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涉及系统建模和控制设计的学科,学习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掌握系统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下面是《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

一、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控制系统的特性参数与性能指标4.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的优缺点二、系统数学模型1.力学系统的数学建模2.电气系统的数学建模3.热力系统的数学建模4.液压系统的数学建模三、信号与系统1.信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系统的时间域和频域分析方法3.信号的线性时不变系统表示与处理4.采样与保持四、系统时域分析1.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状态方程2.系统的零极点分析和阶跃响应3.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4.系统的动态特性与频域指标五、系统频域分析1.线性系统频域描述的基本概念2.系统的频率响应与波特图3.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分析六、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1.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PID控制器的性能指标与调整方法3.根轨迹法与极坐标法4.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性分析方法七、校正和校准2.定义和识别开环和闭环误差3.适应性校正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八、多变量系统与现代控制理论1.多变量系统的性态和控制方法2.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概述3.线性二次调整与最优控制4.自适应控制与模糊控制九、主动振动控制1.振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主动振动控制的建模和控制方法3.智能材料在主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以上是《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的主要内容,整体上包括了基本概念、系统数学模型、信号与系统、系统时域分析、系统频域分析、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校正和校准、多变量系统与现代控制理论、主动振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对你的考研复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851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851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851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系
统建模、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等内容。

根据不同学校或教师的教学
安排,考试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等。

2. 信号与系统,包括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线性时不
变系统的概念,系统的冲激响应、阶跃响应等。

3.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包括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状态空
间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 闭环控制系统,包括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频域分析等。

5. 控制器设计,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校正器设计、状态反馈控制等。

6. 系统稳定性分析,包括极点分布、系统稳定性的判据、稳定裕度等。

7. 频域分析,包括频域响应、频域设计等。

8. 数字控制系统,包括采样定理、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数字控制器设计等。

9. 控制系统的应用,包括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等。

在考试中,学生可能会面对选择题、计算题、分析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要求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考试大纲通常会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备考。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自动控制原理的考试。

848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848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五、参考教材和复习资料
1、教材:《自动控制原理》, 主编,机械工业社。
2、复习资料:《复习全书》, 主编,高等教育社。
谢谢观看
2、线性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精确度等方 面的分析和设计。
3、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的自激振荡、分叉和混沌等现象 的分析和设计。
4、离散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包括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和控制 等。
5、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技术,包括数字仿真技术、控制程序设 计等。
二、考试目标
本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的掌握 程度,包括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等。同时,本考试还 测试考生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等。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时间180分 钟,满分100分。
2、试卷结构:选择题、简答题、 计算题和论述题等。
3、考试难度:较难。要求考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深入的 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同时,还要求考生具备较 好的解决问题和表达沟通的能力。
848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01 一、考试性质
目录
02 二、考试目标
03 三、考试内容
05
五、参考教材和复习 资料
04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 结构
一、考试性质
848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主要考察学生 对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本大纲旨在明确考试的目标、 内容和形式,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工程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基本要素,包括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2. 信号与系统:介绍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方法、重要性质和常用变换,如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

3. 传递函数与状态方程:介绍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传递函数和状态方程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的方法,以及这些表示方法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

4. 时域分析方法:介绍时域响应分析的方法,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以及这些方法在系统性能评价和参数调整中的应用。

5. 频域分析方法:介绍频域响应分析的方法,如频率响应曲线、波特图和奈奎斯特图,以及这些方法在系统稳定性和稳定裕度分析中的应用。

6. 非线性控制系统:介绍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如构造相平面图、极限环分析和决策环分析,以及这些方法在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摆动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7. 系统设计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
反馈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校正器的设计和模式选择方法。

8. 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节:介绍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调节方法,包括根轨迹和频率响应法,并介绍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如状态反馈、观测器和最优控制。

除了上述内容,考研大纲还可能包括其他相关的内容,具体以考纲为准。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控制工程的基础课程,对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控制工程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如机械、电子、通信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科目名称:控制理论适用专业:仿生装备与控制工程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版,邹伯敏编,机械工业出版社;《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二版,王孝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150分考试范围:包括经典控制理论(不包含非线性部分)与现代控制理论两部分,经典控制理论内容占70%,现代控制理论内容占30%。

经典控制理论部分第一章绪论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几种不同分类。

2. 重点掌握反馈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理论的两大任务是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建立被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主要给出古典控制理论使用的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建立。

本章要求:1.掌握的概念:传递函数;极点、零点;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重点掌握建立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的方法。

3.重点掌握方框图化简或信号流图梅森增益公式获得系统传递函数的建模方法。

第三章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根据研究系统采用的不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是不同的,本章给出利用系统传递函数数学模型求取时间响应的系统时域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系统的三大基本性能,即系统的稳(稳定性)、准(准确性)、快(快速性)。

稳定性是系统工作的必要条件;快速性和相对稳定程度(振荡幅度)是评价系统动态响应的性能指标;准确性是指系统稳态响应的稳态精度,用稳态误差来衡量,需注意:讨论的稳态误差是指由输入信号和系统结构引起的系统稳态时的误差。

