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电影

合集下载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1. 引言1.1 电影与小说的共同点电影与小说在表现形式上有着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一种叙事艺术形式,通过角色、情节、对话等元素来传达故事内容。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题。

电影和小说都是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无论是通过文字还是影像,都能够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电影和小说都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风格和手法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无论是执着于现实主义描写,还是追求幻想般的想象力,都可以在电影和小说中找到体现。

电影与小说具有共同点,是因为它们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可以引发人们思考和感受的媒介,都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呈现丰富的故事内容和情感。

1.2 互文性的概念互文性指的是电影和小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现象。

在创作过程中,电影和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手段,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在创作过程中,电影和小说常常会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形成一种互文性的关系。

互文性的概念涵盖了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多种关系,包括改编、影响、互相参照等。

电影如何改编小说,小说如何影响电影,以及互文性对创作的影响等方面都体现了电影与小说之间互文性的重要性。

通过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创作者们可以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创作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作品。

互文性也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从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传承。

【2000字】2. 正文2.1 电影如何改编小说电影如何改编小说是一个涉及到创作、审美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

在电影改编小说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小说中的文字和情节转化成画面和对话。

这需要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共同努力,通过剧本和场景设计等手段来还原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

浅析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想象力的展现来呈现故事和情感;而电影则侧重于图像、声音和视听效果,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展现故事和情感。

在创作手法、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小说和电影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它们各自的魅力所在。

小说和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文字的描述和叙述来展现故事内涵,读者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来自由地想象和揣摩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和情感。

而电影则以图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画面和音效来展现故事情节,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由于叙事方式的不同,小说和电影在表现主题和情感方面存在着差异,小说更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情感的展现,而电影更注重通过画面和声音来呈现故事情节和氛围,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

小说和电影在创作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小说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强调对语言的运用和对文学结构的构建,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达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展现故事情节。

而电影则是一种以图像和声音为载体的视听艺术形式,它侧重于图像的运用和声音效果的呈现,导演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来呈现故事情节和情感,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传达。

由于创作手法的不同,小说和电影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小说更加侧重于对语言和文学结构的运用,而电影更加注重于图像和视听效果的展现。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以文字和图像、声音为媒介,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创作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和情感。

小说更侧重于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情感的展现,较强调读者的想象和感受;而电影更注重于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和观众的感官体验,较强调观众的视听享受。

由于叙事方式、创作手法和受众群体的不同,小说和电影在表现主题和情感、艺术效果和受众群体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

谈电影与小说之间的互文性电影与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

互文性指的是不同作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引用、相互借鉴、相互反思的现象。

电影与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们之间的互文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电影与小说可以相互改编。

许多经典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如《红楼梦》、《杀死一只知更鸟》等。

电影改编小说可以为观众提供另一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将文字转化为影像,通过声音、画面等元素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电影改编小说也可以为小说原著的推广提供帮助,吸引更多的观众去阅读原著。

电影和小说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

电影中的一些成功的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对白等,可以成为小说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小说中的某些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成为电影创作的参考和借鉴。

电影《霸王别姬》在剧本创作时参考了小说《霸王别姬》,并且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改编和发展。

第四,电影和小说可以相互批判和反思。

电影和小说的创作都离不开对社会现象和人类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一些电影以及小说呈现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通过揭露和批判来引发观众和读者的反思和警醒。

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都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黑暗时期进行了揭露和反思,使观众和读者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电影与小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文性。

它们可以相互改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借鉴、相互批判和反思。

这种互文性丰富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它们都可以通过与对方的互动,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文学史知识:小说与电影的关系与影响

文学史知识:小说与电影的关系与影响

文学史知识:小说与电影的关系与影响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小说作为一种文字性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表现出作者的词汇和表达能力,通过精彩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性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视听效果将小说中的情节展现出来,让观众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因此,小说和电影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文学和影视艺术创造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说和电影之间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更在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文化观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小说家和电影导演的创造不仅在艺术上有很多共同点,也产生了对彼此的借鉴和吸收。

许多小说的主角甚至成为了电影的影响力。

比如,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被改编成电影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排挤小说热潮,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文学素养。

另一方面,电影对小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影色彩丰富、画面精美、声音传播等技术手段,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从容的表达。

很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虽然情节和细节删减了很多,但由于电影的视听效果,一些小说中极具表现力的场景被表现得更加灵动,更有感染力。

从创作者和受众的角度看,小说和电影之间的相互拓展更为明显。

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的越来越多。

大家可以从这些电影改编的文学作品中发现,电影角色与小说角色间有相似的特征,角色拼合更加传神,也更加切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感。

