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贾汪民间传说
徐州那些传说故事:贾汪煤矿文化(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那些传说故事:贾汪煤矿文化(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贾汪煤矿文化的发展是随着贾汪煤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清光绪六年(1 8 8 0年),贾汪地区发现了当地的煤炭资源,村民开始挖土井采煤。
光绪八年八月二十四日(1 8 8 2年10月5日),南京候补知府胡恩燮正式设局兴办徐州煤铁矿,从此贾汪的煤炭开采业才蓬勃发展起来。
大批外地农民汇集贾汪下井采煤,成为新一代煤矿工人。
他们身在井下300米,整天不见阳光,生活单调,为了排遣枯燥乏味的生活,提高生活乐趣和工作的积极性,煤矿工人自发的创作故事、歌谣等互相传唱、讲述。
后来经整理,编成了歌谣、快板、快书、故事、顺口溜等,每逢年关、假日进行讲述、演唱。
矿主们为了从精神上控制煤矿工人,在煤矿附近的大泉村和北爬垄建了两座窑神庙供奉“窑神”。
由于矿工们下煤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祈求平安,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煤矿工人便成群结队去祭拜窑神,祈求平安、幸福。
后来,这一天逐渐被视为煤矿工人自发的传统节日。
每逢这一天,矿工们便齐聚在窑神庙,踩高跷、跑旱船、走驴、耍狮、舞龙、说唱、请戏班子唱戏,十分热闹。
煤矿工人的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煤矿文化也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发展起来。
1948年11月8日贾汪解放,煤矿工人翻身做了主人,贾汪煤矿文化建设也从此纳入正轨.从民间办文化到官方办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贾汪煤矿文化日臻成熟。
煤矿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广,一百多年的开采历史给贾汪煤矿文化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贾汪煤矿文化主要分布在贾汪矿区一带及青山泉镇、大吴镇、城区夏桥、韩桥矿等地区。
贾汪煤矿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开采较早的煤矿,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留传下许多不可替代的具有煤文化色彩的矿山文化。
如革命故事、煤矿遗迹、煤矿建筑、煤矿歌谣,民间传说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贾汪煤矿文化的艺术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贾汪和鲁南一带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运河支队。
不少煤矿工人忍受不了工头的欺压,奋起反抗,道出:“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贾汪不养爷,山后干八路”的豪言壮语,纷纷参加运河支队。
潘安水镇说潘安

潘安水镇说潘安周耀泉潘安水镇,又称潘安古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潘安湖湿地风景区内,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在原有的采煤塌陷地之上建设而成。
前段时间热播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那个达康书记的最大政绩——即开发的塌陷湖,素材就是来自潘安湖;而编剧周梅森,不仅是地地道道的徐州人,而且就是电视剧里股权被卖掉的倒霉的大风公司的工人们的原型。
正如每个名字背后,都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故事一样。
听到“潘安”两个字必然让人想起古代第一美男子,貌若天仙的潘安。
