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

上海经济
上海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思考

?严杉初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六五”至“十二五”七个五年规划为基础,对上海发展主线提出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总结上海确立发展主线推动发展的历史启

示。

[关键词]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K291/297 [文献标识码]

发展主线是为实现预期奋斗目标而确定的必须实践和始终坚持的任务提炼,它的提出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振奋信心,实现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发展主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起着定基调、明方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围绕着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和……前锋”,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立发展主线,大胆探索实践,推动了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级的不断提升。

—、“六五”(1981—1985)主线: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和恢复调整,上海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但多年积累遗留下来的问题困扰着上海,如要加快消费品生产受到产能的限制,工业管理体制、交通拥挤、“三废”污染、就业困难等都亟待解决。于是,1983年4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主线是: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加强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和建筑材料五大基础工业建设;抓紧能源、交通和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大型电厂、核电站、铁路新客站、邮电大楼、越江隧道等骨干项目的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强同长A[文章编号]1009-928X(2013)03-0017-04

江三角洲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经济联合;有重点地加

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

适当扶植个体经济,办好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发展

和人才培养;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加强城乡建设,逐步调整城市布局;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不同程度地建立了

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郊区农业广泛实行以家庭

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并开始了农副产品购销制度的改革。“六五”

期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71.24亿元,年均增

长9.1%。全市财政收入共1089.20亿元,年均增长

5.8%。外贸出口共完成180.08亿美元。

二、“七五”(1986—1990)主线:改造振兴“六五”之后,上海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改革措施不配套,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跟不上微观搞活的要求,经济体制还未理顺;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强,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因此,1986年4月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确定发展的主线是:改造振兴。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一系列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相继建成宝钢一期、金山石化二期、桑塔纳轿车、永新彩色显像管、益昌冷轧薄板等一批骨干工程。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劳动工资等体制改革,在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股份制、税利分流和放开经营等

---------------------------------- 17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改革试点,并有计划地进行价格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改建上海港十六铺客运站,新建上海铁路新客站,扩建改造虹桥机场国际候机楼,先后建成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和沪嘉、莘松两条高速公路,完成浦东煤气厂一期工程和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同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制成品明显增加,建成一大批与国际大公司合作的技术先进企业,先后建立闵行、虹桥、漕河泾三个经济开发区。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亲临上海视察工作,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的改造和振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七五”时期,累计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75.58亿元,年均增长 5.7%,实现了比198O年翻一番的目标。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共1342.28亿元,年均增长 1.5%。外贸出口累计完成227亿美元,年均增长9.6%。

三、“八五”(1991一1995)主线:产业结构合理化

进入“八五”,上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国营大中型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经济效益下降;地方财政负担沉重,收支平衡困难;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所以,1991年4月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发展主线是:产业结构合理化。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从1992年起,上海按照“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跨世纪战略发展目标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对“八五”计划纲要作了相应的修订。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外贸出口共完成403.31亿美元,其中1995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5.77亿美元。产业结构开始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金融、商贸、通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七五”期末的30.8%提高到1995年的40.1%;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过去以传统工业为支撑转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汽车、通信等六大支柱产业已经崛起;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国有资产管理新的体制逐步完善,资本、生产资料、技术等一批商品和要素市场相继建立;浦东开发提前两年完成南浦大桥等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并从以基础开发为主发展到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八五”期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2.7亿元,人均超过

-------------------------------------- I.8万元。

四、“九五”(1996—2000)主线: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总结“八五”的工作,上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体制遗留和历史欠账积累的矛盾。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负担重,企业转制与改造任务仍很艰巨;城市交通、环境治理等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二是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和动拆迁安置的难度加大,并面临与全国同样的高物价压力。三是经济环境变化遇到的暂时困难。城市建设、企业改造资金短缺,筹资难度加大。此外,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1996年2月,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发展主线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上海继续加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第三产业持续加快发展。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工业进一步向工业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集中,工业六大支柱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农业开始走上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体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积极实施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及科技型企业,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态势。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证券、外汇、技术、产权等一批要素市场的服务范围逐步拓宽,中介组织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城市对外福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九五”期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II.4%,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51亿元,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60元。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

