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那些传说故事:贾汪煤矿文化(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合集下载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

So
c
程 学 院 学报
n c e s
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N S T I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社会科学版
ia f S c i e
E d i t io
n
勿 异影 纷 星 扔 侉 埘 八 硕 非 才 质 灰 化 遣户
彭 城 自古 列 九 州 历 史 悠 久 文 化 积 淀 深 厚 孕 生 成和 流传 着 丰 富的非 物质 文 化 2 0 0 8 年6 月1 4 日 国 务 院 正 式公 布 在我 国第三 个 文化遗产 日 第 二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及 第 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扩 展 项 目 徐 州 市8 项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列其 中 山西 梆 徐 州 梆 子 戏 起 源 于 明 朝 后 期 结合 陕 西 子 与 苏 北 民 歌 小 调 杂 耍 曲 艺 说 唱 艺 术 以及 方 言 俚 语 风 俗 民情 再 经 过 几 代 艺 人 潜心 打磨 形 成 了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 鲁 豫 皖 接 壤 地 区 具 有 鲜 明地 方 特 色 的 代 表 性 剧种 邳 州 纸 塑 狮 子 头是 种 集雕 塑 裱 糊 扎 制 狯 画于 体 的综 合 造 型 艺 术 极 具 苏 北 地 方 特 色 和 民 间 工 艺特 色 据 史 料 记 载 已 有 5 0 0 多年 历 史 纸 塑 狮 子 头造 型 夸 张 形 象 活 泼 色 彩 鲜 艳 对 比 强 烈 有 着 北 方 塑 艺 的粗 犷 豪 放 且 兼 具 诙 谐 幽 默 具 有 极 高 的 艺 术 研 究价 值 距今 已 邳 州 跑 竹 马 始 于 清 代 嘉庆 元 年 ( 1 7 9 6 ) 竹 马会 有 2 0 0 多年 的 历 史 俗 称 竹 马 舞 表 演 者腰 上 挂 着竹坯 和 纸 糊 成 的马或 麒 麟 扮 演 历 史 人 物 并 表 演 出各 种 阵 势 是 邳 州 传 统 的 民 间 舞 蹈 徐 州 琴 书 源 于 明代 小 曲 于 明嘉 靖 年 间广 为流 传 旧称 丝弦 唱 扬 琴 的 等 是 以徐 州 方 言 演 唱 具 有 浓 郁 乡土 气 患 的 民 族 民 间 说 唱 艺 术 主 要 流 行 于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四 省 接 壤 地 区 不 但 是 江 苏省 的 主 要 柳琴 戏 原名 拉 魂腔 剧种之 也 是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广 大 地 区 现 存 的唯 本 土 地 方 戏 曲剧 种 是 徐 州 及 周 边 地 区农 民 创 造 出来 的 宝 贵 文 化 遗 产 柳 琴 戏 的许 多 小 戏 折 子 戏 大 多是 从 早 期 的 篇 子 或 民 间故 事 传 说 衍 化 而 成 香 包 的历 史 至 少 可 以 上 溯 到 战 国 时 期 制 作 和 佩 戴 香 包 的 习 俗 在 我 国 由来 已 久 徐 州 香 包 从 造 型 上 看 以新 奇 美 真 为特 色 形 状 敦 实 淳朴 色 彩 对 比 强 烈 立 体 造 型 栩 栩 如 生 有较 高 的观 赏 收藏 价值 徐 州 剪纸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现 已发 现 的 汉 画 像 石 中 多次 出现 汉 代 徐 州 人 已 经 运 用 了 以 影 像 作 为 形 象 标 记 的 艺 术 手 法 继 而 创 造 了在 石 块 上 镂 刻 透 空 的 艺 术 技 巧 并 在 汉 画 像 石 上 刻 制 出剪纸 图 案 作 为 种 民间美术形 式 徐 州剪纸 风 格用 八 个 字可 以概括 为 热 烈 夸 张 粗犷 抽 象 剪 出来 的作 品 线 条简 洁 人 物夸 张 生 动 丰满 糖 人 贡 清 代 中期传 入 丰 县 俗 称 贡 品 是以 优 质 白糖 为 原 料 用 模 具 注 塑 的糖 塑 艺 术 品 是 传 统 丧 葬 祭 祀 礼 仪 的 重 要 载 体 体 现 了儒 家传 统 的孝 道 是 研 究我 国 古代 丧 葬 文化 的 活 化 石

