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
健康之道源于顺其自然――养生三句话

健康之道源于顺其自然――养生三句话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您总是显得那么年轻呢?有什么养生的秘诀呢?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从小学习中医,所以最喜欢自然,自然的东西,顺应天时地利的东西就是养生的好东西。
于是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健康之道源于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应自然应有的规律。
再仔细一点,又可以分成三句话:一切源于健康;健康源于快乐;快乐顺其自然。
为什么说“一切源于健康”呢?年轻人学业事业蒸蒸日上,发奋图强,靠的是什么?是健康的身体。
老年人坎坷一生,操劳一生,想要安度晚年,享受幸福的夕阳,靠的是什么?还是健康的身体!树立健康至上的观念,对人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越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会越受益。
重视健康,重视养生可不单单是老年人的事情,健康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因为大家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如果栋梁和希望都是那么虚弱不堪,那还谈什么事业和发展呢?有个比喻很好,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所有人生伟大的目标,金钱、事业、地位、荣耀、美满的婚姻、天伦之乐等等,这些都是“0”,而健康是“1”,没有了这个“1”,那后面再多的“0”还有什么意义呢?一旦这个“1”倒下了,不存在了,那后面的“0”还会存在吗?要想学会养生,要先从树立健康至上的观念开始,从心里真正挂上“健康”这根弦。
重视健康,才会健康,这点非常重要!健康怎么会是源于快乐呢?当然了,我告诉您:健康从哪里来,就是从快乐中来,有快乐才会有健康。
《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恬淡虚无,寡欲无求”。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把一切看得淡些,无所谓些,不要太多的欲望,学会享受宁静和祥和。
这样你就不会被烦恼的事情所困挠,少了烦恼就会多些快乐,总是快乐的,那身体自然就是健康的。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七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过盛或是不及,都会造成不同脏腑的疾病。
比如,大怒伤肝;过喜伤心;思虑过度伤脾胃,影响饮食和消化;悲忧伤肺,消耗肺气;惊恐伤肾,重者可致肾气虚衰。
顺其自然 得养生之道作文

顺其自然得养生之道作文
人生无非顺应自然规律生存,我们该如何生活才能顺其自然呢?
道家有云:“顺则行,抗则止。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应学会顺应自然规律。
学习自然界法则,体察四时节气变化,遵从人体生理节律。
比如应少补多睡,多睡眠少熬夜。
学习自然界谦虚朴实的精神,少思考多体会,生活简单无欲。
顺其自然中还隐含着听天命意思。
当我们顺应人体生命周期规律,随遇而安,不强求就会得偿所愿。
生老病死都顺应自然的规律。
及时休息不到处寻欢作乐,也不太劳累工作读书,以免伤身。
顺从生态规律,健康自然。
节制膳食吃少补,选择天然有机食物。
节制饮食控制口腹之欲,食不含脓血肥滋。
清静时节注意静心养性,练习放松和悟性冥想。
人与自然相融合,不反抗自然就会获得一切需要的自然养份。
顺其自然就是随遇而安,学会感受与体会生命中每一刻的美好。
这就是养生之道,健康平安地度过人生旅途。
颐养天年的养生法则

颐养天年的养生法则老年群体属于社会较为特殊的人力资源,是珍贵的财富,其社会阅历和生活、工作、学习经验丰富,有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渊博,有的尚能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起到引领和指引作用。
但按照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规律,许多人进入“六十第二春”和“古稀之年”后,功能状态会逐渐有所衰减,更加需要养护、提高或维护生存质量。
许多学者、大师传授了不少养生经验和“法宝”。
愚者不才认为:养生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基本原则,平和心态、顺应自然、调和平衡。
法天则地,顺应自然天地之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按照日月星辰运动而形成的自然规律,顺时养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须要按春夏秋冬四时规律调和、调摄精神。
春三月,主生发,多风,与人体肝气相应,故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发生,防止春瘟,不忙减衣,慎避风寒,夜卧早起,多行户外,重在养肝护肝,除应重视预防季节性多发病,如流感、流脑、病毒性肝炎、肠道疾病外,尚应注意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狂犬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应火之义,主长,与心气相应,阳气易耗。
应顾护阳气,注意养心,避免损伤心气,就凉避暑,不要贪凉,并防湿困脾胃、暑湿感冒或高温中暑、皮肤病变、乙型脑炎等多发病。
秋三月,“天气肃杀,地气清明”“燥邪当令,与肺气相应”。
其时阳气暂收,阴气暂长,主收主敛。
气候变化将经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
养生重点是防燥护阴,养肺为先,使肺气得平,并应调气安神。
起居上应早卧早起,衣着上应按初秋、中秋、晚秋三个时段及时增减。
初秋、中秋时段应重点防治乙型脑炎、肠炎、痢疾等疾病;深秋时节应重点防治肺炎、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肺系疾病。
道家养身十法