增长。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日益显现。

五、“十五”(2001—2005)主线: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经历了“九五”,上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任务仍很繁重,影响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体制、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然不少;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市场法规体系和监管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手段尚待逐步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2001年2月市H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发展主线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上海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集聚效应倍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提高到新水平,APEC会议等重大国际性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科教兴市战略向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环境建设与保护取得阶段性突破,建成国家园林城市,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成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1.5%,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为进入新世纪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十一五”(2006—2010)主线:增强城市国际完争力

总结……十五”工作,上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体现在,一是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约束更加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趋紧,能源供求和安全问题凸显,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等矛盾较为突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有待完善,服务业发展仍比较滞后,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更加迫切;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就业、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郊区和农村发展存在薄弱环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城市安全的工作更加繁重;四是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政府职能转变、所有制结构调整、市场体系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2006年1月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主线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上海按照立足科学发展、

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

求,把握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抓住发展机遇、激

发创造活力、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从各个方面把中央提出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落到实处。“十-一五”期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2010年达到 1.7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18万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左右,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73亿元,年均增长1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2.8%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的目标预计如期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均超额完成目标。举办了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带动了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改善和市民素质提高。“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股指期货、……三港” ……三区”联动等取得重要进展,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预计达到25%左右,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一,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440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大浦东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与长三角及全国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对口支援成效显著。口岸通关效率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和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取得明显进展,对外投资总额预计比……十五”增长3.2倍。

七、“十二五”(201 1—2015)主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回顾“十-一五”工作,上海发展仍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人口老龄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协调难度增大,社会矛盾增加;体制机制瓶颈更加凸显,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2011年 1 月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主线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当前,上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一发展主线的引领下,把创新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和教育优先发展,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

---------------------------------- 19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进步和创新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使城市转型发展真正建立在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基础上,开创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八、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确立发展主线必须符合中央的战略要求,担当历史责任。上海始终按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定位,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主线。国家

……十-一五”规划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海……十-一五”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作为发展主线。……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处于转型期,全国大都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重任。上海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增长动力、资源环境、社会和谐、体制机制等方面受更多的约束,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上海“十二五”发展主线,体现了上海在引领全国转变发展方式上的

“示范”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确立发展主线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体现时代特征、上海特点。上海在确定发展主线时,注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的各种新变化、新趋势,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努力服务国内发展的需要,促进体制创新,加速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时期的“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

……十-一五”时期的……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发展主线的确定,就是把握特大城市的特点,根据上海发展的阶段、相对优势的变化和在国内外功能作用的转变,积极探索具有上海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发展新路。同时,上海还注重把握国际大都市发展规律,注重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保持上海发展主线领先一步。

(三)确立发展主线必须具有一定的涵盖性和延续性,体现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求。上海“十五”发展主线“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其下又包含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创新能力、综合防治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这六个“综合”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十二五”的发展主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仅包含了实现创新推动和集约发展的要求,而且包含了全面优化经济结构和提升城市功能的要求;不

20---------------------------------- 仅包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而且还包含了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形态布局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内涵;并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以推进城市转型为目标,体现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特色。同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抓手和重要的路径,是对“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规划发展主线的延续,体现了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求。

(四)确立发展主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加大,二元结构矛盾凸显等问题,上海抓住加入WTO、建设……四个中心”机遇,大力加强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以制度优势构建改革开放新优势,在率先求变、转型发展中迈出新步伐。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面对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约束趋紧、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等矛盾,上海根据中央推进……四个率先”的更高要求,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建设空间,为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奠定坚实基础。