徐州贾汪墨上集

徐州贾汪墨上集

徐州贾汪墨上集说起徐州贾汪区的墨上集民俗⽂化园,这⾥原有贾汪⼤泉镇的闫村、才沃、龙门三个村。

⾃从清朝廷在贾汪掘⼟采煤(其中两座⽼矿井⼝被深埋在现贾汪团结幼⼉园地下)以来,包括这三个村⼦在内的贾汪附近许多村民,就开始以下井挖炭谋⽣。

在清政府、民国政府执掌贾汪矿场时期,⼊矿村民还尚有安全和⽣计保障。

但当⽇本侵占贾汪矿场之后,贾汪⼈民就陷⼊了苦难之渊。

1938年,⽇本⿁⼦占领贾汪矿场后,宣布贾汪矿场(华东煤矿公司矿场)改名为“柳泉炭矿”,采取了“以⼈换煤”的残酷政策,强迫周边村民下井采煤,甚⾄将在徐州会战中俘获的中国(多数为川军)⼠兵和河南逃难难民(包括童⼯)充当劳⼯,强迫挖煤、运煤。

那个时候,被奴役的矿⼯,⼀天三餐是⼏个麸⼦馍⼀碗溜汤⽔,每天由⽇本⼈押送着在⼯棚到矿场间来回,其⼈⾝安全更是得不到保障。

矿⼯⼯伤、⽣病,只能⾃求多福。

⼯亡的矿⼯被⾚条条地丢进万⼈坑(⼤概在现泉城路与滨河路之间),幸运⼀点的还有个破凉席⼦裹着。

1948年贾汪解放后,贾汪炭矿才⼜回到了中国⼈的⼿⾥,⼴⼤矿⼯才真正做了贾汪煤矿的主⼈。

解放不久,贾汪⼜先后新建了两座煤矿,许多村民主动报名参加煤矿建设。

那时,矿⼯是煤矿的主⼈,享誉的政治声誉⾼、⽣活待遇好、计划⼝粮多,周边村民多以能当上新中国矿⼯、为国家建设多出煤为荣......经过百余年的开采,贾汪煤炭资源⼏近枯竭。

经过国家改⾰开放、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贾汪区也开始了从'地下采矿'向'地上旅游'的华丽转变,⽽墨上集正是这次华丽转型的标杆之⼀。

如今,贾汪区政府将贾汪煤矿的历史⽂化元素与闫村、才沃、龙门三村及周边⼭⽔融合,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和⽂化交流于⼀体的墨上集综合性旅游景区。

墨上集,以中国⼆⼗世纪⼆三⼗年代为时间轴,以民国县城建筑群落为主,主要展现民国时期的军营、照相馆、明清时期的糕点铺、⽼⽕车站、天主教堂、⼤舞厅等。

让游客⾝临其境,回味那个由封建闭国到西洋⽂化交融的特殊年代。

伴读手册中国神话故事徐州

伴读手册中国神话故事徐州

伴读手册中国神话故事徐州徐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十分发达,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九州之一。

古时候,黄河这条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徐州大地,穿城而过。

徐州贾汪作为徐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育出了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孕育出了很多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美丽传说故事。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美丽动人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故事就发生起源于贾汪古老的徐台村。

牛郎织女雕塑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徐州市东北角相距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徐姓部落,是古代徐国的发祥地,也是徐宴王的家乡徐台村。

这里地处徐州市境内的最高峰的大洞山脚下,古胭脂河与不牢河在此重合又分流。

徐台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堪称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从古至今,勤劳智慧,善良淳朴的村民们一代代在此繁衍生息,过着男耕女织诗一般的田园生活。

