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合集下载

关于汉朝历史人物的故事

关于汉朝历史人物的故事
历史学科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素材,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相关的、动人的历史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汉朝历史人物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汉朝历史人物的故事篇一:中国历史上唯一双目失明的皇帝
历史发展趋势总是必然的,人生命运总是注定的,像汉室后裔皇帝刘盆子即是如此。面对历史前进的车辙,刘盆子无法改变,做了赤眉军的傀儡,任人摆布;面临亡国之际,刘盆子回天乏术,毅然投降了刘秀(即汉光武帝),得到优待,安享后生。
东方朔脱下帽子,赔着笑脸说:“我怎么敢笑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
汉武帝听说不是笑自己,气就消了一些,便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
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说的,彭祖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了吗?”
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也就渐渐打消了长生不老的念头。
刘盆子身为亡国之君,刘秀非但没有杀他,反而对他十分优待,真是天大的恩惠啊。那刘盆子到底又为何会双目失明呢?
《后汉书·刘盆子列传》中记载刘盆子双目失明的原因,只说是因病失明,具体是怎么得病失明的?史料中也未有提及。据笔者分析应该有以下三大原因:
其一、刘盆子身为堂堂一国之君,亡国后投降了刘秀,表面上看刘盆子确实归附了刘秀,实则他的内心还是不忘前朝啊,可是他又不能向任何人倾诉,毕竟这是大逆之罪,一旦说出去会被株连的,因此刘盆子只好把对前朝的思念之情永藏心中。久而久之,他心中的这种压抑不能释放和宣泄,使其心理极端忧郁,愁眉不展,最终得病失明。
汉武帝刘彻虽是一代“明主”,但对陈阿娇起先欲“金屋贮之”,继而又打入冷宫,则暴露了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
关于汉朝历史人物的故事篇三:东方朔智谏汉武帝
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帝到了晚年,贪图享乐,相信迷信,总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一天,他对身边的大臣和近侍说:“相书上说,一个人的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寿就越长;人中长一寸,就能活一百岁,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东方朔听了汉武帝的话,就知道他又在想怎样使自己长生不老了,不觉笑出声来。这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行为,旁边的大臣不敢隐瞒,把东方朔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禀奏给汉武帝。汉武帝闻之大怒,喝道:“东方朔,你敢嘲笑朕吗?”

关于汉代历史故事精选

关于汉代历史故事精选

关于汉代历史故事精选在西汉年代,有着许多引以流传的精彩故事。

你知道有哪些吗?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汉代历史故事精选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汉代历史故事精选(一):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

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

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向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史称西汉前、后少帝,因处在吕后专权时期,且被认为非盈帝后代,故未被正史承认)。

公元前180年(吕后8年),吕后死,宫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

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若算上上述提到的前后少帝,则是第五位)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

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屦”。

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十分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

不仅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

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也是朴素服饰。

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

宫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好欣赏山水风光。

十则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十则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十则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所有历史记录都是分析素材,没有分析的历史记录是无意义的。

这才是历史的真谛。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汉朝历史人物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一)李通——东汉固始侯李通(?-42年),字次元,南阳宛县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家族世代以经商著名,父亲李守,初事刘歆,后为王莽的宗卿师、五威将军从事、巫县县丞。

王莽末年,李通曾听父说图谶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此事,因家里富足,不想为官,而辞职回家。

后辅佐光武帝,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光武帝的恩宠。

历任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封爵固始侯,娶光武帝之妹宁平长公主刘伯姬。

建武十八年(42年)去世,谥号恭侯,光武帝与皇后亲临吊唁,送葬,李通死后其子李音袭爵。

车千秋——“车丞相”车千秋(?—前77年),本姓田,战国时齐国宗室后裔,其先祖于西汉初年徙居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车千秋原为高寝郎,供奉高祖陵寝。