(五)确立发展主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海高度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六五”伊始,就逐渐摈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至“十二五”上海提出了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主线,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金融、法律、会计、公证、咨询、评估等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和教育优先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使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海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率先走出一条适合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古悦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继续保持“总部经济”的增速稳定。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7月,又有日立物流(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福伊特驱动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美太投资(中国)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科德宝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新设新丰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家投资性公司。2015年1-7月,上海市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8家(其中管理性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8家、研发中心7家。截至2015年7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5家;投资性公司305家,研发中心388家。 2015年以来,上海“总部经济”的增长既保持常态,又有新亮点。从投资国别看,以美、欧、日企业为主,欧洲企业总部增速加快。美国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48家,占28.8%;欧洲企业139家,占27%;日本企业116家,占22.6%。2015年上半年,欧洲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0家,占41.7%;美国、日本企业各5家,各占20.8%;其他亚洲企业4家,占16.7%;从行业分布看,上海的总部经济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设立地区总部384家,占74.7%,服务业企业130家,占25.3%。2015年1-6月,制造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18家,占75%; 服务业企业6家,占25%。同时,数据显示,在沪95%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82%的地区总部具有投资决策功能、61%的地区总部具有资金管理功能、54%的地区总部具有研发功能、35%的地区总部具有采购销售功能。 从落户区域看,浦东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吸引力较大。落户浦东的地区总部231家,占55.7%,其中落户在自贸试验区的地区总部181家,其余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15年上半年,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其中6家落户在自贸试验区。 作为上海“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各级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市的外商投资便利化度向自贸区看齐,2014年6月起,上海在静安、浦东、黄浦、徐汇等区开展了外资审批改革试点,静安区外资企业设立审批时间由原来平均9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企业变更审批时间缩减至3.5个工作日。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论文: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解释 内容摘要:本文从空间经济学中心—边缘—外围的分析角度,建立一个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同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异质性跨区域合作的理论框架,结合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事实,对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和逻辑上一致的解释,特别是对上海重返我国经济舞台中心地位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再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上海空间 一、引言 上海,历来是全国的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当我们回顾30年来关于上海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不同时期的角色和地位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从历史脉络、现实基础还是从战略需要出发,上海都无时不在承负着超越自身发展,引领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从引领长三角的经济腾飞,到同广大中西部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可以说,不论是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每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上海的身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克服自身发展的局限,积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引领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承负着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重责,上海的彷徨和保守曾经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当时走在全国前列的珠三角,中心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王于渐等,2007);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卸下历史重负的上海迅速引入了大量外资和世界级企业的进驻,并以其溢出效应激活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潜能,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进一步增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统筹发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国内区域合作中,上海排头兵和中心地位无疑将更加突出和重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海30年来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关系的演变轨迹及其经济中心地位的变迁历程既充分表明上海需要在更强国家色彩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身的发展,也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改革中建设“四个中心”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此,从整个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出发,寻找上海同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变化轨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在下一轮改革中上海将扮演的角色,以更加积极参与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本文将基于一个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系统地讨论作为区域经济核心的上海对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地位变迁的基本逻辑。同时,鉴于1990年浦东新区开发和2005年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等政策选择带来影响的重要性,我们梳理的过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对主要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关系、经济影响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深入改革开放过程中上海的着眼点和动力源。本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分析 。 于地理空间上的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以及要素流动进入“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藤田昌久等,1999),从而得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对口支援、国家发展战略先试先行搭建的政策与制度合作平台有利于各地方政府在获得上海扶持的同时,引入呼吁机制,促进长三角、中西部地方政府向上海学习,提高区域经济运作效率(图2)。 图2 上海同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关系的作用机制 三、上海与长三角:重返经济舞台中心 (一)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改革为各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的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考纲要求:民族工业的创建A 重点: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导入:结合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提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在开埠之前已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商贸主要表现在

埠际贸易的发达。但开埠以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流,并推动了民族工业和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以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进入了近代大都市的行列。 一.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1)近代经济起步A.时间:19世纪50年代后

B.表现 a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2)经济主流: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3)民族工业的创建A.原因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鸿章等人在上海举办的民用企业作用巨大;

b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c洋货行销的刺激下,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d上海沿海傍江、位居中国东部中间的优越地理位置。 B.时间——19世纪80年代 C.行业——轻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

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 (1)城市地位: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2)经济地位: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民族工业繁荣,化工、电气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3)贫富分化严重:富者掠夺成果,贫者难以温饱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1.城市现代化开始 (1)时间:20世纪初(2)标志: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2)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模 三.“大上海计划” 1.雏形:孙中山“上海商