潘安,唇红齿白,柔美多愁,清秀文才,风流倜傥,成为了男性美的符号。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描述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而另一个男子叫左太冲的“绝丑,亦复效安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所以潘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了焦点人物,“粉丝”众多,被追星族纷纷围堵“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安传颂至今,不仅是因为美男子,潘安还很有才华,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而《滕王阁序》更是“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来形容潘安与陆机,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
潘安诗歌名列钟嵘《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是西晋文学的代表。
还有潘安有至情。
至情说的是潘安对妻子,潘安自己在《怀旧赋》中这样写道:“余十二而获见于父友东武戴侯杨君。
始见知名,遂申之以婚姻。
”潘安十二岁与父亲的朋友、大儒、扬州刺史杨肇相见,被杨肇赏识,许以婚姻。
后来杨氏早亡,潘安对杨氏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并作《悼亡诗》怀念杨氏,“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是说夫妻一人先去,像比目鱼的分崩离析。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潘安的三首悼亡诗都写得情真意切,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被历代推为第一。
传说典故:大庙山的传说

大庙山位于贾汪区最南端,206国道骑脊而过。
大庙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神奇的要数“九龙庙”的传说。
相传,山南的村庄里住着一个大财主。
一年闹旱灾,财主就在家准备九口大缸蓄水,并雇用两名长工担水。
一天,长工担完水,疲劳地倒卧在柴草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财主怒火冲天,叫嚷着:“不担水,在这睡觉偷懒,扣你俩一天的工钱”。
长工跑到缸边一看,九口缸中滴水不见,地上也没有水迹。
他们感到非常奇怪。
年长的长工想看看究竟是谁在使坏。
子夜时分,长工看见一头如同水牛大的青龙爬到水缸边,喝完九缸的水。
长工尾随着青龙到山上青龙随即睡在石板上。
长工仔细瞧了瞧,好家伙!上面还睡着八条龙呢!等长工回去叫来同伴,石板上哪有龙的影子,可是站在石板上脚下有清凉的感觉。
他们搬起石板,一股清泉从地下昌了出来。
为了纪念九条龙,人们就在山上盖了座庙,起名“九龙庙”。
日复一日,庙宇已不复存在,但泉水却依然悄悄流淌着。
一以旱年,泉水就会更旺些。
改革开放以来,山周围纷纷建起了工厂。
其中蓝巴斯啤酒厂就依靠有利位置,用泉水做起了啤酒。
[提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常用工具,导游在线题库,导游论坛]。
民间文化题库

民间文化题库--民间文学篇荆山桥的传说从前,徐州东北约二十里处,有一座一百单八孔桥洞、三里多长的大石桥横跨在不牢河的水面上。
河上石碑很多,狮居龙盘,桥头石碑坊高耸,十分壮观,这是我国古代石桥中名列第四位的“荆山桥”。
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只有一个姓姚的小伙在河上摆渡。
因他生的浓眉大眼,五大三粗,皮肤很黑,大家都叫他“姚老黑”。
姚老黑外像很凶,却生着一副菩萨心肠。
姚老黑摆渡有个规矩,只收富人的银子,不收穷人的钱。
他总觉得摆渡不如造桥方便百姓,他母亲暗示他,要想造桥,就得依靠徐州大户张佰量!一日,徐州城里的张佰量坐船过河接闺女。
等他爷俩返回到河中间时,姚老黑便伸手要钱,而且是要多少就是多少,否则就把他爷俩赶到河中心的小岛上去。
接连三年,价码年年上涨。
为此,激怒了张佰量,他发誓要修桥。
张佰量一言九鼎,出资修好了大桥。
姚老黑也说话算话,大桥完工后,他把船橹插在荆山下,把船拉到荆山顶晒了起来。
现今,荆山坡上还留存着一条竖印,那就是当年姚老黑拉船时留下的痕迹。
荆山桥的传说是一个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已被《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徐州市区卷》收录在册。
可是,张佰量建造荆山桥确是事实,《徐州府志》就有记载。