戾太子因江充谗害而死,他上书诉冤,武帝感悟,擢用为大鸿胪,数月后任丞相,封富民侯。

为人谨厚持重。

昭帝即位,受遗诏辅政,政事壹决于大将军霍光。

以年老得乘小车入宫,号“车丞相”。

车千秋做了十二年丞相,死后,谥号定侯。

当初,车千秋年老,皇上优待他,朝见时。

准许他乘坐小车进入宫殿,所以就号称“车丞相”。

车千秋的儿子田顺继嗣为侯,官至云中郡太守,宣帝时任虎牙将军攻打匈奴,因私自增加俘虏人数冒功而获罪自杀,封国取消。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二)剧孟——西汉著名游侠人物简介剧孟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一带有名的豪侠。

他的行为同朱家的行为大致相同,爱打抱不平,扶弱济贫,藏活豪士,不求报酬,因此而显扬于诸侯。

他的母亲故世时,前来送葬的车达千乘之多。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六国,以清除晁错为名,发动了叛乱。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带兵出征。

周亚夫星夜兼程赶到河南,会兵荥阳。

中国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五则

中国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五则

中国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五则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一)暴胜之——人们都誉他像伯乐识别千里马一样识别人才暴胜之:(生卒年待考),字公子。

著名西汉大臣。

暴胜之在汉武帝末年任直指使者。

能干而心胸广阔,治理地方很有办法。

当时郡国盗贼蜂起,十分猖獗,他身穿绣衣,手持斧头,追捕盗贼,威震州郡。

绣衣御史暴胜之根据地方官上交朝廷以供军用的多寡进行处置,诛杀两千石以下不听从命令的官吏。

暴胜之巡查到被阳,要斩王诉,王诉已被解开衣服,身子伏在铡刀上面的砧板上,王诉仰起头对暴胜之说:“使君长官生杀权柄,威震郡国,现在再杀一个王诉,不能够增加您的威风,不如根据情况有所宽缓,以显明您的恩德仁恕,让我尽死力报答您。

”暴胜之佩服他的话,就赦免了他。

因此与王诉结为厚交。

暴胜之完成使命回京,向皇上推荐了王诉。

胜之荐人从不疑人,有知人之誉,人们都誉他像伯乐识别千里马一样,识别人才。

又负责监督考核郡国官员。

后官至御史大夫。

戾太子谋反兵败,南逃到长安城覆盎门。

司直田仁正率兵把守城门,因觉得太子与皇上是父子关系,不愿逼迫太急,所以使太子得以逃出城外。

丞相刘屈牦要杀田仁,御史大夫暴胜之对丞相说:“司直为朝廷二千石大员,理应先行奏请,怎能擅自斩杀呢!”于是丞相将田仁释放。

汉武帝听说后大发雷霆,将暴胜之逮捕治罪,责问他道:“司直放走谋反的人,丞相杀他,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你为什么要擅加阻止?”暴胜之惶恐不安,自杀而死。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二)陈娇——西汉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之裔侯门贵女楚汉战争时期,陈婴曾随项羽征战,后降刘邦,并在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1800户(《汉书》云600户)堂邑侯。

汉文帝三年,陈婴之孙陈午袭堂邑侯,随后娶窦皇后之女馆陶长《美人心计》贡米饰公主刘嫖为妻。

生二男一女:长子陈季须(陈须),次子陈蟜,女即孝武陈皇后(名未见载于史籍)。

汉景帝前四年(前153年),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长公主想将自己的女儿嫁予太子为妃。

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善妒,而后宫诸多受天子宠幸而得到显贵的美人皆因长公主之故,这些美人所受到的尊宠超过了栗姬,栗姬日益愤怒并且怨恨长公主刘嫖。

中国汉朝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汉朝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汉朝历史人物故事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一)张释之——西汉法学家早期经历张释之早年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中资财颇多,就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

张释之为官十年,默默无名,未得升迁,耗费了不少钱财,张释之深感不安,打算辞官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汉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吧。

”于是,张释之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汉文帝听后很满意,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崭露头角上林观虎张释之任谒者仆射时,跟随汉文帝登临上林苑观虎,文帝就虎圈所养动物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环顾左右,不能回答。

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这些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彰显自己熟知业务、有问必答。

