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教育小说与教育电影研究B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 凡的工作就是真正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 一个人要自知其思想和经验究竟是怎样 的,最好不过是拿起纸笔一一写下来。
——林语堂
• 写作是思考与存在的方式。 • 写作赋予我们智慧和力量。 • 写作是一种最有效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自由言说:
教育研究与叙事的 关系?
故事分享: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回应
一、基本理念: 浅解教育叙事研究
(一)教育叙事的价值
“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 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 事’。” ([加]马克斯·范梅南)
教育寓言等也可视为“真实的故事”
“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应该从 记录教育现象开始,从记录自己的感受 和思考开始。”
——朱永新
(例:教育的快乐)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1.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刘良华:
叙事研究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 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 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 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 什么或应该怎么做。(“道隐无形”)
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
大叙事
1.历史的叙事研究:讲述历史的故事 2.调查的叙事研究:讲述现场的故事 3.经验的叙事研究:讲述自己的故事
小叙事
1.教育传记 2.教育自传 3.教育故事、教育小说与教育寓言 4.叙事研究方法论 5.教育理论:叙事领域所采用的现象 学方法主要显示为体验研究……三个关键特 征:倾听当事人的体验并尊重当事人的独特 的本土语言;用艺术的语言描述当事人的体 验;研究者放弃研究的态度而与当事人建立 某种亲密的存在关系。
刘良华的《教育自传》读后感

读“教育自传”品“匠人精神”——有感于刘良华的《教育自传》最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刘良华的《教育自传》,另一本是日本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读完发现二者有太多相通的东西,欣喜记之。
《教育自传》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它打破了常规教育学,只讲故事,不讲道理。
作者把自己的教育经历撰写成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让读者自己从中悟出所蕴含的道理《匠人精神》传达的"三十条匠人须知"告诉人们做事要执着,所谓"执着"就是对事情"不放弃";所谓"不放弃"就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思想有了深度,方能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人的一流精神。
旨在培养"会好好做事"的一流匠人,而不只是培养"会做事"的工匠。
透过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知这样一个道理,为社会、为他人工作,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仔细研读《教育自传》,你会发现其中处处渗透着"匠人精神"。
大家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避免的受他人影响,书中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别人对他的影响,并通过这些影响来反思自己后期的教育行为,从而达到充分认识自我的目的。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作者的父母与爷爷没什么文化,但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民间教育法"影响他教育他感化他。
在作者眼中,妈妈是一个有缺点的但性格爽快的霸气的乡下女人,做事干净利落,极少抱怨,时刻坚信自己的孩子有成功的潜质。
这体现"匠人精神"中成为一个开朗的人。
如果没有母亲的赏识,也许成就不了后来自信的他。
相比母亲,他的父亲显的厚道,却能用幽默来排解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父亲用言行向儿子渗透许多人生智慧:做人要有责任心、比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开心、快活是一种能力。
在作者眼中,爷爷太让人敬畏,甚至不愿意也不敢与他多说一句话,然而正是这位温和不足严厉有加的爷爷用智慧的"激将法"刺激了孙子在书房的墙上画上了"奔马图"并在旁边写上"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句子,由此他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刘良华: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

刘良华: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教育专家讲座笔记及补充一、教育叙事研究的三个要素:1、教师学习:看法2、教师行动:做法3、教师叙事:说法二、教育叙事:说法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的教育研究一)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1、教育传记个案研究:《大师的教书生活》《鲁迅传》《胡适传》《经亨颐传》2、教育自传个案研究:《窗边的小豆豆》《藤野先生》《影响我的重要他人》《不过如此》3、教育小说(故事)个案研究:《爱弥儿》;寓言、神话、童话二)艺术化的教育叙事研究1、传记体小说个案研究:《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记小说》2、自传体小说个案研究:《童年》3、成长小说个案研究:《大宅门》三)科学化的教育叙事研究1、调查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村落中的国家》2、经验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3、历史(类比)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三、经验的叙事1、问题与假设:我遇到什么问题;别人怎么解决的;我准备如何解决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中我遇到什么新问题;我是如何解决新问题的;后来我又遇到什么新问题。
(矛盾观·悲剧意识)3、结果与讲座:前测与后测的比较;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讲座语录:了解教育理论,建立教育流派(对立意识)德智体是目的,美劳是方法。
不劳动的孩子人格差,不运动的孩子身体差。
爱吃零食的孩子,身体不好,性格不好。
最好的老师是孙悟空的老师:“不得行恶”;“不说我是你的老师”欧阳伟:刘良华这个人三十开外,身不足一米七,短平头发,体格健壮(恕我不才,找不出更好的词语),古铜色皮肤(先生自诩是世界上最健康,最完美的肤色)。
眼神犀利无比,仿佛能把人看透似一张白纸,不免让人觉得惶恐,不敢与之对视,久而久之,未闻已先惧三分。
先生教授教师教育学。
先生的自信是我从未见过的。
他在上我们的课程二个半小时从未间断过,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且思路清晰,不曾见有重复字眼,语气十分肯定。
做一名教育叙事研究型教师

