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

本诗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载体,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本诗也是一篇典型的怀古诗,诗人以史为鉴,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和社会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把握诗人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描绘田园景色的画作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倾向。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c. 解析诗中的情感,如“世味薄于纸,人情淡若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d. 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艺术魅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情感和手法的理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的喜欢的古代诗歌,尝试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咏史怀古诗》意象:田园景色、自然美景情感:热爱自然、感慨人生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写一篇短文。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使学生了解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和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04754_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2024)

04754_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2024)

20
风格独特,具有时代特征
咏史怀古诗风格独特,既有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感,又融入了现代诗歌 的创新和个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咏史怀古诗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唐代的咏史诗 多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革愿望;宋代的咏史诗则更注重对 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和深入思考。
2024/1/26
诗人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歌的时代精神 和文化内涵。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
咏史怀古诗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 史人物的描绘和追忆,表达诗人对历 史、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的 诗歌。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两汉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的 初步发展,再到唐宋时期的鼎盛,咏 史怀古诗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重要一支。
以历史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诗人 内心情感;运用典故,表达对历史的 理解和评价;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诗 人形象和诗歌意境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体验感。
2024/1/26
6
02 咏史怀古诗发展 历程
2024/1/26
7
先秦时期:萌芽与奠基
1 2
《诗经》中的历史记载
最早的历史诗歌,记录了周朝及以前的历史事件 和人物,为咏史怀古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楚辞中的怀古情怀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 2024)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咏史怀古诗发展历程 • 咏史怀古诗主题思想 • 咏史怀古诗艺术特色 • 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与实践 • 学生自主创作与展示环节
2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2024/1/26

xx年高考诗歌鉴赏教案咏史怀古诗鉴赏

xx年高考诗歌鉴赏教案咏史怀古诗鉴赏

2024年高考诗歌鉴赏教案——咏史怀古诗鉴赏第一章:咏史怀古诗概述1.1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2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与特点1.3 咏史怀古诗的分类与代表作品第二章: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2.1 形象性与典型性2.2 寓意与象征2.3 对比与衬托2.4 抒情与议论第三章: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手法3.1 叙事与描写3.2 议论与抒情3.3 对比与衬托3.4 寓言与象征第四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4.1 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4.2 把握诗歌的主题与情感4.3 分析诗歌的结构与手法4.4 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意象第五章:咏史怀古诗的练习与鉴赏5.1 选取经典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5.2 分析诗歌的主题与情感5.3 练习写作咏史怀古诗5.4 互相交流与评价第六章:咏史怀古诗的典型题材与人物6.1 历史人物咏史6.2 历史事件咏史6.3 地理景观咏史6.4 社会现象咏史第七章:咏史怀古诗的情感表达7.1 咏史怀古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7.2 咏史怀古诗中的英雄主义7.3 咏史怀古诗中的悲愤与哀悼7.4 咏史怀古诗中的哲理思考第八章:咏史怀古诗的案例分析8.1 分析古代咏史怀古诗的经典案例8.3 分析现代咏史怀古诗的新特点与创新8.4 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第九章:咏史怀古诗的写作指导9.1 指导学生选题与立意9.2 指导学生构思与表达9.3 指导学生运用修辞与象征9.4 引导学生进行咏史怀古诗的创作实践第十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与评价10.1 学生自主鉴赏与评价10.2 同伴互评与合作讨论10.3 教师评价与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咏史怀古诗的定义与特点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咏史怀古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诗人对历史事件、人物或景观的情感态度和思考。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包括历史性、文学性和抒情性。

历史性要求学生对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文学性要求学生把握诗歌的形式和语言,抒情性要求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环节2: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补充和说明:艺术特色是咏史怀古诗的魅力所在。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古诗文鉴赏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鉴赏》教材第三单元“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为第一章“咏史怀古诗概说”及第二章“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其中包括《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等名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对经典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多角度鉴赏咏史怀古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文学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乌衣巷》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鉴赏。

2. 新课内容:讲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其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赤壁怀古》的诗意,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咏史怀古诗发展历程3. 经典咏史怀古诗解析《登鹳雀楼》《乌衣巷》《赤壁怀古》七、作业设计《过华清宫绝句》《滕王阁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需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提高历史素养,为更好地鉴赏咏史怀古诗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的讲解。