荆山桥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石桥除了毁于战火和人为破坏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1、现代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大运河的运输功能;2、道路的迁徙和转移,使徐州中心位置偏离该桥,造成该桥的交通功能降低;3、现代大运河改道,致使原有河道功能消失,使该桥逐渐荒废。
现如今只剩运河北岸的牌坊和一段引桥,但荆山桥的传说流传至今。
九里山传说九里山一带的传说渊源久远,流传广泛,很多传说在徐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战争传说更是名扬九州。
九里山的山口崖壁上刻有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石刻,山口前还有两座汉阙。
九里山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舜帝,传说舜帝曾在九里山白云洞指挥作战,并以九里山为重要依托和军事后方。
伴读手册中国神话故事徐州

伴读手册中国神话故事徐州徐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十分发达,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九州之一。
古时候,黄河这条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徐州大地,穿城而过。
徐州贾汪作为徐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育出了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孕育出了很多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美丽传说故事。
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美丽动人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故事就发生起源于贾汪古老的徐台村。
牛郎织女雕塑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徐州市东北角相距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徐姓部落,是古代徐国的发祥地,也是徐宴王的家乡徐台村。
这里地处徐州市境内的最高峰的大洞山脚下,古胭脂河与不牢河在此重合又分流。
徐台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如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堪称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从古至今,勤劳智慧,善良淳朴的村民们一代代在此繁衍生息,过着男耕女织诗一般的田园生活。
徐偃王与吴国季子天宫中的织女对人间的美好生活十分的好奇,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一次偶然离宫外出的机会,她偷偷地降落人间,想亲身体验一下人间美好的幸福生活,探个究竟。
徐台村的牛郎此时正悠闲的在河边放牛吃草,时近中午太阳晒得厉害,他便爬上了河边一棵茂密的大柳树上避凉纳暑。
牛郎在村里是个条编高手,他很快在树上利用树上的枝条编出了一个可供临时躺卧休息的柳条小床。
牛郎刚躺下身子在树上休息,正巧突然发现从天而降缓缓落在河边的织女,一股仙气扑面而来。
只见这女子花容月貌,走起路来风随腰摆,婀娜多姿妩媚动人。
织女四下张望,周围寂静无声,以为无人,想趁机在河里洗个澡,荡去浑身的仙气以便融入民间。
她自己一个人迅速脱去身上的衣裳取下了头上的发簪,自然飘逸的乌发洋溢着迷人的气息,洁白如玉的朣体,柔和优美的身姿裸露在外,她把脱掉的衣服放在了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赤身裸体走进了河里,清澈见底的河水泛起朵朵浪花,与周边自然秀美的景色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美如天仙般的画卷。
眼前发生的一切直看得牛郎两眼发直心发慌,让他如在梦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使劲揉了揉眼睛又掐一下掐虎口,这才确信是自己真的走了桃花运。
徐州贾汪不夜城讲解

徐州贾汪不夜城讲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徐州贾汪不夜城的简介
2.不夜城的历史渊源
3.不夜城的特色景点
4.不夜城的文化活动
5.旅游提示
正文
