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 香包 花灯
异彩纷呈的徐州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
So
c
程 学 院 学报
n c e s
J O U R N A L O F X U Z H O U IN S T I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社会科学版
ia f S c i e
E d i t io
n
勿 异影 纷 星 扔 侉 埘 八 硕 非 才 质 灰 化 遣户
彭 城 自古 列 九 州 历 史 悠 久 文 化 积 淀 深 厚 孕 生 成和 流传 着 丰 富的非 物质 文 化 2 0 0 8 年6 月1 4 日 国 务 院 正 式公 布 在我 国第三 个 文化遗产 日 第 二 批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及 第 批 国 家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扩 展 项 目 徐 州 市8 项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列其 中 山西 梆 徐 州 梆 子 戏 起 源 于 明 朝 后 期 结合 陕 西 子 与 苏 北 民 歌 小 调 杂 耍 曲 艺 说 唱 艺 术 以及 方 言 俚 语 风 俗 民情 再 经 过 几 代 艺 人 潜心 打磨 形 成 了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 鲁 豫 皖 接 壤 地 区 具 有 鲜 明地 方 特 色 的 代 表 性 剧种 邳 州 纸 塑 狮 子 头是 种 集雕 塑 裱 糊 扎 制 狯 画于 体 的综 合 造 型 艺 术 极 具 苏 北 地 方 特 色 和 民 间 工 艺特 色 据 史 料 记 载 已 有 5 0 0 多年 历 史 纸 塑 狮 子 头造 型 夸 张 形 象 活 泼 色 彩 鲜 艳 对 比 强 烈 有 着 北 方 塑 艺 的粗 犷 豪 放 且 兼 具 诙 谐 幽 默 具 有 极 高 的 艺 术 研 究价 值 距今 已 邳 州 跑 竹 马 始 于 清 代 嘉庆 元 年 ( 1 7 9 6 ) 竹 马会 有 2 0 0 多年 的 历 史 俗 称 竹 马 舞 表 演 者腰 上 挂 着竹坯 和 纸 糊 成 的马或 麒 麟 扮 演 历 史 人 物 并 表 演 出各 种 阵 势 是 邳 州 传 统 的 民 间 舞 蹈 徐 州 琴 书 源 于 明代 小 曲 于 明嘉 靖 年 间广 为流 传 旧称 丝弦 唱 扬 琴 的 等 是 以徐 州 方 言 演 唱 具 有 浓 郁 乡土 气 患 的 民 族 民 间 说 唱 艺 术 主 要 流 行 于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四 省 接 壤 地 区 不 但 是 江 苏省 的 主 要 柳琴 戏 原名 拉 魂腔 剧种之 也 是 以 徐 州 为 中心 的 苏鲁 豫 皖 广 大 地 区 现 存 的唯 本 土 地 方 戏 曲剧 种 是 徐 州 及 周 边 地 区农 民 创 造 出来 的 宝 贵 文 化 遗 产 柳 琴 戏 的许 多 小 戏 折 子 戏 大 多是 从 早 期 的 篇 子 或 民 间故 事 传 说 衍 化 而 成 香 包 的历 史 至 少 可 以 上 溯 到 战 国 时 期 制 作 和 佩 戴 香 包 的 习 俗 在 我 国 由来 已 久 徐 州 香 包 从 造 型 上 看 以新 奇 美 真 为特 色 形 状 敦 实 淳朴 色 彩 对 比 强 烈 立 体 造 型 栩 栩 如 生 有较 高 的观 赏 收藏 价值 徐 州 剪纸 有 悠 久 的 历 史 现 已发 现 的 汉 画 像 石 中 多次 出现 汉 代 徐 州 人 已 经 运 用 了 以 影 像 作 为 形 象 标 记 的 艺 术 手 法 继 而 创 造 了在 石 块 上 镂 刻 透 空 的 艺 术 技 巧 并 在 汉 画 像 石 上 刻 制 出剪纸 图 案 作 为 种 民间美术形 式 徐 州剪纸 风 格用 八 个 字可 以概括 为 热 烈 夸 张 粗犷 抽 象 剪 出来 的作 品 线 条简 洁 人 物夸 张 生 动 丰满 糖 人 贡 清 代 中期传 入 丰 县 俗 称 贡 品 是以 优 质 白糖 为 原 料 用 模 具 注 塑 的糖 塑 艺 术 品 是 传 统 丧 葬 祭 祀 礼 仪 的 重 要 载 体 体 现 了儒 家传 统 的孝 道 是 研 究我 国 古代 丧 葬 文化 的 活 化 石
关于徐州小年民俗的介绍

关于徐州小年民俗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
在徐州,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至十五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小年民俗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本地居民前来参与和观赏。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前一天,也被称为“腊月小年”或“过小年”,是为了预祝除夕来临,祈愿整个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徐州的小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传承千年。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传统庙会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扭秧歌、舞龙、舞狮等节目。
扭秧歌是徐州小年的特色,乃是源自秦汉时期的舞蹈表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扭秧歌舞者手持彩绸,身穿鲜艳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音乐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舞龙舞狮也是小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人们信仰龙能带来好运,带着龙舞蹈能够驱邪辟邪、辟邪庆祥,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徐州小年还有一项特别有趣的活动,就是赏花灯。
在腊月初十五这一天,徐州的大街小巷都会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人们在夜晚走街串巷,观赏花灯,体验古老民俗的魅力,感受小年带来的喜庆氛围。
除了传统的庙会活动外,徐州的小年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和传统美食。
人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技艺的表演,如刺绣、剪纸、泥塑等,展示了徐州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徐州的小年也是美食的盛宴,各种传统美食琳琅满目,如汤圆、元宵、糖莲子等,让人回味无穷。
在徐州的小年民俗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体验到丰富多彩的民俗习俗,领略到当地独有的风土人情。
小年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节日庆祝,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参与小年活动,人们能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式微。
在徐州,小年民俗活动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与和观赏。
徐州民间工艺鉴赏