汉文帝认为做官就应该这样,上林尉不合格,下诏命令张释之任命啬夫顶替上林尉。

张释之不赞同汉文帝的做法,就问汉文帝如何看待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汉文帝回答说是年高德劭的长者。

张释之就说:“周勃和张相如能被称为长者,但二人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效法伶牙俐齿的啬夫吗?”随后,张释之援引历史,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笔、毫无恻隐之心的文书官吏,终致亡国为例,建议文帝不要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

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

出了上林苑,文帝驾车回宫,让张释之陪乘。

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执政的失败之处,张释之据实而言。

汉文帝非常满意,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二)昭信——汉景帝之孙广川王刘去的姬妾杀昭平等昭信是个妒妇,是刘去的王后。

这个刘去,是汉景帝儿子刘越的孙子。

刘越封为广川王,死后儿子继承王位,但犯了法,就让刘去继承王位。

刘去作为诸侯王,也是妻妾成群,确切的数字糊的而知,但从历史的记载中看,最少也在数十人。

最初他宠爱王昭平、王地馀,许诺说把这两人封为王后。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十则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十则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十则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十则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汉朝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本篇文档将介绍汉朝历史上的十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

一、刘邦刘邦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5年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汉朝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中国陷入了战国时期,数十年的战乱使中国人民生灵涂炭。

刘邦参加起义后,他率领起义军打败了当时统治中国的秦朝军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

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他创立汉朝的历程中,他克服了很多困难,不仅以智慧战胜了强敌,而且在统治天下时考虑到人民的福祉,充分体现出他的卓越才能。

刘邦的故事曾被改编成众多的电影、电视剧和小说,他的故事激励了几代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二、项羽项羽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一位杰出将领,他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雄之一。

他在汉朝的建立初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非常勇敢,善于战斗,对自己的部下非常仁慈。

传说当刘邦攻打项羽的都城时,项羽召集城内所有男子,向他们宣布自己的失败,说服他们自杀,以避免他们被俘虏。

这个故事体现了项羽的人格魅力和纯真的人性。

项羽被后人形容为喜怒无常的刽子手和今年360度的秦晋大战的主演,但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将领之一。

三、张良张良是一位有着卓越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是他却很聪明,而且非常善于思考。

他的故事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曾经为汉高祖建立了起义军,并且决定从众人不居的地方发起进攻。

张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乌桓、匈奴等少数民族,使汉朝得以保持稳定,并保护了边疆地区。

他因其具有非常高崇的品德,所以被人们视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楷模。

四、吕布吕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三国时期,他曾经帮助过曹操,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反叛了曹操。

他一生骑射过人,勇敢果决。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之一,但同时,他的故事也充满扭曲和悲剧色彩。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5则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5则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5则多读历史人物故事有助于了解历史的背景。

如果你能真正踏入历史学的门内,辅以社会科学知识,那才是真正的学历史。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汉朝历史人物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一)上官桀——与李广利统率汉军上官桀,是陇西上邦人。

年轻时做羽林期门郎,跟随汉武帝去甘泉宫,赶上大风,车不能前进,就解下车盖让上官桀拿着。

上官桀捧着车盖,虽然风很大却并没有被车落下;不久下起了雨,他就用车盖替武帝挡雨。

汉武帝对他的勇力很是欣赏,就升他做了未央厩令。

汉武帝曾经身体不太舒服,等到病好之后,去看马,发现马大多都瘦了,汉武帝大怒,说:“你认为我再也见不着这些马了吗!”要治他的罪,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皇上身体不适,就日日夜夜为您担心,哪里还顾得上看马呀。

”话还没有说完,眼泪就一串串地落了下来。

汉武帝认为他对自己很忠心,因此十分亲信他,让他做了侍中,逐渐升为太仆。

汉武帝病重,封霍光为大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都接受了遣诏辅佐幼主。

由于先前捕杀造反的莽通立了功,又封上官桀为安阳侯。

当初,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为妻,两家结为姻亲,关系密切,霍光每当休假外出时,上官桀经常代替他处理国家大事。