本章要求:1.掌握的概念:稳定性;动态(或暂态)性能指标(最大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整时间);稳态(静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一阶、二阶系统的主要特征参量;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系统特点;主导极点。

2.重点掌握系统稳定性判别(Routh判据);稳态误差终值计算(包括三个稳态误差系数的计算);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计算。

南开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复习参考书 考研辅导

南开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复习参考书 考研辅导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本考试是全日制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

各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本考试是测试考生自动控制原理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为本大纲规定的自动控制原理。

三、考试基本要求1.掌握经典的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时域与频域分析方法与校正方法。

2.具备较强的C/C++语言或matlab语言的编程能力。

四、考试形式本考试采取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主、客观试题考查考生对于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试题分类参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本考试总分150分。

1.考试要求考试内容主要涉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与频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方法。

具体如下: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基本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与基本要求;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微分方程描述,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传递函数、梅森公式;3)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一阶系统时域分析、二阶系统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

4)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方法:包括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

5)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包括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典型环节和开环频率特性、频率域稳定判据、稳定裕度。

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包括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串联校正、反馈校正的基本概念、复合校正中全补偿条件与近似补偿条件。

7)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方法:包括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采样与保持,Z变换理论,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数字校【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正等内容。

最新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最新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七、数字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1、采样过程、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的基本概念。
八、数字控制系统的数学基础
1、Z变换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2、Z变换基本定理及Z反变换;
九、数字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1、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及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的求取;
2、(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及其简化的方法。
一十、数字控制系统分析
1、Z平面的稳定性分析;
5、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五、控制系统的校正与综合
1、频率响应法串联校正分析法设计;
2、基于频率响应法的串联、反馈校正的综合法设计。
六、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1、了解典型非线性特性的输入输出关系(数学表达及关系曲线);
2、理解非线性环节对线性系统的影响;
3、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
考试题型:分析计算题(150分)
参考书目(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主要参考书:
1、《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科学出版社(第四版)2001
3、控制系统稳态误差分析及其计算方法;
4、复合控制。
三、根轨迹法
1、根轨迹、根轨迹方程及其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2、理解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方法。
四、频率响应法
1、线性系统频率响应物理意义及其描述方法;
2、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幅相曲线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3、开环系统及闭环系统的频率响应的绘制;
4、奈奎斯特(Nyquist)稳定判据和控制系统相对稳定性;
5、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值;
6、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转移阵、脉冲响应阵;
7、线性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一十三、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1、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基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念;

901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901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901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1.前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化工等多个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的考研大纲是考察学生对该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本文档将对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进行详细介绍。

2.考研大纲概述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涵盖了多个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与基本概念-系统建模与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根轨迹-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2.2系统的动态特性与稳定性-常见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实用技术与方法-控制系统的稳态精度与灵敏度2.3多变量系统与现代控制理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状态空间方法与观测器设计-线性二次型规划与最优控制2.4其他相关内容-非线性系统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控制系统的实时仿真与硬件设计3.考研大纲详解3.1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是学习自动控制的起点。

这部分内容将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控制对象的建模以及传递函数等进行介绍。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根轨迹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3.2系统的动态特性与稳定性系统的动态特性与稳定性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本部分将涉及常见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如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控制系统的稳态精度和灵敏度等重要概念。

3.3多变量系统与现代控制理论多变量系统是实际工程中常见的情况,因此掌握多变量控制的方法是必要的。

本部分将介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状态空间方法和观测器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此外,线性二次型规划和最优控制也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3.4其他相关内容除了上述主要内容之外,自动控制原理的考研大纲还涵盖了非线性系统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进阶内容。

此外,控制系统的实时仿真和硬件设计也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科目名称:控制理论
适用专业:仿生装备与控制工程
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版,邹伯敏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第二版,王孝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考试时间:3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分:150分
考试范围:包括经典控制理论(不包含非线性部分)与现代控制理论两部分,经典控制理论内容占70%,现代控制理论内容占30%。

经典控制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几种不同分类。

2. 重点掌握反馈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理论的两大任务是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建立被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主要给出古典控制理论使用的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建立。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传递函数;极点、零点;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重点掌握建立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的方法。

3.重点掌握方框图化简或信号流图梅森增益公式获得系统传递函数的建模方法。

第三章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根据研究系统采用的不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是不同的,本章给出利用系统传递函数数学模型求取时间响应的系统时域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系统的三大基本性能,即系统的稳(稳定性)、准(准确性)、快(快速性)。

稳定性是系统工作的必要条件;快速性和相对稳定程度(振荡幅度)是评价系统动态响应的性能指标;准确性是指系统稳态响应的稳态精度,用稳态误差来衡量,需注意:讨论的稳态误差是指由输入信号和系统结构引起的系统稳态时的误差。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稳定性;动态(或暂态)性能指标(最大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整时间);稳态(静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一阶、二阶系统的主要特征参量;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系统特点;主导极点。

2.重点掌握系统稳定性判别(Routh判据);稳态误差终值计算(包括三个稳态误差系数的计算);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计算。