丰县吹糖人 制作工艺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 每年除六、七、八、九四个月气 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 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 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 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 集活动的场所,摆摊制售。丰县 吹糖人的代表艺人有:侯敬爱、 程守民、程真颜,程守清等。
丰县糖人贡 糖人贡发源于唐朝,原为宫廷用品,后流入民间。丰县糖人贡艺术 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 女),密不授人。 糖人贡,俗称“供品”,主要用于传统丧葬祭祀活动。其工艺特点 为模具注塑。作品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糖人贡题 材多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由于受道教影响,略带一些迷信色彩。 其品种有:《寿桃》、《石榴》、《老寿星》、《王母娘娘》、《天 官》、《八仙人》、《盘龙柱》、《宝塔》、《大牌坊》、《十二生 肖》、《公鸡》、《鲤鱼》、《猪头》、《狮子》等。
徐州民俗馆展厅———编结工艺
现代编结工艺的继承
徐州香包 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 在我国由来已久。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 “料布袋”,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 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 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 女都是佩带香包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 州香包便已经出现。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 拌辛夷等香料。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 徐州香包工艺。
邳州纸塑狮子头
1994年,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巨型纸塑狮子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金奖
铜山面塑 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是用手将和好的面捏制而成。 铜山面塑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师从山东流派,经过70多年的发 展,形成了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的特点。 铜山面塑在题材上是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 动画形象为题材,采用拨子、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 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家乡的风俗徐州作文

家乡的风俗徐州作文
标题:徐州民俗风情——一份故乡的记忆与传承
正文:
位于江苏省西北部的徐州,是我深深眷恋的家乡。
这里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同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长卷,以其淳朴、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徐州人的心中。
徐州民俗风情首先体现在节庆活动上。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寓意辞旧迎新、红红火火。
除夕夜,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年夜饭,必不可少的是“鱼”,象征年年有余。
元宵节时,人们欢聚街头赏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而在端午时节,香甜的粽子和五彩丝线编织出对屈原深深的敬仰和怀念。
徐州的风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譬如饮食文化,徐州菜以鲜辣浓烈、醇厚适口闻名,地锅鸡、羊方藏鱼等特色菜肴脍炙人口。
另外,“彭城茶馓”作为地方特色小吃,也是徐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酥脆,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意味。
再者,徐州的民间艺术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剪纸、泥塑、柳琴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柳琴戏以其高亢激昂、韵味悠长的独特唱腔,展现了徐州人民的热情豪放性格。
此外,徐州的婚嫁习俗同样颇具地方特色。
从提亲、订婚到结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庄重而又热烈的气氛,体现了徐州人对于家庭和睦、婚姻美满的深深期许。
综上所述,徐州的风俗宛如一部丰富多彩的生活史诗,它承载着世代徐州人的生活记忆,映射出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无论身处何方,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都将作为我心中的乡愁,成为我永远的精神归宿。
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

灵秀两汉非遗风,流韵彭城民俗情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在广大青年中更好的宣传、认识、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4名老师和15名学生组成的“汉风未央”暑期社会实践团,穿梭于大街小巷,行走在乡间小道,寻访了所有国家级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徐州剪纸、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琴书、徐州香包、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鼓吹戏、花鸟字等,并倾听了国家级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奇故事。
“汉风未央”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宣传、认识、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7月2日,实践团的所有成员来到徐州市图书馆查阅徐州非遗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徐州非遗的现状与发展历史,确定寻访的内容。
在理论知识完备后,实践团的所有成员,来到徐州非物质文遗产展览馆,实地参观。