徐偃王与吴国季子天宫中的织女对人间的美好生活十分的好奇,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一次偶然离宫外出的机会,她偷偷地降落人间,想亲身体验一下人间美好的幸福生活,探个究竟。

徐台村的牛郎此时正悠闲的在河边放牛吃草,时近中午太阳晒得厉害,他便爬上了河边一棵茂密的大柳树上避凉纳暑。

牛郎在村里是个条编高手,他很快在树上利用树上的枝条编出了一个可供临时躺卧休息的柳条小床。

牛郎刚躺下身子在树上休息,正巧突然发现从天而降缓缓落在河边的织女,一股仙气扑面而来。

只见这女子花容月貌,走起路来风随腰摆,婀娜多姿妩媚动人。

织女四下张望,周围寂静无声,以为无人,想趁机在河里洗个澡,荡去浑身的仙气以便融入民间。

她自己一个人迅速脱去身上的衣裳取下了头上的发簪,自然飘逸的乌发洋溢着迷人的气息,洁白如玉的朣体,柔和优美的身姿裸露在外,她把脱掉的衣服放在了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赤身裸体走进了河里,清澈见底的河水泛起朵朵浪花,与周边自然秀美的景色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美如天仙般的画卷。

眼前发生的一切直看得牛郎两眼发直心发慌,让他如在梦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使劲揉了揉眼睛又掐一下掐虎口,这才确信是自己真的走了桃花运。

徐州乡村全面振兴案例

徐州乡村全面振兴案例

徐州乡村全面振兴案例在徐州的广袤大地上,有不少乡村正经历着令人惊叹的全面振兴之旅呢,今天就给咱唠唠几个典型的例子。

一、马庄村的“文化+产业”魔法棒。

马庄村,这个名字现在可老响亮了。

以前呢,它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大家就种种地,打打工,收入也就那样。

但是人家现在可不得了啦!首先啊,马庄村紧紧抓住了文化这个法宝。

村里的香包那可是一绝,这香包可不仅仅是个小布包,里面缝着的是满满的文化韵味呢。

以前马庄村的香包也就村里的老大娘闲时做几个,自个儿用或者送送人。

现在可不一样了,马庄村把香包做成了大产业。

他们办起了香包制作工坊,邀请村里的妇女们都来学习制作香包,这可给妇女们提供了在家门口挣钱的好机会。

而且啊,马庄村的文化表演队也特别出彩。

村民们农闲的时候就排练节目,什么民俗表演、歌舞啥的。

这些表演不仅在村里演,还到外面去演,吸引了好多游客到马庄村来看热闹。

游客一来,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啥的就跟着火起来了。

你想啊,游客们看了表演,买了香包,再住住农家乐,吃吃农家菜,这钱不就像流水一样流进了村民的口袋嘛。

同时呢,马庄村还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打造。

村子里的道路修得整整齐齐,路边种满了花花草草,河水也清澈见底。

就这么着,靠着文化产业的带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马庄村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汉王镇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汉王镇,一听这名字就感觉有故事。

这个镇有山有水,风景那叫一个美。

以前啊,村民们守着这么好的山水资源,却不知道咋利用。

后来呢,镇里的领导和村民们一合计,咱这好山好水就是最大的财富啊。

于是就开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他们在山上种满了果树,春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花,像一幅画似的,吸引了无数城里人来踏青赏花。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了,又可以搞采摘节。

游客们在果园里摘着新鲜的水果,那感觉可美了。

而且汉王镇还有好多的泉水,村民们就围绕着泉水做文章。

搞起了温泉度假村,这温泉可舒服了,泡一泡能把一身的疲惫都泡没了。

徐州历史故事

徐州历史故事

徐州历史故事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自古以来,徐州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

徐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这里是楚国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徐州是齐国的一部分,后来成为齐国的都城。

在这一时期,徐州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兵家必争之地。

在徐州的历史长河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关于项羽和刘邦的徐州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02年,当时刘邦率领的楚军与项羽率领的秦军在徐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刘邦取得了胜利,也正是这场战役,奠定了刘邦称帝的基础,开启了汉朝的建立。