上海中心大厦概况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上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和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并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如今上海已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 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如今,一座代表着上海的活力与传承的大楼―上海中心将为上海整个天际线添上完美一笔。 作为上海的绝对高度与标志性建筑,夜晚的上海中心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上海的城市名片。上海中心的泛光照明分包工程方案汇聚了国内外智慧的结晶,本着绿色节能的先进性理念,选用了全套LED的泛光照明解决方案,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基于对原方案的理解与剖析, 在对原方案技术设想完全响应的基础上,加入了我司对于建筑及光环境的理解, 对设计主题进行了提炼和升华。1.1 工程名称:上海中心大厦 1.2 工程地点:上海中心大厦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Z3-1,Z3-2地块,紧邻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位于东泰路以西、花园石桥路以南、银城路以东、陆家嘴环路以北。 1.3 工程规模: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30370㎡,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405292㎡,地下建筑面积163919㎡。地下5层,主楼121层,其中裙房部分为5层。 1.4 建筑分区和功能:本工程地下建筑共5层,主要用 途为设备用房、车库、物业管理用房、酒店后勤用房。 主体建筑按功能分为9个分区,每个建筑分区均设有独 立的设备层和避难层。其中一区为裙房,主要为高档商 业用房和大堂入口,二至六区为办公用房,七区为高档 酒店,八区分别为高档酒店和公寓式酒店,九区为塔冠 公众开放观光区。 1.5 建筑高度:632米 1.6 工程性质:地标性超高层建筑,拟获美国LEED金奖和中国绿色三星双认证的超高层建筑。 1.7 建设方: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1.8 设计方: 方案及初步设计:Gensler 施工图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1.9 工程总承包方: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0 顾问及监理方: 设计管理:上海现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机电顾问:柏诚中国 建设监理:上海建科院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1.11 设计进展情况:地下室至主楼83层施工图设计已全部完成,主楼83层以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第二课南方地区 第六单元(6)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班级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等因素,并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2学会描述上海发展的历史轨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学习难重点:重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 难点: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三、课前预习: 1.上海地处________之滨,以富庶的_________为依托.。这里地势___________,河湖_____ 气候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相连成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从地理区域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温度带看,上海属于_________;从地势阶梯看,上海属于_________。 3.上海的市河,把上海分为浦东、浦西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 4. 如今,浦东已是万商云集,发展成为____________中心和____________中心。 5.除了金融业、制造业外,_____________在上海经济中战友相当比重。 6.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辐射效应,促进了__________地区的成长,带动了着____________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一)基础训练: 1.有关上海自然环境的说法,正确的的是: A. 位于长江三角洲 B.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C.河湖众多 D. 地势崎岖高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港口中,既是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 秦皇岛、天津 B.大连、青岛 C.广州、上海 D. 连云港、南京 3.关于上海的称谓和定位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经济中心 B.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C.中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D.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 4.集中体现上海竞争力,成为上海浦东经济增长点的是() ①旅游业②金融业③高科技产业④工厂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关于两座城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B.北京市我国的国际交往中心 C.上海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D.上海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6.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上海市濒临黄海,是我国第一大港 B 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排名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排名 上海市12001.16亿北京市9006.20亿广州市7050.78亿深圳市6765.41亿苏州市5700.85亿天津市5018.28亿杭州市4103.89亿无锡市3858.00亿青岛市3786.52亿佛山市3588.50亿宁波市3433.08亿成都市3324.36亿南京市3275.00亿东莞市3151.01亿武汉市3141.50亿大连市3131.00亿沈阳市3073.93亿烟台市2878.97亿唐山市2779.14亿重庆市2666.82亿各项竞争力前十名城市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 增长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烟台、河源、清远(三个城市并列)、临沂、包头、乌海、营口、东莞、汕尾。 规模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效率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新竹、高雄、中山、深圳、台中、东莞、佛山、上海。 效益前十名的城市:新竹、高雄、鄂尔多斯、台北、台南、台中、香港、烟台、中山、基隆。结构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台北、北京、深圳、广州、澳门、天津、杭州、高雄。质量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澳门、高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基隆、深圳、东莞。 人才本体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杭州、无锡、武汉、南京、大连;企业本体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佛山、上海、深圳、香港、东莞、宁波、杭州、南京、苏州、中山; 主要产业本体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杭州、北京、重庆、澳门、深圳、广州、厦门、苏州;公共部门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 生活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商务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 创新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环境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大连。 中国最富20大城市排行榜出炉苏州当选经济最发达 城市 2012/03/28 08:31:00 访问人数:6613