3.掌握利用主导极点对高阶系统模型的简化与性能分析。

第四章根轨迹法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系统闭环极点)在S平面的分布完全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因此利用根轨迹(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随系统参数变化在S 平面所形成的轨迹)可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

根轨迹法是经典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两大主要方法之一,是利用开环传递函数分析闭环系统性能。

根轨迹绘制依据根轨迹方程(由
根轨迹方程演变为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条件、基本规则)。

根轨迹方程的不同导致了180度(负反馈)根轨迹和零度(正反馈)根轨迹的分类,系统变化参数的不同导致了常规根轨迹和参数根轨迹的分类。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根轨迹;常规根轨迹;相角条件、幅值条件;根轨迹增益。

2.重点掌握常规根轨迹的绘制及对控制系统分析。

3.掌握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稳定性与具有一定的动态响应特性(如衰减振荡、无超调等特性)的方法。

4.掌握参量根轨迹的绘制。

第五章控制系统频域分析
频域分析是经典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另一主要方法,使用的系统数学模型是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描述了正弦输入作用下系统稳态响应的幅值和相位与输入信号幅值和相位之间的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以jω代替传递函数G(s)中的s而得到的G(jω)。

频域分析方法包括采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闭环系统性能和直接采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性能,但主要是指利用开环频率特性的分析方法。

频域分析是一种图解分析方法,利用开环频率特性的幅相频率特性图(Nyquist图)和对数频率特性图(Bode图)分析系统性能(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是频域指标(幅值穿越频率、相角穿越频率和相角裕度、幅值裕度等),与时域指标(超调量、调整时间)有着密切关系。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频率特性;开环频率特性、闭环频率特性;最小相位系统;幅值穿越频率(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相角裕度、幅值裕度;谐振频率、谐振峰值;截止频率、频带宽度;三频段。

2.重点掌握Bode图的绘制;由Bode图确定系统传递函数。

3.重点掌握Bode图对幅值、相角穿越频率和幅值、相角裕度的计算。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当系统的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时,就要给系统加入一些附加装置,使系统的性能达到规定指标的要求,所引入的装置称为校正装置,相应的设计校正装置的过程称为校正。

根据校正装置的作用分为相位滞后校正、相位超前校正和相位滞后—超前校正装置;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和反馈校正。

校正设计采用的方法有频率法校正和根轨迹法校正。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校正实质;校正方式;校正装置类型、特性与作用。

2.重点掌握基于频率法的滞后校正、超前校正、滞后-超前校正方法。

3. 重点掌握频率特性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的方法,注意与第五章中利用Bode图分析系统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控制理论部分
(对时变系统不作要求。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现代控制理论使用的系统数学模型是状态空间表达式,本章是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状态变量、状态方程、输出方程;状态变量、状态模型的不唯一性;非奇异线性坐标变换对系统基本性能(特征值、传递函数)的影响。

2.重点掌握建立电气系统、机械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方法。

第二章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本章是通过求解系统方程的解来研究系统性能的。

由于系统的状态方程是矩阵微分方程,而输出方程是矩阵代数方程。

因此,只要求出状态方程的解,就很容易得到系统的输出,进而研究系统的性能。

本章要求:
重点掌握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的解和状态转移矩阵。

第三章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本章属于系统的性能分析,能控性和能观性是因使用反映系统内部结构特征的状态变量来描述系统而产生的概念,系统能控性反映了控制输入对所有状态的控制能力;系统能观性是指系统输出对所有状态的反映能力。

系统能控是系统所有状态能控,系统能观是所有状态能观;一个状态能控是指这个状态受控制输入支配,一个状态能观是指系统输出包含这个状态的信息。

系统能控是进行最优控制的前提,系统能观是很好地实现状态反馈控制的前提。

因此,为了能对实际系统进行很好的控制,使其达到满意的控制性能,需要研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本章的中心是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

本章要求:
1.掌握的概念:系统能控性、能观性;状态能控性、能观性;非奇异坐标变换对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影响;传递函数零、极点相消与系统能控、能观性的关系;单变量系统的最小实现。

2.重点掌握能控性和能观性判别准则;理解连续系统离散化后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分析。

3.重点掌握由传递函数建立能控标准型型、能观标准型型、Jordan标准型的方法。

4. 掌握化为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的方法。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能同时适用于分析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的稳定性,是更为一般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主要指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又称李雅普诺夫直接法。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可用于任意阶的系统,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不必求解系统状态方程而直接判定稳定性。

对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常常是很困难的,因此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就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与第二方法相对应的是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又称李雅普诺夫间接法,它是通过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状态方程的特征值的分布来判定系统稳定性的。

第一方法的影响远不及第二方法。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是研究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既是研究控制系统理论问题的一种基本工具,又是分析具体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的局限性,是运用时需要有相当的经验和技巧,而且所给出的结论只是系统为稳定或不稳定的充分条件;但在用其他方法无效时,这种方法还能解决一些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本章要求:
1.掌握稳定、渐进稳定、大范围渐进稳定、不稳定的概念。

2.重点掌握李亚甫诺夫第二法的几个判定稳定的定理。

3.掌握线性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