确定寻访的人物、内容、地点后,寻访团的同学将鼓吹戏、江苏柳琴戏、琴书作为实践团的第一站,先后来到了李树鹏、季艳秋、魏云彩的家中,倾听艺术家们对徐州非遗文化的讲述,并领略了艺术家们高超的技艺和和蔼可亲的为人处世方法。
当艺术家们翻开陈年的照片时,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历历在目,言谈举止中,都深深流露着老艺术家们对非遗的热爱,及渴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家非遗文化的愿望。
随后,实践团的成员不远千里,驱车赶往邳州跑竹马屈绍金家中,年过70的老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认真的向我们讲述跑竹马的历史与现状,并向我们发放他所撰写的关于跑竹马的研究材料,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当看到实践团的成员们穿戴好跑竹马的行头跃跃欲试时,屈老流下了热泪。
他为跑竹马后继无人担忧,为像跑竹马这样的传统文化不受关注担忧。
实践团的成员们更感到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的重担。
带着万分的感慨,实践团的成员驱车来到丰县,寻访了丰县糖人贡郭新元先生,郭先生认真的讲解了糖人贡的来历、作用,在成员们的热情感染下,郭先生现场制作了宝塔和寿桃,在场人员无不被郭先生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PPT讲演

—— 13电信学院 司皓
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级:徐州剪纸
国家级:徐州梆子、徐州琴书、江苏柳琴 戏、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 邳州跑竹马等。 省级: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 泥模、睢宁落子舞等。
• 徐州琴书 • 邳州跑竹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睢宁落子舞
• 2009年12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 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四次会议上,徐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徐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 (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徐州剪纸、 金坛刻纸)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名称由来:
“跑竹马”,
“一字长蛇阵”、“二龙取水阵”、“四门 兜底阵”、“五虎寻羊镇”、“十字梅花 阵”、“八卦连环阵”、“蛤蟆出水阵”等。
• 现代影响: • 1955年春节,滩上镇跑竹马参加了徐州专 区会演,获表演一等奖; • 1984年1月江苏民间舞蹈调演,获一等奖。 • 江苏省电视台、徐州市电视台曾多次对邳 州竹马舞给予录像宣传,并与其它艺术项 目一起交流到法国圣太田市(与徐州市结 为友好城市)放映; • 跑竹马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2]
• 代表曲目 • 长篇传统曲目有《王天保下苏州》、《张 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十把穿 金扇》、《杨家将》、《说唐》等 • 长篇现代曲目有《林海雪原》、《铁道游 击队》、《敌后武工队》等; • 短篇小段有《马前泼水》、《小两口抬 水》、《猪八戒拱地》、《清心酒》、 《王杰颂》、《悦来饭店》等
睢宁落子舞
• • • • 历史—形成: 《明史》 《睢宁县志》 明朝嘉靖年间
• 威武将军、抗倭名将汤克宽 • “汤家落子”“下邳落子”“睢宁落子舞”
徐州香包

课题:徐州民间艺术——香包执教者:王存义活动目的:1、通过徐州民间艺人亲自传授,使学生感受徐州民间香包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通过收集、查阅、采访、拍摄、制作香包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选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材料等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过程:一、导入(引出民间艺人)师:首先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师,她是我们徐州云龙区的民间艺人,今天我请他来给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欢迎。
民间艺人: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听王老师说给你们一个调查民间艺术的研究课题,你们能把调查的结果给大家说说吗?哪一位同学来先谈谈。
还有哪位来谈谈。
学生回答:(从三个方面回答)a 香包的由来。
b 制作香包的意义。
c 徐州的特色香包。
民间艺人: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同学们调查的很全面,对香包有了一定的认识,王老师,咱们这节课学习做香包,怎么样?师:好,今天咱们就学习制作香包。
(出示课题。
徐州民间艺术——香包)在做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赏一下由我亲手缝制的各种香包,你们可以走近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答:通过看:有各种各样的香包。
通过摸:香包是用布、绸,内装棉花做成的。
通过闻:有一种中草药的味。
民间艺人:同学们通过你的看、摸、闻是不是和你们调查研究相符合。
(是的)这样,下面咱们就让我来教咱们缝制香包吧!二、传授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香包形状各样,其实制作方法一样,今天我教同学们制作一种简单的“心”形香包的方法。
基本方法:1、制作工具。
2、制作步骤:a、将布裁成两片正方形(或对折)b、将布两边缝起(注意缝制时布边留约1厘米的距离)c、将布翻挺过来(缝线在中间,折成三角形“漏斗”状)d 、在三角形“斗”内塞入棉花和香料。
e 、将三角形布片底边向内折。
f 、分别从三角形两底角向中间缝线再拉线使之成为“心”型。
g 、加装饰品。
三、学生制作,艺人、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制作,教师与民间艺人到学生中巡视辅导。
(电脑课件)电脑出示曹氏香包,学生边做边欣赏。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云龙山庙会看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姓名:杨成业学号:100663017 班级:10营销(Z)摘要我们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徐文化的集大成者。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多年文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