另外,电影执导人可以通过拍电影来获得商业成功和艺术地位,进而推动小说的创作,拉近小说家、编剧、导演之间的距离,产生更为深入的交流。

总之,在小说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影响。

小说作为源,电影作为衍生物,相互之间的肆真导致了艺术的蓬勃发展。

小说的表达方式和电影的画面,两者结合在一起,掀起无法言明的魔力,让观众沉醉其中。

小说与电影各自发展,而彼此之间亦相互促进。

人类的文学和艺术因此被丰富并得到时光的积淀。

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分析

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分析

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分析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当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故事表达、角色塑造、视觉效果等方面来探讨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异同。

首先,小说和电影在故事表达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来描绘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场景和形象。

而电影则通过视觉和声音来传达故事,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声音。

电影可以通过镜头语言、配乐等手段来增强情感的表达,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冲击力。

其次,角色塑造也是小说和电影改编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来深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格,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而电影则更加侧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形象塑造。

演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特点。

此外,电影还可以通过服装、化妆等视觉元素来突出角色的形象特点,使观众更容易对角色产生共鸣和认同。

再者,小说和电影在视觉效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来创造丰富多样的场景和环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世界。

而电影则通过摄影和特效技术来呈现视觉效果,将故事中的场景和环境以具体的形象展现给观众。

电影可以通过摄影的角度和镜头的运用来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冲击力。

此外,小说和电影在叙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

小说可以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转折,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节奏来体验故事的节奏感和张力。

而电影则通过剪辑和音效来控制故事的节奏和紧张感。

电影可以通过剪辑的方式来创造跳跃式的叙事结构,使观众更加投入和紧张地跟随故事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说和电影在故事表达、角色塑造、视觉效果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来展现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而电影则通过视觉和声音来传达故事。

小说可以通过文字的描写来深入展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性格,而电影则更加侧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形象塑造。

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与互通

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与互通

小说与电影的差异与互通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前者以文字为载体,后者以影像为媒介。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本文将从故事叙述、人物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差异与互通。

故事叙述小说作为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一般而言具有更加详细、深入的故事叙述。

由于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家可以随意挥洒自己的想象力,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描绘故事的背景、情节的转折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事模式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促进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与此不同,电影作为一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艺术形式,则更加强调快速、紧凑的叙事方式。

作为视觉媒介,电影必须通过图像和声音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弥补不能通过文字所传达的细节和思维过程。

电影的叙事方式通常是以场景、动作、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因此,电影通常需要在叙事过程中更加注重节奏和紧张感,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人物刻画小说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人物刻画。

作家可以通过对人物的生活、背景、行为、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深刻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作家可以通过人物的对白或者内心独白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

小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精准地塑造人物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人物。

但是电影也有自己的人物刻画方式。

电影更加注重表演和画面的呈现。

演员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来诠释人物形象,形成图像记忆,让观众能够深刻记住这些角色。

电影也往往通过场景的布置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人物。

同时,电影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摄影技术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近景、深景等方式。

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小说和电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都可以靠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情感。

小说通过丰富的叙述和描写,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情感和情绪。

作家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痛苦、喜悦、失落和欣喜。

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小说与电影的比较在当代社会中,小说和电影都是人们常常接触到的艺术形式。

它们有着共同点,也有着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小说和电影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表达方式、叙事结构和观赏形式等方面的异同。

一、表达方式小说以文字作为表达媒介,通过描写文字来表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场景背景。

它以文字的力量进行想象和思考,帮助读者构建一个丰富的心理世界。

电影则以影像和声音作为表达媒介,通过画面和音乐来传递情感和信息。

它以图像的感染力和声音的逼真度,将故事直观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沉浸其中。

二、叙事结构小说通常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展开,逐步揭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自由阅读,回顾重要内容,思考深层次的含义。

电影则可灵活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剪辑和镜头语言等手法,以跳跃的方式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观众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需要在导演的引导下,理解和把握故事的脉络。

三、观赏形式小说阅读是一种独立的体验,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凭借想象力丰富故事内容。

阅读小说需要静下心来,投入到文字世界中,享受独特的阅读乐趣。

电影观赏则是一种集体的体验,观众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共同观看一部电影来分享和沉浸在电影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电影除了视觉的享受外,还能通过音效和特效将观众带入戏剧性的氛围。

结论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叙事结构和观赏形式。

小说通过文字来启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而电影则通过感官的刺激将故事直观地呈现给观众。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都拥有自己的魅力和价值,都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享受。

因此,无论选择阅读小说还是观看电影,都可以获得独特的文艺体验。

小说可以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思考的乐趣,而电影则能够通过图像和声音的表现力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情感和张力。

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小说和电影将继续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视觉和心灵的享受。