上海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思考 ?严杉初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六五”至“十二五”七个五年规划为基础,对上海发展主线提出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总结上海确立发展主线推动发展的历史启 示。 [关键词]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K291/297 [文献标识码] 发展主线是为实现预期奋斗目标而确定的必须实践和始终坚持的任务提炼,它的提出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振奋信心,实现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发展主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起着定基调、明方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围绕着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和……前锋”,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立发展主线,大胆探索实践,推动了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级的不断提升。 —、“六五”(1981—1985)主线: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和恢复调整,上海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但多年积累遗留下来的问题困扰着上海,如要加快消费品生产受到产能的限制,工业管理体制、交通拥挤、“三废”污染、就业困难等都亟待解决。于是,1983年4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主线是: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加强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和建筑材料五大基础工业建设;抓紧能源、交通和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大型电厂、核电站、铁路新客站、邮电大楼、越江隧道等骨干项目的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强同长A[文章编号]1009-928X(2013)03-0017-04 江三角洲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经济联合;有重点地加 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 适当扶植个体经济,办好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发展 和人才培养;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加强城乡建设,逐步调整城市布局;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不同程度地建立了 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郊区农业广泛实行以家庭 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并开始了农副产品购销制度的改革。“六五” 期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71.24亿元,年均增 长9.1%。全市财政收入共1089.20亿元,年均增长 5.8%。外贸出口共完成180.08亿美元。 二、“七五”(1986—1990)主线:改造振兴“六五”之后,上海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改革措施不配套,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跟不上微观搞活的要求,经济体制还未理顺;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强,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因此,1986年4月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确定发展的主线是:改造振兴。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一系列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相继建成宝钢一期、金山石化二期、桑塔纳轿车、永新彩色显像管、益昌冷轧薄板等一批骨干工程。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劳动工资等体制改革,在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股份制、税利分流和放开经营等 ---------------------------------- 17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外来人口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外来人口对上 海社会经济发 展的影响与对 策 张鹤年 二十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和" 开发开放浦东"伟大战略的实施,上海作为国际一流大都市,正在 以其崭新的姿态和巨大的能量,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向 一个新的阶段。上海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 势能,吸引着中国大江南北几乎每一个角落的一批又一批的外来 劳动力人口。上海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大量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上海的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市场的进一步繁 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上海外来流动人口规模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 征 1.外来流动人口规模的发展过程 上海市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外来流动人口规模的发展过程大致可由表1显示。 上述数据可以归纳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外来流动人口的规模发展极其迅速,从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的 数量增长15%。目前上海市的外来流动人口总数已经是上海常住 人口的20%左右,即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每5个人中间,就有1 个是非上海户籍人口。按照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流动人口的 数量是经济发展的函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可以预计,随着上海 的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将继续增加。

1955-2000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化(表一) 2.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特征 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较轻,对于上海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进程具有减缓和有益的补充作用,并且对于上海人口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趋势也具有有益的补充(表2)。 2000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年龄金字塔 3.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特征 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结构较低,严重制约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3)。

XX年全国35个城市经济发展排名北京居首上海其次

XX年全国35个城市经济发展排名北京居首上海其次 第六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29日在广州开幕。论坛上公布了“全国35个要紧都市总部经济进展能力(2010)”排名,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位列前十名。 本届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论坛公布了内地都市进展能力最新“座次”表,其中,北京、上海两大都市独占鳌头,综合进展能力连续领先,广州、深圳齐头并进,差距逐步缩小。与去年相比,前十名中,武汉和青岛调换了位置,其余坚持不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表示,排名是按照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等指标确定的。2010年评判结果显示,中国内地35个要紧都市总部经济进展能力可划分为4个能级,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第一能级,且这四大都市的进展能力与二三四能级都市拉开较大差距。 此外,内地区域性中心都市在总部经济进展中能力得到提升。除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大都市总部经济进展较好,连续6年居第一能级外,一些区域性中心都市如杭州、