做一名教育叙事研究型教师通过近几天对刘良华教授讲座的学习,我初步理解了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叙事,例如讲真实的教育故事、教育自传、教育传记。
对于农村教师应尽量选择教育自传的形式。
这些是纯科学化的教育叙事。
刘教授还介绍了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包括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教育小说。
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可以借助艺术的魅力,使教育叙事变得更有情趣,也因此更有可读性、更有教育性。
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自传体小说。
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
自传体小说大多显示出“教育小说”,叙述主人公从稚幼到成熟的受教育、受考验的成长历程。
也将这类小说视为“励志小说”。
国家号召广大教师加强学习,使之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那么做教育叙事研究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
这里我们要把握两个原则。
1、从行动研究到叙事的行动研究。
由于教育实验一般为“准实验”,任何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动研究。
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写成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行动研究报告不仅突显教育实验的“准实验”特征,而且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更倾向于“质的研究”的风格。
这种质化的研究报告更重视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影响和变化,也因此,人们直接称之为“叙事研究”报告。
2、叙事的行动研究的策略。
对中学教师而言,所谓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或班级发起一场个人化的教育改革。
如果教育实验被理解为“准实验”而不是在实验室操办的严格控制与测量比较的科学实验,那么,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与教育改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词。
将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连接思考的效益在于:以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实验的核心精神。
教育实验和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精神就是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引发真实的教育变革。
没有教育变革就没有教育实验。
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实验不仅引起某种教育变革,同时它也关注这种教育变革引发的“影响”或“后果”、“效果”。
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_访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

/network42006.7■ 王宇华记者:请谈谈什么是教育故事?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故事?教育故事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刘良华:如果人们知道什么叫做故事,那么,就基本上不需要界定什么叫做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理解什么叫做教育故事。
这里面没什么神秘的含义。
在听故事的时候,人们知道什么是出色的故事,什么是比较差劲儿的故事。
这里面还是有差别的。
讲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但是,一个故事是否能够打动人,总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巧。
这些技巧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的基本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或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
因为它是意外的、反常的或突法的事件,所以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
人们一直生活在日常的、正常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中,那些意料之中的、理所当然的事件虽然也是事件,但人们对这些事件已经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没心思去关注、关心、关怀这些事件。
因此,提交一个或一些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这是讲故事的第一个要素。
它让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
这个故事所讲述的反常事件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
教育故事当然可以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惟其真实,所以可信。
但是,讲述真实的事件并不完全排斥讲述虚构的事件。
如果是讲述虚构的事件,必须告诉或暗示读者或听众:“本故事纯属虚构”。
虚构的、想象的故事是有价值的,人们也愿意欣赏。
人们比较反感的是“已假乱真”并因此而“被蒙蔽”。
有人拒绝虚构的教育故事,把虚构的故事完全排斥在教育叙事之外,其实并无必要,也不合理。
只要人们愿意欣赏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戏剧故事、电影故事或电视剧,那么,就应该承认虚构的教育故事也是有价值的。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虚构的教育故事在教育界广泛流传,比如《跳蚤变爬蚤》的故事、《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动物学校》的故事、《钻石就在你身边》的故事、《快乐的渔市》的故事等。
教育行动研究的三个要素

刘良华
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中国教师成长网”主持人 中国教师成长网”
三句话: 三句话:
让教师因开放而受到心灵震撼 让教师因震撼而引起行动改变 让教师因写作而引发新的试验
三个途径
教师学习: 1.教师学习:阅读与考察 教师学习
写作的原始形态: 写作的原始形态:教师的个人生活史 人一旦有“罪过” 忏悔”之后, 人一旦有“罪过”和“忏悔”之后, 人的内心会生长出“感恩”的激情。 人的内心会生长出“感恩”的激情。 电影《远山的呼唤》、《无路可逃》: 电影《远山的呼唤》 无路可逃》 生命的惟一激情何以是“罪过” 生命的惟一激情何以是“罪过”和 忏悔” “忏悔”。 教育自传,有时候不过是一种教育忏 教育自传, 悔。
2.2研究学生:坚持做学 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 生个案记录
不以学生人数多为借口 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 从关注儿童个案到关注更多儿童 从关注儿童个案 儿童个案到关注更多儿童
2.3研究教法:永远的 研究教法: 研究教法 自学辅导主义” “自学辅导主义”
民国时期的“自学辅导主义” 民国时期的“自学辅导主义” “ 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 中的 “ 因材施 十六字外语教学法” 中的“
2.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
学而时“ 学而时“习”之:转化为习惯
2.1研究教材 :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 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
源 好教师一生都在为某一节课做准备 不用英语教师教外语何以可能? 不用英语教师教外语何以可能?
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 资源
案例 :迪斯尼英语 案例1: 案例 :走遍美国 案例2: 案例 :VOA 案例3: 案例 : 李阳的商业抄作与专业努 案例4:
怎样评课
刘良华所提倡的教育研究方法