彭城自古列九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生成和流传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消费商贸习俗、民间医药、传统体育等,十分出名的主要有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徐州梆子戏、徐州琴书、徐州剪纸、糖人贡、徐州针插造型工艺、马市街饣它汤。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文化云龙山庙会徐州正文每年的清明时分,徐州云龙山半腰,云龙湖河畔都会举行盛大而热闹的庙会。
走在人山人海中,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徐州非物质文化的痕迹。
每年的庙会我都会去游览一番,发现一年比一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已经越来越丰富和成熟。
走进云龙山山下古老的牌坊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徐州的柳琴戏[1]。
它是徐州及周边地区农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柳琴戏的许多小戏、折子戏大多是从早期的“篇子[2]”或民间故事、传说衍化而成。
比如《喝面叶》、《拾棉花》、《借当》、《小书馆》、《回娘家》、《七装》等。
听老人说,自明末清初以来,苏北、鲁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连年不断,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只好背井离乡,以乞讨为生,遂形成庞大的灾民群体。
从他们行乞时说唱的“吉利话”开始,经过二百多年的不断衍化,最终创造出江苏柳琴戏这个独具个性和艺术魅力的剧种。
形成了现在清丽、秀美、热烈、泼辣的风格,这种文化艺术品质,正好切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才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和柳琴戏对台的就只能是徐州梆子戏,这种起源于明朝后期,结合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再经过几代艺人潜心打磨,形成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戏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
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
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等;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等;沛县的张玉兰等;市区的有孟宪云、张丽君、刘毅、吴国本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
这里展示的她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市知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知名剪纸艺人孟宪云老师的作品:。
信息点: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出身贫苦,从小就倍受父亲雕刻艺术的熏陶,她的作品源于生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浑朴天然,自成一家。
既有质朴厚重之意,又充满着生活情趣。
其创作的近百件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徐州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青年剪纸艺术家,张丽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的《九龙图》、《喜上眉梢》、《虎娃》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
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
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
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
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艺人,最具代表性的有王振霞、井秋红、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冯瑞珍等。
她们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目前,徐州民间香荷包制作艺人中王振霞、井秋红二位老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里展示的有两位老师的作品有:。
.信息点:
王振霞从艺40余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领军带头作用,堪称“彭城一绝”、“娃娃王”、“巧女”等。
井秀红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十四岁跟随母亲曹凤英(已故)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并将香包这项传统手工艺成功推向市场。
制(花灯)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据史料证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扎制技艺。
花灯,又名"彩灯",是扎制的一种,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本地区的民间花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扎制技巧上采用新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徐州花灯扎制工艺风格。
徐州地区的花灯扎制技艺在内容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
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从工艺制作上大致分为:普通类和高雅类。
普通类大都取其形或取其意;高雅类则形神兼备,立意高雅、惟妙惟肖、色彩丰富、细致华贵。
目前,徐州有许多扎制艺人,其中代表性艺人有:曹开君、申玉和、张家鑫、马敬昌、武西奎、单文斌(风筝)、叶来财、程德林等。
他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内、省、市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
在这些扎制艺人中,曹开君的扎制作品是最具特色和创新力的,也是最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
曹开君的花灯扎制风格是在继承传统扎制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苦心研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并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的。
他是最早把汉画像融入花灯里,吸取“秦淮花灯”和“自贡花灯”的精华,结合铁艺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与欣赏收藏价值的花灯,成为市内同行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