除了战争故事,徐州还有许多关于文化和艺术的传奇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徐州的豫章书院。

豫章书院建于东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国家官办学府,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学府之一。

在豫章书院,培养了许多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一个与徐州历史密切相关的故事是关于徐州的运河。

徐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大运河的开凿和运河文化的形成,为徐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徐州成为了当时的繁荣之地。

总的来说,徐州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无论是战争、文化还是经济,都有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是徐州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热爱我们的祖国,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家乡徐州的神话故事

关于家乡徐州的神话故事

关于家乡徐州的神话故事徐州,这个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神话传说。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踏上一段神奇的徐州之旅,探索这些传说的奥秘。

故事的第一个篇章发生在东汉末年,地处徐州的平原上。

那时候,徐州是兵戈纷争的战乱地区,人们生活在恐惧和苦难之中。

然而,他们依然怀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据说,在徐州平原上有一座神秘的山峰,名为岳阳山。

岳阳山上有一位仙人,名叫庞仙子。

她容颜绝世,风华绝伦,遗世独立。

庞仙子倾心于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时常化身为一位普通村姑,前往乡村间传授农业技术和医疗知识,治愈百姓的疾病,解决他们的困扰。

人们对庞仙子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传说中,庞仙子拥有一件神奇的衣服,名为彩云袍。

这件彩云袍穿在身上,便可以让人变得如天上的仙子般美丽动人。

这引起了很多女子的梦想与追求。

然而,庞仙子深知人心的贪欲,不愿意将这件宝贝让与他人,因此她将彩云袍藏在了水井底下的一块石板下面。

这个地方后来被形成了湍急的流水环绕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月河。

庞仙子的彩云袍,成为了传说中月河的宝藏。

徐州古城里还有一条神奇的河流,名为清泉河。

这条河水清澈纯净,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清泉河流经徐州城内外的土地,流淌至今。

据传,清泉河的水来自深山之内,这座深山有一个神秘的洞穴,名为凤凰洞。

这个洞穴里有一口井,井的水源来自地底深处的泉水。

凤凰洞是仙人庙的所在地,它位于一个深山中的小村庄。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当地的居民会在仙人庙中举行庙会,亲手献花祀拜,于庙内诚心祈愿。

相传凡人只要心诚手勤,就可得到仙人的庇护。

继续探索徐州的神话之旅,我们来到了一处小城镇,名为盱眙。

在这个小镇上有一块被称为“盱眙珍宝”的神秘石头。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仙子因为触犯了天规,被神仙放逐到了凡间,她带来了一块具有神奇力量的石头。

这块石头被独自丢弃在了盱眙地区的山峰之上。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被称为“盱眙珍宝”的地方。

徐州贾汪的生态实践

徐州贾汪的生态实践

徐州贾汪的生态实践作者:易仁来源:《人民画报》2018年第03期贾汪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北38公里、苏鲁两省交界处,实际面积6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

这里因煤而兴、因矿设区、也因煤而困,“一城煤灰半城土”曾是贾汪的真实写照。

“把矿井关了,咱换个活法。

”从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到2018年1月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生态魅力区”,短短几年间,贾汪开启了转型发展的黄金期——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再造,持续打造“双绿”典型,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曾经的“煤城”成了“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从“煤城”到大花园潘安湖,因西晋文学家潘安畅游徐州山水而得名。

10平方公里的潘安湖湿地是国家4A级风景区,鸟翔禽鸣、草绿花香、湖阔景美,引来八方游客渔舟唱晚,恰如潘安其名。

谁也不曾想到,如今的生态明珠、城市名片,曾是徐州采煤塌陷地最严重的区域。

2010年3月,潘安湖综合整治项目开工建设,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山体、水体、农田、道路、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等多种类型。

几年之后,这里成为全国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

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一次人工的失误。

贾汪有着130年煤炭开采史,最多时有大小煤矿226座,累计出产原煤3.6亿吨,是徐州地区重要煤炭产地之一,为江苏乃至全国早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地下开采条件的复杂化,贾汪区的煤炭采掘日渐衰弱。