徐州贾汪不夜城位于我国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同时也是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古朴的建筑风格,还可以感受到现代文化的魅力。
不夜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曹操曾在此设立军府,使这里成为了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历经沧桑,不夜城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古城。
不夜城内有许多特色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楼一阁”,即:听雨楼、望月楼、落霞楼和藏书阁。
这些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内部陈设充满了文化气息。
此外,还有贾汪民俗博物馆、佛教文化区等多个景点,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不夜城的文化底蕴。
在不夜城,游客还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里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猜灯谜等,让游客深入体验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不夜城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戏剧表演等,丰富游客的文化生活。
前来徐州贾汪不夜城旅游的游客,可以参考以下旅游提示:
1.交通:可以选择乘坐火车、汽车等多种方式到达徐州,然后转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不夜城。
2.住宿:不夜城附近有多家酒店和民宿供游客选择。
3.美食: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徐州地锅鸡、羊肉汤等。
4.购物:可以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和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
关于家乡徐州的神话故事

关于家乡徐州的神话故事徐州,这个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神话传说。
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踏上一段神奇的徐州之旅,探索这些传说的奥秘。
故事的第一个篇章发生在东汉末年,地处徐州的平原上。
那时候,徐州是兵戈纷争的战乱地区,人们生活在恐惧和苦难之中。
然而,他们依然怀抱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据说,在徐州平原上有一座神秘的山峰,名为岳阳山。
岳阳山上有一位仙人,名叫庞仙子。
她容颜绝世,风华绝伦,遗世独立。
庞仙子倾心于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时常化身为一位普通村姑,前往乡村间传授农业技术和医疗知识,治愈百姓的疾病,解决他们的困扰。
人们对庞仙子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传说中,庞仙子拥有一件神奇的衣服,名为彩云袍。
这件彩云袍穿在身上,便可以让人变得如天上的仙子般美丽动人。
这引起了很多女子的梦想与追求。
然而,庞仙子深知人心的贪欲,不愿意将这件宝贝让与他人,因此她将彩云袍藏在了水井底下的一块石板下面。
这个地方后来被形成了湍急的流水环绕的地方,被人们称为月河。
庞仙子的彩云袍,成为了传说中月河的宝藏。
徐州古城里还有一条神奇的河流,名为清泉河。
这条河水清澈纯净,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清泉河流经徐州城内外的土地,流淌至今。
据传,清泉河的水来自深山之内,这座深山有一个神秘的洞穴,名为凤凰洞。
这个洞穴里有一口井,井的水源来自地底深处的泉水。
凤凰洞是仙人庙的所在地,它位于一个深山中的小村庄。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当地的居民会在仙人庙中举行庙会,亲手献花祀拜,于庙内诚心祈愿。
相传凡人只要心诚手勤,就可得到仙人的庇护。
继续探索徐州的神话之旅,我们来到了一处小城镇,名为盱眙。
在这个小镇上有一块被称为“盱眙珍宝”的神秘石头。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仙子因为触犯了天规,被神仙放逐到了凡间,她带来了一块具有神奇力量的石头。