我所提倡的教育研究方法刘良华我关心的问题是三个:一是教育研究究竟有哪些方法?二是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三是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写学位论文?先说第一个问题,教育研究究竟有哪些研究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传记法、行动研究法、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人种志研究、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解释学研究,等等。
其实,经典的教育研究的“大方法”只有两个:一是哲学研究(主要包括思辨研究和价值研究);二是科学研究(也称为实证研究、经验研究)。
两者的研究过程都显示为“问题与假设——资料与证据——结论与讨论”。
二者都从“问题与假设”开始,以“结论与讨论”结束。
差别只是:思辨研究以“逻辑思辨”的方式提供“资料与证据”,强调“逻辑推理”。
而实证研究以“调查”的方式提供“资料与证据”,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拿证据来”、“说话要有证据”。
在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哪个方法更有实力更有地位?这很难说。
一般而言,有理性主义传统的国家比如德国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哲学研究。
而有经验主义传统的国家比如英国、美国的研究者更愿意采用科学研究。
但是,学术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向:无论德国还是美国的研究者,都以哲学研究的方法确认“价值”和“假设”,再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提供“资料与证据”。
至少在教育研究领域,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主流,而哲学研究(主要是价值研究)只是实证研究发辅助方法。
当哲学研究显示“价值研究”时,它的使命就是为科学的实证研究提示什么是“值得”关心的问题什么是不“值得”关心的问题。
它帮助科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建立“什么事情有价值什么事情无价值”的是非标准和“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善恶观念。
这些是非标准和善恶观念成为科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做事和选择的“方向”。
哲学研究的话语方式是价值判断,其研究报告的标题往往显示为“论……的价值”、“应该……”、“必须……”,等等。
刘良华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刘良华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首先,刘良华教授强调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研究方
法是教育研究的基础,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关键。
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研
究结果可能会失真,甚至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因此,教育研究者必须
深刻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选择研究方法时要根据研究
目的和问题来确定。
其次,刘良华教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
其中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
他指出,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
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比如,问卷调查适用于了解受访者的看法和态度,访谈适用于深入了解被访者的思想和情感,实地观察适用于观察和记录具
体的行为和情境,实验研究适用于验证因果关系和推测结论。
此外,刘良华教授还强调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他认为,教
育研究方法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不断探索新领域、新方法,提高研究的
深度和广度。
同时,教育研究者要充分利用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才能得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成果。
只有将研究方法贯彻到实践中,才能使教
育研究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刘良华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路和
方法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
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都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希望更多的教育
研究者能够借鉴刘良华教授的观点和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能力,为
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育学院2014年下半年期末考试
《教育小说与教育电影研究》试卷(B)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开卷考试
2.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00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5×2=10分)
1.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
A. 基督教
B. 东正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电影《死亡实验》中的人物有()
A. 特拉维斯
B. 麦克?布瑞斯
C. 史密斯
D. 安德森
3.俄罗斯电影《回归》中的人物有()
A. 伊凡
B. 安德烈
C. 彼得
D. 娜塔莎
4.小说《围城》里的人物有()
A. 方鸿渐
B. 唐晓芙
C. 苏文纨
D. 孙柔嘉
5.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的人物有()
A. 埃米尔
B. 娜塔莎
C. 皮埃尔
D. 安德烈
二、单项选择题(5×2=10分)
6.电影《达摩祖师》里的人物是()
A. 慧可
B. 乔达摩?悉达多
C. 释迦摩尼
D. 慧能
7.电影《小鞋子》里的人物是()
A. 阿里
B. 朱蒂
C. 安迪
D. 贝克
8.由同名童话故事改编的电影《绿野仙踪》里的主人公是()
A. 珍妮
B. 丽莎
C. 桃乐丝
D. 伊莎贝拉
9.电影《孔子》里的主人公是()
A. 李耳
B. 仲尼
C. 荀子
D. 老聃
10.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主人公是()
A. 玛利亚
B. 特洛伊
C. 1900
D. 阿甘
三、简答题(5×6=30分)
11.从教育的角度简述小说“神童的成长”的一至三个细节
12.简述电影“天堂的颜色”的故事情节
13.简述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
14.简述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故事情节
15.简述电影“回归”的故事情节
四、论述题(2×25=50分,页面不够可写在试卷的背面)
16.从教育学的角度解释电影“死亡诗社”
17.从教育学的角度解释小说“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