南京、天津、成都、武汉、青岛等,其总部经济进展优势较为明显,成为各自所在区域总部企业的重要集聚地。 结果还显示,内地总部经济依旧出现东强西弱的局面。前十名都市中,东部及沿海地区都市占据8个席位,中西部地区仅成都、武汉两个都市跻身前十名,分别排在第八和第九位,而总部经济进展能力处于后十名的都市则以中西部地区为主。 赵弘表示,总部经济可推动中国都市转型和经济进展方式的转变,并可通过带动现代服务业进展和促进制造业向高端环节拓展升级,推动都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他强调,以后可考虑以总部经济模式来强化中心都市(城区)功能,让都市中的企业总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职能进一步凸显。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2002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增幅比同期全国水平高1.3个百分点。然而,重庆经济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在西部也不具有明显优势。2000年以来,重庆经济一直排在全国的23位、西部的第5位左右。重庆经济能否赶上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及其制约因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和上海相比较,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前景做简要分析。 一、重庆与上海的经济差距 1949年—200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28亿元增长到495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52年间增长了126.6倍,平均每年增长9.8%。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3.89亿元增长到174 9.77亿元,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7.0%。由于上海经济的初始水平高于重庆,而且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比重庆高,因此,重庆经济与上海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经济总量看,1949年重庆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6.3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68.5%;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差距扩大到205.4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为上海的24.7%;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的1991年,重庆和上海的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553.96亿元,重庆为上海的38.0%;2001年,重庆与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3201.01亿元,重庆是上海的35.3%。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在1949年—2001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同期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高2.8个百分点。分时期看,1949年—1960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重庆高13.1个百分点;1961年—1978年期间,上海比重庆仅高0.6个百分点;而在1979—199 1年间,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比上海高1.1个百分点;1992年—2001年期间,上海比重庆高1.3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过程看,上海用了10时间使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从100亿元到1000 亿元用了33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耗时33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耗时13年,从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用时8年;预计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需10年左右。2002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为1971.10亿元,大致相当于上海1994年的水平,重庆10年后才能达到上海现在的水平,从静态角度看,重庆经济比上海经济至少落后10年。 二、沪渝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 重庆与上海经济起点的差距并不大,但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可见,初始水平的差异并不是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地区间经济水平趋同是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的结果,因此,重庆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很可能是经济结构上的差距。 (一)三次产业结构差距 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来看,在1949—2001年期间,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由

第六单元第二课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第六单元第二课南方地区 04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编写者:杨银飞审核者:胡巧钺包科领导:杨宏斌 【学习目标】 1.掌握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2.了解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 【预学指导】 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45—47,准备下列问题的相关解答,标注自己的理解,提出你的疑惑? 1.掌握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说说它们与上海经济发展间的联系? 2.概括上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历史进程? 3.找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主要表现? 4.探讨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我的问题:。 【尝试回答】 1.结合课本图6-50及课本内容,说说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分析它们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课本知识和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3.找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说各个产业的代表? 4.说说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影响? 【合作互议】 探讨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从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工业基础、政策扶持等方面考虑) 拓展:思考上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为此国家正在建设什么工程进行解决?

【星级挑战】 1.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___,它还是重要的___基地和世界著名的___城市。2.___的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集中体现了上海的竞争力。 3.___集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的钢铁联合企业。 4.上海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 ①地势坦荡地平②河湖众多③气候温润④与珠江三角洲相连成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5.对上海经济繁荣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②自然环境③交通运输④矿产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6.读“我国南方地区局部示意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城市:A___B___ 水域:M___N___ C___D___ ⑵写出两条起点在B城的铁路线名称。 ⑶B城是我国大型的钢铁基地,其发展钢铁基地的有 利条件是() A.靠近水电站,能源丰富 B.靠近煤矿 C.靠近铁矿 D.濒临海洋,便于进口铁矿石 7.读图,回答问题。 ⑴上海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前沿,与___省、___ 省相邻,简称___。 ⑵上海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科技力量雄厚,还有许多发 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①位于我国三大平原中的_____平原,有利于城市 建设和经济发展。位于亚热带、湿润区,耕地类型为_ __(水田或旱地),农作物一年可以两至三熟,农业的 发展为工业、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②交通便利。多条铁路线经过上海。濒临___海,位 于长江入海口附近。长江入海口宽阔,便于江海联运。长江因通航里程长、运量大,有“____”的美誉。 ⑶上海浦东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请举两个例子分别说明。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的上海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逐步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的行列,就必须加强同长江三角洲(下文简称“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与技术合作,并且在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同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区域经济有限一体化的内涵与现实表现 “经济一体化”一词源于世界经济的范畴,以后被用于解释各不同地域的经济联合。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省市按共同的目标协调其经济活动、促进其经济联合的过程。按协调与联合的程度,一体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面一体化。它是指区域内各省市经济达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充分融合。从区内看表现为经济融合程度更高;从区外看则表现为区内福利的增加高于区外福利的增加。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在于经济主体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追求特定区域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实现主要靠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互动。功能性一体化是由经济活动本身高度密切关系为基础而保证区域内省市经济整体性增加的过程。制度性一体化则是以一定的区域协定和组织形式为框架的一体化。两者相辅相成,即以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的功能性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进而也为制度性一体化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包括:市场的一体化,产业结构、布局的一体化,城市主要经济功能的一体化,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体化,管理制度政策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2.有限一体化。它表示区域内各省市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妥协和有限的经济联合。从整体看,区内的经济正趋于融合,但融合程度不高;区内福利有所增加,可是有不平衡现象,福利的整体水平未必高于区外;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仅初具雏型,但其中需要协调的问题不少;功能性一体化进程刚刚起步,制度性一体化尚“待字闺中”,等等。当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处于有限一体化的阶段。对照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有限性。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已基本上完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建设。但是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市场体系建设的宗旨首先是保护和发展本地经济。因此,各种市场都

