鸭是传染源,通过其病死尸、分泌物特别是排泄物散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和脚蹼损伤等水平传染,能否垂直传染尚须进一步研究。
3、鸭舍潮湿、闷热、卫生条件差和饲养密度高等是促进发病,加重病情的因素。
主要症状
潜伏期一般3-11天,病鸭沉郁委顿、乏力、软脚、懒动、多蹲伏或挤堆、嘶叫、少饮、减食或不食,羽毛蓬乱,无光泽、腹泻,排白色或绿色稀粪。
病程长短不一,一般2-14天。
发病后5-7天是死亡高峰期。
两周龄以内病鸭难免一死。
耐过病鸭往往生长发育迟缓,成为僵鸭,常无饲养价值。
剖检病变
剖检病鸭可见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和肠粘膜下层等组织白色坏死点。
其中以肝、脾最为明显。
肝肿大、质脆、出血、表面及实质布满大量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脾肿大,暗红色,表面及实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有的汇成一片,呈花斑状的外观。
肾和胰腺有的也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
脑水肿,脑膜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特点和特征性剖检病变可以做出初诊。
在临诊中注意和番鸭疫里氏杆菌病、番鸭细小病菌毒病、番鸭禽霍乱、番鸭副伤寒等有类似症状及病变的番鸭病做区别诊断。
确诊必须依靠采病番鸭雏的肝、脾组织和血清等病科,送有关实验做分离病毒、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的阳性结果进行确认。
防治方法
1、建立并完善鸭场生物安全措施,到非疫区良种鸭场引雏番鸭苗。
平时加强管理、清洁卫生、消毒隔离饲养。
按当地疫情免疫程序做好其他疫病免疫接种工作。
1-2日龄种接种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灭火活苗0.5ml/羽或弱毒苗(按说明书用量),和1L-2联用:弱毒苗分开稀释,混合注射;灭活苗则分开注射。
或于8-10日龄和20日龄注射本病高免卵黄抗体两次,剂量按说明书,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2、发生疫情时,病鸭雏隔离饲养,立即注射高免卵黄抗体+禽白细胞干扰素,剂量均按说明书酌加,先注射同群未见症状雏鸭,后注射病鸭,同时用金刚乙胺和环丙沙星各1克,加水20-49公斤,混饮4-5天,防止细菌性并发或继发感染;0.2%-0.3%过氧乙酸带鸭消毒1天1次,直到疫情彻底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