2011年,贾汪区被确定为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2016年10月,贾汪境内最后一座煤矿—旗山煤矿关闭,标志着贾汪进入了“无煤时代”。

“无煤时代”带来的是复杂的历史“包袱”:生态环境恶化、农田无法耕种、农民生活陷入困境。

煤矿的掏空造成了全区13.23万亩塌陷地,采煤塌陷最严重、面积最集中的潘安,区内积水平均深度4米以上。

贾汪历史

贾汪历史

翁受仙人指点,带着儿孙们到庄北的小山旁,按照太极八卦的方位,挖了一个八角井。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挖呀挖,每日挖井不止。

这件事感动上帝,就派了九个凤凰神飞临贾汪,帮助老翁啄石挖井。

凤凰神把碎石摆放成堆,一共堆放了九十九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挖到了通往东海的龙脉,八角琉璃井泉水喷涌而出。

井出水了,凤凰神累死了。

九十九堆碎石后来就形成九十九座山峰。

虽然这些山都各自有名,如鸡鸣山、青龙山、韭山、大洞山、二郎山……但人们通称其为九十九顶凤凰山。

由于凤凰神啄石挖井上下往来,八角井被磨溜像琉璃一样光亮,所以后人就叫其八角琉璃井,井后有一数丈高的石坡,被其磨擦油光水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丈磨溜崖。

为纪念凤凰神的挖井之功,老翁从磨溜崖上取一石板,打磨成一无字碑,立在井旁。

这块碑汲日月之精华,经雪雨之沐浴,像一块水晶似的透明发亮,它就是透亮碑。

贾汪轶事琐谈贾汪,位于古城徐州东北38公里,苏鲁两省的交界处。

原来并没有什么名气,可是,当历史推移到1948年的时候,伴随着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三个半师23000余人,在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于11月8日毅然高举义旗,在贾汪起义。

从此,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竟然一夜之间蜚声中外。

贾汪远在商周之前就有居民繁衍生息。

据传楚汉相争,刘邦曾屯兵贾汪。

留侯张良也数次途经贾汪,死后就葬在贾汪西北的微山岛上。

明万历年间贾汪就形成村落,清咸丰九年(1895年)已成为铜山县二乡泉旺头寨所辖的集市之一。

贾汪自古就与水有关,过去到处有泉水从地下涌出,流到一洼处汇集成汪(水塘)。

汪塘水明如镜,清澈透底,游鱼翻波,绿草丛生,环境宜人。

明万历年间,一贾姓老翁临汪筑房,开荒种地,以水灌溉,繁衍生息,人们称此为“贾家汪”。

因贾家汪水流冲击,后人发现有黑色“石块”可燃烧,这便引起远在北京的光绪皇帝的注意。

他提笔御批,委任牧守知府胡恩燮到贾汪开办“煤窑”。

此后,外地人称贾汪为“贾汪窑”,当地人称贾汪为“贾家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那些传说故事:贾汪煤矿文化(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贾汪煤矿文化的发展是随着贾汪煤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清光绪六年(1 8 8 0年),贾汪地区发现了当地的煤炭资源,村民开始挖土井采煤。

光绪八年八月二十四日(1 8 8 2年10月5日),南京候补知府胡恩燮正式设局兴办徐州煤铁矿,从此贾汪的煤炭开采业才蓬勃发展起来。

大批外地农民汇集贾汪下井采煤,成为新一代煤矿工人。

他们身在井下300米,整天不见阳光,生活单调,为了排遣枯燥乏味的生活,提高生活乐趣和工作的积极性,煤矿工人自发的创作故事、歌谣等互相传唱、讲述。

后来经整理,编成了歌谣、快板、快书、故事、顺口溜等,每逢年关、假日进行讲述、演唱。

矿主们为了从精神上控制煤矿工人,在煤矿附近的大泉村和北爬垄建了两座窑神庙供奉“窑神”。

由于矿工们下煤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祈求平安,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煤矿工人便成群结队去祭拜
窑神,祈求平安、幸福。