北京上海城市经济竞争力比较

北京上海是我国目前现代化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两者都将自 身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具有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提出要在21世纪中 叶建成具有第一流水准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外向型; 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的确需要建设一 两座具有国际水准的大都市,北京、上海无疑最具有竞争力。作为我国城市走 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先锋,对这两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加以比较,分析各自的 优势和不足,对两者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竞争力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两个最大的综合产业城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 之中的前两位。但若两相比较,无论就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而言,上海都占据明 显优势。 1998年,上海GDP总量为3688亿元,人均GDP28253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62%;北京GDP总量为2011亿元,人均GDP18482先,占全国GDP总 量的2.53%。两者的差距之所以这么明显,一方面表明北京的经济实力尚嫌不足,另一方面也与两个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无关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要求 突出其两个中心(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作用,强调要加强首都的服务功能, 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综合性产业城市。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作过一系列指示,一再强调北京不能再发展重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 较而言,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 代浦东新区的开发。进一步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使其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 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上海的综合经济实力稍占 优势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强调首都经济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北京不应该不重 视城市的经济功能。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即北京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重有 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上海则相反。北京的GDP总量在全国所占的份额1990年 是2.7%,1995年降为2.39%,1998年略有回升,占2.53%,但没有达到1990 年的水平,没能充分发挥国内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经济应有的聚集、辐射效应。 反观上海,其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1990年为 4.01%,1995年为4.21%,1998年为4.62%,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辐射 力不断增强。当然,与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相比, 北京、上海在国内经济中的份额仍然太小,在80年代末,国际化大城市在本国GOP总量中的份额约为17%~27%。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布局较为均衡,同时也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体系发育不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重点城市的集散能力、辐射能力有限。就这一点而言,北京尤其应该加倍努力,奋起直追。 2.经济发展的支持力比较

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和包容性增强,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2679.87亿元,比上年增长6.6%(见图1),继续处于合理区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下降6.9%;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3.50万元。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896.97亿元,比上年增长6.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6782.90亿元,增长6.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461.9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工业增加值2377.60亿元,增长4.2%;服务业增加值3084.31亿元,增长11.3%(见表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39.99万户,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7985户,增长42.4%;外商投资企业8742户,增长9.0%;私营企业31.28万户,增长12.3%;个体工商户6.99万户,增长15.2%。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8.1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非税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11.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51.54亿元,增长10.7%(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13823.77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7.7%。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1、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上海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条件 (2)分析上列不同因素对上海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过程方法: (1)利用中国地图,说出上海地理位置。 (2)从地形图、气候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上海的自然环境特点。 (3)通过对上海典型案例的剖析,理解上海经济特色是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工业基础和国家政策等方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感受上海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各方面表现 学习难点:上海经济中心特色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读图法 教学过程: 一、观赏上海浦东新貌视频,引入课题。 1、请同学谈谈对上海的新认识。 2、老师谈自己在参加了2010年世博会后的一些看法。 上海印象:人口众多;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机场、港口、火车站等运输繁忙;商业街繁华,商店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档次的商品;食品街能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味;城市中外国人数量多,市民能够说一些外语;市中心区写字楼林立,有多家世界各国的各大银行、办事处等机构;常举办各种国际会议、大型博览会等活动……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最能概括上海经济特色的语句: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二、出示主要问题:上海成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 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工业基础政策支持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1)出示地图:图6—50上海的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图 ①活动:面对地图请你说一说上海的地理位置 预设:太平洋的西岸;亚洲大陆的东沿;东海之滨。四至:东海;杭州湾;苏浙;长江入海口。沿江滨海的地理位置最适合发展什么产业?(航运业和港口业。) ②演练:上海市,简称(沪);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北接(长江)入海口. (2) 出示地形(水文)、气候地图,看图完成填空题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坦荡低平)。 河流:河湖(众多),与(太湖流域)相连成片。 气候:(季风)气候,气候温润。 (3)说一说:上海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上海经济发展? 上海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含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地理位置(航运业和港口业)、地形(4米高海拔,适合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气候、水文(长江、黄浦江、太湖,适合发展工农业)。