这块石头被独自丢弃在了盱眙地区的山峰之上。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被称为“盱眙珍宝”的地方。
论徐州民歌民谣

论徐州民歌民谣摘要:徐州民歌民谣种类繁多,最能体现徐州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是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和生活歌谣。
这些歌谣体现了徐州人民的智慧,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徐州民歌民谣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徐州历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的民间文化更是一道闪亮的奇葩。
作为民间文化中的民歌民谣更是与普通人相伴相随,我们从年少时便听爷爷奶奶唱或念那不知其意的歌谣,到大后细细品味真是回味无穷。
我们中国每个地方的民谣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而徐州作为一个古城,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一地区的民谣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地域特点。
徐州的民谣非常的多,种类也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最能体现徐州的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民谣有这么几种,首先是反映徐州战争历史的战争歌谣,其次是煤矿歌谣,还有劳动歌谣、生活歌谣以及其他等。
徐州,古时称彭城,位于我国南北腰部地带,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彭祖创建大彭氏国至今,徐州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徐州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使徐州不仅是古战场,而且在现代也曾作为战场。
因此,徐州民间流传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歌谣。
下面的几首歌谣就反映了徐州的战争历史。
“《九里山前作战场》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①“《打丰县二首》一弹弹,二玩玩,庞三杰,打丰县。
打开丰县进当典,进了当典要盘缠,要了盘缠向西南。
大毛二毛单扁担,六月初一打丰县,打了七天单八夜,拉起队伍向西南。
”②“《国恨家仇不能忘》火熊熊,炮隆隆,天昏地暗烟云濛。
日寇肆淫威,铁蹄逞穷凶。
尸横抛阡陌,血殷野草红。
家家尽逃难,十室九已空。
老人长叹小儿哭,叹声哭声干苍穹。
扶老携幼人拥挤,摩肩接踵路不通。
敌机忽冲来,轰炸何猖狂,俄顷尸成堆,血肉乱飞扬。
一妇被炸死,二子呼亲娘。
一翁仰天号,全家俱死亡,痛哭肝肠断,撞死在道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民间传说——关于徐州市贾汪的传说贾汪的来历明万历年间,始有人迁至贾汪现城区老矿居住。
一贾姓者发现该地东北有一泉汇成的小汪(水塘),塘水清澈,环境宜人,遂临汪定居,并在门上贴一副对联自娱:“门对青山龙虎地,户临绿水凤凰池”。
后移居汪畔者增多,人们便称该处为“贾家汪”。
随着煤炭的开采,人们称“贾家汪”为“贾汪窑”,时间长了,将“家”字省去,简称“贾汪”。
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1948年11月,贾汪解放,建铜山县第一区,即贾汪区。
此后,贾汪成为一级行政区。
二郎山的传说江庄镇有座二郎山,二郎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好听的是“杨二郎担山撵太阳”。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江河干涸,土地皲裂,草木枯焦,老百姓苦极了。
人间的苦难被天庭察觉了,玉皇急派杨二郎到人间驱赶太阳。
杨二郎不敢怠慢,忙拿着方天画戟,带着哮天犬来到人间。
他从天上担来两座大山,追赶着太阳。
想把它们都压在山底下。
到了江庄地界,有九个太阳被追得精疲力尽,正在休息。
杨二郎趁它们不防备,冷不防把两座大山压在九个太阳的身上,至今没有出来。
那个放哨的太阳一看情景不妙,拔腿就跑。
杨二郎紧追不舍,太阳被追得狼狈不堪,躲在一座大山下直喘粗气。
