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大全10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朗读感悟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鹅的图片。
你想说什么?你想用你熟悉的哪首诗来赞美它?(美丽、洁白)(《鹅》这首诗)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课件出示丰子恺先先生的简介,学生了解。
二、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一只白鹅)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鹅的高傲,并说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姿态、叫声、步态、吃相)3、读自喜欢的部分,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白鹅的高傲的。
4、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将白鹅的特点展现出来?三、交流讨论1、姿态(1)学生先说说鹅的姿态,然后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它伸长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2)你见到这样的“大鸟”你会怎么想?(出示鹅的图片)(好大的架子,真是目中无人啊;真是傲气十足啊)(3)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2、叫声﹙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2﹚在什么情况下白鹅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学生可用文中句子回答﹚﹙3﹚发挥想象,将鹅拟人化,说出鹅在不同情况中发出叫声时的心态。
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你是谁?没有主人允许不准进来,快回去!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开喉咙大吼道:外面是谁呀?不许进入我的领地,快走开!师:从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鹅的高傲。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0篇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10篇一、课文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提前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与本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营造出课文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激发思考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
3. 探究启发以问题和现象为线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究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二、课文学习目标: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1. 预习导引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本课文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预习。
2.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课文,了解词语意义,把握文段精神,进行逐段阅读,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核心要点。
3. 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语法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疑惑。
三、词语与句子目标:通过词语与句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1. 词语学习指导学生查找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词组,并进行词义解释、造句等练习。
2. 句子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包括句子成分、句法结构等,以及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语文知识目标:阐明、总结本课文所涉及的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 重点知识梳理梳理本课文中的重点语法、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语文知识点,并逐一进行解析。
2. 练习巩固通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1. 听力训练通过听取与课文相关的录音、音频等素材,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听说能力。
2. 口语表达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口语表达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拓展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写作题目、写作素材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初三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初三语文教案【优秀10篇】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依然在用尽全力去唱歌。
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
象征着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礼赞。
(老师作为代表先分析一个)(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优秀实用教案(通用16篇)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优秀实用教案(通用16篇)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优秀实用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
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
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
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贝尔格莱( )德、(f )( )晓、瓦(l )( )、地(ji o)( )、(p f )( )、衰( )老、( )( )头、屏( )障、颤(w i wi)( )、(j )( )躬、赞(y )( )、绸(du n)( )、(f l ng)( )、惊(h i)、( )、晨(x )( )2、辨析下列多音字:(1)散:散( )文;散( )步(2)削:削( )去;剥削( )(3)间:间( )距;间( )歇(4)迫:迫( )击炮;急迫( )(5)晃:晃( )眼;摇晃( )(6)堡:堡( )垒;十里堡( )(7)揣:揣( )在怀里;揣( )测;挣揣( )3、辨析形似字:(1)瓦砾( );闪烁( );众口铄( )金(2)契( )约;挈( )带;锲( )而不舍(3)地窖( );窑( )洞;窟( )窿(4)枝柯( );孟轲( );坎坷( );苛( )刻;百舸争流( )(5)揣( )测;踹( )开;喘( )气;湍( )急;祥瑞( )4、词语积累(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
(4)目睹:亲眼看到。
(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初中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
(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二、感知心声1、介绍作者—黄蓓佳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300字以内)三、解读心声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
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最新-中学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不成器文库

中学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本页是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学语文备课教案篇一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授课计划,在教学活动之前,任课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是教学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
其编写要求如下: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一堂课要达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包括传授知识的要点和重点、培养技能的种类和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内容等。
任课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须做到以下几点:1、精读教材,弄懂教材,做到无疑点。
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培养能力的内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确选择本次课的教学方法1、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是:教材内容、教学设备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及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习惯。
2、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是:一是使教学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学效率最高。
3、任课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确定本次课的具体教学方法。
4、正确选择直观的教学手段。
直观教学手段通常是指挂图、幻灯片、模型、实物、录象及多媒体等。
任课教师应尽量多的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作好充分准备。
三、设计或选择习题习题分课堂用例题、课内练习题和课外习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或设计典型性强、目的性强、深浅程度要适宜的习题。
四、编写教案任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将选择或设计的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教案。
完整的教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或教学要求)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教学过程(或教学步骤)6、设计板书7、布置外作业《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教案30篇范文

初中语文教案30篇范文初中语文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我精选的30篇初中语文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类型的课文和教学目标,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教学灵感。
教案范文目录:1.《春》教案2.《济南的冬天》教案3.《秋天的怀念》教案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5.《背影》教案6.《孔乙己》教案7.《故乡》教案8.《藤野先生》教案9.《狼》教案10.《皇帝的新装》教案11.《卖油翁》教案12.《木兰诗》教案13.《苏州园林》教案14.《中国石拱桥》教案1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6.《唐诗三百首》教案17.《宋词精选》教案18.《成语故事》教案19.《论语》教案20.《庄子》教案21.《史记》教案22.《红楼梦》教案23.《西游记》教案24.《三国演义》教案25.《水浒传》教案26.《傅雷家书》教案2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案28.《朝花夕拾》教案29.《鲁迅杂文精选》教案30.《现代诗歌鉴赏》教案以下是部分教案范文内容:1.《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阅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3.词语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嫩绿”、“生机盎然”等。
4.句子赏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5.课堂讨论: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春天的描绘手法,以及这些描绘手法的作用。
6.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2.《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引入课文主题。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10篇1.《红楼梦》阅读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针对初中生阅读《红楼梦》进行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课堂,介绍小说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2.《岳阳楼记》写作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这篇经典文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逐段解读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3.《论语》思想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论语》,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语录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4.《木兰诗》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木兰诗》,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教师可以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然后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5.《西游记》阅读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西游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唐诗三百首》诗歌鉴赏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7.《三国演义》阅读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10篇初中语文教案大全【篇1】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中的四人的形象难点: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
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
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散步).(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
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
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
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3.背景链接《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精读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散步》,思考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交流点拨】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2.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交流点拨】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
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交流点拨】.关于“我”:“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说:‘走大路。
’”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孝顺善良).关于我的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善解人意,爱护小辈).关于儿子和妻子: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
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
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2.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交流点拨】(“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四)研读。
深层探究1.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交流点拨】.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
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
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3.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篇2】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
)(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
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
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
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
(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
)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
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
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
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初中语文教案大全【篇3】教学目标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写*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
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
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
我们推举这篇*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
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
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
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
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
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
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
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
”(《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
”(《古文观止》批注)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
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
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
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
这篇*的一怪意思。
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然后*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1、逻辑严密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
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为郎。
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