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https://www.360docs.net/doc/3417862029.html, 2012年4月 247 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高健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孔锐 摘 要: 作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支柱,服务经济发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的优势及差距的分析,结合服务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及上海本身的情况,对于上海服务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最终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服务经济 产业升级 战略发展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4(b)-247-021 服务经济内涵及发展趋势 1.1 服务经济内涵 一般来说,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说,是指服务业中的就业者在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就业者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服务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发达国家的经济形态。由此可见,根据发展国家的成熟服务经济理论对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弄清服务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对上海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服务经济发展趋势 在全球服务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看到其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总的来说,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事实上,现代服务业已经以其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竞争优势逐渐主导服务的发展。 (2)服务业全球化竞争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全球化趋势已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全球竞争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另外,跨国服务企业的快速崛起及迅猛发展,也从另一个方面加剧了全球服务业的竞争。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的跨国企业也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快速扩张,形成其独特的比较优势。 (3)服务业开始逐渐与其他产业融合。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盈利空间,服务业也开始寻求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许多制造业开始使用业务外包服务,导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融合及依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制造企业也开始加强自身的顾客服务功能的发展,并将其变成另一个形成巨大比较优势的重要竞争手段。 (4)服务贸易增长迅速。服务贸易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服务贸易的增长快于货物贸易;另一方面,服务业也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新热点,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高当中。 2 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上海服务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巨大 的发展。根据中央政府的战略定位,以浦东开发为契机,上海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其城市功能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总的来说,其现在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其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占GDP 的比重持续迅速上升,到2006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205.35亿元,并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发展,并且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也达到了 48.3%,成为上海经济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2.1 上海城市圈服务业发展特点分析 (1)服务业的规模持续扩大并且产值快速增长。 以2006年全年服务业发展的状态可以看出,服务业产值每个季度都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而且规模不断增加。第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为1175.34亿元;第二季度为1228.02亿元,环比增长4.5%;第三季度为1308.59亿元,环比增长6.6%;第四季度为1493.40亿元,环比增长14.1% 。 (2)服务业产业内结构不断优化且范围不断扩大 。总的来说,上海服务业产业结构在迅速增长的同时得到很大程度优化,高层次的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带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产业不断加强。其中,金融保险、通讯服务、商贸流通、旅游会展等行业发展势头更强,且服务网络、辐射地域也更广。另外,一些新兴的服务部分也开始出现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3)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上海城市圈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及区位优势,上海的外资利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外资利用量十分巨大且投资结构也相对合 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上海利用外资的比例中,第二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但第三产业却迅速上升。而且外商直接投资于服务产业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其中包括了许多新兴服务业。 (4)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且从业人员比重也有提高。 随着上海服务快速发展,其劳动生产率也持续提高。2009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9.63万元/人,比1979年增长27.6倍;然而同期从业人员只仅增长了3.3倍。由此可见,随着服务业从业人员劳动技能、知识素质的增强及从业人员比重的增加,上海的劳动生产率已经逐渐靠拢国际大都市的水平。 (5)服务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推进迅速。 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功能集聚、规模经济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加速打造服务业发展平台和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上海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首批1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全面启动,并且进展顺利。2.2 上海服务经济发展优势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级城市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其参与国际现代城市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将从根本上决定竞争的成败。因此,上海的服务业发展必须要以发展高层次、高赋加值、广辐射面为最终目标。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海岸线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而且,我国幅员辽阔,服务业发展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