小说与电影改编对比

小说与电影改编对比

小说读者与电影观众的期待不同
改编过程中对原著的修改和删减 可能导致原著粉丝不满
电影的表现形式与原著内容不完 全匹配
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节奏可能不符 合原著风格
电影改编成小说的优势
电影能够通过画面和 音效直接呈现故事情 节,给观众更强烈的 视觉冲击和感受。
电影的视听效果能 够让观众更加沉浸 在故事中,体验更 真实。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劣势
小说中的描述需要转化为视觉画面 小说中的想象空间难以在电影中完全呈现 小说中的情感表达难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完全传递 小说中的情节线索需要在电影中进行取舍和改编
演员选择困难:难以找到与角色形象完全匹配的演员 情节压缩问题:小说情节丰富,电影时长有限,需要适当压缩 艺术表现力限制:小说中的描写和叙述在电影中难以完美呈现 改编难度大:小说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抽象性给改编带来挑战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01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 优势
02 小 说 改 编 成 电 影 的 劣势
03
电影改编成小说的 优势
04
电影改编成小说的 劣势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优势
小说可以更深入地 挖掘角色内心世界, 展现更丰富的情节 和细节。
小说中的情节可以 更加自由地展开, 不受电影时空限制。
小说语言文字的运 用可以更加深入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故 事背景。
电影的镜头语言和画 面构图能够丰富故事 的表现形式,提供更 多的想象空间。
电影的演员表演和场景 布置能够生动地展现人 物形象和故事背景,增 强观众的代入感。
电影改编成小说可以保留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和紧凑节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 感和期待感。
电影改编成小说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涵和人物性 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方
9/17/2013
有一种爱情叫
但是90年代中期以来,陈凯歌、张艺谋的电影改编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当代小说 逐渐退出了他们的创作视野,如果说电影《幸福时光》只保留了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 默》中一个“公共汽车壳子”而过多偏离了小说原有的内涵和气氛,《我的父亲母亲》还 算有一个最初的文本,到了《英雄》、《十面埋伏》,张艺谋开始热衷于由自己创意而铺 陈出的电影脚本,将他特别擅长的视觉处理演化到极端,甚至为了弥补他的电影故事性不 足的缺陷,张艺谋决定聘请邹静之为其打点剧本,对当代小说曾经的信任和依赖一去不返。 陈凯歌更是以《温柔的杀我》、《和你在一起》、《无极》等影片宣告对中国当代历史镜 像叙事的终结
9/17/2013
新时期优秀的小说原著赋予了电影起点较高的故事、主题、 人物和意境,导演由此生发的影像创造就有了相对较为完 整深刻的文学基础。一些曾经奠定中国现代文学辉煌的小 说也重新受到电影艺术家的关注,借助新时期文化启蒙解 放思潮和文学审美观念的重新确认,《阿Q正传》、《包 氏父子》、《边城》、《春桃》等现代文学名著经过电影 导演的影像再创作,重现了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有:张军钊、 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 建亚、黄建新等。
在第五代电影导演中,曾经是诗人的陈凯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有文学修养的 导演。他的作品,如《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等,文学底 本的自身价值成为其电影改编成功的重要逻辑起点。成功将大量当代优秀小 说改编成电影并多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张艺谋曾对当代小说有过很高的评价:“ 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离不 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 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 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会存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 作家群,、他们的作品作为我的电影的文学母体,在表现文学走向的同时也 引导了电影的走向,所以你要看中国电影的发展或者我个人风格的演变,可 以看作家们将来的变化。
Movies and Novels
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的纠缠——当 代小说和电影文化的流变
2010.7.28 xiaoling
当代小说和电影改编之间的历史关系几历浮沉 ,由中国当代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曾经创造了“ 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辉煌。随着 90年代以来小说世俗影响力的滑坡和中国电影 商业性因素的增强,第五代导演的小说情结逐 渐淡化,而第六代导演反求诸己的自传体情绪 的表达又使得他们与当代小说保持了某种自觉 疏离。另一方面,小说家和电影之间的世俗妥 协与精神对立共生共长,文学性、商业性、电 影性三者的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文化状态。
在半个多世纪的分分合合中,当代中国小说和电影越来越凸 显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随着游戏、漫画作品对电影改编 的介入,小说的电影优先改编权日益受到挑战,这其实也是 中国电影拓展艺术视界的必经之途。