道家养身十法展开全文道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
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
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
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动生阳静生阴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
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不能盲目补气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
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7、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8、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庄子•养生主》1.论点:臣之所好者道也。
论证方法:类比法2.主旨:通过对庖丁对解牛之道的论述,阐明作者“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表达作者无为而治的思想。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表现出庖丁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
4.“沭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小心谨慎的心理。
5.庖丁解牛用了3处“对比论证”:1、始臣之解牛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开始解牛和现在解牛的情况作对比);2、良庖岁更刀,割也…而刀刃若发于硎(把自己和良庖、族庖作对比);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把骨头间的缝隙大小和刀刃的厚度作对比)【注释】沭然:警惕的样子。
如土委.地:散布。
善.刀而藏之:擦拭。
因.其固然:依照。
硎:磨刀石《谏太宗十思疏》魏徵1.题材:议论文、奏疏2.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积聚君王的恩德和道义。
)3.背景:唐代兴盛佛教道教,大兴土木。
4.本文运用“纵贯式结构(先是隐喻立论,阐明观点,再用比较的方法凸显君王不积累德义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治国之道。
)”——作用: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文理清晰。
5.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一段/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比较论证(第二段/事实论据)6.魏徵“谏”的艺术体现在: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复杂的治国之道变得浅显易懂;2、贬低自己,抬高对方;3、运用对比;4、最后指出治国之道。
【注释】德不厚而思国之理.:治理。
傲物:瞧不起人。
黜恶:除去邪恶。
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完成。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题材:书信体驳论2.艺术风格:柔中带刚3.论事原则: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
(驳论方法:驳论点。
/论证方法:演绎论证/采用:事实论据)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张中行: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

香 有 , 问 题 则 设 法 解 决 有 , 困 难 则 努 力 克 服 干 ,
之 道 也 惊 人 地 相 似 真 ,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 德 高 望
什 么 就 专 心 干 心 , 平 气 和 从 , 容 处 之 。 这 样 符 合
重 、 出 生 于 1 9 1 1 年 的 国 学 大 lJ 币季 羡 林 老 先 生 ,
其他疾病产 生 的可 能 。 北宋颇 负盛
一北京 赵 亿 南
名 的文 学 家欧 阳修 , 对 养 生 有独 到 的 见 解 他 , 提 倡 “ 以 自 然 之 道 养 , 自
然之生 ” , 主张该干 什 么就干什 么 ,
著 名 学 者 、北大 教授 张中行 ,是 与 季 羡 林 等 并 称 的 北 大 未 “ 名 四 老 ” 之 一 。 季 羡 林 说 他 是 “ 高
论 》、 《禅 外 说 禅 》等 轰 动 文 坛
一
,
版 再 版 洛 , 阳 纸
秘诀
主 , 张 饮 食 起 居 顺 其 自 然 。
他说
“
:
我
喜
欢
吃
贵 。 张 中 行 作 为 学 人 活 , 了 9 0 多 岁 足 , 可 称 为
喝 什 么 就 , 吃 什 么 , 喝 什 么 ;困 了 就 睡 , 从 来 不 专
衣” 。
取 顺 “ 其 自 然 ” 的 态 度 。 保 持 精 神 愉 快 , 乐 观 豁
中国有句老话
“
:
英
雄
所
见
略
同
。
”张中行 先
达 , 想 吃 什 么 就 吃 什 么 吃 , 也 吃 得 下 睡 , 也 睡 得
生 与 季 羡 林 先 生 同 是 学 人 、 人 “ 瑞 ” 他 , 们 的 养 生
养生之妙——天人合一_道法自然