杨二郎看见了轮起方天画戟就刺,可是他用力过猛,大山被刺成两半,掘起的碎石块落到江庄境内形成石坑山和小于山。
太阳被刺伤了腿,躲到了地下。
可是蚯蚓嘴快,大喊:“太阳在这里,太阳在这里。
”太阳趁杨二郎不备,又躲到嬷嬷菜底下,杨二郎到处查找太阳的下落,就是找不到,只好到天庭去交旨。
玉皇大帝心想:天下黎民百姓,万物生灵还要靠太阳才能生存,怎能一个太阳不留!于是赦免了这个太阳。
太阳因为是战败之将,每逢早晚,总是羞答答的。
嬷嬷菜因为救太阳有功,即使拔掉放在太阳底下晒几天,都晒不死它。
蚯蚓做贼心虚,老是躲在地下不敢见太阳。
刘伯温斩石牛的传说江庄镇有三块很大的石头分三处搁着,这三块石头要是凑在一起,就是一条完整的石牛。
这是明朝初年风水先生刘伯温剑斩石牛留下的。
明太祖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想让江山由朱家世世代代传下去。
因此他派了刘伯温到全国各地去查看风水,防止再出“大命人”来夺朱家的天下。
有一天,刘伯温来到江庄的石坑山脚下,忽然见到地下有一头石牛向江庄奔来。
刘伯温当时占卜了一课,大呼:“不好!”他算出就这庄内要出个大命人,将来能夺明朝江山。
他便施展法术,挥舞宝剑,把奔跑的石牛斩为三截,这样就破了风水,大命人也没有出。
刘伯温又恐怕这石牛死而复活,又用法术把牛头、牛身、牛尾放在三下里。
现在,牛头在前江庄村大汪涯,牛腰在江庄食品站院内,牛腚在江庄乡机关院内。
龙血石一进贾汪镇宗庄,就能看见路边和墙上有很多血红的石块,当地人都叫它龙血石。
为什么叫龙血石呢?很久以前,宗庄南面的一座山上,有一伙妖怪,它们早就想吃掉全村的人,可还没找到时机。
一个月黑头夜晚,这伙妖怪悄悄地把庄子围了起来,使起妖法,村里飞沙走石,烟雾弥漫。
那些妖怪正准备下手,一条黄龙从天上飞下,和妖怪打了起来。
最后,妖怪一个个横七竖八地死在地上,黄龙因与妖怪苦斗,受了内伤只听“噗”的一声,鲜血从黄龙的耳上喷出,迸到墙上,淌到地上,染红了宗庄里的石头,黄龙也死了。
后来,宗庄的人便把那些被黄龙的血染红的石块,叫“龙血石”。
青龙洞很久以前,青山泉鸡毛山下有座村庄,村里有户人家,母子二人,孩子叫小龙娃,过着穷苦的生活。
小龙娃给财主放牛,晚上还摸黑帮娘编毛窝鞋。
这一年大旱,旱得山上的草划火都能点着。
龙娃因为放不饱牛,天天挨打,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有一天晚上,龙娃被财主打得皮破肉烂,撵回了家,老娘心疼得放声大哭,龙娃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忽然说起了梦话:“我要变成一条龙,喝尽东海水,浇地长庄稼。
”这话恰巧被路过这里的东海龙王听见了,龙王火冒三丈,心想:“你是什么东西,把水吸尽了,我的子孙怎么活?”他就刮起了一阵旋风,把龙娃捉拿到鸡毛山的小洞里审问。
龙王听完龙娃的诉苦,非常同情他和这里的人,就笑着说:“孩子,你真想变龙吗?” “只要有饭吃,不挨打,我变什么都行。
”龙娃说。
龙王给龙娃穿上一身黑衣裳,轰隆一声巨响,龙娃身子长了几十丈长,变成了一条大青龙。
接着阴云四合,龙娃腾空而起,下起了瓢泼大雨。
龙娃连喷了几个水柱,冲倒了财主的家院,又喷一口水,把那个作恶多端的财主送到江河里喂了王八,随后龙娃把老娘驮着送到东海水晶宫享福去了,当年审过小龙娃的洞便被人们叫做青龙洞了。
祖先家在喜鹊窝很久以前,咱这一方都是汪洋大海。
黄土高原的黄土坡被大水冲下来,日久年深,就长出了沿海这一带土地,所以说这一带土地叫黄泛冲击平原。
明朝的皇帝朱洪武看到山西这地方人烟密集,而东半部荒无人烟,大片良田无人耕种,就下一道圣旨,令山西的人往东迁。
你说老百姓都是恋土难移,哪个肯迁?大臣们圣旨在手,不把百姓赶走就不好交旨。
后来就想一个办法,当差的手里打着铜锣到处叫喊:“各位父老乡亲,谁在今日赶到山西洪洞县(也有说是阳曲县的)喜鹊窝村的大槐树底下,就不把谁往东迁移,不然的话,绑也得把你们绑去。
”老百姓好哄,听当差的这么一咋呼,躲和没躲的人们,看谁跑得快吧。
一上午功夫,喜鹊窝的大槐树下人山人海,有万把口子。
看人来得差不多了,大臣令几万兵丁把老百姓包围起来,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把这些人硬压着头皮往东迁。
从那以后,这些人就在这里建造房屋,开垦荒地,播下五谷杂粮,安家立业,繁衍后代。
所以说我们这里的人,不论姓张姓李的,你问他们的祖先在哪里,都说是在山西的喜鹊窝。
烂鱼沟的传说塔山北三十里有座山叫库山。
从前,这座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塔山赵庄村的赵大柱,四十多岁,经常去库山贩鱼。
这年夏天,他又去贩鱼。
买好鱼,装上车,天色已晚,他刚要推车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回家是否经过库山?”赵大柱说:“是的。
”老头又说:”你能不能替我捎封信去库山?”赵大柱说:“可以。