虽然文学作品的兴衰不再必然地决定 电影的浮沉,但是当中国导演的个 人性构思不足时,当精美的画面不 足以支撑导演和观众对电影的期待 时,一个民族或时代的小说家应该 能够为导演的探寻目光提供丰饶的 文学景观。
等待
9/17/2013
LUCY3.第六代导演与来自代小说 的告别9/17/2013
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精神阵痛之后,与80年代文化喧嚣中的明亮相比,90年代的中 国当代文化出现了多元共生也更为清浊难辨的时代气韵。当第五代导演正遭受辉 煌与失落双重刺激并试图进行艺术转轨之时,一群90年代毕业于电影学院,后来 被命名为第六代导演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们几乎完全不同于前辈的电影实验之旅。 贾樟柯、娄烨、张元、王小帅、章明、管虎、陆川和他们的《小武》、《苏州河 》、《北京杂种》、《东宫西宫》、《冬春的日子》、《十七岁单车》、《巫山 云雨》、《头发乱了》、《寻枪》等关于残酷青春和都市漫游者的地下电影,在 国际获奖和国内禁演的媒体报道中,悄然改写着国人的电影观念和西方影界经由 第五代导演镜像所建构起来的对中国电影的想像和期待。女杀人犯(《过年回家 》)、精神病人(《悬崖》)、吸毒的演员(《昨天》)、人生游离的同性恋( 《东宫西宫》)、非常态的行为艺术家(《极度寒冷》)、无限寂寞的小偷(《 小武》)、同样执拗悲哀的少年《十七岁的单车》,构成了中国电影对现实和人 性思考并呈现的全新谱系。这些以先锋姿态崛起于影坛的导演们试图超越电影艺 术与文学样式和审美风格的同构历史,突破第四第五代导演的文学情结并由此建 立的电影发展屏障,有一种急于表达自身情绪和电影理念的冲动,所以他们的处 女作几乎都不依托现代或当代的有名小说,和前代电影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的 作品更具有影像风格,情节简单、台词少、蒙太奇悬置、开放式的结尾和无限可 能的人物命运,使他们的电影具有强烈的艺术实验气质。
单车
9/17/2013
露茜
2.第五代导演:小说情 节的生生灭灭
9/17/2013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 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 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 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 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 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9/17/2013
LUCY 然而同处于一片社会文化天空之下的各类艺术,其精神指向总会有避之不及的 契合,第六代导演回避了第五代对80年代启蒙与寻根文化思潮的共鸣,却与90 年代文学中边缘生活写作的精神倾向达成不约而同的一致。由于电影“自诞生之 日起就有明显的企业化性质,创作过程中很难真正排除掉商业的影响”[5],加上 中国导演还缺乏欧洲电影大师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电影创造力,在现代都市类后现 代景观的语境中,规避了民族寓言的模式的第六代“实际上就面临更多的落入模 仿与类型、窠臼的危险,寓言上的深思熟虑与故事契合就是一个问题。”在第六 代导演中,霍建起和姜文较多地承继了第五代导演的文学视界,注意从小说的语 言架构中寻觅电影的改造起点,在生命经验和文化审美上呈现了较为宏大的叙事 结构,也显示了所谓第六代导演构成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由刘庆邦的小说《神 木》改编的电影《盲井》受到赞誉也说明新生代导演与当代小说的精神联系还无 法终止。
9/17/2013
4.小说家 和电影 之间的 世俗妥 协与精 神对立
9/17/2013
托尼
中国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比较复杂。当代小说成就了中国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也提高了当代小说家的知名度,王朔、莫言、苏童、刘恒、 刘震云、北村等小说家的备受大众关注均和其作品的电影改编和电 影宣传有关。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文字退居次席,图像僭越为 文化主调。当代社会从“话语”的文化转向“形象”的文化“与中 国当前的小康社会和消费文化的总体性密切相关,反映出眼睛从抽 象的理性探索转向直接的感性快感的深刻变换。”[
山顶
9/17/2013
1
2 3
小说改编与中国电影
第五代导演:小说情节的生生灭 灭 第六代导演与小说的告别
4
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
9/17/2013
味道
新时期以来小说和电影的相生相荣有目共睹,中国电影的文学性传统和电影 导演的文人气质使得新时期的电影艺术与西方电影相比获得了更为民族化的 自觉展现。以革命历史、革命战争和农村题材为核心的十七年小说创作极大 地促进了建国后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小说与电影的互动成为这一时期文化 事业最为夺目的景观。《青春之歌》、《红旗谱》、《李双双》等十七年小 说的电影改编虽然充满意识形态的传声意味,但电影语言的艺术实验不无历 史价值。 新时期以来小说和电影的相生相荣有目共睹,中国电影的文学性传 统和电影导演的文人气质使得新时期的电影艺术与西方电影相比获得了更为 民族化的自觉展现。80年代的优秀小说如《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 《如意》、《高山下的花环》、《人生》、《黑骏马》、《孩子王》、《芙 蓉镇》、《美食家》、《浪漫的黑炮》(片名《黑炮事件》)、《一半是火 焰一半是海水》、《顽主》、《黑的雪》(片名《本命年》)、《老井》、 《红高粱》、《红粉》、《妻妾成群》(片名《大红灯笼高高挂》)、《活 着》等一系列作品均成为新时期以来广为关注的影片,所谓电影的“王朔年”、 “刘恒年”之说凸显了小说和电影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密切关系。
2010.7.28 xiaoling
2010.7.28 xiaol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