李孟阳告诉我们,娱乐、安闲、
占有、贪婪是动物本能,由于这些 想坐飞机,坐飞机的又想开私人飞
动机使人类出现失去理智的贪欲和 机……人对舒适的执着、对欲望的
虚荣 , 使生活变得杂乱。不合季节 无度追求是疾病的根源。
的穿戴、盲目的洗浴,口欲也是要
特别报道 Special Reports
养生之妙——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文 / 本刊记者 程石江
揭开 中 国 的 历 史 可 以 发 现, 许 多 帝 王、 士大夫皆崇尚道家。
东坡则是晚年学道;韩愈也是道家 的忠实信徒。
中国道家研究养生长寿已有
唐太宗替道士王远之在茅山造太平 2000 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
这些年,大家抗寒抗热的能力 剧烈下降,稍稍冷点或热点,就开 始使用空调,以前年代拿着扇子也 过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人
18 OUR HEALTH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Special Reports 特别报道
越来越娇气,失去了与自然相合的 火球——太阳。
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想得
现今的环境改变比以往更快速,
病都得不了。
每天面临大量的信息、更多新科技、
当下,“病态”变成了社会和 各种不同的刺激、更细的分工、更
人的常态。大部分人的身心都是分 紧凑的步调、更多元的压力、更复
裂的,他们纠结焦虑、充满不安全感。 杂的关系、更多的饮食选择等,欧
地上走的羡慕坐车的,坐车的人又 美学者因而针对 WHO 的“健康”
原本是一体的,就像硬币的两面。 维,运用四诊八纲,辩病因,辩病性, 与保健。
道德经顺其自然的名句