”老头说:“那你到库山时就说:‘库山开,库山开,东海龙王捎书来’,等出来一个人,你把信交给他就行了。
”赵大柱把信装进口袋,推起鱼车就上路了。
一会儿他来到了库山,到了山前他便吆喝道:“库山开,库山开,东海龙王捎书来。
”只听“咔嚓”一声,山门开了。
赵大柱走进了山门,看到一棵大树下有两个老头在下棋,把信交给其中一人。
那人笑着对他说:“麻烦你啦,也没有什么酬谢你,给你把豆子吧。
”大柱接过后,随手放到口袋里,走出山门,路上只见树叶青黄变换,山门前车和鱼早已烂为腐泥,后来人们把这条沟叫“烂鱼沟”。
赵大柱回到村里一看,一个人也不认识,也找不到自己的房屋,问些年轻人,都说不知道,问一老年人,方知东边的那两间破草屋是自己的,这里现在住的已是他的第七代子孙了。
赵大柱这才明白,他在库山看树叶一青一黄,便是一年,老头给他的豆子是黄金。
猪拱泉贾汪镇宗庄北面的龙山上,有一个泉眼,名字很奇怪,叫猪拱泉。
从前,这山上有一座白马寺,由于山上没有水井,和尚们每天挑着水桶到山下十几里路远的大泉村去挑水,很不方便。
有一天,一个挑水的和尚在路旁发现一头受伤的小猪,和尚可怜它,放下水桶把小猪背回寺里,亲自上山采药给小猪治伤。
没过多久小猪的伤便全好了。
和尚高兴极了,准备把小猪送回山下。
小猪看到和尚身边的水桶,一声不哼,就用自己的嘴拱身下的地,拱呀拱呀,嘴唇磨破了,牙齿碰掉了,可它还是继续地拱,终于有个地方被小猪拱出水来,小猪看到出了泉水,便头也不回地下山去了。
和尚看到泉水流过自己的脚下,激动得跳了起来,从此再也不要到远处挑水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头知恩图报的小猪,便把这泉叫做“猪拱泉”。
二百单三孔桥的故事塔山镇耿集村东南大约三公里的地方有条淤泥河,河上有一座六、七公尺宽的小石桥,这小石桥就叫“二百单三孔桥”。
传说唐朝大元帅薛仁贵东征,来到耿集一带,先锋被淤泥河挡住了去路,需要马上架桥,这个任务交给了地方官员。
那时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地方官又买通了上司,他们向工部要白银万两,声言要架桥二百单三孔。
工部不敢怠慢,若耽误军事,皇帝问罪那可担当不起,因此如数拨了白银万两,结果白银都落进了贪官们的腰包。
贪官们分了赃银,怎么造这二百单三孔的桥呢?他们自有办法,淤泥河本来不宽,他们就召集了民夫修了三孔的小桥。
在桥的两头各放一块石碑,就算完成任务了。
“二百单三孔者”,二碑单三孔桥是也。
如今,桥和石碑尚在。
穆柯寨的来历位于贾汪区东北约十多公里与山东省的交界处,有一个寨子,叫穆柯寨。
据说,是宋朝穆桂英操练兵马的地方。
这一天正值酷暑天气,练兵场上炎热,人马都干渴难忍,疲惫不堪,实在不能支持!忽有一探子来报,敌军把整个山寨团团围住,一会连山下呐喊之声都听得见了。
穆桂英想:我是军中的主帅,危难临头,应为三军大振英威!她立时跨上战马,扬鞭高呼:“我军等候多时了,不怕死的赶快上来决战!”敌人听到呼喊,又久闻穆桂英的威名,个个毛骨悚然,心胆俱裂,哪敢上山呢!敌人虽被她暂时镇住了,但是山崖中人马口干舌焦,万一打起来,又怎么办呢?穆桂英这时纵马加鞭,绕山找水。
这匹马四蹄扒开,像一条蛟龙,又忽地站住,两只前蹄又猛一扒,说也奇怪,就见水花四溅,现出一口喷泉,水流哗哗。
穆桂英连忙招呼全军将士、马匹饮水解渴,把围敌杀得大败。
麦糠绳拉塔的传说铜山县太山乡的大塔山,名曰“塔山”,如今连个塔影子也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呢?很久以前,汴塘没有塔,有人要在汴塘的凤凰山前建一座塔,可是,缺这少那,一直都建不成。
山上有个老和尚天天用麦糠搓绳,有人问他干什么,他说:“拉塔”。
人们都笑这老和尚无聊,用麦糠搓绳能拉什么塔!老和尚搓好了绳下山了,来到一个员外家说“施主,我今天要借你的水牛用一用。
”老员外说:“师傅请便!”于是,老员外把牛喂饱,单等老和尚来牵。
可是,一等不来,二等还不来,等了一天过去啦,老和尚还不来牵。
又过了一夜,天刚亮,老员外就上山找到了老和尚说:“师傅说借牛用,缘何又不用了?”老和尚说:“已用过了。
”老员外说:“牛在圈里拴得好好的,一天一夜都未出门,怎说借过了?”老和尚说:“不信你就回家看看吧,看你的牛累不累,脖子周围有没有麦糠绳系得印子就知道了。
”老员外回家一看,大水牛果然浑身上下水淋淋的,正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呢!再仔细一瞅,牛脖子周围真的箍了一道深沟,还有不少麦糠沾在上面呢。
老员外又上山找老和尚,问是咋回事?老和尚一笑说:“今天夜里,我已把大水牛的魂摄去,用麦糠搓的绳,套了这头牛把大塔山上的塔拉到汴塘的凤凰山上去了。
”老员外往山下一看,果然多了一座塔。
如今你到大塔山上还能寻着塔座呢。
马头山的传说很早以前,汴塘镇河泉村有个叫赵象古的人,到汴塘古镇赶集。
中午在酒铺里独自饮酒,醉眼朦胧,看看太阳将要落山,这才抬腿向家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