汉昭帝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由其姐鄂邑盖长公主住在宫里,抚育晅童。

公主和盖堡的门客迥塱人工夕丛私通。

晅童和大将军霍光听说了这件事,不愿断绝公主的私情,就下诏命令工夕丛侍奉公主。

公主挑选了周阳氏的女子送进宫来,把她许配给汉昭帝。

正好上官安也有个女儿,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安就劝说霍光把这个外孙女送进宫去。

霍光认为孩子还小,就没有答应。

上官安平时和丁外人很要好,就去劝说丁外人:“听说长公主要挑选女子进宫,我的女儿容貌端正,如果能趁长公主选女入宫的机会进宫做了皇后,我们父子在朝廷为官,又有椒房为倚重,就全靠你成全了,汉家的旧例是让列侯娶公主为妻,你还担心封不了侯吗?”丁外人十分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公主,公主认为很有道理,就下诏让上官安的女儿进宫做了使伃,上官安封为骑都尉。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集锦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集锦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集锦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一刘长——汉高祖刘邦少子力能扛鼎人物生平坎坷身世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

他的母亲过去是赵王张敖的美人。

高祖八年(前199年),刘邦从东垣县经过赵国,张敖把赵姬献给刘邦。

赵姬受到刘邦的宠幸,怀下身孕。

从此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

高祖九年(前198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刘邦的事情被朝廷发觉,张敖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

赵姬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曾受到陛下宠幸,已有身孕。

”狱吏如实禀报,刘邦正因张敖的事气恼,没有理会赵姬申诉。

赵姬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刘邦进言求情,审食其便不再尽力相劝。

赵姬生下刘长后,心中怨恨而自杀。

狱吏抱着刘长送到刘邦面前,刘邦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赵姬。

真定是赵姬的故乡,她的祖辈就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遂立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英布领属的四郡封地。

刘邦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刘长即淮南王位。

刘长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

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审食其而不敢发作。

击杀食其等到汉文帝即位,刘长自视与汉文帝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

汉文帝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年),刘长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

他跟随汉文帝到御苑打猎,和汉文帝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汉文帝为“大哥”。

刘长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审食其府上求见。

审食其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

事后刘长驰马奔至宫中,向汉文帝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精选每个历史人物故事都蕴涵着中国历史名人的思想信念和价值信条。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汉朝历史人物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一)吴与弼--著名理学家吴与弼的先祖吴兢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时为朝廷议大夫。

吴兢的七世孙吴宣,迁居抚州。

吴与弼的高祖吴景南,擅长诗赋,元代理学大儒吴澄曾为其诗集作序。

曾祖吴审,“博学、诗藻清丽”。

祖父吴泾,迁居崇仁。

父亲吴溥,官到国子监司业,著有《古崖集》。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对吴与弼的教育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

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

业永乐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

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

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

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

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

中年以后,家境日贫,他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

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

所以,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他都谆谆教诲。

甚至招待学生食宿,以此远近闻名。

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

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由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他都谢绝不出。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大臣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

第二年五月,授为左春坊左谕德,他上疏请辞。

英宗召入文华殿,咨询其因,他以“浅陋之学,衰病之躯,有负期待之重,岂敢窃禄为官”力辞。

后又多次上疏辞职,并由其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允准。

辞官归里后,在呈英宗的谢表中力陈十事,说:“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

”词语恳切,获明英宗嘉许,派人护送回乡,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以示关怀。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吴与弼病故于家。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二)梁鸿的人物介绍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

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

学毕,牧豕上林苑,误遗火延及他舍。

鸿悉以豕偿舍主,不足,复为佣以偿。

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妻以女,鸿尽谢绝。

娶同县孟女光,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

章帝(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

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间。

终于吴。

士孙瑞——东汉末年大臣士孙瑞(?-195),字君荣(一说字君策),东汉末年大臣。

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

永汉三年四月,为尚书仆射、与司徒王允、董卓的部将吕布共谋诛卓。

卓既诛,迁大司农,为国三老。

每三公缺,瑞常在选中。

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赵温,司空杨彪、张喜等为公,皆辞拜让瑞。

后卓余党李傕、郭汜交兵,瑞为尚书令,为乱兵所害。

天子都许,追论瑞功,封子萌澹津亭侯。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三)何皇后——东汉皇后灵思皇后(?—189年9月30日),何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妹妹,汉灵帝刘宏第二任皇后,汉少帝刘辩的生母。

