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1)

初三化学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1)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一、原子1、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氢原子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其化学性质一般相似 2⑴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单位是“1” 二、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②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如只含氧元素的O 2、O 3的混合物) 2、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 、Si 、Al 、Fe Ca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O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5、 元素符号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前大写后小写 (1) 表示某种元素、 意义;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注: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钾(K) 钙(Ca) 锰(Mn) 铁(Fe) 铜(Cu) 锌(Zn) 钡(Ba) 银(Ag) 汞(Hg)三、元素周期表 发现者:门捷列夫 规律:原子序数=质子数 (1) 16个族:7个主族(A 表示),7个副族(B 表示),一个0族(稀有气体),一个第Ⅷ族(8,9,相对原子质量=10纵行) 各族元素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2)7个周期: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大梳理(大全)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大梳理(大全)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大梳理(大全)
2019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大梳理(大全)原子(atom)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

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更多关于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考点的内容请看下文。

※ 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和原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原子区别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详情请点击:中考化学必考分子原子区别
※?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认识化学元素原子的构成

认识化学元素原子的构成

认识化学元素原子的构成化学元素原子的构成是化学领域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了解元素原子的构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化学元素原子的基本构成以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在化学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由更小的粒子组成,主要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1. 质子(proton):质子是原子核中带有正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为1.67262192×10^-27千克,符号为p或p+。

每个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至少一个质子。

2. 中子(neutron):中子是原子核中没有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近,为1.674927471×10^-27千克,符号为n。

中子的数量可以不同,不同的元素可能具有不同数量的中子。

3. 电子(electron):电子是带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非常轻,为9.10938356×10^-31千克(约为质子和中子的1/1836),符号为e或e-。

电子存在于原子核外的轨道上,以负电荷平衡原子核的正电荷。

二、原子的结构模型在描述原子结构时,有两种主要的模型:Rutherford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

1. Rutherford模型:Rutherford模型是由欧内斯特·卢瑟福提出的,在此模型中,原子由一个非常小且带有正电荷的核心(含有质子和中子)和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构成。

然而,这个模型无法解释原子中电子的能级分布和轨道运动。

2. 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是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用以描述原子的行为和结构。

根据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不存在于确定的轨道上,而是在电子云中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多个可能轨道上存在的概率分布。

三、元素和原子序数每个化学元素都由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原子所组成。

元素的种类由其原子的质子数决定,称为原子序数(atomic number)。

原子序数为1的是氢元素,具有一个质子;原子序数为2的是氦元素,具有两个质子,以此类推。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概念及常见考法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概念及常见考法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概念及
常见考法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概念及常见考法
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某些元素符号还能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元平素见考法
常见考察形式为选择、填空。

涉及知识为: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其意义。

在此要明白:“所有的元素符号都有两个意义:某元素、一个某原子。

金属、稀有气体、局部固态非金属(如C、Si等)还表示该物质。


第 1 页共 1 页。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常考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考点1 原子的构成1.成原子的粒子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考点3 元素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二、元素——宇宙大爆炸考点4 元素符号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H:①表示氢元素②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二个氢原子,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考点5 物质组成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⒈元素周期表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九年级化学元素笔记

九年级化学元素笔记

九年级化学元素笔记一、元素的概念。

1. 定义。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元素就是所有质子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不管这些原子是单独存在(如氧分子中的氧原子),还是结合在化合物中(如水分子中的氧原子)。

2. 理解要点。

-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例如,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二、元素符号。

1. 书写。

- 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钙元素的符号是“Ca”(“C”已经被用来表示碳元素了)。

2. 意义。

-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例如,“O”表示氧元素。

-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Fe”表示一个铁原子。

- 如果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就只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2H”表示2个氢原子,不再表示氢元素了。

三、元素周期表。

1. 结构。

- 横行(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质子数)依次递增。

- 纵行(族):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分为16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同一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但也有递变规律)。

2. 单元格信息。

-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单元格包含了元素的多种信息。

以氢元素为例,单元格中一般会显示元素符号(H)、元素名称(氢)、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1.008)等信息。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在原子中)。

-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 单质。

- 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例如,氧气(O₂)、铁(Fe)等都是单质。

中考化学高频考点专题13 元素(元素周期表)

中考化学高频考点专题13 元素(元素周期表)

2015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专题13 元素(元素周期表)解析版聚焦考点☆温习理解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的认识(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二、原子核外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2、原子结构图各部分的含义: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③弧线:表示电子层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和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三、元素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3、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四、元素符号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课题2 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 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 L M N O P Q 层)。

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

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一般为8个(氦为2),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三、离子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 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两个镁离子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
为您整理“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化学《原子的构成》知识点: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