后来,这一天逐渐被视为煤矿工人自发的传统节日。

每逢这一天,矿工们便齐聚在窑神庙,踩高跷、跑旱船、走驴、耍狮、舞龙、说唱、请戏班子唱戏,十分热闹。

煤矿工人的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煤矿文化也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发展起来。

1948年11月8日贾汪解放,煤矿工人翻身做了主人,贾汪煤矿文化建设也从此纳入正轨.
从民间办文化到官方办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贾汪煤矿文化日臻成熟。

煤矿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广,一百多年的开采历史给贾汪煤矿文化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贾汪煤矿文化主要分布在贾汪矿区一带及青山泉镇、大吴镇、城区夏桥、韩桥矿等地区。

贾汪煤矿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开采较早的煤矿,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留传下许多不可替代的具有煤文化色彩的矿山文化。

如革命故事、煤矿遗迹、煤矿建筑、煤矿歌谣,民间传说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贾汪煤矿文化的艺术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贾汪和鲁南一带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运河支队。

不少煤矿工人忍受不了工头的欺压,奋起反抗,道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贾汪不养爷,山后干八路”的豪言壮语,纷纷参加运河支队。

淮海战役期间,张克侠、何基沣在贾汪起义的旧址、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成立时的旧址等,目前都保存完好。

工业遗址:飞转的天轮、大井口、矸子山、煤矿开采百年纪念碑等:每到整点就发出震耳欲聋的汽筒声尤为让人难忘.那时没有时钟,作息、起居、耕作、上下班拿靠矿上的汽笛声,贾汪周边二十公里左右的人都能听到;生产井、提风井、送人下料井、排水井等各种井口及北爬垄,官房里、铁道门等地名都很有代表性。

还有煤矿办公大楼、煤矿工人俱乐部、煤矿工人文化宫、煤矿工人画院、煤矿工人子弟学校等。

贾汪煤矿文化主要分布在以贾汪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区域内有青山泉镇权台煤矿、大吴镇的旗山煤矿、原贾汪城区的夏桥和韩桥煤矿。

北至山东的枣庄、滕县、薛城、台儿庄;南至安徽的宿州、灵璧;西至徐州、萧县;东至新沂、邳州等地。

从地理位置上分,山东的枣庄俗称“北窑”,贾汪称“南窑”,但文化内涵基本上是一样的,具体的内容各有不同。

流传在煤矿工人中的歌谣很多,这些歌谣从不同时期的各个角度集中反映了煤矿工人的生产、生活及思想情绪。

它们是煤矿工人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煤矿工人的心声,是煤矿工人辛酸泪水的写照。

如“头道窄,二道宽,攉到了三道腰腿酸,有心不下这班窑,哪有豆饼掺麦苗”“窑啊窑,窑啊窑,不养老,不养小,一生出尽牛马力,死时不知哪里倒”“有女不嫁下窑郎,一年空着半年床,十天半月来一趟,洗不完的黑衣裳”“一条马路宽又长,贾汪、夏桥到韩场,西集菜市场,东市洗澡堂,南场子,北场子,邮电局旁边是银行,东有矿工大医院,西有戏院娱乐场,文化宫、造林厂、新工区一片新瓦房,汽车电灯自来水,有线喇叭哇哇响,贾汪窑,大变样。

”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窑神庙随着贾汪煤矿的开采而建的,共两座。

一座在大泉村东,一座在夏桥的北爬垄。

大泉村东的窑神庙规模比较大,庙内有大殿和东西两廊,庙内塑有黑面貌凶、手持钱串的窑神像,微风吹动钱串,发出“叮当”的响声,令人望而生畏;两廊塑有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窑神庙会。

这天,矿工分早、中、晚三班,整队前往窑神庙烧香还愿,祈求窑神保佑平安。

解放后,矿工们破除封建迷信,两座窑神庙均被拆除。

但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泉庙会仍然继续,其性质现已演变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文/图徐州非遗保护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