2. 例题讲解中历史背景、诗人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

3. 学生的随堂练习,特别是对《赤壁怀古》的分析。

4. 作业设计中涉及的诗意分析和艺术特色阐述。

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辅导及推荐阅读。

一、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发展历程1. 历史性:以历史为载体,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概述、鉴赏方法以及精选的《登幽州台歌》、《赤壁怀古》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尤其是对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重点:通过具体诗歌的解读,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展示课件,讲解鉴赏方法。

3. 诗歌解读:a. 《登幽州台歌》: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体会诗人的感慨。

b. 《赤壁怀古》: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审美价值。

4.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鉴赏方法3. 《登幽州台歌》解读4. 《赤壁怀古》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历史、人物、事件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 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3. 诗歌解读的深入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等。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学习内容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把握其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 鉴赏三首咏史怀古诗,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黄鹤楼、钱塘湖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三首诗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2)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

d. 随堂练习:描绘诗中的画面。

(3)学习《钱塘湖春行》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味。

b. 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登鹳雀楼:怀古之情、修辞手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愁别绪、意境钱塘湖春行:怀古之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

(2)描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2)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庄周梦蝶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2、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三)、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

“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

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

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

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

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

“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

“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

可见,“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灵活一些、隐蔽一些,但读者如果对典故涉及的有关内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四)、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咏史怀古诗》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经典咏史怀古诗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寓意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点,掌握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乌衣巷、鹳雀楼、赤壁等历史场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顺势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咏史怀古诗有初步的了解。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诗篇,分析其结构特点、意境、寓意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分析,示范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a. 定义、特点、发展历程b. 经典作品:《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c. 鉴赏方法:结构分析、意境把握、情感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乌衣巷》的意境和寓意。

b. 请从结构、情感等方面鉴赏《登鹳雀楼》。

c. 请谈谈你对《赤壁怀古》的理解。

2. 答案:a. 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寓意:通过对乌衣巷的描绘,反映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

b. 结构:诗句对仗工整,韵律优美。

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咏史怀古诗鉴赏黄桥中学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怀古诗的解题方法、技巧与思想内容;(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准确鉴赏怀古诗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1【教学设想】多媒体演示、学生共同参与探讨【教学步骤】一、导入课题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为什么?因为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用苍劲悲凉的情感来吟咏,所以怀古诗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魅力。

)二、解决预习题概括分类咏史怀古诗从思想内容上分有三类: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金陵怀古司空曙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注】司空曙,晚唐诗人。

庾开府即庾信,南朝梁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深受梁武帝赏识,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

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答案】一、思想内容:A、相同点:都写昔盛今衰B、不同点:李诗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司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又借以寄寓对唐朝国势衰微的感叹,更含有自己的故园之思刘诗既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慨,又表达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观点,告诫统治者不要沉迷声色,贪图享乐,步六朝后尘二、艺术手法A、相同点:都运用今昔对比B、不同点:司诗用典,刘诗用典,借古讽今四、小结(表格投影)五、课后作业金陵怀古司空曙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赏析】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

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

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

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

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

“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

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

“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

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

“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

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

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

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

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

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

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

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

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

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

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

“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

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

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

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

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

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

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

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

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

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

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

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

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

”即由此化出。

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课后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为唐明皇杨贵妃纵乐的地方。

《霓裳》《羽衣》为舞曲名。

(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有什么作用?简要说明。

【分析】(1)第一首诗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

(2)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

第一首:宫内与宫外对比(或横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突出了对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不满。

第二首今昔对比(或纵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突出统治者荒淫误国的主旨。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分析。

【分析】1、李诗(怀古伤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

皮诗(借古讽今):看似为汴河“罪名”,实则巧妙的对荒淫误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汴水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杨花随风飞舞,见无边春色触景生愁情:春色常在、豪华不存,昔盛今衰。

皮诗:以议论为主。

“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似在高度赞扬炀帝修河的功绩,一个“若无水殿龙舟事”又对此进行了否定。

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