何氏出身于屠户家庭,后选入掖庭,得到汉灵帝临幸,生下皇子刘辩,并受封贵人。

光和三年(180年),立为皇后。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继位,尊何氏为皇太后。

董卓进京,废黜刘辩,不久毒杀刘辩及何氏。

生子封妃何氏身高七尺一寸,其家本以屠宰为业,后根据选择宫女的制度被选入掖庭,得到汉灵帝刘宏的临幸,生下皇子刘辩。

汉灵帝曾有数名皇子,但都先后夭折,汉灵帝怕皇子刘辩早逝,便把他寄养在道士家中,称为史侯,同时封何氏为贵人,何氏深受汉灵帝的宠爱。

何氏性格倔强忌妒,所以后宫中的嫔妃、宫女没有不怕她的。

立为皇后光和元年(178年),汉灵帝的皇后宋皇后因遭中常侍王甫和太中大夫程阿的诬陷诋毁,被汉灵帝废黜皇后之位,并送入暴室,宋皇后最终忧郁而死。

光和三年(180年)十二月初五日(《后汉纪》作十一月),汉灵帝立何氏为皇后。

光和四年(181年)六月,汉灵帝追封何氏的父亲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侯,谥号宣德(《后汉纪》作宣怀)。

当时汉灵帝的美人王荣怀有身孕,因畏惧何氏,便服药想自己打掉胎儿,但是胎儿安稳不动。

王荣又多次梦见自己背负着太阳而行走,便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再也没有想打掉胎儿的念头。

同年(181年),王荣生下皇子刘协,何氏于是派人用毒酒毒杀王荣。

汉灵帝大怒,想要废黜何氏,宦官们坚决劝阻才得罢休。

皇子刘协则由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亲自养育教导,称为董侯。

光和六年(183年)夏天,汉灵帝封何氏的母亲兴(姓氏不详,名兴)为舞阳君。

后来群臣请汉灵帝确立太子,汉灵帝认为刘辩轻薄无威仪,不可以作为嗣君,然而因宠爱何氏,何氏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又掌握重权,所以迟迟不决。

尊为太后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去世,皇子刘辩即位,尊母亲何氏为皇太后,并由何氏临朝听政。

起初,董太后曾多次劝说汉灵帝立刘协为太子,何氏因此怨恨她,提议没有来得及商定下来,汉灵帝便去世了。

何氏临朝听政后,董太后的侄子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权势相冲突,董太后每次想参与干涉政事,何氏就禁止阻拦。

董太后忿恨地责骂道:“你现在这么强横跋扈,依仗你哥哥的权势吗?应当敕令骠骑将军董重斩断何进的头拿来。

”何太后听到此话后,就告诉何进。

何进与三公以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等上奏:“董太后指使前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人交结州郡,垄断各地的珍宝财货,全部送进永乐宫。

根据过去的惯例藩王之后不得留住京城,舆车服饰有一定的规章可循,饮食有一定的品级可依。

请把董太后的宫室迁回她本来的封国去。

”何氏以皇帝刘辩名义同意。

何进于是派兵包围骠骑将军董重的府第,拘捕董重,董重免官自杀。

董太后最终因忧虑恐怖而死,民间百姓都将此事归罪于何氏。

董卓毒杀光熹元年(189年)八月,大将军何进想要诛除宦官,但反被宦官所杀,何氏的母亲舞阳君也被乱兵杀死。

并州牧董卓受到征召,领兵马进入洛阳,对朝廷欺凌暴虐,于是废黜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搀扶刘辩下殿,北面称臣。

何氏哽咽流泪,大臣们含悲忍痛,没有人敢说话。

董卓又议何氏逼迫董太后,致使她忧郁而死,不符合儿媳妇侍奉婆婆之礼,于是将何氏迁到永安宫。

同年九月初三日,董卓派人用毒酒毒死何氏。

董卓又让汉献帝到奉常亭为何氏举哀治丧,公卿百官都身着白衣来参加葬礼,不合乎作为太后治丧的礼仪。

何氏死后,与汉灵帝合葬在文昭陵。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四)高干--东汉末年并州刺史高干,字元才,陈留圉人。