道德经顺其自然的名句以下是关于《道德经》中顺其自然的名句的探讨:一、顺应自然顺其自然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表示要和自然相融、顺应自然、不要强行干涉自然的运行。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天道无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它的意思是,自然界中没有亲疏之分,只有秉持善良之心的人才能与天地相互交融。
这句话也启示了我们,不要因为亲疏成见而拒人于千里之外,而要以善良的心态待人处事。
三、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也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们什么都不做,而是以平和、淡泊的心态待事,以“无为”之态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让自己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减少烦恼和劳累。
四、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的另一重要思想。
它的意思是,道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律,符合人性的品德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其真谛,贯彻于一切行为之中。
只有满怀虚心、尊重自然、依循真理,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强烈的自信。
五、欲速则不达“欲速则不达”是《道德经》中的一句经典名言。
它告诫人们,不要贪心、急功近利,而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行事。
只有坚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扎实有序进行事物,才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六、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它指的是,自然界万物都是顺其自然而然地成长发展,而非强行施加外力。
人类也应该秉持这种自然的态度,以谦虚、平和、平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一切,做到自然自在、自信自立。
七、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是《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它的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极限,超过了极限就会发生反向的变化。
这也告诉我们,要对物质生活、身心健康等事物采取适度的态度,不可过分追求,否则会产生反效果,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
八、养生之道《道德经》中提出的养生之道,是指要通过坚持自然、平和、节制的生活方式,获得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养生之道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家庭和社会,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
邵逸夫先生于107岁高龄时离世,他可算当今世界最长寿的人之一了。
邵先生直到九十多岁时身体一直很健康,他喜欢热闹,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当有人向他讨教养生的秘诀时,他总是笑眯眯地说:“我是三不做的:第一不赌钱,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
”何谓不正常的事?邵逸夫解释说,刺激的事情对身体不好,一切要顺着来,要生活正常。
“一切要顺着来,要生活正常”这看似非常简单、非常浅显的话,却包含着养生大哲理!在自然界中,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违规行事。
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然,不强求,这样才能使自己活的更快乐,这也是养生中重要的一点。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二字,指宇宙的大规律。
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大到无穷,小至无形。
谁也看不见,但又随时可以体验到它。
养生能懂得顺其自然,才真正开始接近天地。
谁离天地越近,谁就能更多地获得天地的滋养。
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则生,逆则亡。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懂自然法则,却为花落而忧伤,终因违背自然规律而早逝。
养生其实很简单,并不像有些以赚钱为目的的机构和有些人宣传的那样神乎其神,回归自然,一切都“顺着来”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顺着来,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自己身体会有反映。
什么东西吃了感觉好,舒服;什么事情做了感觉不好,难受;淋了多大多久的雨,身体会不适;晒了多久太阳,会撑不住,自己多观察,多留意。
感觉舒服的,继续吃继续做,顺着来。
不好的,难受的,少做不吃。
顺着身体的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养生专家。
人们体质各有不同,生活时要顺着自己独特的体质养生。
依据自己的身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食物这一点相当重要。
有的人吃些寒凉的食物就会腹泻,那么提示体内有寒,我们在饮食时就应该注意避免食用这类食物。
还有痛风的患者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就会出现关节疼痛,那么对于这部分患者,就应该低嘌呤饮食。
另外各种食物也都有各自的性味与功效,唐代孙思邈“食治篇”明确指出“食能治病,亦能致病”。
阴虚火旺体质类型者宜滋阴降火之品,如水鸭、水鱼、兔肉等,忌牛、羊、狗、鹅、鸡。
因牛、羊、狗、鹅、鸡属温热性质之品,对阴虚火旺者无异于火上加油。
又如某些过敏性体质者,要避免相应的过敏性食物,若错食则可能引起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等不良后果。
常态下人的体质是相对稳定的,平时可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膳食调理,但在疾病状态下,即使在平常适合自己的食物也不一定能食用,这时候应根据自己当前的症状去选择相应的食物,避免不良的刺激,如感冒咳嗽,应避忌甜食、肥腻、生冷、鱼腥等,若不注意戒口,就容易让咳嗽反复,缠绵不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生时要顺应这个你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特点。
最适合我们食用的食物应该是当地出产的时令的食物,这些东西对身体而言是最好的。
不要去追求那些昂贵的或者稀有的食物,它们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身体。
比如,四川盆地,气候多湿,当地人嗜食麻辣,而不上火,如果不是处于那样的环境,再吃大量的辛辣之物,可能就会出现上火不适了。
广东地处热带,当地人喜欢饮用凉茶,可是如果在东北,天天喝凉茶,身体可能早就吃不消了。
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黄帝内经•素问》中早就提出了地域养生观点,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指的是空气清新气候寒冷地区的人多长寿。
由此可见,人们自古就认识到地域因素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进而影响着人的体质特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因此饮食上注意地域养生有其道理。
广东天气高温潮湿且持续时间较长,冬天有时还穿衬衣。
且珠江流域石灰岩地区,温泉多,含硫量高,所以广东的水质和北方的水质不同,广东水质是偏热的。
因此岭南养生饮食更应该注意解暑祛湿,滋阴清养,可多食水鸭、塘葛菜、薏米、冬瓜、花胶、益母草等。
广东人喜欢煲汤放一些药材,既有治疗调理功效,口味亦能保持醇和可口,这是药膳最成功
的一点。
但到底是该温阳为主还是滋阴为主,该补气为主还是该祛湿为主,除了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还要结合地域与季节来选择,方能在品味美味的同时亦能为健康加分。
自然四季阴阳不同,养生时也应顺着自然四季阴阳寒热的变化。
我们讲天人合一,即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东南西北天地”之合称)之中和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
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如《内经》所说:“人与天地相应也”。
如季节对人体的影响非常明显。
春天来临时,大自然草木生发,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与繁殖,所以气候温暖,主万物升发,主生。
而夏天天气炎热,草木茂盛,动物活动也多,繁殖也快,所以也主生长及发散。
到秋天时,天气凉快,草木开始凋零,一片肃杀景象,而树木的精华都会向根部收藏,一些动物也准备冬眠,宇宙间一派收与降的景象。
冬天到来时,天气寒冷,冰封万里,动物冬眠地下,人藏于室内,天地间全是闭藏之象。
中医四季养生主张以顺应四时阴阳为本。
春季多风,内应于肝,当防风养阳,饮食上要多吃养肝温阳的食物,如枸杞、猪肝、葱、蒜、韭菜等,少吃寒性食品,如黄瓜、茭白等,以使肝气顺。
夏季炎热,易挟湿邪,内应于心,当戒湿热而养生,要晚睡早起,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蔬菜、粗粮,多煲汤水,少吃动物内脏和肥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秋季凉燥,内应于肺,当养阴润肺,饮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静心安神的食物为主,如玉竹、石斛、蜂蜜、百合等,秋季肺气宜收不宜散,故可多食酸味果蔬,尽量少吃葱、蒜等辛味之品。
冬季寒凝,其气闭藏,内应于肾,饮食养生上要辨证进补,畏寒体质补阳,虚火体质滋阴,不可盲目进补。
于其说养生是一门科学,不如说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自然法则,养生也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只要跟着天地走就行。
凡事随其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随着天地阴阳走,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