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上海的近代发展_500字

上海的近代发展_500字
上海是一个繁荣的城市,那里高楼林立,2010年的世博会也在那里举办。
今年暑假,妈妈还带我去那里旅游过,那里有88层的金茂大厦,还有东方明珠塔。
大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华的景象。
而上海在近代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事呢?我从网上了
解到:1933年上海市中心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上海为直辖市。
后成为中国工业中心。
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中国大陆经济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许多城市,尤其是经济特区的挑战,但进入1990年代后上海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
然而,上海在发展过程中也历经了许多磨难。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之后,日本军队击败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
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由此可见,上海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是十分坎坷的
虽然上海的发展历经了许多困难,但如今它却那么的繁华。
上海在长达几十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屈辱,但他依然蓬勃向上,这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也加速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以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支持经济发展等目标。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
随着自由贸易口岸的开放,外国传教士、商人和侨民纷纷涌入中国的沿海城市,这些外来的影响带来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
例如,天津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西式规划的尝试,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专业城市规划机构。
二、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引进与发展早期的城市规划多受到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热点地区,包括外滩、法租界、南京路等地相继进行了规划与建设。
此外,广州、重庆、哈尔滨等城市也纷纷效仿上海的做法,引进西方规划师参与城市建设。
三、国内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逐渐走向独立自主,开始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和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政府逐渐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成立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
例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建立促进了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四、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近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与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例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带动了深圳、厦门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了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上海建筑发展史

上海建筑发展史摘要:1.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2.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3.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4.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5.上海建筑的历史与未来意义正文:【上海建筑发展史简介】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其建筑发展史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个缩影。
从开埠至今,上海的建筑经历了多次变革,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本文将带您走进上海建筑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以及当代发展趋势。
【上海建筑的历史演变】上海建筑的发展可追溯到19 世纪末,自开埠以来,上海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建筑风格。
20 世纪初,随着租界的设立,上海的建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筑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这一时期拔地而起,如外滩的建筑群、南京路的商业街等。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六十年代,上海开始兴建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上海大厦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建筑,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上海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上海建筑风格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西方的古典建筑,还有现代的摩天大楼。
2.殖民地色彩:上海开埠后,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许多建筑呈现出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如外滩的建筑群。
3.社会主义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兴建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建筑,如上海展览馆等。
4.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建筑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众多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如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
【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上海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建筑: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绿色建筑成为了上海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2.智能化建筑: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智能化建筑成为了未来上海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3、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4、大连的发城市的新变化 ——北京、济南
1、北京的发展变化
2、济南的发展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南通的规划要点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思考题
1、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要点与意义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的主要变化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建有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 而筑圆形城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 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 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 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 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4、上海的城市建筑
5、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并开 始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当年11月设立设计委员会。 1929年提出了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
30年代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进 行上海规划。
40年代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877年上海城墙西门
城墙外的水壕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 过程。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
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
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
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
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
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
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 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 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 人居住地。
(3)租界对近代中国双重影响: • 侵犯中国主权(形成国中之国); • 传播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如:城市建筑与管理、 司法制度、文化教育); • 革命党人反清之地。
三、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
上海租界时间表 1840年6月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 英军攻入上海 1842年8月 《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4日 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宣布上海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 1844年7月 《中美五口通商贸易章程》(《望厦条约》)签定 1844年10月 《中法五口通商贸易章程》(《黄埔条约》)签定美国及法国获得与英国相似的在 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第一块租界的范围,计830亩(约553278 平方米) 1848年11月 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约1879812平方米) 1848年 美国开始在虹口地区购地,造成租界事实 1849年6月 法国建立租界,面积986亩(约657267.6平方 米) 1854年7月11日 成立租界行政委员会(EXECUTIVE CMMITTEE),不久更名为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中文名为工部局 1857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1年 法租界成立“管理道路委员会” 1862年 美英租界合并 同年 法租界“管理道路委员会”更名为“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职能与工部 局相似 同年 大英自来火房(英商上海煤气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于1865年供气. 1881年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成立,1883年供水. 同年 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兼营市内电话业务.1882年由英商德律风公司接办. 1882年 英商上海电光公司成立 1893年 美英租界面积扩展至10676亩(约7116621平方米) 1899年 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并再次扩展到33503亩(约22333099平方米)。 同年 法租界扩展至2135亩(约1423191平方米) 1914年 法租界扩展至15150亩(约10095990平方米)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公共租界,不久,美英和法国向中国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国际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风格。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投资。
同时,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这些因素为上海建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也对上海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初期,上海被列强侵占并成为租界,西洋建筑开始进入上海。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海渐渐失去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直到20世纪20年代,北方政局变化和中共第一次国内合作停战导致了上海的再次繁荣。
上海开始成为大批外商、外国人和国内企业家的投资聚集地,这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
上海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并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外滩的各式大楼和南京路的百货公司。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取材自西方,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最后,上海引进国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对其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上海的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满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他们致力于结合国内文化和外来建筑理念,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上海的建筑能够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建筑物。
这为上海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上海的建筑得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上海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元素,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考纲要求:民族工业的创建A
重点: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导入:结合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提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在开埠之前已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商贸主要表现在
埠际贸易的发达。
但开埠以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流,并推动了民族工业和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以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进入了近代大都市的行列。
一.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1)近代经济起步A.时间:19世纪50年代后
B.表现
a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
(2)经济主流: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3)民族工业的创建A.原因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鸿章等人在上海举办的民用企业作用巨大;
b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c洋货行销的刺激下,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d上海沿海傍江、位居中国东部中间的优越地理位置。
B.时间——19世纪80年代
C.行业——轻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
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
(1)城市地位: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2)经济地位: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民族工业繁荣,化工、电气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3)贫富分化严重:富者掠夺成果,贫者难以温饱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1.城市现代化开始
(1)时间:20世纪初(2)标志: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2)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模
三.“大上海计划”
1.雏形:孙中山“上海商
港”的设想
2.规划:以港口建设为龙头,建设繁华城市中心区域
3.结局:因外患日重、社会动荡、成本巨大而被迫中断
4.影响: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建设规划
四.练习与思考
1.P87
2.P87
3.P87
参考答案:
1.“心房”与“血管”的比喻突出了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
具体讲,开埠后,上海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19世纪50年代,上海已取代了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对外贸易也推动了上海近代经济的发展进程,一直到19世纪末,上海的经济主流还是以外贸为主导的
贸易导向性经济,上海城市的经济功能与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同时,上海转口贸易数量大、地域广,根据统计,1860——1900年,上海进出口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上海进口的洋货,有70%以上要运到内地其他口岸;而从内地运到上海来的土货,有80%要出口到国外或运到国内其他口岸。
2.随着近代以来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也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市民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城市交通建设不断演进:上海的道路经历了从土路、碎石路到柏油路的变迁;交通工具也经历了从轿子到马车、人力车再到电车的变化。
二是建立公共照明系统,先后安装了煤气路灯和电灯。
三是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
模,相继创办了水厂和水电公司。
3.本题是社会考察题,可以根据条件,在课前或课后完成。
考察中,在了解“大上海计划”实施情况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历史建筑、旧址等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五.作业
1.练习册第17课
2.预习第五单元第20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