出身于东汉望族陈留高氏,高氏数世节孝清名累积成为一种政治资本,在士林中享有声望,与汝南袁氏联姻。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为夺取冀州,采取逢纪反客为主的谋略,借公孙瓒雄兵造势,派高干、辛评、荀谌、郭图等人共同说服韩馥出让冀州牧予袁绍,从此高干在袁绍帐下效力。

后来,袁绍任命高干为并州刺史,与袁谭、袁熙各掌一州,高干总共奉命治理并州有七年之久,治绩卓越。

在此期间,他呼唤堂弟高柔到河北,并招致四方游土,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高干为袁绍提供粮食和士兵补给。

河东大战官渡决战之后,袁、曹双方攻守之势互易。

仓亭、黎阳,袁氏一直在防守,却抵不住节节溃败。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去世,袁尚继位,袁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抵御曹操的北伐。

九月,曹操征之,连战,袁氏不利。

面对东线巨大的压力,袁尚亟待打开新的战线来缓解压力,于是派郭援、高干及南匈奴单于栾提呼厨泉共攻河东,并与关中诸将马腾等联合出兵。

曹操派钟繇对抗,钟繇派张既劝说马腾支持。

马腾成功被说服,并派马超、庞德救援钟繇。

钟繇趁郭援渡河时攻击,大破郭援军,庞德更将郭援斩首。

南单于见郭援被杀,自动投降,高干退保并州。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包围邺城,牵招被袁尚遣至上党,督运军粮,未回而袁尚已经败走中山。

牵招认为并州左有恒山作为天险,右有大河可以固守,又拥兵五万,北边有强大的胡人,所以劝高干把袁尚迎过来,联合起来应付时变。

高干非但不用其计,反欲加害。

牵招闻讯,偷偷潜去,牵招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处,转而投奔曹操。

同年,曹操攻克邺城,高干以并州投降,依然担任并州刺史。

对抗曹操建安十年(205年),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

三郡乌丸在犷平攻打鲜于辅。

八月,曹操率军救援犷平。

高干见曹操后方空虚,准备举兵叛曹,于是询问名士仲长统的意见,仲长统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

”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仲长统的意见。

不久以并州反叛,擒拿上党太守,举兵拒收壶关口,并密谋派兵攻打邺城,但被荀衍发掘,以失败告终。

曹操派乐进、李典率军征讨,乐、李二将虽然连斩斩首,但高干顽强固守,故而壶关久攻未下。

壶关决战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亲征壶关,过羊肠坂。

高干听闻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壶关,加上本来的乐进、李典军,自料兵势上不能相抗衡,遂出壶关城,留部将夏昭、邓升守城,跑到匈奴部落,向匈奴单于呼厨泉求救。

呼厨泉自平阳之战大败而归,名义上归附曹操,畏惧曹操强大的实力,自然不肯再跟高干等反曹残余有所牵连,拒绝了高干的请求。

求援不成,高干入河东郡濩泽,适逢张白骑攻略河东东垣,与卫固、范先等河东势力响应,当时上党犹在,弘农反曹势力也劫持曹操所置的太守,高干还可放手一搏。

而杜畿与卫固等公开决裂,赴张辟拒守,数十天得到四千余兵。

高干与卫固、张晟等联兵一同进攻杜畿,不下,只好略河东诸县,无所得。

此时张既西征马腾等凉州兵,加上钟繇等兵,既合。

钟繇率诸将与高干等战,高干再次败在钟繇之手,卫固等伏诛。

高干此时进退失据,只能南下荆州,投靠刘表,但在途中被司隶校尉王琰所杀,献首于曹操。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五)邛成太后——刘询第三任皇后邛成太后(?—前16年),王氏,王奉光之女,汉宣帝刘询第三任皇后。

元康二年(前64年),立为皇后。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元帝刘奭继位,尊王氏为皇太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